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名人效應

作者:水影兒  於 2009-6-30 22:5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千字小文|通用分類:其它日誌|已有58評論

以前,我的老闆是一家專業雜誌的編委。每個月,老闆總要審上幾篇稿子。老闆很會發動群眾。每次,只要一有稿件要審閱,實驗室里的每個人都要行動起來,大家個個都有份,都得盡心儘力地替老闆發表意見。

那時候,大家看稿子以前,總會先看一下文章的最後一名作者是誰。幾乎所有的學術文章,只有最後一位作者才是真正的大老闆。而大老闆的工作單位,則是這篇文章的誕生地。有些文章的第一作者,英文很爛,名字也很奇怪,估計是給大老闆打工的外國博士。但只要攀上了大老闆,甭管多爛的文章,總會有個去處,肯定能變成鉛字。如果大老闆有名氣,這篇稿件十有八九能中獎,也能發表。

這就是學術界名人效應的一個具體例子。不服?不服你也得服。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很多博士畢業以後,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低三下四,盡量攀高枝,盡量找給有名氣的大老闆打工做事的機會。給誰干不是當孫子呢?委屈幾年又能怎樣。先苦后甜吧。博士們這樣安慰自己一下,心態就會平衡得多。

除了學術界,哪行哪業沒有類似的名人效應這檔子事呢。電影明星,歌星,小品,相聲演員,作家,詩人,只要出名了,一切OK,一切好說。比如,全國就一個宋祖英。中國有那麼多人,那麼多美女,那麼多的歌唱演員,我就不信,找不出比宋唱得還好的人。可是,即使唱得好又能怎樣?因為沒名氣,再好的歌唱演員,你還是上不了春晚,只能在局部地區發光發熱。廣大的全國觀眾們,誰會認識你?

寫作,不也是這麼回事嘛。出了名的作家,不管是什麼樣的作品,很容易被奉為精品。無名小卒的文章,不知得失敗多少次,才會讓編輯們看上一眼。沒名,就意味著要不斷地努力,不斷地嘗試。很多人,就因為沒有承受失敗的毅力和信心,很快就會放棄。

最近,我簡單留意一下一家報刊的發稿情況。在這份報紙上,某些文章的水平,確實不敢恭維。即使是那些專欄作家的文章,也有很一般的。發稿人,反反覆復就那麼幾個。我估計,這個報刊十有八九是被少數人壟斷了。如果新人想爭得一席位置,不會太容易。

索性來個腦筋急轉彎,咱庸俗一次,悲觀一把,即使稿子被選上了,有幾個人會讀?作者又能掙幾個銀子呢?

名人效應,習慣勢力,這樣的潛規則,各行各業都會存在的。適應為主,牢騷為輔。如果實在不能適應,那就只好繞著走了。

10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58 個評論)

回復 yulinw 2009-6-30 22:50
SF  是滴,同意。
回復 水影兒 2009-6-30 22:51
寫於2006年。很憤青,很實話實說。不改了,保持原樣。總而言之,名人效應,不容忽視。
回復 DW02 2009-6-30 22:58
是的,很實在的說。

連名作家的錯別字,都不叫錯別字,叫通假。
回復 putongren10 2009-6-30 22:59
sf
各行各業,世界各地都有潛規則
回復 fanlaifuqu 2009-6-30 23:03
你現在該喜歡這效應了吧?開個玩笑!我也愛看名人的作品,但發現有些是搶手寫的,當然也還過得去。
回復 pcw 2009-7-1 00:39
實話實說,好文.
回復 homepeace 2009-7-1 00:46
  一個音樂演奏者在華盛頓DC 地鐵站 「L『Enfant Plaza」 的入口站了許久。 那就是今年一月份的事,那天溫度很低。
  他連續演奏了45分鐘。先拉巴哈的,然後拉舒伯特的聖母頌,然後拉Manuel Ponce 的,接著拉Massenet 的,最候又拉回巴哈的。
  那是大概早上8點,此時此刻,成千上萬的上班族通過這個地下通道前往工作地點。
  三分鐘后,一個中年男子發現小提琴家在演奏,他緩慢腳步,停留了幾秒鐘,然後繼續又加快了腳步往前走。
  又過了一分鐘后,小提琴家得到了他的第一張鈔票:一個女人扔下的一美元,但她沒有停下來。再過了幾分鐘,一個過路人靠在對面牆上聽他演奏,但看了看錶就走掉了。很顯然,他要遲到了。
  對音樂家最感興趣的是一個三歲的小孩。他的媽媽又拉又扯的,但那小孩就是要停下來看音樂家。最後他媽媽用力拖他才使他繼續走。但小孩還一邊走一邊回頭看音樂家。
  在音樂家45分鐘的演奏過程中,只有7個人真正停下來聽他演奏。
  他一共賺了32美元。當他演奏完畢,沒有一個人理他,沒有一個人給他鼓掌。一千多個人中只有一個人發現了他。
  沒有一個人發現這個音樂家原來就是 Joshua Bell --– 當今世界上最有名的小提琴手之一。 他在這個地鐵站裡演奏了世界上最男演奏的曲目, 而他所用的小提琴是義大利斯特拉迪瓦里家族在1713年製作的名琴,價值350萬美元!
  就在他在地鐵站演奏的前兩天,他在波士頓的歌劇院裡表演,雖然門票上百美元,卻座無虛席一票難求!
  這是真實的故事。
  Joshua Bell 在地鐵裡演奏一事其實是 «華盛頓郵報» 一手策劃的,目的是為了測試人們的知覺、品味和行為傾向。
  要解答的問題是在一個公共場合裡,在一個不適宜的時段,我們是否能夠欣賞到美呢?我們是否會停下來欣賞呢?我們是否能在一個不適宜的環境下發覺人才呢?
  可能的結論如下:如果世界上最優秀的演奏家演奏世界上最優美的旋律,但人們不知道他的名氣,幾乎沒人會欣賞到其中的美,他照樣一錢不值。
回復 金陵客 2009-7-1 00:53
"這是規則",說的沒有錯,大實話,好!
回復 底特邊檢 2009-7-1 01:59
I totally agree!
回復 xqw63 2009-7-1 02:24
絕對正確,文章不在於好壞,在於寫的人地位高低,有幾篇文章可以用來評諾貝爾獎呢
回復 曉渡 2009-7-1 02:30
說得一點兒也沒錯,但可怎麼「繞著走」啊?
回復 xinsheng 2009-7-1 02:44
文章不在於好壞,在於寫的人的名字。
回復 borninheaven 2009-7-1 02:53
專業雜誌發稿作者, 沒錢拿的吧?! 反而作者的工作單位要付錢給專業雜誌吧?
回復 tuotuosimon 2009-7-1 03:10
了解社會,只能適應它。適者生存
回復 瓊台鶴 2009-7-1 03:30
borninheaven: 專業雜誌發稿作者, 沒錢拿的吧?! 反而作者的工作單位要付錢給專業雜誌吧?
在好的專業雜誌上文章發多了,就容易漲工資,被人搶。「human capital」更valuable了。
回復 瓊台鶴 2009-7-1 03:32
同意,為自己不是名人發文章「苦惱」。
回復 snortbsd 2009-7-1 04:54
水影兒 is 名人 here...

always on the top of my reading list...
回復 milu 2009-7-1 04:59
水影兒: 寫於2006年。很憤青,很實話實說。不改了,保持原樣。總而言之,名人效應,不容忽視。
您就是咱村裡的大名人,效應如何只要提到水影仨字,我就知道咱們的美女作家來了
回復 翰山 2009-7-1 05:42
水影兒此文很好。希望不止要把其作為憤世嫉俗,還要看到這種現象的合理性。

我讀書的時候,我的導師就是一個大腕兒。我們的文章都是像影兒說得那樣發表,其實,除了最後作者,第一作者也是重要的,是實際的做工作,或作者。別說文章,畢業,論文通過,也是導師一句話。他若說 yes, 評審委員會就不會有人說 no,即便有人說 no,也會讓他幾個回合給打回去。 不過,問題是,他的這個 yes,可是來之不易呢!一個微小的數據錯誤,都會讓你來回折騰幾個回合,甚至能拖一年。所以,名人的效應,有他的合理性。
回復 翰山 2009-7-1 08:39
再說這寫文章,給你講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在國內時,我一個好友,在一家中央級大報工作,負責文藝版的一個專欄,又編又采,出去是記者,在家是編輯。我親眼看見她們是如何處理讀者來稿/信的。一般來說,他/她們根本不需要讀者來稿,因為對於中央大報,所有稿子都是特約的,或採訪得來的。所以,正常情況下,每天一麻袋一麻袋的來稿,可能連麻袋都沒有出,就進了垃圾箱了。

非常偶然的情況,比如說,這周約的稿子沒到,或者稿子來啦,也不錯,但是和當天的宣傳口徑有不協調,手邊又沒有替代稿。於是,就需要一篇即時的鎬子。這時,如果編輯自己一時沒有靈感,筆澀,很可能就會想到和利用那些讀者來稿。但是,也不會去看10篇20篇稿子,然後選一篇最好的。因為,你可以設想,那些讀者來稿裡面有多少是可讀的?80%以上,都是狗屁不通的,無法入眼的稿子,因為誰都可以,有權利投稿,誰都認為自己的文筆好。這樣,所收到的稿件,大多是廢品。

編輯既不願費那個精力,也不願意花那個時間。實際情況是,可能瀏覽(注意,是瀏覽,是一目十行)那麼2-3份,或3-5份,找到一個沾點兒邊的,或題材對頭,或角度合適,然後筆下生花,三改兩改,文章出來了,版面補上了。如此而已。也許新出來的文章和原文根本大相徑庭,也未可知。投稿者,看到自己的文章發出來,拿到稿費,感激涕零,覺得編輯真是下了不少功夫,做了這麼大的修改,培養新人啊。殊不知,實際情況,滿擰,人家完全是為了版面的需要,和培養新人沒關係。

再說,這種應急情況,不會經常發生,一年發生那麼三五回,你的稿子要一定落在這三五天才中,而且,要正好讓編輯從麻袋裡選上了,才有戲。這個幾率有多大?撞在這三五天內,大概是1/100的幾率,被選上,應該是萬分之一的幾率。

由此,我們其實可以推論,想通過寫而優則作家的幾率,是非常小的,要比好萊塢或北京那些『北漂』的女孩子被選上當演員的幾率還要小好多,因為去備選當演員的女孩兒還是有限,要漂亮,和有文藝天資,而自認為自己寫得好,可以當作家的,卻是遍地都是。

尤其是現在有了網路,誰都可以寫,誰都可以秀。網路寫手能不能成為真正的現實生活中的作家?我的看法,很難,或幾乎不可能。不要看可能性!往往是可能性越大,這種可能性轉化成為現實性的幾率就越小。比如說,在美國出生的人,35歲之後,都有權利可以競選總統。如果都有可能,那麼,我們最好就不要想了,因為這種可能性轉化成現實性的幾率是億分之一。

此文梗概,原已醞釀多時,未成文。現在,也沒有情趣發文了,正好借你的文章,寫出如上一些評述。
123下一頁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06:4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