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情況,為什麼有些領導者懲罰下屬,下屬就心服口服,而有些領導則會使下屬怨憤懷恨?那具體是什麼原因呢?
這一期我們來介紹《行軍篇》,《行軍篇》雖然主要是介紹地形和行軍遇到的敵況,但也講了一些管理中常出現的情況,比如,同樣的情況,為什麼有些領導者懲罰下屬,下屬就心服口服,而有些領導則會使下屬怨憤懷恨?那具體是什麼原因呢?這一期《行軍篇》中我為大家介紹。
那下面我們就來看《行軍篇》的正文:
第一段原文:Permalink
孫子曰:
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戰隆無登,此處山之軍也。絕水必遠水,客絕水而來,勿迎之於水內,令半渡而擊之利,欲戰者,無附於水而迎客,視生處高,無迎水流,此處水上之軍也。絕斥澤,唯亟去無留,若交軍於斥澤之中,必依水草而背眾樹,此處斥澤之軍也。平陸處易,右背高,前死後生,此處平陸之軍也。凡此四軍之利,黃帝之所以勝四帝也。
這段意思是:
孫子說:
凡是觀察敵情和部署軍隊時,有如下準則:
通過山地時要沿著有水草的山谷行軍,應當向陽而居,依高而處,對於佔據高地的敵人不要仰攻,這是身處山地軍隊的作戰原則。
軍隊要渡涉江河一定會遠離江河;敵軍若渡水來攻,不要在水中迎擊,而待其軍隊半數渡河再攻擊則更為有利;不要依附於水邊與敵軍開戰,應當向陽而居,依高而處,不要居下游面來水,這就是身處水地軍隊的作戰原則。
通過鹽鹼池沼之地,一定要速速離開,不要停留;如果在鹽鹼池沼之中與敵軍相遇,一定要緊依水草且背靠樹林,這就是身處鹽鹼池沼之地的作戰原則。
在平地時要佔據平坦開闊之處,側靠高地,前可戰後可退,這就是身處平地軍隊的作戰原則。
以上四種作戰情形中能得利,這就是黃帝之所以戰勝其他四帝的原因。
第二段原文:Permalink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上雨,水沫至,欲涉者,待其定也。凡地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吾遠之,敵近之;吾迎之,敵背之。軍旁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蘙薈者,必謹覆索之,此伏奸之所處也。
所有軍隊都喜歡高地而厭惡低地,愛重陽地而迴避陰地,駐營於豐實之地,用心於蓄養軍力,維護軍隊百病不生,這就是必勝之軍。
身處丘陵堤防時,一定要居於陽面且以側靠之,這是用兵的優勢,是地形的助力呀!
上游下雨,水流攜泡沫而來,想要渡河的人,一定要等待水沫消定。
凡是地形中有絕澗、天井、天牢、天羅、天陷、天隙這幾種的,一定要迅速遠離,切勿靠近。
我軍遠離這些地形,敵軍就會靠近它們;我軍面對這些地形,敵軍就會背對它們。
軍隊周圍有險阻、潢井、葭葦、山林、蘙薈這些地形,一定要認真反覆搜索,這些地方多是伏兵和姦細隱藏的地方。
下面介紹上文中提到的幾種地形的意思,先看六種需遠離的地形:
「絕澗」就是兩旁高山,中間一條河流;
「天井」就是四周高峻,中間低洼;
「天牢」就是群山環繞,地形險峻,易入難出;
「天羅」就是草木茂盛,行動困難,刀戈難施;
「天陷」就是地勢低洼,泥濘易陷;
「天隙」就是兩山中間的狹窄谷地,類似於一線天。
接下來看五種容易隱藏伏奸的地形:
「險阻」就是險要阻塞之地,險是一高一下,阻是多水之地;
「潢井」就是低陷池水之地;
「葭葦」就是蘆葦叢生之地;
「山林」就是山中密林之地;
「蘙薈」草木叢密之地。
第三段原文:Permalink
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進也;其所居易者,利也;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獸駭者,覆也;塵高而銳者,車來也;卑而廣者,徒來也;散而條達者,樵採也;少而往來者,營軍也;辭卑而備者,進也;辭強而進驅者,退也;輕車先出居其側者,陳也;無約而請和者,謀也;奔走而陳兵者,期也;半進半退者,誘也;杖而立者,飢也;汲而先飲者,渴也;見利而不進者,勞也;鳥集者,虛也;夜呼者,恐也;軍擾者,將不重也;旌旗動者,亂也;吏怒者,倦也;粟馬肉食、甀者不返其舍者,窮寇也;諄諄噏噏,徐與人言者,失眾也;數賞者,窘也;數罰者,困也;先暴而後畏其眾者,不精之至也;來委謝者,欲休息也。兵怒而相迎,久而不合,又不相去,必謹察之。
敵軍接近我方卻靜處不動,是因其有險可依;敵軍相距甚遠卻前來挑戰,是想誘人進軍;敵軍佔據在平坦開闊之地,是因為對其有利。
許多樹木搖曳,是敵軍正在前來;草叢中有許多遮障,是敵方布設的疑陣;群鳥驚飛,是下面有伏兵;野獸駭奔,是敵軍大舉突襲。
塵土又高又直,是戰車前來;塵土又矮又廣,是步兵前來;塵土疏散成幾條,是敵軍在砍柴伐木;塵土稀少時來時往,是敵軍在駐營紮寨。
措辭謙卑而加緊戰備,是敵軍要進攻;措辭強硬又準備進軍;是敵軍要撤退;輕車出動部署兩側,是敵軍要陳兵列陣;並非有求於我方而來請和的,是敵軍有陰謀;急速奔跑地列陣,是敵軍急於決戰;半進半退,是敵軍引誘我軍。
拄著兵器而站立,是敵軍飢餓缺糧;打水者自己先喝水,是敵軍乾渴缺水;見到有利而不進軍奪取的,是敵軍疲累勞頓。
飛鳥群集,是敵軍營中空虛;半夜驚叫,是敵軍恐懼不安;將士擾亂,是敵軍主將無威;旌旗亂動,是敵軍混亂無章;軍官易怒,是敵軍疲乏倦怠。
用人吃的糧食喂馬,殺運糧的牛眾饗軍士,打水的士兵抱著不再能歸營的必死之心,以命相搏為將士們打水,這就是要拚命的軍隊呀!
反覆叮嚀告誡,和悅緩慢地與人講話,是將領失去人心;不斷地犒賞士卒,是敵軍窘無對策;不斷地懲罰士卒,是敵軍人力困弊不畏刑罰;開始暴戾而後又害怕其部眾,這是不精明到極點了!
前來送禮言好,是敵軍想要休兵息戰。敵軍氣勢洶洶率軍前來,久久不交戰,也不離去,一定要認真審視觀察對方。
這裡介紹一下「粟馬肉食、甀者不返其舍者,窮寇也」這一句的三個版本。
我這裡採用的是竹簡版:「粟馬肉食、甀者不返其舍者,窮寇也。「 意思是,用人吃的糧食喂馬,殺運糧的牛眾饗軍士,打水的士兵抱著不再能歸營的必死之心,以命相搏為將士們打水,這就是要拚命的軍隊呀!
十一家注本是:「粟馬肉食,軍無懸缻,不返其舍者,窮寇也。」 不同的是」軍無懸缻「這句,意思是除去營中奏樂的缻器。整句意思是,用糧食喂馬,殺役牛吃肉,除去營中奏樂的缻器,將士都不再返回營舍,這真是一幫窮途末路的傢伙們呀!
曹注本、武經本是:「殺馬肉食者,軍無糧也;懸缶不返其舍者,窮寇也。」 這個版本變成了兩句,意思是,殺掉戰馬吃肉,是軍中已無糧食;收起汲水器具,將士都不再返回營房,是要拚命的窮寇。
因為三種版本意思差別很大,而竹簡版是年代最早的版本,意思也最為妥切,所以我採用了竹簡版。
第四段原文Permalink
兵非貴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并力料敵取人而已。夫惟無慮而易敵者,必擒於人。卒未親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故合之以文,齊之以武,是謂必取。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眾相得也。
軍隊並不追崇越多越好,只要不魯莽進軍,並且集中兵力,判斷敵情后能取勝對手就足以了。而那些既沒有深謀遠慮又非常輕敵的人,必定會被敵軍擒獲。
士卒還未親近歸附就加以處罰,士卒們一定不會心悅誠服,不能心悅誠服則難以調用。士卒們已經親近歸附但是卻不施行法紀,這樣的士卒則完全不堪使用。
因此用仁德歸附眾心,用嚴法齊肅軍行,這就是必勝的軍隊!
平時就嚴格貫徹法令來教化士卒,則士卒就會服從;平時如果不能嚴格貫徹法令去教化士卒,則士卒就不會服從。平時就能很好地嚴格貫徹法令的,這是因為將領能做到與士卒們相契相輔呀!
我認為《行軍篇》中可能對大家最有幫助的就是最後這一段,把一位領導者的境遇生動形象地描繪了出來!
這類管理問題都發生在什麼時候?
Permalink
一種是新官上任容易發生的情況:
Permalink
「新官上任三把火」,火沒燒出去,先把自己燒了。
這種情況很常見,一般是團隊的新領導者會面臨的情況,或者剛剛升任,或者是剛剛空降。這時候領導者會面臨的最常見的情況是不能獲得支持,甚至還會經常遇到下屬的消極抵抗,在這種無助的情況下,有些領導者就會動怒,甚至用懲罰來讓下屬歸服,但這種方式往往適得其反。下屬們最多只是表面上服從,背地裡會更加瞧不起這個領導者,很多時候下屬們的小團體中就會充斥著各種對這個領導者的調侃和戲謔。
所以新任領導者最需要的就是先和新下屬們建立情感聯繫,我曾遇到過一個全球知名快消品牌的供應鏈主管,他剛剛履任時下麵糰隊就有三百多人,而且團隊人員很複雜,很多人年齡都超過四十歲。他第一個月最主要的工作就是一件事——喝酒,三十多天每天晚上都醉著回家的!他這個方法效果很好,很快和下面的人打成一片,工作中獲得大家積極地支持,很快就勝任了這個領導角色!
那麼像上面那種開始已經很失敗的領導者是否就沒救了呢?也不是!兩種方法可以拯救,一是能獲得有威望的上級領導在團隊的當面力挺,例如多次在會議中,或者其他公共場合中講出你之前的工作成就,而在之後的工作中,你也需要用實力證明你自己;二是獲得團隊中的核心人物的支持,比如技術團隊中技術骨幹的支持,這種行為對其他人的影響作用非常大,同時也直接是用行動來展示出你的實力,能獲得團隊中核心人物的支持,已經是領導力的表現,就很快能獲得其他人的支持。
另外,新官上任三把火,燒的時候很講究方法:
- 首先,燒的目標一定是團隊中已經長期反映的,為大家所詬病但是又得不到解決的問題,這能獲得大家的支持,也能迅速建立威望;
- 其次,如果要燒的對象牽涉到老闆的紅人需要避免;
- 最後,這把火燒出去就能很快發現團隊的情況,誰支持,誰反對,誰積極,誰消極,誰有真才幹,誰是打醬油的,這能迅速幫助你對症領導團隊。
第二種情況就是老團隊遇到的情況了。
Permalink
主要原因都是領導者管理能力差。權威不足的領導者大多時候會依靠鬆散的管理來賄賂下屬,但也有些領導者性格就如此,他們壓根就意識不到自己的問題。
依我的經驗,這種團隊一般是沒救的,遇到有這樣領導者的團隊,如果他還是你將來的上司,那就堅決遠離。人的性格幾乎難以改變,而位高權重的人又總是被阿諛和奉承著,如果他自己看不到自己的問題,長期以來周圍早已是圍著爛瘡,蛆蟲橫生的巢臼,巢臼早和這位高權重者長在了一起,蛆蟲也成了這位高權重者身體的一部分,所以不可能有外人能救得了!跳進去就是送人頭!
最後談談我對相契相輔的看法,這種團隊既靠領導者的個人才華,也靠緣分!就像唐太宗和魏徵這對君臣,唐太宗既有才華又有胸懷,所以才能獲得魏徵的追隨;而魏徵這樣的人才也是靠緣分才能遇到的,不是隨便街上拉幾個人就能碰到的。所以一支相契相輔的團隊,必定需要一位卓越的領導者,再加上積年累月不斷耕耘,招納賢士,才能鑄就。所以對於領導者和賢士們,都是需要耐心的。
《行軍篇》就全部介紹到這裡,行軍篇的主要內容包括:
一、山中、水上、斥澤和平陸四種處軍相敵的法則;
二、好高惡下,貴陽賤陰,養生處實的用兵基本法則及在十三種地形情形中的應對之策;
三、相敵時的三十二種情形介紹;
四、成就一支相契相輔、戰無不克軍隊的方法。
《行軍篇》就全部介紹到這裡,下一期介紹《地形篇》。網上有個流傳甚廣的問題,一隻狼帶領的羊群厲害,還是一隻羊帶領的狼群厲害?孫子在《地形篇》中給出了我們答案!下一期我們就按照孫子的描述來模擬這場對決!敬請期待下一期《地形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