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哲學與社會認知標準的多重性及融合性

作者:顧曉軍53  於 2024-1-14 01:2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哲學|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鍵詞:顧曉軍

哲學與社會認知標準多重性融合性

 

    ——哲學·五千零三十四

 

  哲學

  前人及西方總是把哲學吹得神乎其神,其實哲學就是種簡單的且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東西。

  何以見得?因,哲學就存在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每一天的每一件事之中。比如,你若是與誰發生了矛盾后,就至少有「人慫被人欺,馬善被人騎」與「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兩種以上的為人、遇事、處世的態度;而這些,就不折不扣地屬於哲學。

  哲學,時時刻刻且永遠存在於每一個人的生活中,也每個人都在不斷地運用,只是大多數的人、身在哲學之中卻不知不覺罷了。

  身在其中卻不知不覺,其實就是被動接受。有被動接受,自然就主動接受;所謂主動接受,也不是接受者多積極,只不過比被動者稍好些。

  此外,有接受,自然就有傳承。積極的傳承,在中國,有社會上較為廣泛的孔孟之道的儒家,以及道家、墨家、法家等等。相對消極些的接受,則有看舊的戲曲、聽說書等等;還有的,則是由老話怎麼說、古人怎麼講等實施之。

  除傳承外,很多哲學是應運而生的,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悄然形成的。這一類哲學,是橫向的、受周邊的、潛移默化的影響的;它們,分別或綜合受時代、社會、思潮等等的影響。

  有的,甚至受政治、經濟等的影響。比如,美國大選之類。

  政治、經濟等,也能產生哲學嗎?是的。比如說,川普與拜登的行事風格就是完全不同的,這區別、甚至大相徑庭,不就是一種行為哲學嗎?

  哲學,不是啥神秘的、不可接近的東西;相反,它就在我們的身邊。如果我們比周邊的人更了解、掌握其規律,那麼,為人、遇事、處世,自然就更遊刃有餘。

  社會認知標準

  本篇之前的一篇,是〈人類社會認知標準的多重與選擇〉。該文完成之後,我不想再叫它「隨筆」。那麼,該叫它什麼呢?我幾乎沒有思考,就確定叫它「哲學」。為什麼呢?因,我的〈人類社會認知標準的多重與選擇〉一文,就應該屬於哲學之分類。

  那麼,是不是社會認知標準、隸屬於哲學範疇呢?不是。相反,倒應該是哲學、屬於(人類的)社會認知標準,是其中的之一;因,於社會認知標準,還有政治的、經濟的、道德的、倫理的等等。

  2024-1-10,將人類社會認知標準的多重與選擇〉發出后,已很晚了;第二天,我在顧粉團看到勞力的話,他道「把人們常見又認識模糊的問題講清楚,其實是非常需要功力的。先生這篇文章太贊了,喜歡!」

  1957-3-8,毛澤東接見代表時說,「我看魯迅在世還會寫雜文……大概是文聯主席,開會的時候講一講。這33個題目,他一講或者寫出雜文來,就解決問題……

  兩者,說的都是功力。但,魯迅寫不出〈人類社會認知標準的多重與選擇〉;因,他的認識能力低了個層次。

  此外,我的〈人類社會認知標準的多重與選擇〉一文的原標題,是〈認知標準是多重的與如何選擇〉;然,文章貼出后,就改了。

  顯然,「認知標準是多重的與如何選擇」之表達不正確——其一,意識到了認知標準的多重性,也就明白了——不同認知,在一定時間內的共生關係。如此,便不能指導他人「如何選擇」。其二,事實上,文章也沒有教人如何選擇,只是指出了——怎樣的,是返祖、是自甘墮落等。

  社會認知標準的多重性

  一如勞力的把人們常見又認識模糊的問題講清楚,其實是非常需要功力的……等等之類,我於「人類社會認知標準的多重性」的重大發現,無論在哲學上、還是在社會學等學科上,對於人類社會、這都是一非常巨大的貢獻。

  如前所述,既然、我已在古往今來的唇槍舌劍的紛爭之中,理出了人類社會認知標準(含哲學)的多重性(它們同時存在),那麼,也就很好理解它們在一定時間之內的共生關係

  而既然有某種意義上的共生關係。那麼,雖不好說是兄弟姐妹,也至少可算作一種鄰里關係吧?而鄰里,誰又能夠消滅掉誰呢?

  如此,以哲學為例,認識論中的唯心主義與唯物主義、方法論中的形而上學與辯證法……之間的長久的、且你死我活的爭論,是否也算是一種過激呢?我不反對思想交鋒,我說的是——長久的、且你死我活的。

  哲學如此,其他的呢?

  社會認知標準的融合性

  認識到社會認知標準的多重性(含一定時間內的共生關係)后,我進而意識到了——社會認知標準的融合性

  融合性,是確確實實存在的。以社會學的、也算哲學的民主社會(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總體性或整體至上)的紛爭而論之。

  誰說資本主義不能容納社會主義?西方社會的高福利,不就是勞工運動、社會主義思潮的結果?按資本唯大而論,又哪能容得下啥高福利呢?

  誰又能說社會主義容不下資本主義?按說,社會主義經濟、不就是計劃經濟嗎?然而,需要的時候,社會主義不也改革開放、不也把市場經濟搞得轟轟烈烈嗎?

  這不就是融合性?既能融合,又何必你死我活呢?我總覺得,馬克思的《資本論》是為民主社會更好而寫的。

  更何況,階級成份、也是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的——窮小子變成資本家、資本家變成窮光蛋……這樣的情景,我們見到的還少嗎?

  化繁為簡與立體思維

  「人類社會認知標準的多重性及融合性」這樣的重大發現,還有個重要意義——就是「顧曉軍主義哲學」的化繁為簡、立體思維的重大勝利。

  試想,能夠淡化紛爭的「多重性」這樣的命題,為何資中筠、胡舒立、秦暉等,發現不了呢?海外的胡平、王軍濤、陳破空等,也發現不了呢?大陸的司馬南、孫立平、胡錫進等,更發現不了呢?

  因為,這些大名鼎鼎的人物,他們都沒有「顧曉軍主義哲學」的化繁為簡的思想武器,也沒有致力於將高深學問扁平化、讓普通民眾都能夠弄懂的心胸與境界。

  而「顧曉軍主義哲學」的立體思維,就更甭說;如果沒有立體思維,又咋能發現社會認知標準的多重性呢?

 

              顧曉軍 2024-1-13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7:49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