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各領風騷的「近代史學四大家」面相如何,又有怎樣的性格?(二)

作者:FaceReader  於 2022-4-1 18:3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經典解讀|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上期我們分析了「現代四大史學家」中的陳垣和陳寅恪兩位先生,這一期我們來看呂思勉及錢穆兩位先生:

三、呂思勉先生Permalink

呂思勉-all

「秦檜一定要跑回來,正是他愛國之處,始終堅持和議,是他有識力、肯負責任之處。」

                   ——摘自呂思勉先生之《白話本國史》

1、經歷簡介Permalink

  呂思勉先生1884年生於江蘇常州。呂氏乃書香世家,且世代仕宦,其先祖呂宮曾為清代狀元,官至弘文院大學士;其父母皆能詩能文,均有著述。呂思勉先生九歲以後家境逐漸敗落,早年多在父母師友的指導下學習,十五歲時考入縣學。

  1905年,呂思勉先生開始在常州私立溪山小學堂教書,講授國文和歷史;1907年,前往東吳大學教書;后因「氣味不相投」,又於同年轉任常州府中學堂教員;1910年後,又前往南通國文專修館任教;兩年後,又前往上海私立甲種商業學校,教授應用文字、商業地理、商業經濟等學科;1914年,經沈頤先生介紹,進入中華書局擔任編輯;1919年,在謝觀先生介紹下,進入上海商務印書館,擔任編輯;一年後,呂思勉先生便前往瀋陽,在國立瀋陽高等師範學校任教;之後又於1923年,赴江蘇第一師範學校執教;1925年,經朱經農先生介紹,進入上海私立滬江大學任教;一年後,由童斐先生介紹,進入光華大學國文系任教。在光華大學開設歷史系后,呂思勉先生擔任系主任兼教授。

  在日軍佔領上海期間,呂思勉先生一度堅持留守上海任教,后因租界淪陷,遷回常州故居,1945年後又返回上海。1951年,呂思勉先生被選為光華大學校董並任代校長,直至1952年併入華東師範大學;1955年後,因身體原因,返回常州故里養病。1957年10月9日,呂思勉先生因肺氣腫與心臟病併發不治,享年74歲。雖然生前躲過了文化大革命,但其死後卻也未能逃脫,其墓穴於1966年被毀。

  呂思勉先生著述極豐,涉足頗廣,涉及民族、制度、各類斷代史等史學各類科目,達九百多萬字。呂思勉先生注重排比史料,分類札記,長於綜合研究和融會貫通,其主要代表作有《白話本國史》《呂著中國通史》《秦漢史》《先秦史》《兩晉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先秦學術概論》《中國民族史》《中國制度史》等。

2、面相分析Permalink

  呂思勉先生青年時期的照片,敏銳果決,略帶叛逆,且帶有儒家傳統的君子之志

  中年時,已是積澱相當深厚,當時呂思勉先生周圍之人相較他的學識,大都應該相差甚遠,但是呂先生處境較他人也未必好多少,因而潛意識中會補償性地形成一種自我強化,從內心深處覺得自己比他人卓絕。其學識的拔群也帶來了他的孤絕,難以找到見識相當的人做朋友,因而也變得沉默寡言

  隨著人年紀的增加,心中抱有鬱結者就會變得更加倔強,呂思勉先生亦是如此,他在自己認定的問題上極少妥協。但除了少數不可妥協之處外,大多數問題都可協商,呂思勉先生的這點相較中年時又略變得寬和些了。

四、錢穆先生Permalink

錢穆-all

  • 「一、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之國民,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否則只算一有知識的人,不能算一有知識的國民。)
  • 二、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隨一種對其本國已往歷史之溫情與敬意。(否則只算知道了一些外國史,不得雲對本國史有知識。)
  • 三、所謂對其本國已往歷史有一種溫情與敬意者,至少不會對其本國歷史抱一種偏激的虛無主義,(即視本國歷史無一點有價值,亦無一處足以使彼滿意。)亦至少不會感到現在我們是站在已往歷史最高之頂點,(此乃一種淺薄狂妄的進化觀。)而將我們當身種種罪惡與弱點,一切諉卸於古人。(此乃一種似是而非之文化自譴。)
  • 是四、當信每一國家必待其國民具備上列諸條件者比數漸多,其國家乃再有向前發展之希望。(否則其所改進,等於一個被征服國或次殖民地之改進,對其自身國家不發生關係。換言之,此種改進,無異是一種變相的文化征服,乃其文化自身之萎縮與消滅,並非其文化自身之轉變與發皇。)」

                     ——摘自錢穆先生之《國史大綱》

1、經歷簡介Permalink

  錢穆先生1895年出生於江蘇無錫,其父親曾考中秀才,但因體弱多病,並未繼續科舉之路。六歲時,錢穆先生入讀家孰;九歲時,考入盪口鎮果育小學初等年級。十一歲時,錢穆先生的父親去世,家中經濟情況也變得窘迫;一年後,當考取常州府中學堂時,所用的枕被鋪蓋還是由老師錢伯圭先生幫忙置辦的。三年後,於1910年,錢穆先生轉入南京私立鍾英中學。但一年後便爆發了武昌起義,不久後學校停辦,而錢穆先生也被迫輟學。

  1912年,經親戚推薦,錢穆先生前往秦家水渠三兼小學任教;兩年後,轉入鴻模學校任教;一年後又轉入無錫縣第四高等小學任教;1920年,進入后宅鎮泰伯市立第一初級小學任校長;1922年,又轉入泰伯市縣立第一高等小學任教。不久后,錢穆先生應聘廈門集美學校教職,並開始教授中學課程。錢穆先生在集美學校的任教時間也並不長,不足一年便又經錢基博先生推薦至無錫江蘇省立第三師範學校;任教四年後,又進入蘇州中學教授國文課。

  1930年,經顧頡剛先生推薦,錢穆先生被聘為燕京大學國文講師;一年後,又進入北京大學任教。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后,錢穆先生隨同西遷,在西南聯大任教;隨後於1940年,錢穆先生在休假返蘇照顧母親一年後,回到成都,在顧頡剛先生領導的齊魯大學國學研究所任職;1942年,在顧頡剛先生辭任所長之職后,錢穆先生接任所長之職。抗戰勝利后,錢穆先生受邀同時擔任五華學院文科研究所所長,兼雲南大學文史學教授;1947年,因身體原因,錢穆先生返回無錫,擔任私立江南大學文學院院長兼歷史系主任;之後,由於內戰爆發,於1949年南下,在廣州私立華僑大學任教;不久后便隨之遷入香港,出任香港「亞洲文商學院」院長。1950年,「亞洲文商學院」更名為新亞書院,后又於1963年與崇基學院、聯合書院合併為香港中文大學,錢穆先生繼續任擔任新亞書院院長。1965年,錢穆先生辭任院長之職,前往馬來西亞大學任教。

  1967年,應蔣介石先生之邀,錢穆先生定居台北;一年後,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69年又應張其昀先生之邀任中國文化學院史學教授;1978年後,因眼疾而雙目失明。1990年8月30日,錢穆先生於家中逝世,享年96歲。

  錢穆先生沒有接受過大學訓練,完全靠自修苦學建立了學術界中的地位,其對中國傳統文化及知識抱有「溫情與敬意」,學識功底紮實,對經學、理學、史學都有獨到的見解,嚴耕望先生評價其,「才氣磅礴,識力深透,文章勁悍,幾無比倫」,可謂恰如其分。錢穆先生的代表著述有《中國歷代政治得失》《國史大綱》《宋明理學概述》《先秦諸子系年》、《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等。

2、面相分析Permalink

  錢穆先生年輕時自尊心極強,同時也極為注重自身名譽,這或許與他小時候的家貧有關。雖然家貧,但是執拗地珍視自己的自尊,這是因其自尊容易被傷害,所以敏感且珍視。但並非任何人都會因為出身,對自己的自尊極度敏感,一般只有對自己有較高期望的人才會如此。因而,這也是自卑容易產生的原因,但自卑對於這些人而言,就是人生的動力源。錢穆先生在前半生中,至少都是因為他的自卑和要強,才會在輟學后仍然「終日乾乾」。

  中年時,錢穆先生已經有了足夠的人生積澱,自信和氣度都已經完全不同,但仍然特別珍視自己的外表,這也是其年輕時留下心理印記。他應該一直都認真地保持自己精緻的著裝,因而,錢穆先生也一定非常敏感、細緻,能很敏銳地覺察他人的情感,也很溫和地對待自己的下級和學生。長期執拗地維持自己的自尊,也使得錢穆先生的韌性極強,不易受挫退縮,這也是其在創立新亞書院時,能履歷艱難,最終成功的原因。

  老年時,錢穆先生已是相當謙和,真正成大師之范了。所有名譽、金錢和欲求,都已經品嘗了,也沒有太多缺憾,他也完全不再在乎這些身外之物了,所以寬和包容,善待一切,已是菩薩之境了!

五、總結Permalink

  從遠處來看,四位先生是大家,但從近處細觀,則每個人都有普通人的喜樂愁苦。年輕時都有執著,年老時又各有疏解;文字中都是大家,生活中卻又各自奔波。但不同的境遇,生來的本性,又造就了他們不同的個性和氣質。陳垣先生厚重;陳寅恪先生清篤;呂思勉先生倔直;錢穆先生溫潤。

  大師的氣質果然不凡,受照片中四位先生的氣質感染,都令我神清氣爽。與聖賢為伴,果然是人之幸事。

  史學四大家的介紹就到這裡。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01:5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