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實《醜陋的中國人》是本等而下的書
——隨筆·五千零三十二
兩篇議論美國的文章后,網友裹屈跟了五帖、計1226字。通篇,大致說了三點:一、解決了一道世紀難題(證明黎曼猜想的其中一個關鍵);二、認為「人類永遠不可能平等」;三、埋怨「我討厭的讀書人的處事態度」。
第一,恭喜你在學術上的成就。第二,於「平等」我們有共識,可參見我的〈釐清公正與平等公平正義〉等文(詳見我的《公正第一》、《平民主義民主》,分別於2016年4月與2016年11月出版)。第三,讀書人的處事態度等,則不敢苟同。
我讀書幾十年了。年輕時,愛憎分明;上網后,敢說敢當。因此,老百度百科的「顧曉軍」詞條,這樣介紹我——「顧曉軍,乃當代中國作家,也是當今網路上罵人最為厲害的人。當然他也罵得得體、罵得入木三分、罵得淋漓盡致,是一個真實的、有社會責任感的人」。
然,近幾年,許是上了歲數,我自覺稜角磨平了許多。如今,與網友,我是說得來的就說、說不來的就不說;於事件,則能說的說、不能說的就不說。當然,做學問、該做的還得做。
比如,你對讀書人的處事態度等等的看法,頗像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
而我則一直以為,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其實是本很壞很壞的書,至少是本等而下的書。
第一,我先問,我們有沒有權力、可以埋怨民眾、甚至責難民眾?應該是沒有的吧?我再問,誰賦予了我們權力、可以去指導民眾怎樣生活?應該也沒有吧?道理很簡單,別人怎樣生活,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是他們自己的選擇,我們任何人都無權干涉。是這樣的道理吧?
如此,又哪來的《醜陋的中國人》的立論的基礎呢?不錯,西方有「啟蒙運動」;然,啟蒙運動即便正確,中國也未必需要模仿。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是沿著魯迅的「改造國民劣根性」走來的。然而,魯迅也同樣沒有權力改造國民。啥「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不把國民當成了他的兒子嗎?相反,我以為,應當啟蒙精英(我就著有〈啟蒙精英〉一文,詳見《平民主義民主》一書)。因為,當精英們獲取到既得利益之後,往往反而很容易會變成社會的尾巴,所以需要啟蒙;而民眾,本是人才庫;「人礦」雖難聽,但準確。
第二,我們誰能決定自己的出生,誰能選擇自己的母親、自己的出生國?既然誰也不能選擇自己的出生、自己的母親、自己的出生國,那麼,這類埋怨有意義嗎?而沒有意義,拿這類話題來著書立說,是不是等而下?
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代序為〈醬缸國醫生和病人〉,為大陸版序是〈吳剛伐樹我洗缸〉,書中第二篇是〈中國人與醬缸〉(「醬缸」一詞,源於魯迅;李敖說柏楊抄襲。我以為,雖魯迅發明了「醬缸」;但發揚光大「醬缸」,確屬柏楊)。然,如果「醬缸」成立,那麼,難道「出淤泥而不染」就不成立了嗎?因此,如果被「醬」,該檢討的是被醬的人自己,而不能怨「缸」。
既然,「醬缸」不成立;埋怨民眾、責難民眾、教育民眾等等,皆不成立。如此,《醜陋的中國人》還能成立嗎?而沒有最起碼的立論的基礎,柏楊的《醜陋的中國人》、難道還不是本等而下的書嗎?
我讀到的《醜陋的中國人》的作品簡介道,「我們的醜陋,來自我們不知道自己丑陋。台灣著名作家柏楊以恨鐵不成鋼的態度,強烈批判中國人的……指出中國傳統文化有一種濾過性疾病使我們的子子孫孫受感染,到今天也不能痊癒」。如果一段話成立,那麼,柏楊不也在製造著一種濾過性疾病的文化貽害我們的子孫?
至少網友裹屈的五個跟帖、計1226字之中,瀰漫著《醜陋的中國人》的吧?
也許,我顧曉軍真的是老了。反正,如今的我,對「打打殺殺」一類的魯迅、柏楊之流,當然也包括李敖,全都有種從內心深處溢出的反感(李敖比柏楊好些,就各自留下的成名作「中西文化論戰」與《醜陋的中國人》相比較而論)。
還有,我不太精通孔子,也不太精通老子。孔子,好像是提倡入世的;而老子,則好像是提倡出世的。我,既不入世,也不出世,而提倡開脫,既隱沒在都市的叢林、又出沒在網上,說得來的就多說,說不來的就不說;能說的就說,不能說的就不說……做今生之最後的學問。
顧曉軍 20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