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來介紹《孫子兵法》第三篇《謀攻篇》。
《謀攻篇》的很多內容會顛覆我們的傳統認知,我們通常誇一個將軍厲害的時候,會用「百戰百勝」,比如衛青、岳飛。但是《孫子兵法》卻並不覺得「百戰百勝」最好,為什麼呢?那麼讓我們接下來具體看看。
第一段原文:Permalink
孫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全旅為上,破旅次之;全卒為上,破卒次之;全伍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孫子說:
戰爭的原則是:
使敵國保全並且舉國降服為上策,攻伐擊破而使其臣服為下策;
使敵軍保全並且全軍來降為上策,擊破敵軍而使其臣服為下策;
使敵方整旅保全來降為上策,擊破敵旅而使其臣服為下策;
使敵方整卒保全來降為上策,擊破敵卒而使其臣服為下策;
使敵方整伍保全來降為上策,擊破敵伍而使其臣服為下策。
因此,百戰百勝,並非最好的;不通過交戰而使敵人屈服的,才是好中之好!
前面《作戰篇》中詳細介紹了戰爭的害處,所以戰爭的成本和代價是很高的,比如清朝康熙三十一年,軍餉支出高達1700多萬兩白銀,佔到當年清政府總支出3078萬兩白銀的55.4%,主要戰爭就是對緬作戰,在雲南抵禦緬甸入侵。
整個清朝康雍乾盛世只要一打仗,軍費就佔到整個財政支出的50%以上,高的達到65%以上,這就是成本。
所以即使百戰百勝,也絕對很難獲利,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岳飛要打,宋高宗要和的原因。
因此,諸葛亮五次北伐也並非可取之策,即使五次北伐都能有大的斬獲,其代價也不一定是蜀國可以承受的,更何況五次北伐只是小有所獲,而且還是在與吳國兩面夾擊的情況之下。
打消耗戰,小國必然沒辦法跟大國打,所以只能速戰速決,而且最好能一戰即定。諸葛亮五次北伐的後果就是國內經濟情況惡化,也加速了蜀國的滅亡。
這裡簡單解釋一下「軍」、「旅」,「卒」,「伍」。《周禮·地官·小司徒》中寫道「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以起軍旅,以作田役。」也就是說,「伍」就是五個人的部隊,「卒」就是一百人的部隊,「旅」就是五百人的部隊,「軍」就是一萬兩千五百人的部隊。
第二段原文:Permalink
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修櫓轒轀,具器械,三月而後成;距堙,又三月而後已。將不勝其忿而蟻附之,殺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災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戰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毀人之國而非久也,必以全爭於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此謀攻之法也。
因此,最上等的戰爭策略是挫敗敵人的戰爭意圖;
其次是通過外交挫敗敵人,使之孤立無援;
最下等的策略是攻打敵方城池。
攻城的辦法,是不得已而為之的。修造攻城用的大盾牌和四輪車,準備所有的攻城器具,需要三個月才能完成;堆築攻城的土山,又需要三個月。這時候如果將領難以抑制焦躁的情緒,命令士兵像螞蟻爬牆一樣攻城。再如果士卒死傷已經三分之一,城池依然還不能攻下,那就是攻城的災難啊!
所以,善於用兵的人,使敵軍屈服而無需交戰,奪取敵方城池而無需強攻,攻滅敵國無需曠日持久的對壘。一定要用「全勝」的策略來爭勝於天下,才能使兵力不受折損而又能獲得全面的利益,這就是謀攻的法則。
第三段原文Permalink
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逃之,不若則能避之。故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
因此用兵的法則是,我軍十倍於敵則包圍殲滅,五倍於敵則進攻取勝,兩倍於敵則使敵分兵以殲;
如果勢均力敵則巧妙應戰,如果兵力少於敵人則要迅速逃離,如果實力與敵人相差巨大則應躲避不出。
所以,弱小的敵人與之對抗,則我軍必定會堅固強大;強大的敵人與之對抗,則我軍必定會被俘虜。
這裡跟大家解釋一下「小敵之堅,大敵之擒」:
一般大家通常的翻譯是:「弱小的軍隊,若不自量力而與敵硬拼,那就必然成為強大敵人的俘虜」
我不太贊同。雖然「十一家注本」中曹操、李筌、杜牧、孟氏都是這麼理解的,但是文言文中相同句式的主語一般不會變更,這種解釋中「小敵之堅」的主語是「小敵」,而後面「大敵之擒」的主語還是「小敵」,不太合理。
所以我認為應該理解為「故,小,敵之(則)堅;大,敵之(則)擒也」。這是我自己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家可以自行選擇。
第四段原文Permalink
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軍者三:不知軍之不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不可以退而謂之退,是謂縻軍;不知三軍之事而同三軍之政,則軍士惑矣;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則軍士疑矣。三軍既惑且疑,則諸侯之難至矣。是謂亂軍引勝。
為將者,是國家的輔弼。
輔佐得縝密周全則國家必定強盛,輔佐得疏漏失當則國家必定衰弱。
所以國君對軍隊的危害有三種:
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前進而命令軍隊前進,不知道軍隊不可以後退而命令軍隊後退,這就叫做「縻軍————受牽制不能靈活行動的軍隊;
不知道軍隊的內部事務而干預軍隊的政務,則令將士迷惑;
不懂得軍隊的權衡機變,而干預軍隊的指揮,則令將士疑慮。
軍隊既無所適從又疑慮重重,其他諸侯乘機來犯的災難就來臨了。這就叫做自亂其軍,遺失勝機。
第五段原文Permalink
故知勝有五: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識眾寡之用者勝,上下同欲者勝,以虞待不虞者勝,將能而君不御者勝。此五者,知勝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戰不貽;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
因此,預知勝利有五個方面:
知道自己可以作戰的原因和不可以作戰的原因的一方能獲勝;
明白兵多、兵少的作戰方法的一方可以獲勝;
國內軍中,上上下下,同心協力的一方可以獲勝;
準備充分以待鬆懈無備之敵的一方能獲勝;
將軍才能卓著而國君不加干預的一方能獲勝。
這五個方面,就是預知勝利的方法。
所以說,既了解自己也了解敵人,百戰都不會有危險;不了解敵人只了解自己,勝負各半;不了解敵人也不了解自己,每戰必敗。
第一句「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很多人就直接把文言文的「可以」當作白話文的「可以」來理解了,其實這兩者不太一樣,文言文的「可以」是「可以用之」的意思,所以文言文說「可以」一般只用「可」。所以翻譯為知道自己可以作戰的原因和不可以作戰的原因的一方能獲勝,不是「知道能不能戰的人可以獲勝」。
另外,「百戰不殆」中,「殆」是危險的意思,就是百戰都不會有危險。孫子從來沒說過百戰能百勝,甚至也沒說百戰不敗,而是「百戰不殆」。
以上就是《謀攻篇》的所有內容。《謀攻篇》短小精悍,很多都是我們現在傳頌的經典語句,核心思想有以下四點:
一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全勝」思想;
二是,以多打少的戰略思想;
三是,國君要管住自己,不要隨便插手下面的業務;
四是,預知勝利的五個方面。
《謀攻篇》就介紹到這裡,下一期我們來看《軍形篇》。《軍形篇》有一個重要的思想,就是能否戰勝敵人決定權並不在於自己,那是為什麼呢?我們下一期來揭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