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克危言聳聽?火星殖民的意義與炒作
作者:聖勞倫斯河評論
2025年5月19日
近日,馬斯克再次大談殖民火星, 他聲稱,如果地球已經存在了45億年,「那麼地球只剩下大約10%的壽命,然後它就會變得非常熱,以至於生命不可能存在。」火星殖民是人類的「人壽保險」。
在最近接受福克斯新聞「傑西·沃特斯黃金時段」採訪時,馬斯克給出了他對宇宙的預測。「最終,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將被太陽毀滅,」他說。「太陽正在逐漸膨脹,所以我們在某個時候確實需要成為一個多行星文明,因為地球最終將被焚毀。」
馬斯克在危言聳聽嗎?還是商業炒作?說火星殖民是人類的「人壽保險」, 怎麼聽都有點廣告的味道。還是先讓我們對馬斯克的觀點仔細分辨一下吧。
正統學術界確實在某種程度上支持了馬斯克一部分上述觀點。例如,天體物理學家普遍認為,太陽已經存在約45億年,目前處於穩定發光發熱的主序星階段,而這一階段還能再持續大約50億年, 太陽正緩慢而穩定地走向毀滅。隨著年齡的增長,它的燃燒溫度越來越高,亮度也越來越高。預計在大約5億年後,不斷增加的熱量將剝離地球大氣層,使海洋沸騰,使地球不再適合居住。大約10億年後,太陽將使地球表面溫度達到70攝氏度,約 50億年後,太陽將膨脹成一顆紅巨星——很可能將整個地球吞噬。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天體物理學家的上述觀點未必都準確和可靠。至今為止,天體物理學家尚未能直接測試太陽核心區的成分和溫度,太陽核心區的反應機理是核聚變只是一種假說,未得到嚴格的證明,仍然有其他學者提出不同的模型,例如,太陽核裂變模型。太陽究竟已經存在多少年,還能持續多少年,今後的溫度怎樣變化,目前的科學界只採納主流學界推崇的觀點,事實上存在爭論,不能完全確定,不同的模型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如果按照非主流學者提出的太陽核裂變模型,太陽的溫度並不是越來越高,而是總趨勢向低,太陽並不是越來越膨脹,不會膨脹到靠近地球把地球燒毀或吞噬,所謂地球只剩下10%的壽命未必準確,實際上目前沒有把握說出一個具體數字。有學者指出,目前天文學界在關注的K2-18和K2-18B雙子星,紅矮星K2-18可能是一顆正臨近熄滅邊緣的恆星,它的表面溫度只有3000攝氏度,K2-18B可能是一顆剛熄滅並在向地球演化的行星,它的表面溫度正在接近地球表面的溫度。接下來K2-18的變化有助於判斷其內部是核聚變還是核裂變,這位學者認為人類有可能在短期內目睹這二顆雙子星的歷史性事件,因為K2-18表面溫度可能從3000攝氏度突然斷崖式下跌。
支撐宇宙起源和天體演化的基礎理論如宇宙大爆炸,宇宙膨脹,時空(是否存在),恆星核聚變模型,等等,多尚在爭論,不是毫無疑問的真理,對宇宙的真相,人類所知並不多, 即使是主流觀點,也不能當作真理。從這個意義上說,馬斯克的言論有點危言聳聽。
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地球確實面臨一些嚴重危機,如最近幾十年地球氣候變暖讓我們擔心地球氣溫會否持續升高,以至出現極端高溫;太陽圍繞銀河系旋轉回到二疊紀位置,二疊紀大毀滅災難是否重演,人類歷史上已經經歷五次大災難,沒有理由不認為人類不會經歷第六次甚至更多次大災難,這些大災難何時爆發我們不得而知;太陽系和銀河系的密度可能超出人類認知,許多行星看不見,行星碰撞地球概率到底有多大,我們其實不知道,可能性可能高於我們的估計;還有核戰爭,足以毀滅人類的大部分。對人類最大的威脅,不是來自於我們的準確預測,而是來自於我們對宇宙真相了解太少,盲區太多,大災難將突然而至, 我們將措手不及。從這個意義上,馬斯克火星殖民提高了人類文明延續的幾率, 這是它最大的意義。當然,馬斯克火星殖民還有多種意義,如,它是技術創新的驅動力。 為實現火星殖民,SpaceX開發的「星艦」(Starship)系統代表了航天技術的顛覆性突破。這款完全可重複使用的超重型火箭,目標是將單次發射成本降至極低水平,從而推動太空運輸商業化。例如,獵鷹9號火箭的成功回收已大幅降低近地軌道發射成本,而星艦若能實現設計目標,將開啟大規模星際運輸的新紀元。此外,火星殖民計劃還推動了生命支持系統、輻射防護、太空農業等領域的研發,這些技術可能反哺地球可持續發展。
馬斯克火星殖民激發人類探索精神。馬斯克將火星殖民的願景不僅在於生存保障,還在於拓展文明的邊界。通過建立多行星文明,人類可以進一步探索小行星帶、木衛二等其他天體,深化對宇宙的認知。這一目標也激發了公眾對太空的興趣,推動更多資源與人才投入航天領域。
但是,馬斯克火星殖民也存在一定局限。火星殖民的局限性主要有四個:
1. 技術與環境的雙重挑戰
火星的環境極端惡劣:大氣稀薄(僅為地球的1%)、缺乏磁場保護、表面輻射強度是地球的數百倍,且晝夜溫差可達100℃。科學家指出,即使通過地球化改造(如釋放極地二氧化碳),火星也難以形成穩定的宜居環境,因為其缺乏足夠的二氧化碳儲備和磁場抵禦太陽風侵蝕。此外,長期低重力環境可能導致人體骨骼退化、視力損傷等健康問題。
2. 經濟與倫理爭議
火星殖民的巨額成本(如運送100萬人需數萬億美元)與地球現存的社會問題形成鮮明對比。批評者認為,資源傾斜可能加劇貧富差距,而殖民計劃更像是富豪的「技術烏托邦」,而非普惠性解決方案。倫理學家還擔憂,大規模移民可能破壞火星潛在的原生生命證據(如微生物),阻礙科學發現。
3. 政治與商業化的矛盾
SpaceX的商業模式依賴政府合作與市場回報,但載人航天的有限市場難以支撐長期投入。例如,星鏈項目雖在通信領域取得突破,卻因政治干預(如俄烏衝突中的立場)引發多國抵制,暴露了商業航天與國家安全間的衝突。此外,馬斯克激進的殖民時間表(如2030年載人登陸)被質疑為「宣傳噱頭」,實際技術瓶頸(如生命支持系統)尚未完全突破。
4.太陽-地球演化模型偏差降低火星殖民的價值
如果太陽內部不是核聚變,而是核裂變,太陽不會導致地球表面溫度持續升高,太陽不會把地球焚毀或吞噬,太陽系的行星是從恆星演變而來,昨天的地球是今天的太陽,今天的火星是明天的地球,那火星殖民的價值將降低,雖然火星殖民仍然具有偉大意義(尤其是長遠看),但把預防地球災難的重點放在地球本身將更具有現實意義。馬斯克火星城市將採用地上地下結合模式,在地球上同樣可以搞地上地下結合模式,這裡不展開討論。
綜上所述,馬斯克火星殖民是人類的一個偉大夢想,是人類文明延續的一種重大選擇。說「地球只剩下大約10%的壽命」有點危言聳聽;說火星殖民是人類的「人壽保險」,略有誇大之嫌。即使它是人類的「人壽保險」, 至少,目前還不能肯定它是唯一的或最佳的「人壽保險」, 人類尚需考慮更多方案。馬斯克是商人,不能完全排除他的火星殖民言論具有一定商業炒作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