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朝鮮戰爭(上)

作者:聖勞倫斯河評論  於 2024-6-17 07:27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

朝鮮戰爭(上)

作者:聖勞倫斯河評論
2024年6月16日


前言:本文以新的視角揭示了朝鮮戰爭的原因,闡述了毛澤東作出抗美援朝決策的正確偉大,中國毫無疑問打贏了抗美援朝戰爭,讓斯大林的陰謀破產,杜魯門的企圖落空,深層政府不得不讓斯大林死亡和赫魯曉夫上台改變全球戰略,美英法等西方大國失去二戰勝利光環,世界秩序改寫,中華民族重新崛起。

一.朝鮮戰爭爆發原因
於1950年6月25日到1953年7月27日在朝鮮半島發生的朝鮮戰爭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為朝鮮內戰(1950年6月25日--1950年9月14日),主要是北朝鮮與南韓軍隊交戰。第二部分為美國武力干涉(1950年9月15日--1950年10月24日),以美國為主的聯合國軍隊合力攻打北朝鮮人民軍。第三部分為抗美援朝戰爭(1950年10月25日--1953年7月27日),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為主抗擊以美軍為主的16國組成的聯合國軍隊。史學界一般將朝鮮戰爭的爆發歸因於朝鮮的民族統一。1945年日本投降前後由於美國總統杜魯門的提議,蘇聯和美國的軍隊在朝鮮半島以北緯38度線為界分別在此界限北邊和南邊接受日軍投降,朝鮮半島由此以三八線為界分裂為南北兩部分,北部後來演變成以金日成為首相的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南部後來演變成以李承晚為總統的大韓民國,由於短期難於和平統一,南北雙方都想通過武力統一。南北雙方經常在38度線附近發生武力摩擦。在1949年中共即將取得勝利之時,北朝鮮金日成向斯大林請求幫助對南韓發動統一戰爭,斯大林考慮時機未成熟,只援助北朝鮮武裝,但不同意發動戰爭。金日成也向毛澤東求援,毛澤東贊成他以武力統一朝鮮半島,但希望在中共完全統一中國之後才能幫他。1950年1月斯大林鬆口,並在4月初在莫斯科密會金日成時終於同意他的統一朝鮮半島戰爭方案,於是在準備就緒后金日成於1950年6月25日對南韓發動突然襲擊,朝鮮戰爭因此爆發。所以,一般認為,金日成在斯大林支持下為了統一朝鮮半島開戰是朝鮮戰爭直接起因。雖然,開戰前金日成在斯大林授意下也徵得了毛澤東的同意,但毛澤東是在斯大林和金日成幾乎已經把生米做成熟飯的被動情況下不得不同意。中國冷戰史著名學者沈志華教授則認為:1950年初毛澤東訪蘇,迫使斯大林簽訂新的中蘇條約,其結果是蘇聯將要失去通經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凍港。為了保持蘇聯在遠東的戰略目標,斯大林必須實現對整個朝鮮半島的控制,以替代在中國東北喪失的戰略地位。於是,莫斯科決定積極支持北朝鮮發動突擊戰,迅速統一朝鮮半島。(沈志華:朝鮮戰爭爆發的歷史真相, 《二十一世紀》2000年2月號。)
筆者認為,朝鮮戰爭爆發有更深層和更複雜的原因,關鍵是西方陣營將在歐洲對蘇聯和東歐實行的圍堵和遏制戰略延伸到東亞,對剛剛誕生的新中國實行重點圍堵和遏制,出於共同利益,美蘇欲通過朝鮮戰爭圍魏救趙、聯合阻止毛澤東武力收復台灣,抹去中國東北方的緩衝帶--北朝鮮,讓美國將戰火從朝鮮半島燒向中國東三省,蘇聯將在中國的求援下順勢控制中國東北,破壞新中國的經濟建設,讓美國在西太平洋從朝鮮半島--日本--台灣--菲律賓--越南對新中國形成半月形封鎖線,對新中國的領土與和平建設形成長期威脅。為此,東方陣營的首領共濟會秘密高級會員蘇聯領導人斯大林與西方陣營的首領共濟會秘密高級會員美國總統杜魯門合謀,利用金日成急於統一朝鮮半島,設下大陷阱,金日成中計,在斯大林的「支持」下貿然發動朝鮮戰爭,不僅讓北朝鮮自身陷入崩潰邊緣,而且將新中國拖入戰火,使新中國陷入危局。危急關頭,在金日成的求援下,面對斯大林出的大難題和製造的陷阱,毛澤東高瞻遠矚,以大無畏的英雄氣概,雄兵出擊,抗擊強敵,不僅挽救了北朝鮮,也捍衛了新中國,洗去了百年恥辱,打開了新局面,改變了世界秩序。

筆者在2024年6月發表的文章《斯大林解散共產國際的原因新探》中曾指出,毛澤東打敗蔣介石奪取全國政權是超出斯大林和英美領導人意料之外的,是不符合他們的共同願望,是打破了雅爾塔三巨頭制定的戰後秩序。斯大林、杜魯門和丘吉爾都擔心中國革命的勝利將加速共產主義在世界蔓延,影響亞太和世界力量分佈。所以,在1947年年中,中共軍隊從防禦轉為反攻之時,斯大林、丘吉爾和杜魯門就開始密切關注中國的軍事形勢;到1949年1月,毛澤東勝利在望,國民黨提出和談和划江而治,不僅美國支持,斯大林也多次來電敦促毛澤東與蔣介石和談,美、蘇都害怕毛澤東打過長江去統一中國。毛澤東頂住了斯大林的強大壓力,發動渡江戰役,於1949年6月2日解放南京。1949年6月26日,劉少奇率領中共代表團訪問莫斯科,向斯大林彙報中國的解放戰爭發展形勢,斯大林得知中共在1949年冬季將基本結束對國民黨的軍事行動,只剩下台灣、海南島和新疆將於1950年解放。在沒有阻攔住毛澤東打過長江之後,阻止毛澤東解放台灣就成為斯大林的下一步棋。東歐的社會主義除了南斯拉夫都可由蘇聯掌控,但斯大林擔心毛澤東像鐵托一樣難以掌控。解放台灣后中國將實力大增,突破美國對共產主義的圍堵和遏制防線,深刻影響亞太局勢。斯大林與杜魯門一樣都是共濟會代理人,他們要在世界合演的是一幕可控的東西方陣營對抗的假戲,而不是任由共產主義蔓延的失控局面。在1949年與1950年上半年,斯大林幾次拒絕幫助中共武力收復台灣, 並非單純從蘇聯國家利益出發,而是從共濟會的全球戰略出發。
增加一些背景:
二戰結束后,1946年3月5日,丘吉爾在美國發表鐵幕演說,拉開反蘇、反共的東西方二大陣營對抗的序幕,當時,中國未來未定。
1947年7月,美國《外交》雜誌發表喬治.凱南計劃,即對世界共產主義的圍堵計劃, 這個時間點剛好是中共從戰略防禦轉向戰略進攻,凱南的圍堵計劃就不只是針對蘇聯和東歐,已經瞄上中共和正在劇變的中國了。1949年1月後,毛澤東在中國勝利在望,美國一度考慮聯合國託管台灣方案,在蔣介石的默默抵制下才未實施。「1948年11月,遼瀋戰役結束,國共力量對比發生逆轉。此後至1949年國民黨退台,關於台灣「託管」的言論風起。此次「託管論」的高潮主要是以國民黨統治集團在大陸的失敗前景為背景,以美英等國的共同推波助瀾為動力。1948年最後兩個月,美國決策層對台灣的戰略意義以及倘若落入「不友善政府」控制的後果進行了評估。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JCS)給國防部長福萊斯特(James V.Forrestal)的一份備忘錄指出,台灣可供為戰時基地,控制鄰近航路,對美國具有潛在價值;倘若台灣不保,敵方可掌握日本至馬來亞海路,甚至將勢力延伸到琉球與菲律賓;一旦停止向日本提供糧食及其他物資,對日本也有莫大影響。戰後負責對日軍事佔領和重建工作的駐日盟軍最高司令麥克阿瑟還認為,因為沖繩尚未開發,若台灣落入敵手,沖繩亦將難以防守。」(《朝鮮戰爭前後美國對「託管台灣」態度的演變》,作者馮琳為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原文載《近代史研究》2019年第2期)
1949年8月,美國討論從外圍遏制蘇聯影響力的計劃,台灣是這個圍堵遏制計劃的重要一環。
1950年1月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奇遜發表艾奇遜防線聲明,艾奇遜防線是朝鮮戰爭前美國的太平洋地區防線,其範圍包括阿留申、日本、沖繩和菲律賓,形成一條弧形列島防線,但沒有包括台灣和朝鮮半島,這是為配合斯大林支持金日成發動朝鮮戰爭創造條件,其目的恰恰是為了將台灣和朝鮮半島納入在這條防線之中進行有效管控。無須懷疑,在美國高層內部當時肯定已經把台灣和朝鮮半島放在這條防線之上,而且台灣處於這條防線的蜂腰上,是關鍵位置。試想,如果台灣不在這條防線上,艾奇遜防線還是一條嚴密的有效防線嗎?這是常識。
1950年1月底,杜魯門收到國家安全會議(NSC)關於在充分評估蘇聯軍事能力前提下重新考慮美國戰略計劃的建議。4月國家安全會議對第68號文件進行討論,提出為應對蘇聯的擴張趨勢,美國必須以更積極的行動支持與組織「自由世界」。經過反覆討論,美國正在將歐洲對蘇遏制戰線擴大到整個歐亞大陸。
在1949年6月之後,美、蘇、英的一個共同目標就是全力防止毛澤東攻打台灣。只要朝鮮戰爭一爆發,而且是金日成主動發起戰爭,美國就可以防止共產主義侵犯和保衛台灣的蔣介石政權為名將航空母艦開進台灣海峽,阻止毛澤東武力攻台。同時,迫使毛澤東捲入朝鮮戰爭或在中國境內東三省與美國交戰,讓毛澤東調兵北上,放棄攻台計劃, 是為圍魏救趙之策。

二. 斯大林與杜魯門合謀圈套
斯大林與杜魯門開始合謀一個圈套,全力阻止毛澤東攻打台灣。這個圈套很大、很深。
斯大林、杜魯門合謀圈套四步曲:
1.伏筆一:斯大林、杜魯門合謀瓜分朝鮮半島
1945年8月15日,為解決美軍與蘇軍在朝鮮半島接受日軍投降的問題,杜魯門給斯大林發密電,提出以北緯38度線(即三八線)為分界線,美軍在三八線以南受降,蘇軍在三八線以北受降,這實際上也是將朝鮮分裂為南北二部分分別由美、蘇掌管。當時,蘇軍已經到達三八線正準備南下,而美軍還遠在日本,杜魯門本來以為斯大林會討價還價,沒想到8月16日斯大林回復基本接受,只是斯大林說的三八線應該延長到日本,杜魯門說這個要斯大林跟在日本的麥克阿瑟談,斯大林跟麥克阿瑟談,麥克阿瑟拒絕蘇軍進入日本。我不完全相信這些官方資料所述,真相應該是斯大林與杜魯門合謀瓜分朝鮮半島,以便將來在朝鮮半島挑起戰火遏制中國。這為未來的朝鮮戰爭埋下第一個伏筆,雖然,當時並不是特意針對1950年爆發的朝鮮戰爭。

2. 伏筆二:斯大林主動放棄亞洲共產黨領導權讓位給毛澤東
1949年6月26日劉少奇率領中共代表團訪問莫斯科,劉少奇將中共解放台灣計劃轉告斯大林,並要求蘇聯提供援助,斯大林拒絕。同時,斯大林主動提出:在國際革命運動中中蘇兩家都應多承擔些義務,而且應該有某種分工,就是說要分工合作。希望中國今後多擔負些對殖民地、半殖民地附屬國家的民族民主革命運動方面的幫助.....因此,為了國際革命的利益,咱們兩家來個分工:你們多做東方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工作,在這方面多多發揮你們的作用和影響。我們對西方多承擔些義務,多作些工作。斯大林還說:馬克思和恩格斯逝世以後,西方的社會民主運動停滯下來,革命中心由西方轉移到了東方,而現在又轉移到了中國和東亞。.....你們應該履行對東亞各國革命所承擔的責任。當時看來,這是斯大林的好意,對中國的信任,似乎有利於中共在未來的國際上發揮影響力。其實,這是斯大林為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所有未來亞洲的軍事衝突埋下的伏筆,表明當時斯大林可能已經在謀划朝鮮戰爭。斯大林從劉少奇的面談中得知中共在1949年底即將統治大陸,只剩下新疆、海南島和台灣將在1950年解放。斯大林與美國的圍堵計劃密切配合,美國將在亞洲發動戰爭,斯大林通過讓中共擔負亞洲共產黨領導責任預先將中共拖入未來亞洲的戰爭,不僅阻止中共解放台灣,而且消耗新中國國力。斯大林讓位亞洲共產黨領導權給毛澤東不是口頭上說說,還體現在行動上。沈志華在文章《毛澤東與東方情報局:亞洲革命領導權的轉移》中寫道:1949年11月16日,世界工會聯合會亞澳會議在北京開幕。作為第一次會議主席,劉少奇在開幕詞中大力宣揚中國革命的經驗,並總結說,開展武裝鬥爭是中國人民取得勝利的基本道路,「這條道路就是毛澤東的道路」,也是「許多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獨立和解放的不可避免的道路」。劉少奇的講話引起了包括蘇聯代表團在內的很多國家代表團的反對,他們認為這是工會的會議,不是政治會議,況且還有許多資本主義國家的代表參加,在這個會議上不應該提出武裝奪取政權這樣的政治口號。經過商議,許多國家代表不同意公開發表劉少奇的講話。劉少奇對此堅決反對,但還是表示服從這一決定......斯大林得知這種情況后,立即給蘇聯代表團團長索洛維約夫發出一封電報。斯大林指出:索洛維約夫反對發表劉少奇的講話稿,是犯了嚴重的政治錯誤,蘇聯領導人認為劉少奇的這個講話是正確和及時的。斯大林命令索洛維約夫馬上通知中國代表團,蘇聯同意中方發表劉少奇的講話稿,並把莫斯科的這個立場通報給其他國家代表團。斯大林還特意寫道:「你們應該立即讓毛澤東同志了解我這封電報的全文。」
斯大林主動將亞洲各國共產黨領導權轉移給毛澤東(對朝鮮仍然背後牢牢控制),首先是為即將在1950年中爆發的朝鮮戰爭準備的伏筆,到時讓毛澤東對落難的金日成不得不施援手而捲入戰爭。但是,斯大林讓亞洲共產黨領導權之舉對毛澤東和中共是危也是機,搞得不好斯大林偷雞不成蝕把米。
3.伏筆三: 斯大林提前準備在聯合國關鍵會議棄權
1950年1月6日,維辛斯基拜訪正在莫斯科訪問的毛澤東,「蘇聯方面還提出了一個令毛澤東十分感興趣的建議,即由中國發表一個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席位的聲明,其內容是國民黨代表留在聯合國安理會是非法的,同時也要求安理會將國民黨代表團驅逐出安理會,而「在國民黨代表仍然留在安理會的情況下,蘇聯代表就不參加安理會的工作。」」(沈志華《毛澤東、斯大林與朝鮮戰爭》,2003年11月版)。於是,從1950年1月到8月1日,蘇聯因抗議中華人民共和國不能加入聯合國而聯合一些國家抵制安理會,在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的當天,因蘇聯缺席和棄權,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通過第82號決議;1950年6月27日,聯合國安理會又在蘇聯缺席下通過第83號決議,授權使用武力。斯大林一方面在1950年1月開始支持金日成準備發動統一朝鮮半島之戰,另一方面在同一月就準備當朝鮮戰爭爆發后在聯合國大會用缺席和棄權讓聯合國通過授權使用武力,即讓美軍為主的聯合國軍隊參加朝鮮戰爭,這難道不是斯大林要置金日成於死地嗎?這難道是斯大林真心幫助金日成統一朝鮮半島?這難道不是斯大林與杜魯門合謀給金日成設下陷阱?這也證明關於朝鮮戰爭爆發原因沈志華教授所言「1950年初毛澤東訪蘇,迫使斯大林簽訂新的中蘇條約,其結果是蘇聯將要失去通經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凍港。為了保持蘇聯在遠東的戰略目標,斯大林必須實現對整個朝鮮半島的控制,以替代在中國東北喪失的戰略地位。於是,莫斯科決定積極支持北朝鮮發動突擊戰,迅速統一朝鮮半島。」不成立。

4. 朝鮮半島:斯大林騙金日成入套、拖毛澤東入局、與杜魯門唱雙簧

斯大林完全掌控金日成欲統一朝鮮半島的急迫心情,並且充分地加以利用以達到阻止毛澤東攻打台灣的目的。
1》時機不到,斯大林不讓金日成發動戰爭
在1949年3月,金日成訪問莫斯科,向斯大林試探是否願意幫助他武力統一朝鮮半島,金日成說:「我是否應該通過軍事手段解決半島統一問題?斯大林回答,絕對不能採取軍事行動.....除非李承晚首先進攻,如果你反擊,將他打敗,這樣的統一是可以接受的。今天看來,斯大林當時不同意金日成立即攻打李承晚,因為斯大林自始至終就沒想過要真心幫助金日成統一朝鮮半島,無論是以武力還是以和平手段。斯大林當時只是想利用金日成欲武力統一朝鮮半島的野心在適當時機發動朝鮮戰爭、讓毛澤東調兵北上而放棄攻打台灣,同時讓美軍開進台灣海峽阻止毛澤東武力攻台。 斯大林要掌控的是時間,如果在1949年斯大林同意金日成攻打台灣,沒法將毛澤東拖入朝鮮戰爭,所以要等到1950年,毛澤東打下大陸,準備即將攻打台灣之時,那時,朝鮮戰爭爆發,毛澤東將不得不放棄攻台,又能派兵入朝作戰。
2》時機成熟,斯大林同意金日成武力統一
1949年9月斯大林秘密支援金日成大批武器,為朝鮮戰爭作準備。1950年1月12日艾奇遜發表艾奇遜防線演講,艾奇遜防線故意不包括朝鮮半島和台灣,不包括朝鮮半島,就為金日成武力統一朝鮮半島開了綠燈,因為它滿足了斯大林向金日成提出的武力統一的一個條件就是美國不會參戰。而也不把台灣包括在艾奇遜防線內,一是不讓朝鮮半島顯得太特別而受關注,拉上台灣作掩護;二是為了麻痹毛澤東,讓毛澤東繼續把重心和注意力放在武力攻台的準備工作上,而忽視朝鮮半島局勢的變化,當朝鮮戰爭爆發時,讓毛澤東措手不及,沒有足夠時間思考和應對。不僅美國麻痹毛澤東,斯大林也在欺騙毛澤東,斯大林對金日成的武器支援不走中長鐵路,而全走海運,蘇軍幫金日成制訂作戰計劃一點不向毛澤東透露。美國的外交動作明顯與斯大林的隱蔽援朝蒙蔽毛澤東相互配合。1950年1月30日,斯大林首次回電同意金日成武力統一,並說願意跟他談談。1950年3月30日金日成訪問莫斯科面見斯大林,斯大林同意了金日成的發動朝鮮戰爭計劃。
3》 斯大林、杜魯門合計誘敵深入,金日成掉入陷阱
在1950年4月金日成返回北朝鮮后,斯大林大批先進軍火秘密運抵北朝鮮,並派遣大批作戰參謀替換以前在北朝鮮人民軍中的顧問, 武裝北朝鮮軍隊,並幫助制定作戰計劃。1950年6月25日,金日成在三八線對南韓發動突然襲擊,朝鮮戰爭全面爆發。南韓軍隊由於沒有「準備」,加之軍隊數量和裝備弱勢潰不成軍(這種弱勢應該是斯大林和杜勒斯合謀故意形成的局面),只有少量有力的抵抗。朝鮮人民軍勢如破竹,不到一個半月就佔領朝鮮半島90%以上地區和92%以上人口,南韓只剩下最南端釜山環形防禦圈。現在美韓開始表演絕地反擊。
種種跡象顯示,美國早就全方位地作好了應對朝鮮戰爭的準備。6月25日,在美國的要求下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第82號決議,斷定北朝鮮部隊對大韓民國施行武裝攻擊,「促請北朝鮮當局即將軍隊撤至北緯三十八度」。6月25日晚,美國總統杜魯門授權朝鮮半島在北緯三十八度以南地區出動美國海軍、空軍部隊攻擊朝鮮人民軍。6月26日,艾奇遜建議增加美國駐菲律賓的軍事力量;派遣一個「強大軍事使團」,直接軍援2000萬美元,支持法國人在印支半島作戰,美國無形中介入越南戰爭。6月27日,杜魯門發表聲明,宣布美國出兵朝鮮半島和台海,第七艦隊駛往台灣。杜魯門聲明公然違背美國1月12日聲明的艾奇遜防線,真是兵不厭詐!可見艾奇遜防線不包括朝鮮半島和台灣不過是一個騙局。今天,仍然有歷史學家拿艾奇遜防線來證明當時美國對中共表達了善意,說毛澤東如果不參加抗美援朝戰爭,當時就能收復台灣。這是對當時的形勢缺乏深刻洞察。 毛澤東事實上當時立即看清了美國的真面目,就在第七艦隊開進台灣海峽第二天,周恩來總理髮表聲明,譴責美國這是「針對中國領土的武裝侵犯.....公然違反聯合國憲章。」同日,毛澤東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八次會議上稱:杜魯門在今年一月五日還聲明說美國不干涉台灣,現在他自己證明了那是假的,並且同時撕毀了美國關於不干涉中國內政的一切國際協議。」
1950年6月27日,蘇聯發表公告,表示蘇聯不會在朝鮮半島與美軍對抗。這等於讓美軍放心大膽開進朝鮮半島。是斯大林在故意放行聯合國安理會第83號決議之外的與杜魯門的又一默契配合,是實施誘敵深入大計的一環。如果美軍不能開進朝鮮半島,就沒有中國的抗美援朝,所以,中國的抗美援朝是斯大林和杜魯門合謀逼出來的。
聯合國授權使用武力后,任命為聯合國軍總司令的麥克阿瑟計劃仁川登陸。據維基百科介紹,仁川登陸是麥克阿瑟在朝鮮戰爭爆發四天的1950年6月29日視察韓國戰場后提出的。我認為仁川登陸是美蘇在朝鮮戰爭爆發前幾個月就應該提出來了,是美蘇對金日成施的誘敵深入之計的下半曲。戰爭開始前一段讓南朝鮮部隊和一部分美軍部隊在一個月半月內邊打邊退,一退到底,留下最後一個只有一萬多平方公里的防禦圈,讓金日成部隊拉長戰線,分散兵力駐防,後方空虛,以便最大程度保證仁川登陸成功。而且給金日成以最大希望,成功就在眼前,以為只要再咬緊牙關就可以拿下最後一塊土地,統一朝鮮半島,即使發現美軍在仁川登陸,金日成也不會立即後退。
一些文章說麥克阿瑟如何在困難的情況下說服美軍指揮體系堅持仁川登陸計劃,不知這是真實還是虛構,即使是真實,也可能是按劇本表演。因為,如果仁川登陸計劃是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以前提出,是不是麥克阿瑟提出的都不好說。而且,從朝鮮戰爭爆發之前的數月的種種跡象可以看出,蘇美在全力為這個誘敵深入大陰謀準備,它的成功與否關係到戰局的進程,它必然是有完整周密的部署,仁川登陸是誘敵深入計劃下半曲的關鍵,只可能是戰爭爆發之前提出,而不可能是戰爭爆發之後臨時提出。
9月15日美軍仁川成功登陸,切斷了朝鮮人民軍退路,形成關門打狗之勢。9月16日美軍第1騎兵師和第二步兵師配合仁川登陸,從釜山防禦圈內發起反擊,朝鮮人民軍南部陣線被攻破,金日成發覺局勢危急,開始向斯大林求援。有文章說斯大林在外地度假,回電慢,沒法證實,但肯定沒有採取直接的有效的救援措施,而是把包袱拋給中國。9月21日,北朝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向中國求援,由於觀點分歧沒作結論。9月22日,7萬在朝鮮半島南半部的朝鮮人民軍向北撤退,美南韓軍二頭追擊,朝鮮人民軍潰不成軍,幾乎全軍覆沒。至此,斯大林-杜勒斯誘敵深入之計獲得完全成功,如此完美無缺,天衣無縫,只能用斯大林與杜魯門yv合謀來解釋。
以斯大林的軍事水平,不可能看不出美軍在仁川登陸的危險,而且朝鮮人民軍中有大批以作戰參謀為主的蘇軍顧問,難道他們都沒有水平?斯大林沒有提醒金日成。當毛澤東一再提醒金日成加強回防,防止麥克阿瑟仁川登陸,有文章說金日成電問斯大林,斯大林讓他只管勇往直前,不知這是否是真。不管怎樣,斯大林沒有提醒金日成防美軍仁川登陸不可思議, 這從一個側面加強了斯大林是在有意陷害金日成的觀點。
4》斯大林拖毛澤東入局
當1950年初毛澤東在莫斯科訪問期間,斯大林就背著毛澤東與金日成密謀發動朝鮮戰爭,因為中國正準備解放台灣。毛澤東與斯大林在莫斯科斗智斗勇關於簽訂新的《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斯大林最後被迫讓步,同意周恩來來莫斯科談判。周恩來率代表團1950年1月20日到達莫斯科,2月14日毛澤東與斯大林一起參加條約簽字儀式。從時間上判斷,斯大林同意金日成武力統一朝鮮半島也與斯大林被迫簽訂《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有關,但是,我認為它不是主要的原因,主要原因還是斯大林與杜魯門想一起阻止毛澤東武力攻打台灣,即使沒有這個條約,斯大林也會在1950年支持金日成發動朝鮮戰爭。
毛澤東在1949年底訪問莫斯科前與斯大林電報交換意見,雙方一致同意不應在朝鮮半島開始一場戰爭。但是,斯大林與金日成在1950年1月底和4月初密謀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沒有及時告訴毛澤東。當1950年5月13日,金日成在斯大林授意下不情願地去北京面見毛澤東,談及斯大林支持他武力統一朝鮮半島時,毛澤東感到意外,立即發電報到莫斯科求證,斯大林14日回電,表明蘇聯在這一問題上的態度已經發生了變化「鑒於國際形勢已經改變,我們同意朝鮮人關於實現統一的建議。同時補充一點,這個問題最終必須由中國和朝鮮同志共同解決。」 斯大林同意,毛澤東自然只好表示同意。
毛澤東對金日成關於戰爭具體計劃和準備情況一無所知。當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毛澤東是從新聞媒體上得到消息,大感意外。
斯大林的計劃看起來是:
A)讓金日成發動朝鮮戰爭,美軍先進入台灣海峽阻止中共攻打台灣,這是很重要的一步。
B)讓金日成掉入美韓軍誘敵深入圈套,讓美韓軍將金日成人民軍主力在朝鮮半島南部被殲滅。金日成武力統一朝鮮半島夢碎。斯大林開始摔袖子,把爛攤子交給中國去管。
C)麥克阿瑟指揮美軍北上佔領平壤,讓金日成成為游寇。
D)美軍打到鴨綠江,威脅中國本土
E)蘇軍不會入朝幫助金日成,金日成只好向毛澤東求援。 毛澤東只能被迫捲入朝鮮戰爭。
現在,毛澤東面臨二種艱難選擇:對朝鮮出兵還是不出兵?



評論 (0 個評論)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5:0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