人的「愛」是什麽?
看了題目,可能有人會說,"愛」就是"愛」,人的"愛」與神的"愛」有什麽不同? 甚至可能認為神的"愛」更加虛無縹緲。根據接下來的一些實例比較,不難發現,兩者的確有本質上的不同。人的"愛」與神的"愛」相距甚遠、根本無法相提並論,甚至神的"愛」比人的"愛」更加地真實。之所以提出這個問題,是因為人需要「愛」,但在世上卻又找不到那種可以使心靈真正得到滿足得」愛「。
一:人的「愛」是什麽?
人有"愛」,毋庸置疑,因為是神所賜的。世上沒有人不喜歡被愛,因為"愛」是人情感中最最需要的部分,它可以給人帶來溫暖、喜樂、安慰,以及滿足。
世人的"愛」,大概有這麽幾種:父母之愛;兒女之愛;夫妻之愛(男女之愛);手足之愛;親朋好友之愛。
人人皆知,世上最偉大的"愛」就是父母之愛,其次可能是夫妻之愛、兒女之愛....。然而,不得不承認,即使如此偉大的父母之愛,不是」偏左」就是」偏右」,仍有缺陷或不足。本人會例舉生活中一些常見的例子。但是,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所舉的例子大都帶有普遍性,請讀者切勿拿極少的個桉」以偏概全」。
1.父母之愛
世上人間之愛,莫過於父母對兒女的愛。他們對兒女在生活上的照顧,可謂無微不至、極盡所能為兒女付出。但是,如果」父母之愛」的偉大僅限於對兒女生活方面照顧的話,其標準未免有些太低,因為神所造的動物也具有這種本能的"愛」。牠們在保護和餵養自己所生下來的孩子方面,做得不比父母差。
我家後院有一堵與鄰居間隔的矮牆。曾有有一段時間,鄰居家養的一隻胖貓每天早晨都會進到我家後院光顧一番,然後,再爬到牆頭上,一邊悠哉悠哉地"散步」,一邊四處觀望,享受周圍的美景。後來我發現一件奇怪的事。牠每次剛爬到牆上行走時,有一隻小鳥,不知從什麽地方飛來,嗖的一下騎到貓的背上,嘴巴在牠的頭上一個勁兒地啄」。胖貓緊張地在牆頭上急速地快奔,希望甩掉這個突如其來的"天敵」。有時牠使勁擺動身子,小鳥被甩來甩去,站不穩,也就飛走了。但是,有時即使胖貓都跑到了牆的另一端,一路上使盡渾身解數,小鳥還是死死地釘在牠身上,嘴巴毫不留情地對著牠的頭啄個不停。
這讓我很好奇,不明白為什麽這隻小鳥對那隻胖貓"恨之入骨」。過了幾天,我發現我家的房檐底下有一個鳥窩,裡面有幾隻剛生下的雛鳥。原來這隻小鳥是從那裡飛出來的。牠自所以狠命地"啄」胖貓,想方設法驅趕牠,是擔心胖貓會威脅到牠的孩子們,預防萬一有什麽閃失,哪隻雛鳥從窩裡掉下來,被胖貓吃掉。
不久后,胖貓再也看不見了。每天失去了這種奇特的場景,讓我的早晨也少了許多喜興。
另外還有一個關於南極企鵝的記錄片,那個場面極其壯觀感人。當雄雌企鵝交配之後,雌企鵝就産蛋了。隨後企鵝媽媽便把照顧和孵化"幼兒」的責任交給了企鵝爸爸,然後自己就登上覓食旅程。
南極的冬天異常寒冷,風雪交加、昏天暗地。為了避免準備孵化的企鵝蛋受到天災威脅,企鵝爸爸一動不動地站在寒風凜冽中六十天,不吃不喝地守護著"妻子」所交付的"使命」,細心呵護著蛋內的小生命。企鵝爸爸用兩隻小腳丫頂住蛋,將其固定藏在溫暖的身子底下,以免寒冷的天氣奪走他們」小寶貝」的生命,直到牠們出生。天氣變暖,小企鵝破殼而出,這時企鵝媽媽帶著滿腹食物回來,找到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一起分享美食和全家相聚的喜樂。
所以,動物對自己所生的兒女的"愛」,不亞於人類。然而,人與動物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就是人的需要不單單是吃飽睡足,人有情感、人有理性、人有良知,人有靈裡的需要、有彼此互動的需要等等。也就是説,父母對兒女的愛不應衹是本能上的愛,也不是出於私心的愛,而是與兒女建立一個信任、尊重、理解的關係,瞭解他們內心的需要、陪伴他們成長,使他們的身心靈都健康、人生」充滿正能量」。
曾結交過一位朋友,為了女兒能考上名校,之前就想盡辦法讓女兒先進到教學質量好的高中。但是好的學區房很貴,無論買或租,對他們來講,經濟條件都不允許。所以,他們就借用朋友家的地址,女兒可以進到那所高中。他們不惜每天起早貪黑、一個多小時對車程,接送女兒上學放學。叄年辛苦下來,女兒考得還不錯,進了排名五、六的UC一所大學。
聽說朋友的女兒考進UC大學,很為他們高興,便找了一天前去看望他們。一進門,我們由衷地祝賀他們。誰知,孩子的媽媽滿臉怒氣,對著女兒的房間大罵起來,説:"考個什麽破學校,人家還來祝賀你,不覺得丟人啊!」
聽到朋友這番話,我愣在那兒,不知説什麽好。
女兒躲在屋裡,一直沒有出來。
過了一會兒,我只好開口,説:"UC所有大學都不錯啊,也都是名校啊!」
"什麽名校? 簡直是垃圾!」 媽媽的言語很不客氣,"我辛苦了叄年,她就給我考到這種學校,還不如死了好! 讓我和她爸怎麽有臉見人? 」
當時,朋友的婆婆從國內剛來不久。見媳婦如此生氣,坐在那兒一言不發。
接著,朋友的丈夫過來勸阻,讓太太消氣,説:"別生氣了,孩子白養了,沒用!」
在丈夫的勸說下,朋友稍稍冷靜下來,對著女兒的屋子,大聲叫道:"阿姨來看你了,還不滾出來?」
過了一會兒,女兒怯生生地從屋裡走出來。真是女大十八變,也就一年沒見,女兒已經長得很高、出落得很漂亮。但是看到她的一身打扮,尤其染的五顏六色的頭髮,不由地心裡嘀咕:
"這個媽媽真愛自己的女兒嗎? 考不進第一第二名校,就怒氣衝天,咒詛女兒去死。其實,他們在國內讀的大學還不及女兒進的大學呢! 可是,女兒打扮成這個樣子,他們竟然不在意,....」
女兒出來,勉強跟我打了一個招呼:"阿姨,你來了。」然後,又躲進屋裡。
那次,可能是我最糟糕最難受的一次"探訪」。
不由地想到一段經文。聖經説:」你們作父親的,不要激怒兒女,卻要照著主的教訓和勸戒,養育他們。」 (以弗所書6:4) 因為"兒女是耶和華所賜的產業。」(詩篇127:3)
其實,世上這種例子不勝枚舉,尤其是在國內,衹是不同形式而已。
我認識過一個母親,與丈夫一起做生意很有錢,據說生意做得很大,每天吃飯時間都需要擠出來,自然不能陪伴女兒。所以,出於對女兒的虧欠和愛,就花"重價」把女兒送到當地最好的寄宿私立中學,也就是」貴族學校」。女兒的各種消費,父母都滿足供應。在母親看來,這樣安排是他們對女兒的最大的愛。其實,她不曉得,女兒要的的不是進什麽貴族學校,也不是每天有大把的零花錢,而是父母的陪伴。當遇到難處、情緒低落、孤獨的時候,女兒最希望有一個溫暖的家,有父母的守護、安慰、理解、笑聲....。孩子是人,不是動物,他們有心靈和情感上的需要。如果父母忽略這些,視錢比女兒更重要,怎麽能説是愛呢?
2.兒女之愛
中國有句俗語:」兒行千里母擔憂,母行千里兒不愁」。此言道出,兒女對父母的愛,遠遠比不了父母對兒女的愛。
現實中,兒女不願意照顧年老父母的事,司空見慣、見怪不怪。父母辛辛苦苦把兒女養大,他們一進到大學或者走入社會,就像長了翅膀,飛走了,再也不想回來。父母年青力壯、每天友忙於工作,儘管兒女不在身邊,也還過得去。但是,當父母年老體弱、卧病在床,身邊卻看不到兒女的影兒時,恐怕是父母最凄涼最傷心的了。
有一個朋友,生了兩個孩子。為了照看孩子省錢又放心,就把父母從國內辦過來,不但可以幇她帶孩子,還可以幫助做飯做家務。通常父母對兒女的要求不會想得太多,既能幫助到他們,又能和孫輩兒玩耍,是祖父母最開心的事了。
為了不給女兒女婿增加經濟壓力,朋友的父母就把國內的房子賣掉,帶著錢過來。其實,女兒女婿收入不菲,倆人博士畢業,高職位,分別年收入都在十幾萬以上,幾年前就在好學區買了獨立房。父母沒來時,他們雇的保姆照看孩子。
朋友父母過來一段時間后,有一次有機會與別人搭伴去看望兩位老人家。
坐在廳裡時,我看到有一個用床單圍起來的地方,便好奇問老人:"那個地方廳圍起來幹嘛?」
"那是我們睡覺的地方。」 朋友的母親説。
"怎麽不睡在屋裡?」
"沒有多餘的房間,主卧房女兒女婿住,另一個房間是大一點外孫的,再一個房間小一點,是小外孫女用的。以前保姆一個人,可以跟小外孫女一起住。可我們是兩個人,住起來就有些窄了。」
我掀開床單圍起的帘子,看到裡面上下放了兩張很舊的雙人床墊,連個床架也沒有。墊子上的床單也很舊。
"讓父母住在這樣地方,女兒女婿怎麽能睡得著覺?」 我心裡在想。
朋友的母親捨不得浪費電錢,洗完衣服不用烘乾機,在後院拉了一根繩子,把洗完的衣服晾在外邊。那天,媽媽端著一筐剛嗮乾的衣服從後院進來,女兒在廳裡跟別人在電話上聊天,根本無視母親的勞累。
幾個月後的一天,朋友的母親打來電話,希望我過去說說話兒。一見面,她就哭了起來,説女兒女婿對他們很不好,她和老公後悔來幇她,很想回家。但是,又放心不下兩個小小孩,回去也沒有地方住,衹能住在親戚家,錢也都給了女兒女婿。她說,女兒女婿不知為什麽常常吵架,彼此對罵,甚至還咒詛對方父母。....看出媽媽受了無盡的委屈。
」我們夫妻倆為這個女兒付出太多,」媽媽喋喋不休地説,」她初中就住宿在私立學校,大學畢業剛工作兩年就要出國留學。我們老兩口想盡辦法為她籌集錢。她第一次留學簽證是我陪她去的,但被拒簽。她從領事館出來非常生氣,一進旅館就向我發飆,脫下高跟鞋扔到我頭上,拿我出氣。....」
為了不讓這位母親沉浸在難過之中,我只好打斷她的話,告訴她,因為人不認識神,父母不知道怎樣有智慧地教養孩子,兒女也不懂得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同時安慰她女兒已經大了,也成家了,勸她別去介入女兒女婿之間的事。
"希望你們全家以後常來教會有機會信耶穌。 」 實在不知道如何安慰這位母親,只好乾脆說明來意。
」我會跟你女兒說說,禮拜天帶你們二老和外孫兒一起來教會。聖誕節教會有音樂佈道會,一定要過來啊。」
後來,那位朋友果真幾個週日都帶父母和孩子來到教會。
通常有點知識的人,很容易被自己有限的"已知」所矇蔽,不易信主。媽媽和女兒都是"文化」人兒,要信一位看不見的神非常難。半年後,朋友的爸爸不幸得了癌症,沒有幾個月就過世了。
時間過得很快,母親"忍氣吞聲」地幇女兒帶孩子已有叄年之久。這時女兒女婿工作調動,要搬到東部。老伴兒沒了,外孫和外孫女也都到了上學年齡,女兒也不再需要"免費保姆」,就讓母親打道回府。這位母親回去之後的晚年如何,可想而知。那時,我心裡祇有一個願望,就是求神讓她想起在教會聽過的福音,尤其聖誕節佈道會上講到主耶穌在十字架上犧牲的愛。希望她知道,雖然女兒不照顧她,但是神卻是愛她,而且神的愛永不改變、永不離棄;希望她在極度痛苦絕望中轉向神,讓神的"愛」撫慰到她,抹去她內心曾經歷過的悲痛和哀傷。
神對做兒女的警告説:」你要聽從生你的父親;也不可因為母親老了就藐視她。」(箴言23:22)
聖經教導兒女:」要孝敬父母,使你得福,在世長壽。這是第一條帶應許的誡命。」(以弗所書6:2) 因為神賜給父母的愛,是世上其他任何愛都無法超越的,兒女理應紀念父母的養育之恩,要孝敬他們。
3.夫妻之愛
生活中很難找到令人羨慕和感動的」夫妻之愛」,因為婚姻是男女愛情的」落幕」。很多作家通常喜歡在」男女之愛」上大做文章,用盡腦汁和筆墨,以極其動人誇張的描述手法和詞語,將直觀且原始的兩性吸引"理想」化。實際上,"男女之愛」,很大程度上是異性吸引,尤其"一見鍾情」,並非心靈上的情愫。所以,一旦」性慾」得到嘗試,雙方的"磁力」也就漸漸消失,男女之間的"愛」便告一段落。等到進入」夫妻之愛」,多數沒了"愛」的實質,剩下的祇是"婚紙」一張和孩子的牽制。
有過婚姻經歷的人,不得不承認,婚前彼此閒的"愛」,其實是一種狹隘、自私、佔有,甚至比較低級的情慾之愛。這種」愛」來得最快、去得也最快,"壽命」極其短暫。就如人滿足了口腹之慾后,美味瞬間消失,"口齒留香」衹是一個"幻想」的說法而已。婚前再偉大的"海誓山盟」,都會在一夜間倒塌。儘管如此,奇怪的是人們還是喜歡追求一些虛無飄淼的"愛」,使人間"悲劇」不斷重演。尤其女孩兒,竟然愚蠢地相信"九十九朵玫瑰」,或名牌衣服、珠寶首飾,就是一個男孩對自己"真愛」的表達,就隨便把自己最珍貴的情感廉價地賣掉。
世上對"愛」描述最多、最浪漫、最令人羨慕和動心的,恐怕就是"男女之愛」。網上有很多這樣的"段子」,抄下幾節"共賞」:
」我無法保證,無法向你承諾什麽,但我會做到。如果有一天你有飢餓的感覺,那時你定會看到,我已含笑餓死在你的懷抱中。」
」海枯石爛,或許只是遠古的神話;天荒地老,或許只是虛幻的誓言。但是,與你相守,是我愛你愛的真真切切,我只求與你一同經歷千年的輪迴,愛你永遠。時間撥弄想你的心弦,奏響愛你的纏綿,不管白天還是夜晚,從不曾有任何改變,經得起各種歷練,只有一句話:永遠。」
」只要你願意,當你失落失意的時候,最需要一個肩膀的時候,告訴我,我會立即出現。」
你相信這些"愛情」的表白麽? 表達的的確令人感動、讓人潸然淚下;如此地"真誠」,無法懷疑。
這就是為什麽愛情小說如此吸引人,也如此迷惑人的地方。
我有一個發小,從少女開始就熱衷於讀一些外國愛情小說。她最大的願望,就是自己長大也能經歷一次"轟轟烈烈」的愛情,幻想將來的遇到的男人,是一個像小說裡所描寫的:高大、英俊、瀟灑、浪漫、談吐不凡、不修邊幅....,哪怕是一貧如洗。因此,到了戀愛年齡,起初她所遇到的男人都不合標準。直到叄十幾歲,她理想中的男人出現了,讓她興奮不已。雖然那個男人個頭不高,年齡也小她六、七歲,又沒有固定工作,但具備了她要基本條件:英俊、瀟灑、浪漫、談吐不凡、不修邊幅。因年齡和家庭地位的差異,他們的戀愛經過一波叄折。雙方父母極力反對和阻隔,都沒能將兩人的"愛情」拆散,最終導致父母與他們關係斷絕。但這些曲曲折折、風風雨雨的經歷,卻意外使他們的"愛情」錦上添花、更具浪漫色彩。如果由妙筆生花的愛情小說家描述的話,一定會將他們的"愛情」故事寫得"催人淚下」、"感人肺腑」。記得那時我為發小的浪漫愛情而高興,她終於如願以償;同時為自己澹而無味的"愛情」曾深感遺憾過。
他們一年後有了兒子。有一天,發小打來電話,語氣極其悲傷。原來他們婚後的日子非常糟糕:丈夫一直不工作,也不照看兒子,每天出外參加什麽文藝詩會、哲學社等,高談闊論,家裡任何事都不做。她自己既上班,又要帶孩子。婚後,所有的浪漫都沒了,剩下的都是些油鹽醬醋的現實和吵架。不但如此,丈夫的心也早已"移情別戀」,在外面找了一個大學在讀女生,不但歲數年輕,據說長得也很漂亮。因此,他們的浪漫愛情,進入婚姻就」草草收場」。後來迫於生存,也為了虛榮,發小找了一個可以當爸爸年齡的外國老公,過上了沒有浪漫"愛情」的現實生活。不知道她追憶自己那段"轟轟烈烈」的愛情經歷時,還會認為那就是"愛」嗎?
七十年代末的大學生,學校規定不許談戀愛。但」規定」終究擋不住」男女之愛」的事情發生,仍有些膽大不守校規的人。
當時,我們班有一個胖嘟嘟的、很單純、長著一副笑眯眯可愛面孔的女生;她學習非常用功,成績很好;雖然出身高幹,但生活節儉,也很能吃苦耐勞;她還有一副美麗的嗓音,每次節日會在學校台上演唱。這樣一個集於一身優點的女生,自然成為男生矚目的對象。最後一個有著部隊背景的男生奪了"冠」。男生大叄、四歲,看上去比女孩"成熟老練」得多。每天下課男生都會等在教室門口,跟女孩一起吃飯,一起到圖書館學習。女孩很快陷入愛情的"甜蜜」中,每天臉上現出花一樣笑容。除了上課,兩人總是形影不離。
有一天晚上,宿舍要關燈了,女孩還沒有回來。沒人著急,因為大家心知肚明她回來晚的原因。將近半夜十二點,女孩摸著黑偷偷回到宿舍。第二天早晨,有一個同學發現她的衣服後面佔了很多樹葉,便提醒她,她的臉現出尷尬。原來她回來太晚,怕影響別人,連衣服沒有脫就直接上床睡了。
過了幾天,再也看不到那個男生的影子,都是女孩一個人每天叄餐提早到飯堂排隊,自己吃一份素食,留一份葷菜,等著那個男孩大搖大擺地直接過來享用。衹是一夜之間,他們的地位大大轉換。那個晚上之後,男生對她的愛戀沒了,開始嫌她太胖、身材不好看等等。常常看到女孩獨自抹淚,原來臉上的笑容和幸福感從此消失了。畢業后兩人結婚了,但是,婚姻僅僅維持了四個多月,那個男生就出軌,女孩被迫離婚。
所以,如果對婚姻負責,男女雙方都要有理智,勿被"愛」的假像所矇蔽。婚前男孩要控制自己的情慾,女孩要守住自己的貞潔。男孩太容易得到女孩的身體,他們就會對其輕視、瞧不起。
早在六、七十年代,離婚和婚外情,通常被看為"羞辱」和"不恥"之事。八十年代后,不但經濟開放,人在婚姻的道德層面也無限擴展,溷入一些腐蝕婚姻的催化物。人開始以尋找"真愛」為藉口,為淫亂大開方便之門。當今社會,離婚成了"與時俱進"的時髦,婚外情也成了"愛情」的額外」一道美景」。
十幾年前,有一次同學聚會,大家自然談到各自家庭,從中得知同學離婚的比例高達百分之七八
十,餘下持守夫妻關係的,是否靠"愛」維持的呢?
二:為什麽人的"愛」令人失望?
從上面的例子中看到,人的"愛」實在不值得一提,也總結不出一個準確的定義來,因為人的"愛」是自私、可變、短命、甚至控制欲極強,帶給對方往往沒有喜樂而是痛苦。為什麽? 這歸結於人的」罪性」。
當神用亞當的肋骨造了夏娃,領到他跟前時,亞當不由地感嘆道:」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創世紀2:23a) 這句話用詞不多,非常簡單,但卻是從古到今,恐怕是史上最美麗、最動人、最浪漫的愛情表達。可是當亞當夏娃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后,人與神的關係斷開了,人也就失去了愛的源頭,人的愛變得"殘缺不全」,即不懂得什麽是」愛」,也行不出」愛」來。人的愛被"罪」扭曲得畸形,以致於世上難以找到"真愛」。
遺憾的是,人不懂什麽是真正的"愛」,卻又渴慕"愛」與"被愛」,自己在世上盲目地亂找,甚至誤把異性的需求當作"愛」,其結果是失望再失望。
聖經裡記載了一個撒瑪利亞婦人的故事。耶穌是神,祂知道住在撒瑪利亞的這個婦人的真正需要,所以就前往此地。在當時,撒瑪利亞人不是正統的猶太人,很被猶太人低看。而這位婦人在男女關係上又極不檢點,換了好幾個丈夫。所以,為了避開人的議論,她在烈日炎炎的中午出來打水。當主耶穌跟她要水喝時,她極為困惑,不明白一個猶太人竟會向她一個撒瑪利亞人要水喝。
」耶穌對她説:』你若知道神的恩賜和對你說 『請給我水喝』的是誰,你必早已求祂,祂也必早把活水賜給你了。婦人說:』先生,你沒有打水的器具,井又深,你從哪裡得活水呢?我們的祖先雅各把這口井留給我們,他自己和子孫以及牲畜都喝這井的水,難道你比他還大嗎?」』 耶穌回答:』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面成為涌流的泉源,直涌到永生。』 婦人說:』先生,請把這水賜給我,使我不渴,也不用來這裡打水。』耶穌說:』你去,叫你的丈夫,然後回到這裡來。』婦人對祂說:』我沒有丈夫。』 耶穌說:』你說『沒有丈夫』是不錯的。你以前有五個丈夫,現在有的並不是你的丈夫;你說這話是真的。」』 婦人說:』先生,我看出你是先知。』」(約翰福音4:10-19)
之後,」那婦人撇下了她的水罐,進到城裡去,對眾人說:』你們來看看一個人,祂把我所作的一切都說出來,難道這人就是基督嗎?』」 (約翰福音4:28-29)
這位婦人一生中都在尋找"愛」,但始終找不到真正能滿足她內心空虛的"愛」。是主耶穌的話開啟了她的"靈眼」,使她認識到,祇有主耶穌所賜的"活水」才可以滿足她內心的需要。
的確,祇有神的"愛」可以滿足人、安慰人、醫治人、拯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