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曉軍主義經濟學「零收入」概念
——經濟學·五千一百六十八
2024-12-17,我發表〈經濟學的「零收入」概念是顧曉軍提出的〉后,竟有人跟帖道「零收入概念還要你提嗎?在你還沒出世時,各國報稅就有許多人報零收入」。
真是太無知!你懂什麼叫作「概念」嗎?各報稅人所報的「零收入」,能稱概念嗎?那是詞、片語,不能稱作概念,更與經濟學概念完全不是一回事。
別說報稅人的填寫與經濟學「零收入」概念不能等同,即便是報刊上若提到「零收入」,也與經濟學「零收入」概念不是一回事。
此人,不過是混淆是非。我2024年3月出版的《顧曉軍紀實》一書中就有相近的例子。書中的〈「公正第一」之艱難〉,這樣道「搶註、歪曲不成,再組織各種各樣的搗亂。搗亂之一——2017年,Twitter上突然來了一位聲稱『顧曉軍是個人物,我很崇拜他,所以我甘願為顧曉軍之師』的『顧曉軍之師』,纏著我、非要跟我說,『公正第一』是剽竊臺灣某個人的,並出示證據——那作為證據之文的發表時間,比我撰寫出『公正第一』的時間早。我就不明白了——汝既聲稱『顧曉軍之師』,難道看不出——自己所出示的證據、不過是一篇不足千字的時評,且只是在〈公正第一〉標題之下的就事論事、議論當時臺灣發生的一件事;而一篇小時評,又怎麽能與系統地、哲學與社會學的、成本的價值觀的專著,擱在同一層面上呢」。是不是這樣的道理呢?
由上可見,出現在正規刊物上的文章之標題,尚不能等同於社會學之概念,那報稅欄上之各納稅人所填寫的零收入又怎麼可能與經濟學的「零收入」概念等同起來?
自然,我之〈經濟學的「零收入」概念是顧曉軍提出的〉后,亦非皆搗亂。
人有不同,話亦如此。如,有一處,網友白草頗認真地問,「類似福利吧?國家兜底,給無法掙錢的老人基本收入,保障生活。」
這樣吧,我還是把2008-12-24發表〈消滅零收入〉一文時,在跟帖之中給網友的回復,歸納整理,貼在下面——
「零收入」概念三要素
第一,滿足當時當地之法定用工年齡。比如,你十四歲,你說你零收入,那不是很正常的嗎?因為,你如果要有收入,那八成就是童工了,是不是?
第二,指月收入。人們談論收入時,有的談年薪,有的談月薪,也有的談周薪、日薪,甚至是小時薪。以年薪計,太長;而以周薪、日薪、小時薪計,又太短。因此,在「零收入」概念中,以月收入計。
第三,顧曉軍主義經濟學「零收入」概念,雖包含所有滿足法定用工年齡的人,但、主要是指退休人員。因為,非退休人員的零收入,如果沒有不可抗拒的特殊情況、一般都會隨著時間而改變。而達到了退休年齡之後,往往是這些人喪失了勞動的能力。
從2008-12-24至今2024-12-19,幾乎整整十六年了;然,當時的很多界定都不算是過時,欣慰。
至於〈經濟學的「零收入」概念是顧曉軍提出來的〉一文中,提到的「AI智能的回答,則是——零收入通常指的是個人在一定時期內沒有任何形式的收入,包括工資、獎金、津貼、補貼、經營收入、投資收益等」,可作為笑談;因為,零收入狀態中的人,至少是低收入群體,就不可能有什麼投資、經營收入之類。而工資、獎金、津貼、補貼之類,隨你怎麼叫、都是打工收入,就沒有必要作各種細分了,是不?
本人歡迎網友白草之類的真誠跟帖,也不反對諸如「零收入概念還要你提嗎?在你還沒出世時,各國報稅就有許多人報零收入」及「顧曉軍是個人物,我很崇拜他,所以我甘願為顧曉軍之師」之「顧曉軍之師」們的各種質疑與反懟,甚至包括搗亂(只要不是謾罵就好。謾罵,也由網站處理,我不刪任何跟帖);因為,是你們促進了我的「顧曉軍主義」的完整。
謝謝了!感謝網友,感謝網路……珍惜當下,珍惜還有人提意見……偷偷告訴大家——當你虐我時,卻不知我恰在思考,正享受著。
顧曉軍 2024-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