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最大成就是實現了科技現代化
作者:聖勞倫斯河評論
2025年2月8日
最近,Deepseek火爆全球,它不是一個孤立事件,而是反映中國在全球(主要是中美之間)的科技競爭中緊追美國躍躍向前的姿態,是中國告別複製美國、在尖端科技領域自主創新即將全面爆發的一個重要信號。
自1978年鄧小平開啟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以來,經過47年的艱苦奮鬥,中國實現了四個現代化中的三化:即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科學技術現代化,只有農業現代化尚未實現。其中關鍵是科學技術現代化。回想1978年中國的狀況,中國與西方的差距巨大,在生活水平、工業、農業、國防與科技等各方面全面落後。中國要追趕西方,實現四個現代化,關鍵是如何消除中西科學技術勢壘。科學技術現代化了,工業現代化、國防現代化和農業現代化也就水到渠成。如果不改革開放,中國連互聯網都要滯后很多年,會被全球化浪潮拋棄。改革開放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是難事,最難的是怎樣在短時間內把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都搬過來,並緊跟一波波新的科技浪潮。中國開放市場,吸引外資和技術,出口拉動經濟,通過經濟紐帶連接全球。但是,僅僅這樣是不夠的,由於西方的技術保護主義,市場換技術仍然困難重重。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掀起了科學熱潮,教育復興,中國開始增加公派出國訪問學者和留學生,學習西方科學技術。隨著經濟水平的提升,中國民間開始往西方自費留學和移民,他們逐漸成為出國的主力軍。訪問學者、留學生和移民源源不斷地來到西方,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和管理制度,對推動中國教育和科技進步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經濟的引領下,改革開放讓中國與西方全面融合,正是這種全面融合使中國全面系統地學習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如愚公移山,搬去了使中國長期落後的科技障礙,消除了中西科技勢壘,使中國進入到世界科技發展前沿。
怎樣評價改革開放是多年來海內外華人一直激烈爭論的問題,有二種對立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改革開放取得了成功,中國的GDP獲得了巨大的增長,中國成為世界製造大國,基本建設取得巨大成就,城市化和交通運輸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教育與科技水平躍居世界前列,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國際影響力今非昔比,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強國,這一派以中國官方輿論為代表,民間也得到了相當認同。另一種觀點認為改革開放失敗了,這一種觀點又細分為二派,一派認為中國偏離了社會主義道路,私有企業佔比很重,出現了貧富懸殊,嚴重貪腐,道德秩序崩潰,崇洋媚外,公平正義和社會秩序遠不如毛澤東時代,這一派仍然懷著共產主義理想;另一派則是西方民主派或理想資本主義派,他們認為改革開放沒有實現西方民主,中國沒有美國式民主選舉和言論自由,所以,改革開放是失敗的。這二大對立派或三派誰也說服不了誰。
我們要站在更高的維度認識改革開放。我在2024年在倍可親網站發表了一篇文章<目標決定論>,<目標決定論>的核心觀點有三點:1. 決定國家與民族前途與命運的最大因素是目標, 目標統領全局。2. 將強國與理想社會分離為二個不同目標。3. 以世界統一為界, 在世界統一之前,中國應以強國為手段,統一世界為目標; 在世界統一之後,才以建立理想社會為目標。所以,在世界統一之前不應以建立理想社會為目標,無論是共產主義還是民主資本主義,因為強國與理想社會具有衝突,難以兼顧,中國應衝破一切意識形態的束縛,不惜犧牲局部利益,先集中精力強國。目標決定論近看是自五四運動以來,遠看是自鴉片戰爭以來,中華民族思想界認識的一個突破, 為探索中國道路提供了一個新的參照系。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開始沉淪,無數仁人志士探求救國真理、強國之道,俄國十月革命給中國送來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理想,五四運動中國從西方吸取科學與民主精神,從此之後,中國把強國與理想社會二個目標混合起來。毛澤東領導中國共產黨建立新中國后,提出了四個現代化,同時朝著強國和共產主義理想目標前進,在26年的實踐中,在艱難和複雜的國際形勢下取得了較大成就,也經受了較大挫折,挫折與制度的局限性關係很大。「文革」結束后不久,鄧小平領導中國改革開放,中國開始走出「文革」困局,呈現一派欣欣向榮景象。但大突破是1992年春天鄧小平南巡講話,蘇聯解體讓鄧小平思想發生根本性轉變,雖然鄧小平當時並不明白蘇聯解體的真正原因,但在歷史關頭,鄧小平高瞻遠矚,作出了正確決策。鄧小平提出發展是硬道理,繼續改革開放是唯一出路,以及對姓「社」姓「資」不爭論。「發展是硬道理」閃耀樸素真理的光輝,突破了新中國以來形成的制度局限,對中國具有長遠的指導意義。「不爭論」在當時屬高明之舉。在<目標決定論>提出的參照系下觀照改革開放就容易得出正確的評價,關鍵的標準是改革開放是否使中國國力大幅提升。結論是肯定的,它不僅有看得見的面貌的明顯變化,也有大量的統計數據支持,還有西方權威學者的觀點支持,以及美國近年強力打壓圍堵中國的反面論證。到目前為止,改革開放成就是主要的,失敗是次要的,成功大於失敗,總的是成功的。衡量國力關鍵是看科技與國防實力,而最關鍵的是科技實力,科技是國防、工業和農業的支柱。中國改革開放最大的戰略目標是強國,而強國關鍵不是GDP或人均GDP趕上美國,也不是生活水平在短時間內趕上西方(儘管中國已經在GDP達到美國的約70%,按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已經超過美國,生活水平也已達到中等水平),而是實現科學技術現代化和國防現代化,在科學技術和國防上趕超美國。改革開放使中國實現了科學技術現代化,西方的常規科學技術都學到了手,在尖端領域接近美國,甚至在少數尖端領域超越了美國,中國科技已經居於世界第二。科學技術是制高點,科學技術的進步推動了中國的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和實力與美國接近的軍事強國,中國的總體實力已居世界第二。如果說在過去47年中國搭了美國(或西方)什麼便車的話,應該承認,中國搭了美國(或西方)的科技便車,中國從美國(或西方)學習了科學技術。但是,美國(或西方)也搭了中國的經濟便車,美國(或西方)從中國獲取了巨大經濟利潤。雙方互惠互利。
經濟發展只是基礎,關鍵是要轉化為科技水平的提升,要建立自主創新的能力,才能為經濟發展、國防建設等提供持久的動力,才能不會因為經濟的起伏波動而大幅損害國力和恢復力,否則繁榮容易曇花一現。所以,中國不應過分看重GDP數字,而要重視內核,科學技術就是內核的最重要部分。當經濟衰退時,寧肯降低人民生活水平,也要盡量保障科技的發展。
科學技術發展關鍵是人才,尤其是尖端人才。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換到科技,就是天才難求。在AI撲面而來的時代,大部分職業和普通人才都將被AI取代,有用的關鍵是尖端人才。所以,中國的教育體制應更加重視天才教育,應更加重視創造性才能的培養。應批量培養deepseek創始人梁文峰這樣的人才。中美科技競爭,中國應將人口優勢轉化為人才優勢,為此,要進行教育改革,要將社會輿論從發財致富向奮發圖強、超越美國轉變,幸福經濟學向強國經濟學轉變。
應用<目標決定論>觀照20世紀中國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以及中國未來的方向,混沌不清的是非和雲霧籠罩的前途變得清晰起來。
中國改革開放最大的成就是實現了科技現代化,從而使美國已經無法壓制中國的崛起,即使中國經濟目前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都不要緊。
鄧小平開啟的改革開放大方向是正確的,總體是成功的,是英明決策和歷史壯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