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烏克蘭之「哥薩克」的興衰之始末

作者:laogu53  於 2022-3-13 22:4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關鍵詞:顧曉軍

烏克蘭之「哥薩克」的興衰之始末

 

    ——勘史·四千六百五十三

 

  在俄烏戰爭之始,我分別寫下〈普京的說法不著調〉、〈暴跌!什麼是「特別軍事行動」?〉和〈兩種情結〉及〈顧曉軍小說:語焉不詳〉后,我又寫下了〈溫故而知新:普京的失算〉;因被水軍質疑,我為此再寫下了〈你讓我怎麼相信維基百科呢?〉。

  按理,這事就該完了;何況,質疑者是水軍,跟他們有什麼好計較的呢?然,我確實清楚地記得:在蘇聯建國初期,哥薩克給了他們非常多的麻煩;因此,相對於蘇聯紅軍,哥薩克被稱作——白匪。

  然而,勘史是不能憑記憶說話的。如是,我搜索閱讀了大量資料,形成了本篇。

  說明:本篇,大量的是網上現成資料,我不過是組合者。換言之:我死後,後人整理,此不可入我全集——咱不跟魯迅學——自己的東西少,就把別人的也收在名下。

  公元18世紀,葉卡捷琳娜女皇揮師向黑海一帶擴張,在這個過程中,哥薩克人的地盤被併入沙俄版圖。在隨後同日耳曼人的鬥爭中,這群放蕩隨性、衣著鮮亮,打起仗來又冷酷無情、下手極狠的草原匪徒給整個歐洲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拿破崙曾如此評價哥薩克騎兵:「如果我的軍隊里有哥薩克人,那麼我會用他們征服全世界。」

  在領地被吞併后,哥薩克人名義上效忠沙皇,實際上,他們可並不怎麼忠心。蘇俄內戰爆發后,哥薩克人毫無猶豫地加入了白衛軍陣營,他們對年幼的蘇軍造成了極大殺傷。

  而哥薩克人賴以生存的土地,就是今日的烏克蘭,或可泛稱東歐平原。

  從16世紀中期算起,俄羅斯對烏克蘭大部分地區的統治超過了300年;而烏克蘭真正作為一個獨立主權國家存在,才30年的光景。

  然,俄羅斯不是烏克蘭的宗主國。1654年,為了擺脫波蘭人,烏克蘭才投奔了俄羅斯,俄烏簽訂了《佩列亞斯拉夫協議》,烏克蘭正式宣布臣服沙俄帝國,皈依東正教,效忠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羅曼諾夫(彼得大帝的父親)。

  在烏克蘭,人們對哥薩克的認同度很高,認為這代表了烏克蘭追求獨立的精神和勇敢的民族性格。

  這也是我撰寫〈溫故而知新:普京的失算〉的理由之一。

  然,不幸的是——基輔羅斯的「三毛」——俄羅斯、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共同擁有著哥薩克文化。

  實際上,哥薩克,並非是一個民族,而是近似於雇傭軍的武士階層、職業,一種生活方式——平時他們從事農業,或者以漁獵和游牧為生,接到戰爭「訂單」后,則會拿起武器嘯聚山林,無畏地衝鋒陷陣。

  這些人大約出現在14世紀末的南俄-東歐大草原上,在各國勢力的「邊緣地帶」,一些波蘭人、羅斯人、日耳曼人、突厥人、韃靼人的聚集。

  他們有的是自由人,有的是在逃囚犯或者農奴,甚至是土匪、強盜,以及誠實的勞動者和三教九流之輩的混雜。在這些人眼裡,沒什麼民族認同、宗教認同——只要咱們在一起生活、戰場上砍殺過,那就是兄弟。

  烏克蘭哥薩克的流行剃髮蓄辮,髮型和滿清類似,列賓的名畫上,有很生動的描繪。

  最早打出名氣的哥薩克部落,就是列賓油畫里的那「扎波羅熱的哥薩克」。

  開始的時候,這些人只是把扎波羅熱當成了一個庇護所,經過幾代人的繁衍生息,當地形成了一個烏克蘭哥薩克的要塞。

  當年,大部分的哥薩克部落都是生產和打打殺殺並舉——亦兵亦民,平時種地打漁放牧,有戰事的時候才上陣殺敵;但扎波羅熱哥薩克不然,專門養活了一群職業士兵,部落的每個成年男子都要服兵役。

  這樣一支來去如風,戰鬥力爆表的部隊,自然屬於周邊國家雇傭軍的首選。而且,此時扎波羅熱哥薩克,並沒有什麼國家大義的價值觀念,只忠誠於「按時打錢」的僱主。

  因此,想拉攏他們的話,關鍵是得把待遇問題好好給足了。而17世紀的哥薩克大起義,最初的導火索,就是「待遇問題」。

  波蘭-立陶宛王國,就曾實行一種稱為「註冊哥薩克」的政策——提供一定量的「特殊人才」名額,凡是列入名單的就成了「註冊哥薩克」,進入「體制內」,得到官方認證,有很多特權和福利,不僅不用交稅,還能領到俸祿。

  當年給波蘭人「打工」的烏克蘭哥薩克,拿錢后辦了不少大事,往南打過克里米亞汗國、奧斯曼帝國軍隊,往東對付過俄羅斯人,戰鬥力相當厲害。

  然,進入16世紀後半葉,波蘭愈發拉跨,沒錢給「註冊哥薩克」發福利了,甚至,還要反過來向他們徵收重稅。波蘭國王試圖跟他們「畫大餅」。於是,從16世紀末開始,烏克蘭境內的哥薩克部落,接連發動了五次大起義。

  但,餓死的駱駝也比馬大,五次起義均被波蘭王國殘酷鎮壓。直到16世紀中期,扎波羅熱哥薩克首領赫梅利尼茨基率眾再次起義,靠著《佩列亞斯拉夫協議》,這次終於把波蘭老闆徹底趕跑。

  而俄羅斯境內的頓河哥薩克,從15世紀末開始,他們就以傭兵身份為俄羅斯人效力。1570年,頓河哥薩克接受了沙皇伊凡雷帝的詔書,正式成為了俄軍中的一員。沙皇也開始為他們提供各種福利政策與軍餉,類似於波蘭的「註冊哥薩克」。

  在後來沙俄帝國開疆拓土的大小戰爭中,頓河哥薩克都很厲害,特別是對瑞典的北方大戰和對奧斯曼的數次克里米亞戰爭中,甚至起到了扭轉勝負的決定性作用。

  相對於烏克蘭的哥薩克,頓河哥薩克的服飾髮型就沒那麼誇張了,更接近於一些高加索民族的穿戴。上層哥薩克人也會因軍功得以加官進爵,甚至受封貴族身份,日常生活和普通俄羅斯人無異。

  沙俄時代,無論是扎波羅熱哥薩克還是頓河哥薩克,它的上層同樣都是貴族和地主,積極擁護落後的農奴制。

  而且,他們打仗時充滿了野蠻的氣息,那時候按照歐洲國家傳統慣例,打仗抓到俘虜軍官以後都會被優待,尤其是貴族俘虜,還能拿來索要贖金,進行外交博弈。但哥薩克很多時候偏偏就不管這一套,抓到俘虜后一律就地斬首。這也讓他們被打上了野蠻、殘暴的標籤。

  到了18世紀末,隨著拉辛與普加喬夫等多次大規模起義,沙俄愈發擔心這些民間軍事團體做大后對自己的統治造成威脅,因此,開始對哥薩克實行一邊拉一邊打的政策,暗中加以限制。

  比如,以優惠分配土地為名,把勢力較大的部落遷移到外地,將哥薩克人編入俄正規軍,接受沙俄的軍事文化、制度教育和國家、民族觀念等等。

  這以後,無論是來自烏克蘭還是俄羅斯境內,沙俄軍隊中,都存在著大量成建制的哥薩克軍團,為沙皇征戰沙場。哥薩克人幾乎參與了所有跟俄國人有關的對內對外的大小戰爭。

  比如,1684,中俄的雅克薩之戰中,大清國就俘獲了一百餘名沙俄俘虜,他們大部分都是哥薩克人。

  這些人對大清表示了臣服。於是,康熙皇帝下旨把他們編入鑲黃旗滿洲第四參領第十七佐領,安置在北京東直門內胡家圈衚衕。為了尊重這些人的民族信仰,還特意在周邊撥了塊地,讓他們蓋東正教教堂。這就是「聖尼古拉教堂」的來歷。不過,北京人都習慣地將這種頂著「洋蔥頭」的建築稱作「羅剎廟」,一叫就是好幾百年。

  在蘇聯紅色政權建國初期,哥薩克確實給了他們非常多的麻煩;因此,也被稱作——白衛軍、白匪。

  也因此,後來的烏克蘭大飢荒,一直有人認為:飢荒是故意製造的針對烏克蘭族的行動,當地也稱為「飢荒種族清洗」,如同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是種族滅絕。

  不過,哥薩克橫衝直撞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很快,蘇軍中便出現了他們的天敵,另一群戰場上的頂級掠食者——卡爾梅克人。

  縱觀整個歷史,雖說俄國欺負別人的時候居多,但他們也沒少吃癟,其中給俄國人留下心理陰影最大的莫過於蒙古人。俄國人,甚至創造出了一個叫做「韃靼枷鎖」的詞來安放他們對蒙古鐵騎的忌憚。

  沙俄帝國翻身後,立刻對蒙古人施行高壓政策,這直接導致了蒙古族群的衰落。「十月革命」剛結束那會兒,蘇俄境內約有七八百萬蒙古人,其中比較大的部落就有卡爾梅克、雅庫特等。卡爾梅克人一直想要擺脫沙俄統治,蘇俄內戰爆發后,他們立刻站到了蘇維埃政權這邊,自然同哥薩克人成了對手。

  卡爾梅克人一片赤誠,然而,在最初的時間裡,蘇俄並不怎麼太把他們當回事,甚至有些蘇軍將領還對他們心存猜忌。在察里津,北高加索戰區司令斯涅薩列夫將軍還直言卡爾梅克人不可靠,想要把他們踢出隊伍,在這個節骨眼上,正是伏羅希洛夫站出來撂了狠話。

  當時的察里津局勢很亂,別看是抵抗白軍的前沿陣地,實權大佬們的鬥爭卻一點兒也沒放緩。托洛茨基到處安插人手為難斯大林,後者只有名義上的權力,手底下沒兵,腰桿不硬,說啥都不算。關鍵時刻,伏羅希洛夫帶著被打殘的第5軍路過此處,伏、斯二人當即成了緊密盟友,伏羅希洛夫獲得了相當的話語權。因此,當斯涅薩列夫想要排擠卡爾梅克人時,伏羅希洛夫毫不留情地當面頂了回去:「這些蒙古人比你的槍炮更有用!」

  伏羅希洛夫的軍事才華雖然整體上比較平庸,但他在使用卡爾梅克騎兵方面還真是獨樹一幟。

  19188月,卡爾梅克騎兵被安排在蘇軍的鐵甲列車中,列車圍著戰場繞圈巡邏,在一輪重機槍和炮火的打擊后,車廂中的騎兵隨後傾瀉而出,殺傷力驚人。這種奇葩戰法突破了人們對騎兵的傳統認識,一舉收穫奇效。

  10月,一個連的蒙古騎兵搭乘「列寧」號列車突襲白軍車站,搶走兩列裝甲列車,不久,蘇軍又趕製出6列列車,勢在將「列車騎兵」戰術發揚光大。躊躇滿志的伏羅希洛夫激動告訴斯大林:「如果能讓我擁有10萬蒙古騎兵的話,不光察里津,整個黑海和高加索都會唾手可得!」

  卡爾梅克人就這樣成了哥薩克騎兵的天敵,後者憋了一身勁兒卻完全打不出來。他們被派到最危險的前線對付對兇惡的敵人,甚至有許多哥薩克騎兵部隊成編製地被剿滅。

  到後來,哥薩克人曾經一度被紅色政權定義成了「邊區富有者,中小土地佔有者階層」,一些人受到了鎮壓。特別是頓河哥薩克,就如同小說《靜靜的頓河》裡面描述的那樣,他們忙前忙后,但最終因「站錯隊」,結果很悲劇。

  1942812日,德軍在攻佔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首都埃斯塔那后,不但毀掉了蘇聯精心建立的集體農莊,還把土地都還給了當地人。在德國人的偽善誘惑下,相當一部分卡爾梅克人當真投了誠,他們還出人出力幫德軍建立了若干騎兵部隊,如德軍第103蒙古營等。此事傳到莫斯科,斯大林震怒,當即把卡爾梅克人定性為「叛徒」,下令除了現在在蘇軍中服役的卡爾梅克人外,其他族人全部驅逐流放。

  生死攸關時刻,騎兵上將戈羅多維科夫冒死立下軍令狀,懇求斯大林網開一面,表示自己願意拉起一支隊伍為蘇維埃政權效力,上頭說啥他們就做啥,絕不猶豫。

  而基輔之圍,正是卡爾梅克騎兵成編製地對德軍發起衝鋒,以血肉之軀對抗坦克,這才強行在包圍圈上打出一個缺口,使得一部分重要人員得以全身而退,此役,1萬餘卡爾梅克人捐軀。

  莫斯科保衛戰中,數量有限的卡爾梅克騎兵部隊對德軍發起十多次衝鋒,完全是血肉對鋼鐵,損傷慘重也從未表現出一絲膽怯。

  然而,斯大林忌憚這些蒙古人,規定他們的人數必須要控制在2000人以下;如此,這位堂堂的騎兵上將,整個二戰中手下的兵勉強只有一個團。

  戰場上,卡爾梅克騎兵碰到了老對手——哥薩克人。這時的哥薩克人,可謂是「人多勢眾」,動輒以旅、師為編製(這時的哥薩克人,在德軍的序列中,即衛國戰爭期間出現的「偽軍」哥薩克——投靠德國人的烏克蘭哥薩克被納粹組建成武裝黨衛隊的哥薩克騎兵師)。

  二戰後,這支2000人的成傑思汗子孫的部隊,僅剩約700人。

  而在蘇聯時代,大部分哥薩克人參與了共建蘇維埃,被稱之為「紅色哥薩克」。

  總體而言,除成傑思汗的子孫外,哥薩克所向披靡,一直是支令人敬畏的力量。

  而如今,於當今的烏克蘭人來說,雖然他們中的大多數,按照血緣來說,並非哥薩克人的後代,但他們卻都願意把崇尚自由、桀驁不馴而又特別能打的哥薩克,認作自己的祖先。

  或許,這也算是種「哥薩克精神」或「精神哥薩克」吧?

  或許,待俄烏戰爭結束之後,又會出現那——狂野而瀟灑的哥薩克漢子,醉醺醺地騎在馬上,穿過森林、淌過河灣,來到他那心愛的少女的窗下、深情地吟唱……

 

              顧曉軍 2022-3-13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4-27 13:1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