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該實行大學義務教育
作者:聖勞倫斯河評論
2025年11月14日
在人工智慧浪潮席捲全球、中美科技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教育作為國家發展的基石,其戰略地位愈發凸顯。推行大學義務教育,不僅是對現行教育體系的深度改革,更是中國邁向現代化強國、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然選擇。這一變革將重塑人才培養模式,從根本上激發社會創造力,為國家長遠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一、 時代呼喚:AI時代與中美競爭下的必然選擇
我們正處在一個由人工智慧驅動的新歷史關口。AI技術正在重構生產生活方式,對勞動力素質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簡單重複性腦力勞動將逐漸被機器取代,社會更需要具備創新思維、複雜問題解決能力和終身學習素養的高層次人才。推行大學義務教育,正是為了大規模、高標準地培養能夠適應並引領AI時代的公民,將人口紅利轉化為「人才紅利」。
從中美戰略競爭視角看,科技實力是核心競爭力。美國憑藉其強大的高等教育體系和人才吸引機制,在全球科技競爭中長期佔據優勢。在AI人才方面,美國以6.3萬餘名研究人員佔據全球領先地位,中國以5.2萬人緊追其後。 中國要實現彎道超車,必須在人才儲備上佔據主動。將大學教育由「精英化」推向「普及化」乃至「義務化」,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培養國內人才,形成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的一流人才隊伍。然而,培養人才僅是第一步,關鍵在於能否有效吸納和運用這些人才。 為此,中國必須同步大力推動科技創新,形成「培養」與「吸納」的良性循環。這意味著需要戰略性、成倍地增加科研投入,推動高等學校、研究機構,尤其是企業大幅提高科研人員在其員工總數中的比例,打造一個以知識和創新為核心驅動力的經濟結構。這不僅是教育問題,更是關乎國家命運的戰略抉擇。
二、 深遠益處:重塑教育生態與激發社會活力
實行大學義務教育將帶來多重深遠益處:
1. 從根本上解放中小學教育: 當大學教育成為普遍權利,高考「一考定終身」的壓力將極大緩解。中小學階段可以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解脫出來,真正轉向素質教育。學生不再僅為分數而學,教師也不再只為升學率而教。這將為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批判性思維、創造力和實踐能力創造寶貴空間,從源頭上改善國民創新素養。
2. 促進社會公平與階層流動: 高等教育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大學義務教育能確保所有合格青年,無論其家庭背景如何,都能接受高質量的高等教育,顯著提升教育公平性。這不僅是消滅「教育貧乏」的有力手段,通過與AI技術結合,提升全民知識水平和職業技能,更能有效消滅「物質貧窮」,實現共同富裕。
3. 優化人口素質與人力資本結構: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的公民。普及大學教育能顯著提高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全面提升公民的科學素養、人文精神和法治觀念。更重要的是,它將為國家儲備一支規模龐大的高素質人才預備隊。 當前,中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2023年已達60.2%,而美國約為79.36%。 當社會整體知識水平提升,社會將能夠支撐更高比例的研發崗位。通過引導企業、科研機構大幅提高科研人員佔比,我們可以將龐大的人口基數轉化為無與倫比的創新人力資本優勢,徹底優化國家的人力資源結構,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持久動力。
4. 賦能個體實現自我價值: 在AI替代了許多常規工作的未來,接受高等教育將成為個體獲得有意義工作、實現個人價值的基本前提。大學義務教育確保了每個人都能獲得這一關鍵發展機會,從而更充分地釋放每個人的潛能。
三、 實現路徑:創建大學義務教育所需的條件
推行大學義務教育是一項宏偉的系統工程,需要創造多方面條件:
1. 巨大的財政投入與資源保障: 政府必須將教育作為優先投資領域,大幅增加高等教育經費,,,大量增建大學,增加大學師資力量。人們可能會擔心資金從哪裡來,只要戰略方向對頭,資金就不是問題。就如過去15年房地產政策如果不失誤,房地產損失的資金足以創辦一千所大學。同時,要引導並激勵企業和社會資本投向基礎研究與前沿技術開發,共同為科研人才創造充足的崗位和體面的待遇。例如,美國企業界在AI基礎設施上投入巨大,如Anthropic公司宣布了一項高達500億美元的投資用於建設自有定製AI數據中心。 中國需要類似的雄心與投資。
2. 高等教育體系的多元化與高質量發展: 大學體系必須擺脫同質化發展,構建研究型、應用型、職業技能型等多層次、多類型的高校結構。同時,必須嚴把質量關,確保擴招不稀釋教育質量,文憑不貶值。
3. 課程與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 大學教育本身需進行改革,課程設置應更加強調跨學科融合、創新思維與AI素養的培養。教學模式應從知識灌輸轉向能力建構,廣泛採用項目式學習、探究式教學,並與AI技術深度融合,提供個性化學習路徑。
4. 完善的學生資助與支持體系: 儘管免學費,但仍需建立完善的生活費、書本費資助體系,確保任何學生不因經濟原因而輟學。同時,要加強學業與心理輔導,幫助所有學生成功完成學業。
5. 構建「產學研用」一體化生態,大幅提升科研人員比例: 這是吸納大學人才的關鍵。國家需通過政策槓桿(如研發稅收減免、創新基金等),強力鼓勵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設立中央研究院和高端實驗室,大幅提高研發投入和研發人員編製。數據顯示,美國形成了典型的「人才旋轉門」機制,如卡內基梅隆大學與當地企業人才流動率達37%。而中國高校與企業間互通率不足15%,這堵「隱形牆」亟待打破。 高校與研究機構則需擴大博士后和青年研究員隊伍,形成以高密度科研人才為核心的國家創新體系,確保大學畢業生「英雄有用武之地」。在企業科研層面,美國頭部科技企業(如谷歌、微軟)的AI人才規模在2500人左右,而中國領先企業(如騰訊、阿里巴巴)則在千人以下,顯示出中國企業研發人員比例有較大提升空間。
結語
推行大學義務教育,是中國面對AI時代和全球競爭格局做出的前瞻性、戰略性的教育革命。它不僅是擴大受教育機會的量變,更是重塑民族創造力根基的質變。通過這項變革,並同步構建一個能夠大量吸納並善用人才、顯著提高科研人員比重的國家創新體系,我們可以期待一個中小學教育充滿活力、青年才俊百花齊放、國家創新能力蓬勃迸發的未來。這將是中國從教育大國邁向教育強國,從人口大國邁向人才強國,最終實現民族復興的關鍵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