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兒子一邊寫作業,俺一邊翻看這本書。今天讀到兩篇喜歡的段子,貼來存個擋。在「考問」那篇中,孫子對老王的提問,多像我們對寫博的拷問。而那枚再也不見的「柿子」,是否會讓我們想起什麼?哈,草根想表達的思想,作家已經為我們寫好了。
《尷尬風流》是王蒙用五年心血寫成的探索中國人之「心」的一部奇絕大書。作者筆下的「老王」,思索了大量玄學,均系「天問」。問而無解,所以尷尬;既然無解,索性放下,於是「風流」。
柿子
老王家種植了一株柿子樹,數年後柿子開始結果,又數年後柿子豐收。老王與孩子小心翼翼地上房上樹摘柿子,覺得很快樂。最後剩了幾枚掛在樹梢上的大柿子,無論如何也夠不著了,只好放棄。
掛在樹梢上的柿子一天比一天變得紅艷艷的,它們又大又美。
老王學習農民的辦法,綁了一根竹竿,想辦法夠柿子,終於還是失敗了。
由於豐收,今年的柿子吃不完,老王送了許多柿子給親戚朋友。但他還是想念樹梢上的柿子,耿耿於懷。每當風起,他都揪著心。聽到熟透了的大紅柿子落在地上,砰然有聲,他非常傷心。
最後只剩下一枚柿子了,掛在樹尖上,像一個小燈籠。
他相信,這是最好的一枚柿子。他等著這枚柿子落地,等了好久。
入冬了,柿子仍然掛在樹上。
起風了,柿子仍然掛在樹上。
落雪了,柿子仍然掛在樹上。
老王想這真是造化的奇迹呀。
幾天沒有注意,老王忽然發現柿子沒了。他問家人,問鄰居,誰也不知道柿子怎麼消失的。
又過了幾天,老王發現柿子又有了,仔細看,又沒了。
他仍然相信那裡有一枚最紅最甜最漂亮的柿子,你永遠夠不著,落地無聲,尋之無跡,夢中有影,食之無著。
考問
老王的孫子問老王:「爺爺,你整天寫些什麼呢?」
老王說:「我在寫信呀。」
孫子問:「寫信幹什麼?」
老王說:「把一些事兒告訴別人。」
孫子問:「幹嗎要把事兒告訴別人呢?」
老王說:「有些想法想讓別人知道,想讓別人理解,想讓別人同情。」
孫子問:「幹嗎要讓人理解讓人同情讓人知道呢?」
老王說:「誰也不知道你不理解你不同情你,你會覺得很悶得慌的呀。」
孫子問:「那您幹嗎悶得慌呀?」
老王說:「一個人,不悶得慌嗎?」
孫子問:「幹嗎說是一個人呀?到處都有人哪。」
老王說:「雖說是到處都是人,可他們與我關心的不是一碼事兒啊。」
孫子問:「幹嗎要跟您關心一樣的事兒啊?」
老王想,孫子大概是新學會了「幹嗎」一詞,拿著它練造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