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朝鮮戰爭(下)

作者:聖勞倫斯河評論  於 2024-6-26 07:14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

朝鮮戰爭(下)
作者:聖勞倫斯河評論
2024年6月25日

三. 抗美援朝

斯大林與杜魯門合謀通過一套組合拳一氣呵成消滅了金日成深入朝鮮半島南部的主力部隊,這套組合拳是:誘敵深入——截斷後路(仁川登陸)——南北夾擊,它是一個整體,必定是在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前一起謀划,仁川登陸不可能是朝鮮戰爭爆發后麥克阿瑟的臨時之計。這套組合拳是斯大林與杜魯門合謀的朝鮮戰爭的第一步計劃,完成這一步計劃后,美國重創了金日成的軍事實力,幫南韓收復了失地,控制了三八線以南的土地。然後,美軍越過三八線揮師北上,金日成政權搖搖欲墜。此時,斯大林抽身,把金日成的爛攤子交給毛澤東,逼中國捲入戰爭。

1. 杜魯門的欺騙

從軍事角度,中國最佳的出兵朝鮮時機應該是在美軍仁川登陸前,中國派志願軍幫朝鮮人民軍守住仁川和群山,防止美軍在仁川或群山登陸,同時與朝鮮人民軍一起對釜山發起強攻,把南韓軍隊和美軍趕出朝鮮半島。只是從政治上考慮在美軍越過三八線北上以前中國不好出兵,否則容易給美國以口實說中國是侵略。為了仁川登陸計劃成功,全殲被誘入朝鮮半島南部的金日成主力部隊,美國最不希望中國在美軍仁川登陸前出兵援朝,也不希望中國在美國幫南韓收復三八線以南的全部失地之前出兵入朝,甚至不希望中國在美國將金日成趕出朝鮮半島之前出兵朝鮮。為此,杜魯門進行戰術欺騙,通過輿論釋放虛假信號。在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當天,美國操縱的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2號決議,「促請北朝鮮當局將軍隊撤至北緯三十八度」,杜魯門在6月29日向國家安全委員會說明,美國的政策是「迫使北朝鮮人退回到三八線以北去」,「恢復那裡的和平,恢復原來的疆界。」杜魯門將美國的這一意圖通過國務院通報給盟國。在9月15日麥克阿瑟成功實施仁川登陸后,美軍很快完成了收復南韓失地的作戰計劃,杜魯門釋放新的信號,說美國的目標是消滅全部朝鮮人民軍,佔領整個朝鮮半島,讓朝鮮半島實現統一。9月27日,經杜魯門批准,參謀長聯席會議授權麥克阿瑟可以在三八線以北朝鮮境內採取軍事行動,消滅「北朝鮮的武裝力量」。10月1日,韓國第一批部隊進入朝鮮作戰,10月7日,聯合國大會通過376號決議案,呼籲朝鮮半島統一授權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統一朝鮮,10月9日,美軍第一騎兵師越過三八線,10月19日,美韓聯軍攻陷平壤,朝鮮政府遷往江界市。麥克阿瑟部隊繼續向北挺進,直逼鴨綠江。

在麥克阿瑟佔領整個朝鮮半島之前杜魯門當然不會宣布讓麥克阿瑟進攻中國東北,在美國軍機轟炸中國邊境地區安東后,面對中國的強烈反應和國際輿論,美國宣稱是誤炸,杜魯門政府假惺惺地說願意給中國賠償,目的就在於穩住中國,讓中國誤以為美國最多佔領朝鮮半島,而不會攻打中國本土,從而不會在此時向朝鮮出兵,讓中國把有利的出兵時機完全錯過。為了避免因為中國出兵而影響仁川登陸和佔領整個朝鮮半島,杜魯門政府還拒絕了蔣介石第一次提出的出兵朝鮮的建議。

2.斯大林的暗算

斯大林內心裡首先不希望毛澤東在麥克阿瑟仁川登陸前出兵朝鮮,其次不希望毛澤東在美軍消滅金日成被誘入朝鮮半島南部的主力部隊之前出兵,而是希望在美軍越過三八線北上平壤即將淪陷的最危急時刻,讓毛澤東陷入一個二難選擇:要麼出兵跟美國在朝鮮作戰,但斯大林不提供關鍵的空軍支援,中國人民志願軍很可能將被美軍打敗;要麼不出兵,讓美軍把金日成趕出朝鮮半島,金日成流亡中國,在東北建立流亡政府。麥克阿瑟將藉機進攻中國東北,斯大林根據1950年初簽訂的《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會軍援中國,揮師入境中國,然後「擊敗」麥克阿瑟,斯大林控制中國東北。但是,斯大林做得很巧妙,不露痕迹。首先,在斯大林與金日成1950年4月的最後一次會談中,斯大林對金日成說:「如果你們遇到強大的抵抗,我一點兒也幫不上忙,你們必須請求毛澤東提供所有的幫助。」斯大林早就準備好了在金日成攻打南韓失利后,自己抽身,將責任推給毛澤東,讓毛澤東捲入與美國的戰爭。如果斯大林不抽身,讓蘇聯出兵朝鮮幫金日成解圍,就達不到讓毛澤東捲入與美國的戰爭的目的,這也是斯大林戰前不與金日成簽訂同盟條約,而只在1949年3月17日簽訂《朝蘇經濟文化合作協定》和《朝蘇軍事秘密協定》(只是蘇聯對朝鮮武器裝備與訓練和軍事顧問方面的援助,不包括軍隊援助),的原因。在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後到9月15日仁川登陸前,斯大林只是鼓勵毛澤東在中朝邊境集結部分部隊作入朝準備,並未請求毛澤東立即派兵入朝支援。9月底金日成向斯大林緊急求援蘇聯採取直接軍事行動無果,到10月1日,金日成不得不向毛澤東求援:「因此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特別的幫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的情況下,極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們作戰。」同日,斯大林才致電羅申:「請立即轉告毛澤東或周恩來:我正在遠離莫斯科的地方休假,對朝鮮局勢不甚了解。但是,從今天莫斯科給我的報告中,我得知朝鮮同志陷入了困境…..我考慮,根據目前的形勢,如果你們可以為朝鮮人提供援軍,哪怕五六個師也好,應即刻向三八線開進從而使朝鮮同志能在你們部隊的掩護下,在三八線以北組織後備力量…..」毛澤東在朝鮮戰爭爆發后根據形勢的發展一直在加強東北邊防軍出兵的準備,而且幾次警告美國如果美軍越過三八線北上中國決不會坐視不理。毛澤東也一直讓周恩來與斯大林溝通,讓斯大林提供軍事援助為準備出兵。關鍵在於空軍的支援上。中國軍隊裝備比美軍差遠了,但是,面對強大的美軍,中國軍隊進入朝鮮與美軍作戰,從軍事角度講,最不利的條件就是缺乏空軍。一般而論,如果沒有蘇聯空軍協同中國地面部隊入朝作戰,中國軍隊在朝鮮戰場上與美軍較量將極其艱難,很難取勝,斯大林不可能不明白這一點。所以,恰恰在空軍支援的關鍵問題上斯大林玩弄文字遊戲。

根據沈志華在書《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中的敘述:周恩來在7月2日與蘇聯大使羅申的談話中就詢問蘇聯空軍是否有可能掩護中國入朝作戰的部隊。7月5日斯大林對此做了答覆,他要羅申轉告周恩來,蘇聯將「儘力」為入朝作戰的志願軍部隊「提供空中掩護」。斯大林在7月13日經羅申給周恩來或毛澤東的電報中再次明確表示:我們尚不知道您是否已決定在中朝邊界部署9個中國師。如果您已做出這樣的決定,那麼我們準備給您派去一個配備124架飛機的噴氣式殲擊機師,用於掩護這些部隊。「我們打算由我們的飛行員培訓中國飛行員兩到三個月,然後把全部裝備轉交給你們的飛行員。我們打算讓在上海的航空師也這樣做。」…..而蘇聯答應援助中國的一個噴氣式殲擊機師,從兵力和部署看,其任務似乎主要是協同中國部隊解決東北地區的防空問題…..從蘇聯盡量避免與美國發生直接軍事衝突的戰略方針來分析,斯大林顯然寧願下功夫武裝中國的空軍,將來讓他們承擔起入朝作戰的任務,而避免在使用蘇聯空軍的問題上過早地做出明確和具體的承諾。但是對於中國方面來講,要求蘇聯援助的目的是很明白的,關鍵就是蘇聯空軍能夠協同中國地面部隊入朝作戰,因為當時中國還沒有一支真正的空軍部隊,一旦打起來,在空軍方面只能依靠蘇聯。

面對毛澤東為準備派兵入朝提出的空軍支援,斯大林表面上不答應顯然不行,但是,斯大林開始沒有明確承諾蘇聯空軍將協同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地面作戰,而是保留模糊。培訓中國新飛行員匆忙到朝鮮與美軍空軍作戰,顯然很難達到協同中國志願軍地面作戰的目的。而且,後面知道,斯大林賣給中國的殲擊機是舊型號,很難與擁有先進飛機的美國空軍匹敵。10月2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央書記處會議,討論朝鮮半島局勢和中國出兵問題;毛澤東認為出兵朝鮮半島已是萬分火急;原擬派林彪率兵入朝,林彪託病推辭;毛澤東便決定派彭德懷掛帥出戰。會上不少人認為國內百廢待興,無力參與大規模戰爭,鑒於會上大部分人不贊同出兵,毛澤東在10月2日發給斯大林的電報中陳述出兵的困難,並提出「暫不出兵」,但也指出「還沒有做出最後決定」,並說將召開擴大會議再議,同時決定派周恩來和林彪去與斯大林面談。斯大林得到毛澤東「暫不出兵」的電報后,一邊決定撤出在朝鮮的蘇方人員,一邊再次要求毛澤東立即出兵,同時在給金日成的電報中把責任都推到毛澤東身上。10月5日,在毛澤東力排眾議下,政治局會議確定出兵。毛澤東準備10月15日出兵。毛澤東派周恩來與斯大林面談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希望能確定得到蘇聯足夠的軍事支援,尤其是空軍支援,配合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地面作戰。有蘇聯的空軍支援也是新成立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向中共中央提出的一個強烈要求,甚至把它當作一個出兵條件,否則認為出兵應推遲。但周恩來與斯大林面談的結果令人失望,斯大林沒有滿足毛澤東關於空軍支援的要求,在10月11日晚7時斯大林與周恩來聯名致電中共中央通報的會談結果是,因蘇聯空軍目前尚未準備好,暫時無法出動,故決定中蘇暫不出兵,要金日成撤到鴨綠江以北。電報中說,蘇聯空軍「須待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內才可出動空軍支援志願軍在朝作戰。」斯大林明確告訴周恩來與林彪,在目前的局勢下沒有別的辦法,或者你們出兵把美國人頂回去,或者你們讓金日成的人撤到你們的東北去建立流亡政府。至此,斯大林的用心昭然若揭。

根據沈志華在前述書中的敘述:毛澤東和周恩來在後來的談話中都曾提到這個問題。毛澤東說:「我們只要他們空軍幫忙,但他們不幹。」周恩來也說:「我們出兵就是要他的空軍支持我們。」周恩來還說:「我們問:能否幫空軍?他動搖了,說中國既有困難,不出兵也可,說北朝鮮丟掉,我們還是社會主義,中國還在。」「我們只要蘇聯出點空軍,這樣我們就可以去了,沒有空軍有困難。斯大林說空軍不能派。」

斯大林將毛澤東逼入一個只能二選一的境地,而兩個選擇都危險。所謂「蘇聯空軍目前尚未準備好」不過是借口,戰爭已經爆發快三個月,說蘇聯空軍尚未準備好是說不過去的,是蘇聯缺飛機嗎?是蘇聯缺飛行員嗎?都不是。一種學術界頗為流行的的觀點是因為斯大林不想與美國直接發生衝突,這種觀點也是站不住腳的,雖然斯大林多次表達過這種觀點,但那也不過是借口。蘇聯以志願空軍或偽裝成中朝空軍支援中國軍隊入朝地面作戰都沒有問題, 後面的演變也證明,美國政府知道蘇聯空軍飛行員偽裝成中國或朝鮮飛行員在鴨綠江以南附近朝鮮領空與美國空軍作戰,美國政府也保密。所以,斯大林的目的就是故意給毛澤東出難題。要是別人,一般會選擇不出兵,因為斯大林答應過蘇聯空軍援助中國保衛東北和東北的駐軍,如果美軍侵略中國東北,中國在本土與美軍開戰,戰勝美軍的可能性更大。但毛澤東就是毛澤東。當得知中國暫不出兵的決定時,斯大林沒有向周恩來再次要求中國出兵,而是順水推舟,中國暫不出兵也可以,放棄北朝鮮,這說明斯大林對兩種選擇毛澤東隨便選哪種都可以,反正都是危險的選擇。斯大林在電報中說的蘇聯空軍「須待兩個月或兩個半月才可出動空軍支援志願軍在朝戰。」這裡的「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大有文章,如果毛澤東等待兩個月或兩個半月才出兵,美軍已經早就佔領整個朝鮮半島而且很可能已經打入中國東北,那時只有本土作戰。如果毛澤東不等蘇聯空軍支援堅持出兵,在兩個月或兩個半月里,中國人民志願軍很可能已經被美軍打敗退兵,美軍照樣攻入中國東北。此處電文中說的須待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內出動空軍支援中國人民志願軍,並不意味著蘇聯空軍將配合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地面作戰,後面的發展證明,在整個抗美援朝過程中,蘇聯空軍從未配合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地面作戰,而只是幫助保衛中國東北和中朝邊境附近的後勤運輸線、飛機場等重要設施。

3. 艱難而偉大的決策

最考驗毛澤東的時候到了。毛澤東只剩下二個選擇,一個是出兵,但至少頭二個月沒有蘇聯空軍支援,中國人民志願軍可能在朝鮮遭遇挫敗而被打回來;另一個是暫不出兵,讓金日成帶殘部主力撤退到中國東北,美軍佔領整個朝鮮半島,威脅中國東北邊境,美軍可能侵略中國本土。10月13日下午,毛澤東召集中共中央政治局緊急會議,對出兵與不出兵再次討論,毛澤東權衡利弊,再次說服大家,出兵!

毛澤東的決定使斯大林感到意外,據當時在場的陳毅幾年後回憶說斯大林感動得熱淚盈眶。真的是斯大林感動嗎?是斯大林為自己的計謀得逞而高興吧,毛澤東沒有再堅持讓斯大林提供空軍支援才出兵。但是,斯大林高興得太早了。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在這歷史關頭讓毛澤東作出出兵的決策呢?

從當時的情況看,如果毛澤東不出兵將面臨如下後果:

1)整個朝鮮半島將很快(估計不出兩個月,很可能一個月內)被美軍全部佔領,並宣布南韓統一朝鮮半島, 中國在東北失去一個緩衝地帶,東北邊防軍將被吸住,對中國東北地區將形成長期威脅。不出兵,不管美軍是否攻打中國,中國利益已經大損。

2)金日成帶領殘部來中國避難,在東北建立流亡政府。將給美軍一個進攻中國東北的借口。

3)麥克阿瑟打到鴨綠江后,很可能打進中國東北。麥克阿瑟可以以追擊金日成殘部為名攻入中國東北,也可以以其它名義甚至不需要任何名義進攻東北。有一種觀點認為,麥克阿瑟在聖誕前一個月曾經揚言:打到鴨綠江,讓士兵回家過聖誕。美國媒體在11月25日以《麥克阿瑟將軍保證聖誕節前結束戰爭》《聖誕節土兵可以回家》《勝利在望——聖誕節不遠了嗎?》等為題對麥克阿瑟「聖誕節攻勢」作了大幅報道,這說明美國沒有進攻中國本土的意圖。非也! 兵不厭詐。美國從朝鮮戰爭爆發以來,每達到一個目標,就改口擴大目標,從最初的恢復三八線到6月25日以前的狀態,到佔領整個朝鮮半島,實現朝鮮半島統一,美國的目標在不斷改變,胃口越來越大。強者言不足信,因為如果強者不遵守諾言,弱者毫無辦法。況且兵不厭詐乃是戰爭的常識。有美國學者文章指出,美國的解密文件證明麥克阿瑟在內部爭論時堅持要攻打中國本土。而且,以麥克阿瑟當時的傲慢,如果麥克阿瑟要攻擊中國本土,美國總統都無法阻止他。況且,在佔領整個朝鮮半島后,攻擊中國東北符合美國的戰略利益和發展趨勢,因為趁新中國立足未穩之機,讓新中國陷入戰亂,對抑制亞洲的共產主義勢頭具有很大影響。所以,美國將金日成趕出朝鮮半島後攻擊中國東北是大概率事件。

4)如果美軍侵略中國東北,將對新中國的經濟建設產生重大影響。東北是新中國的重工業基地,關係到全局。於1950年2月經中蘇領導人在莫斯科談判確定的蘇聯政府援助中國的第一批重點經濟項目50個中有36個放在東北。如果東北發生戰爭,這36個重點經濟援助項目將無法執行。

5)如果美軍侵略中國東北,蔣介石可能在美軍第七航空艦隊的幫助下同時在台灣海峽對福建發動攻擊,蔣軍也可能經朝鮮參與向東北進攻。大陸將重新陷入國共內戰。

6)越南正在進行抗法戰爭, 如果法軍形勢有利,將從越南北上向中國進攻,對中國本土形成北、東、南三面攻擊之勢。

7)如果美軍攻打東北,按照《蘇中友好互助同盟條約》蘇聯將出兵東北幫助中國打仗,不管戰爭結局如何,中國都將喪失至少部分東北主權,或者給蘇聯,或者給美國。而且,還可能危及台灣主權,如果中國在本土打不過美國。

8)如果美軍打入中國東北,中國可能不得不與美國宣戰,這可能讓美國傾注國力與中國打仗,將中國拖入更危險的境地, 這也將不利於未來中美關係的恢復。

9)如果美軍打入中國東北,蔣介石在美軍幫助下又從福建反攻大陸,中國經濟建設將受到比出兵朝鮮更大的破壞。

10)如果美軍進攻中國本土,北京可能被轟炸,新中國政權將受威脅,對整個亞洲共產主義事業將是一個打擊。

如果毛澤東出兵, 確實面臨很大的軍事風險和經濟困難。美國是世界第一強國,美軍在二戰中建立了很大聲望,軍事裝備上中國軍隊與美軍差很遠,而且中國軍隊從未與美軍打過仗,不知彼,加之沒有蘇聯空軍協同作戰,容易處於被動挨打地位。中國經過近30年戰爭,經濟一片凋零,許多省出現災荒,等待救濟,確實很難再支撐一場大規模戰爭。城市民心不穩,人們對共產黨尚不了解,加之殘餘的國民黨特務暗中造謠破壞,如果大城市出現飢荒,人民會不會起來造反都是個問題。但是,困難是可以想辦法克服的,也必須克服。最壞的情況就是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打輸了,退回到境內,但是也積累了與美軍作戰的經驗,有利於以後在本土抗擊美軍的侵略。而且,出兵有十大優點:

1)對整個亞洲乃至全世界共產主義事業是一個很大鼓舞, 表示了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團結,共同抗敵,增添信心和勝利的信念,有利於全世界的共產主義事業發展。

2)趁越南正在進行抗法戰爭,法軍尚無力北上進攻中國,北朝鮮尚未被美軍完全佔領,西方不能從北(朝鮮)、東(台灣海峽)、南(越南)三個方向對中國本土同時發起進攻,此時中國出兵朝鮮,先集中力量抗擊西方的一路軍隊,作戰比較有利。

3)如果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打敗了美軍,不僅保護了北朝鮮,而且保存了一個緩衝地帶,不僅對中國東北的安全有利,而且可以避免出現西方從北、東、南三個方向合力進攻中國的最壞局面,對中國本土的長期安全與穩定具有重要意義。

4) 中國在朝鮮打仗,本土的建設可以照樣進行,尤其是從蘇聯得到的經濟援助將使中國的工業產生從零到一的飛躍,對形成中國的工業基礎具有重大影響。
雖然對抗美援朝戰爭的支援也影響經濟發展,但從蘇聯能得到一筆貸款推動經濟發展,這部分積極因素抵消了大部分消極因素。此外,在朝鮮打仗絕對比在中國本土打仗使中國經濟遭受的破壞要小得多。

5) 中國可以借抗美援朝從蘇聯得到大批武器裝備援助,建立空軍,升級炮兵和坦克裝甲兵,加速中國軍隊現代化。儘管從蘇聯得到的武器可能是蘇聯正在淘汰的,但對新中國的軍隊來說仍然是質的飛躍。

6)中國挾解放戰爭餘威,氣勢正旺,軍隊具有豐富的長期戰爭經驗,強將如雲,此時與美軍較量,軍隊素質勝過美軍,可以一定程度補武器之不足。

7)如果中國在朝鮮打敗美軍,即使打個平手,都將打碎美國從任何一個方向侵略中國本土的幻想,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為中國的和平建設贏得一個長期有利的國際環境。
8)如果中國打贏抗美援朝戰爭,將洗刷百年恥辱,極大地提高新中國的國際地位,確立中國在亞洲共產主義的領導地位和中心地位,將贏得全世界的尊重。

9)如果中國打贏抗美援朝戰爭,斯大林將蘇聯的亞洲共產黨領導權讓位給中國,原本想害中國,將變成偷雞不成蝕把米。雖然毛澤東當時不會想到這一點,但今天看是清楚的。
10)如果中國打贏抗美援朝戰爭,將改變東西方力量對比,改變世界秩序。

所以,13日毛澤東致電在蘇聯會談的周恩來,告知中央政治局再次開會討論出兵朝鮮," 我們認為應當參戰,必須參戰,參戰利益極大","對中國,對朝鮮,對東方,對世界極為有利"。反之,"不參戰,損害極大"。朝鮮戰爭對中國是危也是機,毛澤東出兵既是局勢所逼,也是兩害相權取其輕,還有積極進取的精神,敢於與強敵搏鬥,爭取最好的結果。在極其複雜的國際形勢和極其不利的條件下,毛澤東作出出兵的決策是非常艱難的, 3天3夜失眠,是一生中少數幾次最難下決斷的一次。毛澤東反覆思考,全面綜合地考慮了國際國內政治、軍事和經濟等各方面因素,考慮了各種困難和有利條件,不僅要說服自己,還要說服其他中央高層成員,尤其是軍方將領。毛澤東還在電報中對周恩來說:「只要能用租借辦法保持二萬萬美元預算用於經濟文化等項建設及一般軍政費用,則我軍可以放心進入朝鮮進行一場長期戰爭,並能保持國內大多數人的團結。只要蘇聯能於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內除出動志願軍空軍幫助我們在朝鮮作戰外,又能出動掩護空軍到京、津、沈、滬、寧、青等地,則我們也不怕整個的空襲。只是在兩個月或兩個半月內如遇美軍空襲則要忍受一些損失。」(沈志華《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

美國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阻止解放軍渡海收復台灣,宣布台灣地位未定論,又多次轟炸中國中朝邊境多個城市,還越過三八線北上逼近鴨綠江,侵略和威脅中國在先,中國出兵朝鮮理直氣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名副其實。

4. 中國打贏抗美援朝戰爭

在彭德懷司令員率領下,中國人民志願軍於10月19日秘密跨過鴨綠江入朝作戰。志願軍於10月25日-11月5日發動第一次戰役,在兩水洞、溫井、雲山、寧邊、熙川、楚山以及古場洞地區對聯合國軍先後發動猛攻,消滅美偽軍15000人,將聯合國軍趕到清川江以南,使其迅速統一整個朝鮮半島之企圖受挫,初步穩定朝鮮戰局。志願軍30多萬人參與朝鮮戰爭,全線反撲,聯合國軍被迫後撤。

第一次戰役后,曾任美國駐華軍隊司令的魏德邁在西雅圖發表談話說,中國人民擁有不可克服的優勢,"在1000萬北朝鮮人中,組成了15個優良的師團,這就給我們軍隊造成許多麻煩。那麼在 47500萬中國人民中間可以產生多少師團呢?這種武裝力量的優勢是值得考慮的。想一想我們或許永遠不能挫敗這支軍隊,是十分聰明的。"

 英國首相溫斯頓·邱吉爾擔心英國軍隊將長期陷在朝鮮戰爭的泥潭中,在下院的辯論發言中告誡說:"在這種時候,英國和各盟國不應當過度地釘死在中國或中國的大門上,希望辛威爾(國防大臣)和貝文(外交大臣)記住這一點的重要性。"

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奧馬爾·布萊德雷也感到美國力量不濟。他在亞特蘭大美聯社聯誼會上講話說:"我們美國人在朝鮮從事戰鬥的時候,余之軍力就顯然不夠,不足以在其他任何一個地點應付敵人,這個事實是可怕的。"

只一個戰役,美英的氣焰開始消退。

1950年11月7日—12月24日,毛澤東指示彭德懷發動第二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徹底粉碎了「聯合國軍」佔領全朝鮮的企圖,解放了朝鮮北半部除襄陽外的全部地區,將戰線推至「三八線」,並佔領「三八線」以南瓮津半島和延安半島,迫使「聯合國軍」由進攻轉入防禦,從根本上扭轉了朝鮮戰局。在作戰中,志願軍基本殲滅南朝鮮軍第7、第8師,殲滅土耳其旅大部和美軍第7師1個加強團,給予美軍第2師、陸戰第1師以殲滅性打擊,重創美軍第25師、騎兵第1師,共斃傷俘敵3.6萬餘人,其中美軍2.4萬餘人,美軍第8集團軍司令W.H.沃克也在撤退中身亡。此外,並繳獲與擊毀各種炮1000餘門、汽車3000餘輛、坦克與裝甲車200餘輛,繳獲飛機6架。

志願軍取得的勝利震驚了世界,在全世界打出了新中國的國威軍威。正如美國《紐約先驅論壇報》所稱的,這是「美國陸軍史上最大的敗績」。

第二次戰役的勝利,使聯合國軍完全放棄了統一朝鮮半島的希望,並在1950年12月11日向中國人民志願軍提出在三八線停火的建議。同時,也使美英放棄了擴大戰爭到朝鮮半島以外的計劃,也就是進攻中國的計劃。

經過第二次戰役,實際上中國已經贏得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以後的戰爭美國只是為了贏得一個較好的談判籌碼在朝鮮停戰, 尋找一個體面的台階下台。

12月2日,麥克阿瑟給美國總統杜魯門的電報中說:"我們面對的是一場完全新型的戰爭","以往那麼成功地用來指導作戰的戰略思想,現在繼續用來對付這樣的強國就不行了"。

12月29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認為:"中共部隊現在十分強大,如果他們全力以赴,完全可以迫使'聯合國軍'撤出朝鮮"。同時向麥克阿瑟發出訓令要求麥應以保存"聯合國軍"力量為主,進行逐次防禦,"要預為從朝鮮半島進行有秩序的撤退創造條件"。

11月3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發表聲明,哀嘆"我們可能要節節敗退,就像我們前次所遭受的失敗一樣"。但仍堅持進行侵朝戰爭,說什麼"'聯合國軍'部隊不打算放棄他們在朝鮮的使命"。並在發表聲明后答記者問時,揚言美國政府"一直在積極地考慮"在朝鮮使用原子彈,這在美國的盟國中引起了普遍的震驚, 但它嚇不倒毛澤東。

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8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在朝鮮人民軍的協同下突破「三八線」,對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發起第三次戰役,殲敵1.9萬餘人,解放了漢城,粉碎了美國在聯合國玩弄的"停戰" 陰謀及其守住三八線,爭取時間,準備再次北犯的企圖。

1951年1月25日~4月21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了第四次戰役,這是在「三八線」南北地區進行的防禦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在非常艱難的條件下進行堅守防禦、戰役反擊和運動防禦作戰,歷時87天,斃傷俘敵7.8萬餘人(其中志願軍殲敵5.3萬餘人),志願軍和人民軍退回到三八線以北,堅守三八線,待機反擊。第四次戰役美軍奪回了第三次戰役的一些失地,但沒有突破三八線, 美軍所得有限。

1951年4月10日,杜魯門解除麥克阿瑟職務,道格拉斯•麥克阿瑟被一併解除其美駐日盟軍最高統帥、「聯合國軍」總司令和遠東美軍總司令的職務,這是美軍在朝鮮戰場被中國人民志願軍打敗的一個標誌性事件。

抗美援朝戰爭第五次戰役,1951年4月22日~6月10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為挫敗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及其指揮的南朝鮮(韓國)軍從側后登陸配合正面進攻的企圖,在"三八線"南北地區發動了一場大規模反擊戰。經50天奮戰,斃傷俘敵8.2萬餘人(其中志願軍殲敵6.7萬餘人)。這次戰役,由於戰役殲敵目標企圖過大,進攻縱深過遠,後勤供應不足,志願軍傷亡也較大(7.5萬餘人),雖然沒有達到戰役目標,但志願軍仍然堅守了三八線,並沒有動搖志願軍的優勢地位。而且,這種雙方大規模的死傷美軍無法承受。

中國人民志願軍同朝鮮人民軍一道,通過連續進行五次戰役,共殲敵23.3萬餘人,將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打回到「三八線」,並將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地區,迫使美國接受停戰談判,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五次戰役之後,雙方再沒有大規模的運動戰,只有三八線附近的陣地戰,

雙方談談打打,只要志願軍堅守三八線就是勝利。由於中國人口龐大,兵員充足,可以源源不斷地補充和更換新兵, 加之靈活的戰略戰術,不斷更新武器裝備, 三八線陣地越來越鞏固。到1952年10月初,志願軍已經越來越明顯地掌握了地面作戰的主動權,駐韓國的聯合國軍司令詹姆斯·奧爾沃德·范弗里特在10月6日寫給上司——遠東美軍司令馬克·韋恩·克拉克的信中,他敦促儘快通過一項在美國第9軍前線發動一切有限目標的進攻計劃以扭轉局面,他在信中坦承:「我們遭到了1951年10月和11月以來所有戰鬥中人員慘重的傷亡。」於是,雙方為配合談判,於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展開了上甘嶺戰役,美方稱為三角山戰役(Battle of Triangle Hill),代號為「攤牌行動」(Operation Showdown)。這是中美雙方在朝鮮戰場最後一次較量,與其說是鋼鐵與肉體的較量,不如說是兩個民族精神與意志的最高較量,最後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獲勝,美軍的意志被徹底摧毀,他們無法撼動中國人民志願軍這堵鋼鐵長城, 三八線巋然不動,美國只有簽字停戰。

抗美援朝戰爭,如果斯大林提供蘇聯空軍支援中國人民志願軍地面作戰,則志願軍一年即可將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全部趕出朝鮮半島, 結束抗美援朝戰爭。但是,斯大林就是不提供。雖然,在志願軍取得第一次戰役勝利時,斯大林提前讓蘇聯空軍進入中朝邊境幫助保衛東北和鴨綠江的後勤運輸線和飛機場等重要設施,隨著志願軍戰線往南推移,蘇聯空軍防護範圍也延伸到鴨綠江以南75公里,但蘇聯空軍從未配合志願軍地面作戰,而且處於朝鮮北部的後勤運輸線和重要設施仍然遭受美軍大量轟炸。蘇聯匆忙培訓的中國飛行員由於缺乏實戰經驗還來不及在朝鮮戰場上發揮作用(朝戰後期才發揮一點作用)。

斯大林不讓蘇聯空軍配合中國人民志願軍地面作戰,明顯就是不想讓中國打贏抗美援朝戰爭,至少不想讓志願軍把美軍趕出朝鮮半島。但是,志願軍將美軍趕到三八線以南,穩定三八線,不僅美國輸了,斯大林的陰謀也破產,這個結局出乎斯大林預料。上甘嶺戰役酣戰之中,杜魯門輸了總統選舉,這或許是因為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的敗績,深層政府要換總統準備在朝鮮停戰。筆者也在此提出一個大膽的推論,上甘嶺戰役也讓斯大林的陰謀徹底破產,朝鮮需要停戰,新中國已經無法扼殺,蘇聯只能合作,中國將推動世界共產主義運動蓬勃發展,蘇聯需要新人上台改變全球戰略,抑制共產主義運動。 所以,深層政府讓斯大林在1953年3月5日死亡, 讓赫魯曉夫上台,不久非斯大林,推行三和二全,與西方和解,以便抑制歐美的共產主義運動,維護資本主義世界的力量。當然,死亡的很可能是斯大林的替身,至於真實的斯大林何時死亡,是一個謎。

5.總結

朝鮮戰爭的直接起因是金日成在斯大林支持下發動的一場民族統一戰爭,屬於朝鮮內戰,不是侵略。美國操縱聯合國以聯合國軍名義出兵朝鮮事實上是對朝鮮半島的侵略,尤其是美軍跨越三八線攻擊北朝鮮是無可辯駁的侵略。美國以朝鮮內戰為借口讓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宣布台灣地位未定,阻止解放軍武力收取台灣,轟炸中國東北邊境,是對中國主權的赤裸裸侵犯,是侵略中國在先, 中國出兵朝鮮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是反侵略的正義之戰。

朝鮮戰爭的深層原因是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將遏制共產主義防線從東歐延伸到東亞,尤其是針對新中國,台灣在西方的東亞防線上處於關鍵地位,在朝鮮發動戰爭,圍魏救趙,讓毛澤東引兵北上,捲入朝鮮戰爭或在中國東北與美國交戰,逼毛澤東放棄1950年夏秋攻台計劃,抹去北朝鮮的緩衝地帶,在太平洋西岸對新中國形成朝、台、菲、越的弧線包圍線,對新中國的安全與和平建設形成長期威脅, 是國際深層政府的代理人共濟會員杜魯門、斯大林、丘吉爾的共同目標。斯大林騙金日成發動朝鮮半島統一戰爭;斯大林與杜魯門合謀朝鮮戰爭三部曲:誘敵深入--截斷後路(仁川登陸)--南北夾擊,消滅了金日成南攻的主力部隊,讓金日成陷入危機,逼毛澤東陷入二難選擇:出兵或不出兵,都是如臨深淵。毛澤東審時度勢,雄兵出擊,以抗美援朝的勝利粉碎了斯大林和杜魯門的陰謀,保衛了新中國。雖然,杜魯門與斯大林也有所得,暫時達到了阻止毛澤東武力收復台灣的目的,但是,這個所得是有限的,台灣的主權還屬於中國,只是推遲收回而已。同時,也應指出,無論毛澤東是否出兵朝鮮,以解放軍當時的海空實力,只要美國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沒有蘇聯支援,毛澤東就只能推遲武力收復時間。

毛澤東較量的不僅是杜魯門這個明敵,還有斯大林這個暗敵,毛澤東這個真馬克思主義信徒碰上了斯大林這個假馬克思主義師傅,師傅對徒弟下暗手,防不勝防,但是,徒弟的本領更勝一籌,最後擊敗師傅。

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洗刷了中國百年恥辱,打出了國威軍威,打退了西方對新中國的第一次圍堵,從精神上壓倒了西方,確立了新中國在世界的地位。抗美援朝戰爭也顯示了毛澤東的大智大勇、英明決策和高超的指揮藝術,誕生了一大批可歌可泣的戰鬥英雄,譜寫了壯麗的英雄史詩。
日出東方,中華民族重新崛起。




評論 (0 個評論)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4 11:4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