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孫子兵法》釋讀:二、《作戰篇》

作者:FaceReader  於 2022-8-2 02:3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經典解讀|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在讀這些經典之時,不管是《道德經》《論語》還是現在的《孫子兵法》,我們需要先去理解書作之本意,不要試圖把裡面的內容全部往商業經營或者管理上去套,更別說硬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上去套的,這些是沒有意義的。每個人的經驗和體會是不一樣的,具體哪些內容對我們有幫助,我們就用哪些內容,千萬不要一上來就以成功學式的學習方法來看待這些經典。

  今天我們來介紹《孫子兵法》第二篇《作戰篇》。

  在此需要先強調一下,在讀這些經典之時,不管是《道德經》《論語》還是現在的《孫子兵法》,我們需要先去理解書作之本意,不要試圖把裡面的內容全部往商業經營,或者管理上去套,更別說硬往個人的成長和發展上去套的,這些是沒有意義的。

  每個人的經驗和體會是不一樣的,具體哪些內容對我們有幫助,我們就用哪些內容,千萬不要一上來就以成功學的學習方法來看待這些經典。

  這些經典之所以韻味深厚是因為,很多內容是在生活中有所感受,而後又能從這些經典中獲得共鳴和啟示。

  下面開始介紹正文:

  《作戰篇》就是開打了,很多人都講打仗靠的不是軍隊,也不是武器,靠的是經濟實力,為什麼呢?下面大家就來詳細了解一下。

第一段原文:Permalink

孫子曰:

凡用兵之法,馳車千駟,革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則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孫子說:

  凡是興兵作戰,要動用戰車一千輛,輜重車一千輛,全副武裝的士兵十萬,並向千里之外運送糧食。

  那麼前方後方的花費,招待來往賓客的用度,維修武器、裝備的膠漆等的費用,保養戰車、甲胄等的支出,每天都要消耗千金,這樣才能發動十萬軍隊。

  這裡詳細解釋一下,春秋時期的戰車是四匹馬拉的,車上配備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一共七十五人;革車就是輜重車,拉糧食、武器、裝備、草料、衣物等,一輛革車一般配備十個炊事員,五個保管員,五個馬夫,五個樵夫取水的雜工,總共二十五人;所以一千輛馳車就是七萬五千人,一千輛輜重車就是兩萬五千人,合計十萬人。

戰爭耗費

 再介紹一下「千里饋糧」:

  根據居延漢簡的記載,一個士兵每月口糧差不多在89斤,估算一個人每天需要1.5千克食物。

  春秋時運糧基本都是牛車,不太會用到馬車。根據西漢時期的《九章算術》記載:「(牛車)一車25斛,重車日行50里,空車日行70里」。

  我們假設運糧全部用牛車,去的時候需要20天,返回需要14.3天,我們就算15天。去的時候是重役,返回算輕役,我們按照一頭牛體重在400公斤計算,重役每天大約需要消耗50兆焦能量,輕役每天大約需要消耗33兆焦能量。

  按照一半糧食,一半乾草來計算,去時一頭牛每天需要11公斤飼料,返回時需要6.7公斤飼料。來回運送一趟,牛就需要消耗320.5公斤飼料;

戰爭耗費1

  假設每輛車需要一位趕車人,來回一趟趕車人就需要耗費52.5公斤糧食;合計來回一趟在運輸過程中吃掉的口糧就高達373公斤,還不算運輸途中的其他損耗。

  根據《中國經濟通史_秦漢經濟史(上)》中的考據,秦漢時一斛粟相當於13.5公斤,一車能運輸337.5公斤粟,已經少於路上吃掉的口糧了,所以沒辦法一趟送到。

  假設按照500里分兩次接力運輸,來回就需要17天,人和牛路上要吃掉182.4公斤口糧,算下來半程的運輸效率只有46.0%,因為需要分2次接力,所以兩次的合計運輸效率就是46.0%的2次方,運輸效率只有21.1%。

戰爭耗費2

  這17天中,10萬部隊要吃掉2550噸糧食,隨行牲畜大約要吃掉867噸飼料,合計3417噸,按照前面牛的運輸效率,需要調動約47984輛牛車不間斷運輸。

  這裡的計算,都是完美條件,不存在中途的運輸損耗,比如牛生病、運輸車損壞、被老鼠吃掉的糧食、極差的路況導致的延誤等等!實際上的運輸效率要低的多。

  李筌的註解說運二十人的口糧才夠供給一個人,也就是說運輸效率只有5%,按照這個來計算,需要20多萬輛牛車不間斷運輸。大家想象一下20多萬頭牛是什麼場面!

  如果沒辦法徵集到這麼多的牛和車,牛和車的數量只能有一半,那另外一半就只能靠人來扛了。就算一個人能扛50公斤,按照人的運力,每天行程可能遠遠無法達到50里,那需要的人力就不止是牛車數量的6倍,60萬人了,可能就需要100萬人來彌補運力。

戰爭耗費3

  這僅僅是計算了口糧的耗費,更不用說打仗時要締結外邦,結交各類賢達,收買對方的人員和情報等等的花費。

  這方面花費的問題是,你根本不知道哪些錢花了有用,但是也必須花。搞不好你在哪一塊花的錢,最後就決定了戰爭的走向,這就跟天使投資一樣。

  所以大家感受一下,戰爭到底是什麼!

第二段原文:Permalink

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貨,則諸侯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用兵作戰而取勝,如果靠的是曠日持久就會鈍疲兵士,挫傷銳氣;如果是強攻城池,則軍力必然大量損耗;如果軍隊長期在外作戰,則必然使國家財力匱乏。

  一旦軍隊疲憊,銳氣挫傷,軍力耗損,財力匱乏,則其他諸侯必定乘危起兵來攻,這時候即使再足智多謀的人也不能妥善處理了。

  所以,軍事作戰中只聽過有將領苦於缺乏速勝之法的,沒有靠高明指揮來使戰爭持久的。長期戰爭而給國家帶來好處的,從來沒有。

  因此,如果不能詳細了解戰爭的害處,就不能全面掌握戰爭的益處。

  最後一句,「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這是做決策的金句

  任何人如果要做決策,首先應該考慮你的不同選擇可能會有什麼樣的問題和危害,當考慮完備,對這些問題和危害有所準備並且可以承受的時候,就是比較那項選擇能獲得更大的利益,那就選擇獲利最大的那項。

第三段原文Permalink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糧不三載,取用於國,因糧於敵,故軍食可足也。國之貧於師者遠輸,遠輸則百姓貧;近師者貴賣,貴賣則百姓財竭,財竭則急於丘役。力屈中原、內虛於家,百姓之費,十去其七;公家之費,破軍罷馬,甲胄矢弓,戟盾矛櫓,丘牛大車,十去其六。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當吾二十鍾;萁稈一石,當吾二十石。故殺敵者,怒也;取敵之利者,貨也。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車雜而乘之,卒善而養之,是謂勝敵而益強。

  善於用兵的人,兵員不會再次徵募,糧食也不會再三轉運,從敵國境內獲取補給,從敵軍之處奪取糧食,由此軍隊的糧草就能充足了。

  國家因戰爭而貧困的原因是長途運輸,長途運輸則導致百姓貧窮。軍隊附近的物資會高價售賣,軍隊購買物資就會很快財力枯竭,則國家必然會急於增加賦稅勞役。

  解釋一下丘役,春秋九戶為一井,四井為一邑,四邑為一丘,四丘為一甸。一丘是144戶人家,一甸就是596戶人家。

  「丘役」就是原來按照甸來征的役現在按照丘來征,就是加重了四倍,這裡泛指稅役加重。

  在外,戰場上兵力耗盡;在內,百姓家財力空虛。百姓的財產耗去十分之七,公家的財費,也因為軍隊受損,馬匹疲敝,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車的損失,耗去十分之六。

  因此,明智的將領一定會力求取食於敵。從敵人處獲取一鐘的糧食,相當於從我方國內運輸二十鍾;從敵人處奪取一石萁稈,相當於從我方國內運輸二十石。

  士卒奮勇殺敵,是因為同仇敵愾之心;部眾努力奪取敵軍物資,是因為豐厚的獎賞。車戰中繳獲戰車十輛以上的,就獎賞最先繳獲的士卒,然後立即將戰車換上我軍戰旗。

  將繳獲的戰車混合編入我軍,將俘虜的敵眾收養善待,這就是戰勝敵人並使我軍更加強大的方法。

第四段原文Permalink

故兵貴勝,不貴久。

故知兵之將,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

  因此,用兵打仗貴在取勝,不在持久。

  所以,深諳用兵之道的將領,是民眾生死的掌握者,國家安危的主宰者。

  這就是整個《作戰篇》的內容,核心內容是「盡知用兵之害」:

  首先,打仗耗費巨大,表面是戰爭,背後核心是經濟;

  第二,戰爭要速戰速決,持久戰有害無利;

  第三,通過繳獲敵軍的物資和俘虜來充實自己才是作戰的核心方法。

  《作戰篇》就介紹到這裡。

  《謀攻篇》的很多內容會顛覆我們的傳統認知,我們通常誇一個將軍厲害的時候,會用「百戰百勝」,比如衛青、岳飛。但是《孫子兵法》卻並不覺得「百戰百勝」最好,為什麼呢?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4 09:0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