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人本主義」萌芽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美國,主要強調人的潛能發展、追求實現最大的"自我價值」。簡單地講,就是鼓勵人充分展現人的本性,不受任何束縛。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就是"自由」。
二戰後,美國有一位叫本傑明·斯波克的兒科醫生,"名聲大噪」,並非因他醫術精湛,而是他寫了一本書《嬰兒和兒童保健》。該書出版於1946年,在當時極其暢銷,成為很多父母教育孩子的」經典手冊」。
他書中涉及的孩子年齡,從出生第一天到十八歲。書中對父母在幼兒身體成長方面似乎給父母帶來一些幫助,因為他在職業中積累了很多經驗。但作者的"立意」並非如此,他在書中滲透了大量的"人本主義」理念,就是要父母對孩子採取放養式教育:不要過度管束孩子;注重孩子的個性和潛力,讓孩子按照自己的興趣和本能去發展;不要給孩子設定目標等等。總之,放手讓孩子」自由」成長。
這本書影響之大,像洪水般地摧毀了美國固守的教育防線,徹底改變了美國傳統家庭的教育方式。當時美國的家庭教育比較傳統保守,父母對兒女有相應的規範和約束。
對於受」斯波克醫生」影響長大的一代人,有人是這樣評價的:自以為是、不懂服從、無拘無束、沒有責任。説這些孩子到了十八歲離開家到大學直至社會工作,他們一臉茫然、不知所措:無法面對大學課程的壓力;走到社會參加工作,不能適應朝九晚五、順服上司的環境;組建家庭不曉得如何承擔該有的責任和義務;......
不得不承認,斯波克育兒經的長期"潛移默化」的影響,給美國帶來了災難性的變化。
六十年代初"人本主義」思潮興盛,人們已經接受了"自我價值」、一切"以人為本」的理念,以致產生了一批崇尚其理念的年青作家,有人稱他們為」垮掉的一代」,或"墮落的一代」。據說他們的作品,從內容到形式,"天馬行空」、不拘一格,想怎麼寫就怎麼寫,甚至語言用詞也極其粗俗低劣。他們所強調的"自我價值」,無視社會道德和規矩;無視學校或公司的要求;無視父母的教訓和權柄。他們拒絕承擔責任,生活上放蕩不羈,極力尋求各種肉體以及感官上的刺激,如酗酒、吸毒、亂性等。這些年青人大多來自一些中產階級家庭,他們衣食無憂,無所事事,精神頹廢。
緊接著六十年代中,美國又出現一批披頭散髮、不修邊幅、稱"嬉皮士」的音樂愛好者。他們帶來的禍患,相比"垮掉的一代」有過之而無不及」,甚至波及到世界全地。當時他們提出了一個"性解放」的口號,認為"性」是人的本能,最能提現"自我」的價值。因此婚前同居、婚後亂性,很快被社會接納、成為普遍現象,以致美國還殘留那一點點的傳統家庭,蕩然無存。
隨著傳統式家庭教育的"崩塌」和"瓦解」,國家衰退、社會動盪和家庭混亂,有目共睹。斯波克的育兒經似乎就像一把打開"潘朵拉魔盒」的鑰匙,藉著"人本主義」思潮的助力,使人類的罪性暴露無遺,罪惡氾濫猖獗、遍滿全地。
二:
最近看了一部在國內評分很高的美國影片:《死亡詩社》。實際該電影並非新片,早在1989年就已經上映。
劇情講的是五十年代末美國一所預備學院裡的故事。這是一所私立學校,主要為美國名校培養人才。據說,僅在1959年的畢業生中,就有75%的學生進入了美國有名大學。所以,該學校名氣很大,有錢人"趨之若鶩」、不遺餘力地要把孩子送進來。
故事情節著筆於一名叫基汀的英文老師和他所教的一班男生。這位新聘老師從上任的第一天開始,他的教學方式就令人"瞠目結舌」:不使用學校規定的教材,不固定在課堂上教課,而且思想理念極其新穎活躍。他讓學生把上課使用的」如何鑒賞詩歌」的教材統統撕掉,鼓勵學生大膽自由想像、自我發揮。上課時間,這位老師隨便把學生帶到外面踢球、跑步、盡情放鬆....。
起初這些在"墨守成規」家庭長大的孩子,對老師的方式還有些不適應。這位老師竭力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找到自我,欣賞自我,放大自我。幾天時間,使這些來自富裕家庭、父母對其充滿希望的孩子, 突然發現,"無拘無束」、隨心所欲的人生,是如此地符合自己本性的需要。於是,他們紛紛棄掉課本,視學校規定而不顧:深夜到校外聚集、空談詩歌文學;參加一些不和體統的狂歡聚會,抽煙、喝酒、男女亂交等。很快,這些學生便離開了他們原本該行駛的人生軌道。
到底這位英文老師給學生灌輸的理念是什麼? 看看影片中幾段所謂"經典臺詞」,就會略知一二:
第一:鼓勵」及時行樂」
影片中的這位新老師,從第一堂課開始,就不按照學校規定在課堂上授課,而是把學生帶到教室走廊擺放曾經畢業於該校的一些學生照前,對他們説了一番話,大意是:
」當年照片裡的學生和你們一樣,發型相同、年紀一樣,似乎也曾充滿活力、對未來有著遠大理想:相信世界在自己手中,將來會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他們眼中充滿希望,就像你們很多人一樣。可他們不都是虛度了時光、最後一事無成、化為花下塵土了嗎? ……」
他讓學生仔細傾聽,説一定會聽到這些已經死去了的人對他們的忠告,説:要及時行樂,抓緊時間,讓自己的生命活得不同尋常!」
把"及時行樂」的理念當做"人生價值」,是多麼的可怕至極!
第二:鼓勵」放棄知識」
然後,基汀老師進一步告訴學生極其荒唐的人活著的意義:」我們讀詩寫詩,並不是因為它好玩,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而人類是充滿激情的。的確,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也是維持生命所必需的,但詩歌、美麗、浪漫、愛情,這些才是我們活著的意義。」
基汀老師的言外之意就是指明,學校規定所學的知識衹是為了吃飯維生,沒什麼用;而人活著的意義,是應該追求」詩歌、美麗、浪漫、愛情」,不必學什麼專業知識。如果所有人都不必學知識,衹是沉迷追求一些虛無飄渺、自以為有價值的東西,會給國家、社會和家庭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國家還能運轉嗎?社會還能穩定嗎?家庭還能存在嗎?
第三:鼓勵"唯我獨尊」
基汀老師鼓勵學生要"活出自我」,不必在乎別人對自己的評價。
他説:」我們都非常需要被認同。但你們必須相信一個信念:自己是獨一無二的。也許別人看你比較怪異、不入主流,或者有人對你的評價你,説你很爛、很討厭。」(你都不必在乎)
同時還引用一些其他具有"人本主義」思潮的詩人所講的話。
如羅伯特·弗洛斯說過:」兩條路在樹林中分岔,我選擇走的人少的那一條,這就導致了所有的不同。我希望你發現自己的路,找到自己的步伐、步調,任何東西、任何方向都行,不管是自負也好,愚蠢也好,什麽都行,用不著表演,完全為你自己。」
他對學生説:你們」要站在世界屋脊上,狂呼説,我要』做一個真正的上帝』!」
俗語說:」無知」才會"無畏」。這位老師頭上是"天」,竟敢"口出狂言」、鼓勵學生奪取神的地位、權威和榮耀,豈不是太可怕了麽?
第四:鼓勵」違背權柄」
1)違反學校規定
學校的責任是什麼,不就是教書育人嗎?哪有一個人不用依靠學校課本就可以系統學到知識的?即使美國的home school,父母也是採用他們編寫的特別教材。如果都像基汀老師一樣,自己不備課,也不用學校安排的教材,讓學生自由發揮,他們能學到什麼? 如果孩子從小不必在學校系統學習、自己就會掌握該有的知識,那學校還有存在的必要嗎?
這是淺顯易懂的道理。虛無假像的詩歌和浪漫就代替知識的全部了? 豈不是笑話? 然而,基汀老師就是這樣誤導那些不諳世事、還不成熟的學生們,讓他們扔掉學校課本,挑戰學校的地位。甚至在學生上課時,他讓學生站在自己的課桌上,對他們説要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告訴他們,無論看得對也好、愚蠢也罷,都值得去嘗試。
這位老師為什麼沒有想到,如果他們嘗試到愚蠢而後果慘重的事情的話,怎麼辦? 這些孩子有能力承受麽?這位老師這些學生置於邪惡世界的誘惑中,實在是」細思極恐」。
這位老師把"放縱情慾」的自由理念傳遞給了學生,要他們無所顧忌、大膽實現"自我價值」,其實,就是告訴他們"及時行樂」。接下就看到學生違背校規的行為:私自成立社團;半夜離校不歸;為了追求女孩子方便,在校刊上公開要求學校招收女生;隨便參加校外聚會,抽煙喝酒、男女狂歡整夜......。無節制的"自由」,使這些學生完全失去了人生方向。
2)拒絕父母管教
為什麼人在少年時會叛逆,因為那是一個是懂非懂的時期。每個孩子到了這個階段,會陷入一種"假像」,就是他們會覺得自己已經長大成熟、可以脫離父母獨立了,卻不曉得他們這個階段,更需要父母的陪伴和引導,以致於跟父母產生激烈矛盾和衝突。父母是經歷過來的人,他們知道嚴格看管好青少年的孩子的重要性。這就是為什麼青少年最容易走錯路,也是父母最擔憂的時期。
而這位老師偏偏誘導了學生的無知,使得有的孩子跟自己父母針鋒相對,甚至以死相逼、讓父母服從自己的意志。影片講到其中一個叫丹尼的學生,為了實現"自我價值」,放棄讀書,背著父母偷偷去參加"演戲」,把學習時間都用在了排練演戲上。
影片以悲劇結尾。因為父母拗不過兒子。戱演完後,丹尼被父親回家進行管教。然而,此時父母的介入已經很晚,因為這些學生已經受到基汀老師的長期"調教」,已經無法"回頭」。所以,最後丹尼選擇了自殺。
這種放大"自我」、實現"價值」的盲目性」自由」,把這些學生帶向了"死亡」的邊緣。這些已經讓自己放縱慣了、像野馬一樣的孩子,豈能願意再回到原來」循規蹈矩」的生活中呢?
三:
《死亡詩社》這部影片,大肆渲染"人本主義」的"自由」,鼓勵人放縱情慾、無拘無束、醉生夢死般地過人生。這種思潮之所以被社會接納,是因為它非常符合人的」罪性」。因此,該影片備受年青人推崇,不但美國,其他國家的年青人也是如此。
本人查閱了國人對此寫的評論,幾乎百分之百對基汀老師都是讚不絕口、佩服得五體投地,認為他爲年青人的"活出自我」、敢作敢為"指點迷津」,為尋求"自由」做出了貢獻。甚至有人過分誇獎説:」《死亡詩社》是一部垂名青史的電影,不管過多少年都不會老,是值得每個人看一輩子的電影。」 還有一著名的電影學者也是大加讚賞,説:」在整個故事當中,它不斷地表現基汀老師作為一種解放性的力量,試圖去解放這些年輕的生命,試圖去釋放或者放飛他們真實的自我。...。」
看了這些評論,心裡不禁有些驚恐和困惑:這個世界怎麼了,怎麼會如此顛倒黑白? 人還有是非善惡標準麽?這部影片被許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奉為經典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與人的"罪性」一拍即合。
可怕的是,這種"人本主義」的"自由」思潮,不但禍及美國本地,也已經殃及其他國家。
隨著時代變遷、科技發展,人們足不出戶便知天下事,好事壞事,僅僅幾秒鐘就人人皆曉。就人的本性而言,學壞容易學好難。在這個"風雲突變」的時代,人的變化堪稱是"天翻地覆」。有誰想到,曾以傳統文化為美的」國人」,也發生了前所未有、"脫胎換骨」的變化? 八十年代初,男女戀愛,大多數人牽手都會臉紅,接吻更是需要鼓足幾天勇氣才敢行的事。然而僅僅四十幾個歲月,把人從裡到外"改變」得面目全非,已經看不出原來的"人樣」兒。人們同樣開始崇尚"人本主義」的"自由」,放縱情慾,沒了羞恥和節制。
看看今天的國人,國門開放後,人們沒有學到西方多少"精華」,反倒把一些骯髒糟粕一股腦兒地吸納了進來:"泡酒吧」、"逛夜店」、抽煙,亂性....。追求物質享受、肉體刺激、放大"自我價值」,成了年青人的人生目標;婚外戀、婚前同居,成了社會普遍現象。男女見面不久,就急著同居,還造出"試婚」的新名詞。與其說是"試婚」,不如説是為滿足情慾、"尋歡作樂」找一個高雅的藉口而已。男女戀愛時間多長,同居時間就有多久,甚至有的同居數年也不領證,不肯被婚姻束縛,不願被」責任」綁架,否則再尋新歡就沒了」後路」。令人驚訝的是,作父母的也緊跟潮流、"與時俱進」,對兒女婚前同居,既不責備,也沒有絲毫難過和不安。他們認為這這樣做是兒女的尊重。
記得有一個朋友回國參加同學聚會。其中一女同學講到自己女兒跟男朋友同居時,這個朋友很詫異,説:」你當媽媽的,怎麼許可女兒不結婚就跟男孩子住?」
但未曾想到那個女同學竟然譏笑他,説:"都什麼年代了,你也太土、太落伍了。現代年青人都是這樣,你怎麼會大驚小怪的?」
人,有別於動物。如果人在」性」上放肆、沒有節制,與動物有什麼不同?如果男女一見面,就直奔"性」的主題,去掉最單純、最美好、最值得回憶的戀愛過程,那還叫愛情麽?以"性」代替戀愛,是」愛」的實質麽?
更悲哀的是,八十年代前,國人離婚還很羞於開口、恐於人知,而今天卻視為"活出自我」的自由象徵,以致出現很多"二婚」、"三婚」現象;過去很少有隨便踏入"有夫之婦」雷區的女孩,如今卻甘願做"有錢有勢」男人的"小三」或"小四」,反而理直氣壯、毫無羞愧。.....
人類走到今天,是進步了,還是倒退了? 人的道德水準,對人生價值的認識,與科技發展和物質的極大豐富,成正比了麽?事實證明沒有。
再回頭看看今天的美國,大麻和海洛因到處氾濫。有人在學校、酒吧、公園、路邊等場合公開吸,有的群聚一起吸,不但有大麻、海洛因、迷幻藥,還添加酗酒狂歡、與同性異性淫亂等內容。.......
不久前讀到一篇文章,説當今美國大學生沉迷色情現象極其嚴重性,已成為一個不可忽視、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性」的氾濫,使得人完全忘記自己是一個有靈魂的人,需要有節制、有責任,需要知羞恥、守道德的....。
面對這一現狀,學校"不知所措」。文章提出建議説:」對於一些目前正在沉迷色情的群體而言,(讓他們)突然戒斷色引,肯定是無法適應;如果(他們)真的感覺壓力很大,或無法忍受,可以試圖尋找一些其他的放鬆方式。比如體育鍛煉、藝術創作、社交活動等等,這些都可以讓其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從減少對單一感官刺激的依賴,構建一個健康的人際網路關系,會讓(他們)的生活一點點回歸正軌。」
建議雖好,但卻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這些外界的東西豈能解決那些沉迷在色情當中的學生麽?他們從裡到外已經浸泡在這個"骯髒」環境中,即使可以藉助外界力量把他們的外表清洗乾淨,可是他們裡面與生俱來的"污穢」怎麽除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