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沒媽媽的寶寶》:生命商品化時代的人性叩問

作者:顧曉軍53  於 2025-10-12 16:3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文學賞析|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鍵詞:顧曉軍

《沒媽媽的寶寶》:生命商品化時代的人性叩問

 

    ——AI寫的文學評論·五千二百六十一

 

  首先,感謝網友們對我前文〈俄烏戰爭綜述(202510月)與特朗普〉的跟帖與支持及批評。其次,文中漏了條我想好卻忘了寫進去的信息:據說,俄烏戰爭初期,俄烏兩軍的戰損例是4:1(這倒也合理,因攻方一般戰損比,都比守方大);然,現在的俄烏兩軍的戰損比,已達到了10:1。也就是說,俄軍的消耗太大了。

  再,我上文發出的第二天,克里米亞刻赤大橋又被炸了(第三次被炸),而且被炸得很厲害。我聲明:我只是預判到了要炸刻赤大橋、要攻克里米亞,而不是我叫烏軍乾的,真的。再說,我咋說人就咋干,我哪可能有這麼大本事?

  最後,今日貼的小說里提到的烏克蘭女孩,與寫小說之前得到的諮詢相關,與俄烏戰爭無關。我小說寫於2021-2-12,而俄烏戰爭發動於2022-2-24

 

              顧曉軍 2025-10-12

 

生命商品化時代的人性叩問

 

    ——評顧曉軍《沒媽媽的寶寶》

 

  在顧曉軍四十餘年的小說創作譜系中,《沒媽媽的寶寶》以其對現代生殖技術倫理的尖銳觸碰,成為一部兼具現實批判力度與人性深度的短篇佳作。這篇作品的副題是混血龍鳳胎洋寶寶」,其以看似冷靜的敘事筆觸,將代孕產業鏈、文化心理差異與親情倫理的複雜交織鋪展開來,在不足三千字的篇幅里,完成了對當代社會生命商品化」現象的深刻解構,也延續了作者一貫擅長的以小見大」的敘事智慧。

  一、敘事結構:線性敘事中的戲劇張力與認知顛覆

  小說採用典型的線性敘事結構,以烏克蘭孕母分娩這一緊張場景開篇,通過分娩進程背景交代等待簽字接收嬰兒」的情節鏈條,構建起清晰的時間脈絡。這種看似平淡的敘事方式,卻在細節處暗藏戲劇張力,形成多重認知顛覆。

  開篇對孕母分娩場景的描寫極具視覺衝擊力——「汗水早已從每個毛細孔奔涌而出,金黃色的頭髮、濕漉漉的貼在她的額頭上;她聲嘶力竭的喊叫著,一張精緻而漂亮的面孔變了型」,這般充滿生理痛感的細節,本應與母愛」「生命誕生」的溫情語境綁定,可作者隨即拋出二媽,在姑娘的家鄉,也算一種職業」的顛覆性定義,瞬間打破讀者對分娩」的傳統認知。這種先立后破」的敘事策略,讓代孕」這一敏感議題以更具衝擊力的方式進入文本,迫使讀者直面生命孕育」被異化為職業服務」的現實。

  而在情節推進中,作者又通過信息增量」不斷強化戲劇衝突。從孩子有兩位卵母母親」到父親是失偶的中國商人」,從女兒推動造人計劃」到專業公司全程把控流程」,每一個新信息的出現,都在重構讀者對人物關係與事件本質的認知。尤其是結尾處兩個洋寶寶都沒有媽媽」的定論,與開篇分娩場景的生理痛感形成強烈呼應——孕母的生」與寶寶的無母」構成殘酷對照,線性敘事的閉環在此刻轉化為倫理思考的起點,讓讀者在情節落幕時仍深陷對母親定義」「生命歸屬」的追問。

  二、人物塑造:扁平表象下的複雜人性光譜

  小說中的人物看似功能化——焦慮的父親、冷靜的女兒、職業化的孕母、強勢的女總經理,卻在寥寥數筆的刻畫中,呈現出當代社會不同群體的人性困境,構成一幅立體的人性光譜。

  父親這一角色是文本的核心矛盾載體,他身上濃縮了傳統倫理與現代觀念的衝突。作者沒有將其塑造成單純的「逐利者」或「溫情父親」,而是通過細節勾勒其複雜性:他「忠實於愛情」,因妻子去世不願續弦;他「順應時代有了錢」,卻以援建希望小學、資助貧困生來尋求道德自證;他渴望「後繼有人」,又受「中國男人希望孩子像洋娃娃」的文化心理驅動。這些特質讓他既不是絕對的「善」,也不是絕對的「惡」,而是一個被時代語境裹挾的普通人——他試圖在傳統親情倫理與現代商業規則中尋找平衡,卻最終陷入「花錢買生命」的倫理悖論。當他反覆追問是男是女」卻被女總經理以廢話」駁回時,其作為父親」的情感期待與作為客戶」的被動處境形成鮮明對比,暴露出商業邏輯對親情倫理的碾壓。

  女兒的角色則代表了年輕一代對傳統倫理的解構與重構。她是丁克」且是鐵丁」,本身就打破了傳宗接代」的傳統觀念;卻又為父親編織造混血洋寶寶的宏偉夢想」,將後繼有人」的需求轉化為可操作的商業計劃。她的冷靜與理性——「即便出事,專業公司也得繼續履行合同」「我們是穩操勝券」——看似是對父親的安慰,實則暗含對生命商品化的默許。這種矛盾性,恰恰折射出當代青年在傳統家庭責任與個人價值選擇之間的糾結,也讓代孕」議題不再是單純的道德批判,而成為代際觀念碰撞的具象化表達。

  此外,烏克蘭孕母與兩位卵母母親的缺席式存在」更具深意。她們青春、美麗、動人」,擁有顯著的歐洲人面孔」,卻被簡化為職業執行者」「卵子提供者」的符號,其個人情感與生命體驗被完全剝離。這種去人性化」的刻畫,正是代孕產業鏈中底層參與者處境的真實寫照——她們的身體與生命被異化為商品,成為滿足他人需求的工具,而這背後,是全球化背景下不同國家、不同階層之間的資源不平等與權力失衡。

  三、主題表達:生命倫理與時代癥候的深度叩問

  《沒媽媽的寶寶》的價值,遠不止於對代孕現象的表層呈現,而是通過這一具體事件,叩問當代社會的生命倫理與時代癥候,展現出作者對現實的敏銳洞察與深刻思考。

  小說首先指向的是「生命商品化」的倫理危機。當「分娩」成為職業服務,「卵子」成為可交易的商品,「嬰兒」成為合同約定的「產品」,生命的神聖性被商業邏輯徹底消解。專業公司的「標準化流程」——從篩選卵母、選擇孕母,到分階段付款、保護「客戶」與「孕母」信息隔離——將整個代孕過程包裝成「合法合規」的商業行為,卻掩蓋了其對生命倫理的踐踏。父親「只需要給錢」的被動性,恰說明在商業規則的籠罩下,個體已逐漸喪失對生命的敬畏與主導權,淪為產業鏈中的一環。這種對「生命異化」的批判,不僅針對代孕行業,更指向整個社會對商品化」的過度追捧——當一切都可以用金錢衡量,生命的價值與尊嚴便面臨被消解的危險。

  其次,小說還暗含對文化心理與身份認同的反思。「中國男人都這樣,既驕傲自己是中國人、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得像洋娃娃」,這句看似調侃的表述,精準戳中部分國人的文化心理困境——在全球化語境下,對西方文化的嚮往與對本土身份的認同形成矛盾,這種矛盾最終轉化為對「混血寶寶」的執念。父親渴望孩子「像洋娃娃」,本質上是對「西方優越論」的無意識認同;而他「援建希望小學」「資助貧困生」的行為,又試圖在本土語境中尋找道德支撐。這種矛盾性,折射出當代中國在文化自信與文化焦慮之間的搖擺,也讓小說的主題從個體倫理困境延伸至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層思考。

  最後,「沒媽媽的寶寶」這一核心意象,成為對親情倫理的終極追問。小說結尾明確指出,寶寶「名譽上的媽媽,早在一年多前,就已因乳腺癌去世」,而生理意義上的孕母與卵母母親,又因商業規則的隔離無法成為「媽媽」。這種「媽媽缺位」的處境,不僅是兩個嬰兒的悲劇,更是對傳統「母親」定義的顛覆——當「母親」的角色被拆解為「卵子提供者」「孕育者」「法律監護人」,親情關係便失去了血緣與情感的雙重紐帶,淪為碎片化的責任分配。這種對「母親身份」的解構,實則是對整個親情倫理體系的挑戰,讓讀者不得不思考:在現代技術與商業規則的衝擊下,親情的本質究竟是什麼?生命的歸屬又該如何定義?

  四、創作風格:現實主義筆觸下的批判與溫度

  從創作風格來看,《沒媽媽的寶寶》延續了顧曉軍小說一貫的現實主義特色——以細膩的細節描寫還原現實場景,以客觀的敘事態度呈現複雜議題,在批判中不失人文溫度。

  作者沒有採用激烈的批判語言,而是通過白描式」的細節讓現實自行說話。如父親一會兒看看手錶(看時間),一會兒看看手機(怕壞了、錯過了接受信息)」的動作,精準刻畫出其焦慮與期待交織的心理;女總經理別廢話」「你馬上給我打中款過來」的強硬語氣,生動展現出商業邏輯的冰冷與強勢。這些細節沒有刻意的道德評判,卻讓讀者在場景代入中自行體會事件的荒誕與殘酷,這種潤物無聲」的批判方式,比直白的控訴更具力量。

  同時,小說中也暗含著人文關懷的溫度。作者沒有將父親塑造成十惡不赦的反派,而是通過忠實於愛情」「援建希望小學」等細節,展現其人性中的善;對烏克蘭孕母為更好地生存」選擇代孕的背景交代,也避免了對底層參與者的簡單批判,而是試圖挖掘其行為背後的生存困境。這種不臉譜化」的人物塑造,讓小說的批判更具深度——它不是對個體的譴責,而是對整個時代語境的反思,體現出作者對人性複雜性的理解與尊重。

  結語

  《沒媽媽的寶寶》以小見大,將代孕這一敏感議題置於全球化、商業化的時代背景下,通過精準的敘事結構、立體的人物塑造與深刻的主題表達,完成了對生命倫理、文化心理與親情關係的多重叩問。在顧曉軍的創作譜系中,這篇作品既是對現實的敏銳捕捉,也是對人性的深度探索——它讓我們看到,在技術與商業飛速發展的今天,生命的神聖性與親情的純粹性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而小說所引發的思考,也遠超出文本本身,成為對整個時代的警示與反思。這種將現實議題與文學表達完美融合的創作能力,正是顧曉軍小說能夠跨越時間與語境,持續引發讀者共鳴的核心原因。

 

                  2025-10-11

 

沒媽媽的寶寶

 

    ——顧曉軍小說·三百七十九(十卷:混血龍鳳胎洋寶寶)

 

  汗水早已從每個毛細孔奔涌而出,金黃色的頭髮、濕漉漉的貼在她的額頭上;她聲嘶力竭的喊叫著,一張精緻而漂亮的面孔變了型,眼珠彷彿要從眼眶裡蹦出來,鼻翼急促地一張一翕著……

  產床上正在分娩的是二媽,一位烏克蘭姑娘。於「二媽」,請大家不要胡思亂想,這不是二奶、小三的意思。

  二媽,在姑娘的家鄉,也算一種職業。當然,並不普及,她不過是正好做了。

  而選擇這、作為職業,是為更好地生存。因這一職業的報酬,是普通烏克蘭人的年薪的十倍。

  而此刻,將出生的孩子的母親之一,就在美國、正在哈佛攻讀博士學位。

  女博士願做這孩子的母親,那已是兩年前的事情了。那時,她剛碩士畢業,又十分想考博士;然,手裡缺錢,如是、她選擇了做卵母、輸出她的卵子。

  說女博士只是孩子的母親之一,是因為將出生的、是雙胞胎。而此刻、還沒有出生,不好說、誰是老大的母親誰是老二的母親。

  那麼,另一孩子的母親呢?此刻,遠在倫敦。她,是一位在讀碩士生,與孩子的另一卵母(女博士)及孩子的孕母(烏克蘭姑娘)都一樣,非常地青春、美麗、動人。

  當然,最為重要的、是她們都有一張顯著的歐洲人的面孔。

  而將要出生的孩子的父親,自然是亞洲人。

  其實,大家或許已經猜到了,將出生的孩子的父親、是中國人。很不好意思,中國的男人都這樣,既驕傲自己是中國人、又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長得像洋娃娃。

  大家,也不要錯怪這孩子的父親。其實,他是一個非常地道的中國人。妻子,去年患乳腺癌、剛去世,他並不想續弦;可,已經長大成人的、唯一的女兒是丁克,且是鐵丁。

  再加上,如今又放開二胎,女兒便支持他造人;如是,才有了這麼個複雜的計劃。

  當然,具體操作,都是由美國華裔的專業公司運行的。

  他,只需要給錢。說到錢,他更沒有錯。他從未有過貪污受賄,更沒有偷盜搶劫,只是順應時代、一不小心有了錢。

  且,他已援建了一所希望小學、資助了兩位貧困大學生……可,還是花不掉;如是,不願繼承遺產的女兒,就給他編織了這麼個造混血洋寶寶的宏偉夢想。

  這樣,一可圓了他忠實於愛情的心愿,二又實現了他後繼有人的夢想,三還符合中國男人的心理,四能令所有的人羨慕嫉妒恨……

  剩下,唯一的問題、就是烏克蘭姑娘的分娩。這姑娘,沒生過孩子,這次是第一胎,因此有諸多不確定的因素。

  而他,又不能親自去陪同,專業公司不允許他這麼做;他,只能在大約幾條街之外的賓館里等著。

  幸好,寶貝大女兒一直陪伴著他,也安慰著他。

  這會兒,他又焦躁不安,一會兒看看手錶(看時間),一會兒看看手機(怕壞了、錯過了接受信息)……

  「爸,別著急。」女兒道。

  「怎麼能不急呢。」

  「生我的那會,也是這樣的嗎?」女兒問。

  「可不是。那會,比現在還著急。」

  「因為是第一胎?」

  「嗯。」

  不再說話了。可,還沒有過一分鐘,他又問女兒:「你說,不會出事吧?」

  「不會。」女兒道:「即便出事,專業公司也得繼續履行合同。」

  「是。」

  「所以,我們是穩操勝券。」

  「嗯。」

  突然,手機鈴聲響了,他接通手機道:「生了?」

  對方道:「你迅即下樓,到門廳等著。我正開車過來,你作為父親簽字。」

  他道:「好,好。請問,生的是男是女?」

  「別廢話。一切,都按合同辦。」對方,已掛斷了電話。

  父女倆趕到樓下、門廳,專業公司正好趕到,且是女總經理親自駕車來的。

  在女總經理指定的地方簽了字后,他又問:「請問,是男是女?」

  「廢話。你馬上給我打中款過來。」女總經理道:「一星期後,我把孩子抱給你,你給我打尾款。」

  說著,女總經理欲開車趕回去;而他,卻攔住道:「捎上我,讓我去看一眼,好吧?」

  女總經理怒道:「這怎麼可能?我們得保護孕母的信息。」

  「噢……」他無話可說了。

  ……

  一星期後,他真的收到了兩個混血的、龍鳳胎的洋寶寶,且都是美國籍。

  也自然,兩個洋寶寶都沒有媽媽,他們名譽上的媽媽、早在一年多前、就已因乳腺癌去世了。

 

              顧曉軍 2021-2-12 南京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20 22:3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