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佛經經文部分請錄

作者:信佛修行  於 2022-1-12 21:5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佛經。佛經註解。個人論述|通用分類:社團信息

佛經經文部分請錄
序言:

1.禪定入門略說(一至四)為學習佛經佛法以及修行得到的個人理解和佛經、佛經註解部份請錄。個人理解內容來源於佛經、佛經經論、佛經註解或個人理解、個人論述(個人理解來源於個人對佛經、其他佛經經論的理解)。來源於個人理解、個人論述部份如果有錯誤,敬請佛、菩薩、僧給予指正。個人論述如果有錯誤,本人誠心懺悔罪業,並改正錯誤。

2.

《佛經經文部分請錄-修改4》存放在文本文檔中的大小大約為:132kb

《禪定入門略說(四)》存放在文本文檔中的大小大約為:200kb(不計附錄的內容)

《禪定入門略說(四)》(包括附錄的內容)存放在文本文檔中的大小大約為:265kb

《禪定入門略說(一)-修改1》存放在文本文檔中的大小大約為:35kb

《禪定入門略說(二)-修改14》存放在文本文檔中的大小大約為:281kb

《禪定入門略說(三)-修改4》存放在文本文檔中的大小大約為:207kb

禪定入門略說(二)一文又可叫禪定入門(二),信佛修行入門略說(二),信佛修行入門,信佛修行問與答。禪定入門略說(三)一文又可叫禪定入門(三),信佛修行入門略說(二),信佛修行入門(二),信佛修行問與答(二)。禪定入門略說(四)一文又可叫禪定入門(四),信佛修行入門略說(三),信佛修行入門(三),信佛修行問與答(三)。

3.個人的理解,一個信佛修行者學習佛法佛經時,如果有小部分內容或者部分內容不明白、不信受,或者暫時又找不到自己認為合理的理解時,對於不明白、不信受的小部分內容、部分內容,不要輕慢、否定、誹謗,因為誹謗佛法僧、謗法會做最深重罪業,會得到最深重惡果。

4.google或者其他搜索網站搜索:搜佛說。可以找到一個可以在線搜索大藏經的網站:soufoshuo.com

5.以前我曾經在網上請並下載佛教大正新修大藏經.chm文件和乾隆大藏經簡體版.chm文件,不知道現在能否找到,同修、讀者可以在google或者其他網站搜索:佛教大正新修大藏經.chm。或者搜索:乾隆大藏經簡體版.chm。看能否下載得到。google或者其他網站搜索:中華佛典寶庫。可以找到一個可以請並下載大藏經的網站:fodian.net  。

6.禪定入門(四)附錄中有幾種大藏經的簡介。

7.禪定入門(四)與禪定入門(一)至(三)共四部論述中,如果同一問題有不同的回答、論述、註解,應選擇符合佛經義理的論述,如果都不符合佛經義理,應選擇佛經對這個問題的回答的佛經經文、佛經義理作為答案或者其他信佛修行者的符合佛經義理的註解、論述作為答案。

8.到2021年11月為止,佛經經文部分請錄、幾部禪定入門最新的版本為:aaaa 禪定入門(二)-修改14。禪定入門(三)-修改5。佛經經文部分請錄-修改4。禪定入門(一)-修改1。禪定入門(四)-修改2。

  禪定入門(四)中把對禪定入門(一)至禪定入門(三)的小量修改記錄下來,這次修改的內容很少,在修改後沒有修改版本名稱,例如「禪定入門(三)-修改4」的名稱依然叫「禪定入門(三)-修改4」。

  版本名稱中修改的數字越大表示版本越新、較新,以較新的版本為準。例如,「aaaa 禪定入門(二)-修改12」版本和「aaaa 禪定入門(二)-修改13」版本相比,「aaaa 禪定入門(二)-修改12」是舊版本,「aaaa 禪定入門(二)-修改13」是新版本。

9.google或者其他搜索網站搜索:般若文海。般若文海網站有部分佛經的幾部或者多部註解。


佛經經文部分請錄。

大藏經名。佛教網站。佛經名及註解。佛經經文部分請錄。 (2016-10-29 19:14:54)[編輯][刪除]轉載▼
標籤: 佛學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
(#)註:本文中一些佛經經文有個人註解,個人註解內容來源於佛經、佛經經論、佛經註解或個人理解、個人論述。來源於個人理解、個人論述部份如果有錯誤,敬請佛、菩薩、僧給予指正。個人論述如果有錯誤,本人誠心懺悔罪業,並改正錯誤。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
大藏經名。佛教網站。佛經名及註解。佛經經文部分請錄。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網上可請以下大藏經。如果在互聯網請大藏經chm文件,在搜索網站搜索大藏經chm文件時加上chm較易搜索到,例如在搜索網站搜索:乾隆大藏經 chm 。
(#)佛教大正新修大藏經 簡體中文版v1.1.chm 大約180MB~185MB,chm電子書
(#)乾隆大藏經.chm,大約120MB~123MB,chm電子書
(#)《大正藏&續藏經》簡體中文網頁手機版.zip,大約235MB~240MB
(#)漢譯南傳大藏經.chm,大約10MB~12MB,chm電子書
(#)找到有調整字體大小、字體類型功能的chm文件調整調整字體大小、字體類型,其他沒有調整字體大小功能的chm文件的字體大小、字體類型也隨之而改變。金山詞霸2003在有的較新的系統下主要功能,大部分功能依然可正常使用,內有高級漢語詞典、國際標準漢字大字典等詞典。有的chm文件搜索時可以勾選只搜索標題。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可請佛經及佛經註解的網站:
中華佛典寶庫
fodian.net
白話佛經 白話佛經在線閱讀 白話文 佛經現代漢語譯文 白話經典 顯密文庫
read.goodweb.cn
顯密文庫
read.goodweb.cn
般若文海簡體站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佛經名及註解。佛經經文部分請錄。
(#)大方廣佛華嚴經八十卷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卷第十二至卷第五十三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澄觀大師著 卷第一(並序),卷第二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十卷 唐天竺沙門般刺蜜帝譯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淺釋 宣化上人大師講述
(#)佛說木槵經一卷
  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隨。若行若坐若卧。恆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漸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諂曲者。捨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復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
  而告王曰。莎斗比丘。誦三寶名。經歷十歲。得成斯陀含果。漸次習行。今在普香世界。作辟支佛。
(#)佛說決定義經
爾時佛告諸苾芻言。決定義者。所謂五蘊。五取蘊。十八界。十二處。十二緣生。四聖諦。二十二根。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禪定。四無色定。四無量行。四無礙智。四三摩地想。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如是等法。是名決定正義。

無明為緣乃有。生滅為緣者何。所謂先際不了。后際不了。中際不了。內法不了。外法不了。內外法俱不了。善業不了。不善業不了。善不善業俱不了。因不了。果不了。因果俱不了。已生緣法不了。未生緣法不了。現生緣法不了。於佛不了。於法不了。於僧不了。苦法不了。集法不了。滅法不了。道法不了。善法不了。不善法不了。罪法不了。福法不了。可行法不了。不可行法不了。高下法不了。有為無為法不了。如是不了。不能於黑白法等。起無相智。由此無明不能覺了而為過失。乃至障如實智。不能證得寂靜涅盤。謂此無明體性迷闇純一痴法。猶如盲者唯行闇道。集諸塵垢損減智慧。於諸障法不能出離。而此無明與明為障。無明為苦痛。無明為毒器。無明為繩縛。無明為毒根。無明為毒樹。無明為根本煩惱。無明為隨煩惱本。無明是顛倒處。無明為黑闇室。無明是痴闇。如是等義。名為無明。由此為緣。行法得起。行法者。行有三種。謂身行語行意行。身行者。謂出入息。依止於身。系屬於身。由依身故。而出入息。得名身行。語行者。謂論難分別。即此分別論難言辭故名語行。意行者。謂貪嗔痴心所法等。依止於心。系屬於心。由依心故。得名意行。復有三行。何等為三。謂福行罪行不動行。是名三行。由行為緣。識法得起。識法者。識有六種。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此名六識。由識為緣。名色得起。名色者。謂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色者謂內五塵。皆四大所成。四大者。謂地水火風。地體堅重。水性流潤。溫暖為火。動轉名風。如是四大所成五塵。名為色蘊。而此蘊法。四蘊名名。一蘊名色。如是五蘊。名為名色。名色為緣六處得起。六處者。謂內六處。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此名六處。六處為緣。觸法得起。觸有六種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此等名觸。由觸為緣。受法得起。受有三種。謂苦受樂受舍受。如是眼觸緣此三受。乃至意觸。亦復如是。此名為受。由受為緣。愛法得起。愛有六種。
(#)佛說法乘義決定經三卷
我於爾時。說四諦法。義無窮盡。所謂五蘊五取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生支。四聖諦法。二十二根。五三摩地。四禪天定。四無色定。四三摩地。四念處。四正勤。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十六心念。聲聞四果。如來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辯。十八不共法。三十二大丈夫相。八十種隨形相好。佛言。比丘如上所說。是名法乘決定之義。

云何名無明。世尊答言。所謂痴惑暗蔽。無他明慧故。前際無智。后際無智。現在際無智。內無智外無智內外無智。業無智果無智業果無智。善作業無智。惡作業無智。因無智果無智因果法無智。緣無智緣生無智緣生法無智。無佛智無法智無僧智。苦無智集無智滅無智道無智。有恥無智無恥無智有恥無恥無智。有恥無恥法無智。乃至愛支有恥無恥法無智。世無智出世無智世出世法無智。依止無智非依止無智依止非依止法無智。有為無智無為無智有為無為法無智。過去無智現在無智未來無智過去現在未來法無智。比丘是名無明。云何無明緣行。佛言。所謂身行語行意行。是名無明緣行。云何身行。動轉所作。身為濟渡。任持諸法。為依止處。是名身行。云何語行。能詮能顯。分別校量諸法實性。是名語行。云何意行。心所愛樂。心所思惟。心所攝受。心所依止。是名意行。云何行緣識。佛言。所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比丘。是名行緣識。云何識緣名色。佛言。名謂非色四蘊受想行識。色謂形質。體即四大。是名識緣名色。云何四大。佛言。所謂地大水大火大風大。云何四大體相差別。所謂地以堅硬為性。水以濕潤為性。火以溫熱為性。風以輕動為性。比丘。是名四大體相差別。云何名色緣六入。佛言。所謂眼入處耳入處鼻入處舌入處身入處意入處。比丘。是名名色緣六入。
(#)佛說處處經一卷
彌勒時人眼見四千里者。本行十因緣得。一者不掩人眼明。二者不舍人眼。三者不覆蔽人眼。四者不藏人善。五者不視殺。六者不視盜。七者不視淫。八者不視陰私及人短。九者諸惡事不視。十者然燈於佛寺。是為十事。
佛言。有比丘行道得一禪。自言我得道跡第一禪福。上生第七天上壽一劫。得二禪自計得斯陀含。第三禪福。上生十五天壽八劫。得四禪自計我得阿羅漢。今我何故不得生第十九天上壽十六劫。作是言已。便言。佛為兩舌耳。即時從天墮地獄中。不覺失天上壽便受地獄罪。譬如世間人得珍寶。一日為火起盡燒之。人生惡意為橫燒善意(斯陀含下諸本並脫生天壽劫及得三禪等文)。佛言。人善惡相隨無有解以。唯得道乃離俗耳。佛言。日中后不食有五福。一者少淫。二者少卧。三者得一心。四者無有下風。五者身安隱亦不作病。是故沙門道士知福不食。澡漱有三因緣。一者為恐爪下垢故。二者爬癢隨可意。三者殺蚤蚊故。亦欲使意凈無欲。復不污經此者。適可除外垢。心念惡不能除。為學人第一當凈心為本心為法本。心正則行方行方則應道。
  佛言。昔有沙彌與師共行。見地有金便默取之。語師言。疾行是間。無人甚可畏。師言。但坐有金故令汝恐耳。棄金去便不復恐。弟子便為師作禮言。我愚痴無所知故。今已棄便不復懅。於是佛告諸弟子。學人貪道如沙彌貪金。何憂不得道。

(#)佛說五苦章句經一卷
三界五道眾生。一切所有。皆是化生。故言一切如化如夢如影如響如水月形。無有作者。先了此意。乃可為道。道亦如化。一切無原無造無作無始無終。新學聞之。其意驚疑。諸驚疑者。有三因緣。一曰本功德少。二曰不得明師。三曰不勤於經學。自用意著於吾我。逐於名色。貪求利養。所行諛諂。無有至信。如是不能近深法忍。曰空無所有。無相無願。是道之要。慧道以空為上。學以無為為先。此三句者。不可為新學人說之。聞無所有。便曠其意。不復修戒。無所掛礙。於六德中。事事懈廢。言一切空。當何所作。口但說空。行在有中。墮四顛倒故言無功德。菩薩不應使聞無所從生法忍。夫善知識。欲教新學。稍稍以漸教。語魔事令護魔。因緣生死罪苦。五道分明。令信罪福。事事了了。乃可語道。
世尊曰。三界五道。生死不絕。凡有五苦。何謂五苦。
二曰人道苦。有百千種。人實為疲勞。從奴婢下使乞兒賤人。中間富貴。上至帝王轉輪聖王。皆有生老病死饑渴寒熱苦痛愁惱憂患災變。或有兵賊牢獄刑戮火燒水溺墜落堆廅塼石刀杖奔車逸馬。怨家劫盜。更相傷害。其死萬端。一切眾生。未脫三界。皆共有之。
(#)佛說輪轉五道罪福報應經一卷
人而豪貴。國王長者。從禮佛事三寶中來。為人大富。財物無限。從布施中來。為人長壽。無有疾病。身體強壯。從持戒中來。為人端正。顏色妙好。輝容第一。身體柔軟。口氣香潔。人見姿容。無不歡喜。視之無厭。從忍辱中來。為人修習。無有懈怠。樂為福德。從精進中來。為人安詳。言行審諦。從禪定中來。
(#)嗟襪曩法天子受三歸獲免惡道經一卷
是時有一天子。名嗟襪曩法。天報將盡。唯餘七日。而乃先現五衰之相。身無威德。垢穢旋生。頭上花鬘。咸悉萎萃。諸身分中。臭氣而出。兩腋之下。悉皆汗流。時嗟襪曩法。由是之故。不樂本座。宛轉於地。悲哀啼泣。
    若歸依於佛  彼不墮惡道
  棄捨人身已  當獲得天身
  若歸依於法  彼不墮惡道
  棄捨人身已  當獲得天身
  若歸依於僧  彼不墮惡道
  棄捨人身已  當獲得天身
(#)佛說出家功德經一卷
  此毗羅羨那。以一日一夜出家故。滿二十劫。不墮地獄飢鬼畜生。常生天人。受福自然。最後人中。生富樂家。財富珍寶具足。壯年已過。諸根熟時。畏惡生老病死患故。厭世出家。剃除鬚髮故。身披法服。勤修精進。持四威儀。常行正念。觀於五陰苦空無我。解法因緣。成辟支佛。名毗流帝。
  皆由毀出家故。或成就無邊功德。以破如是善因緣故。受無量罪。由障出家故。
(#)陰持入經二卷
佛經所行示教誡。皆在三部為合行。何等為三。一為五陰。二為六本。三為所入。五陰為何等。一為色。二為痛。三為想。四為行。五為識。是為五陰。色陰名為十現色入。十現色入為何等。一眼。二色。三耳。四聲。五鼻。六香。七舌。八味。九身。十樂。是為十現色入。是名為色種。痛種為何等。痛種為身六痛。一眼知痛。二耳知痛。三鼻知痛。四舌知痛。五身知痛。六心知痛。是為身六痛。名為痛種。思想種為何等。思想種為身六思想。一色想。二聲想三香想。四味想。五更想。六法想。是為身六思想。名為思想種。行種為何等。行種名為身六更。一色所更。二聲所更。三香所更。四味所更。五觸所更。六法所更。是為身六更。是名為行種。識種為何等。識種名為身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心識。是為身六識。是名為識種。名為五陰種。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七
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於第一義諦不了故名無明,所作業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識,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名色增長為六處,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觸共生有受,於受染著是愛,愛增長是取,取所起有漏業為有,從業起蘊為生,蘊熟為老,蘊壞為死;死時離別,愚迷貪戀,心胸煩悶為愁,涕泗咨嗟為嘆,在五根為苦,在意地為憂,憂苦轉多為惱。如是但有苦樹增長,無我、無我所,無作、無受者。』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亦無作事,第一義中俱不可得。』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
阿難,我以是緣,知觸由名色,緣名色有觸。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識有名色,此為何義?若識不入母胎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若識入胎不出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若識出胎,嬰孩壞敗,名色得增長不?」
  答曰:「無也。」
  「阿難,若無識者,有名色不?」
  答曰:「無也。」
  「阿難,我以是緣,知名色由識,緣識有名色。我所說者,義在於此。阿難,緣名色有識,此為何義?若識不住名色,則識無住處;若識無住處,寧有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不?」
  答曰:「無也。」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九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八
(#)佛說十號經一卷
云何正等覺。佛言。如來具一切智。於一切處無不了知。以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聖道。十二緣生。四諦法等如是之法。平等開覺一切眾生。令起智斷惑證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具三明六通。復於大乘作意思求歷修諸地。斷盡結習成無上覺。此名正等正覺。
  云何明行足。佛言。明謂天眼明宿命明漏盡明。行足者。為如來身口意業。善修滿足正真清凈。如有大衣缽等自在觀照而無愛著。於自願力一切之行。修令滿足。號明行足。

(#)佛說樓炭經卷第四
兜率天人男女。相牽手便成陰陽。無貢高天人男女。相視便成陰陽。他化自轉天人。念淫慾便成陰陽。從是以上離於欲。其有人身行惡口言噁心念惡。從是人間命盡。墮泥犁中。受命及得名色。得六入。有人身行惡口言噁心念惡。從是人間命盡。墮畜生。受命及得名色。從名色得六入。其有人身行惡口言噁心念惡。從是人間命終。墮餓鬼中。受命得名色得六入。其有人身行善口言善心念善命盡。便生為人。受命得名色。從名色得六入。其有人身行善口言善心念善。從是人間命盡。便生四王天上。受命得名色。從名色得六入。
(#)佛說四十二章經一卷
佛告沙門。慎無信汝意。意終不可信。慎無與色會。與色會即禍生。得阿羅漢道。乃可信汝意耳。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亦名佛遺教經)一卷
汝等比丘。於我滅后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大師。若我住世無異此也。持凈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殖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坑。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曆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凈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嫚。皆不應作。當自端心正念求度。不得苞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稸積。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依因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凈戒勿令毀犯。若人能持凈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凈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之所住處。
 
(#)大藏經搜索:不昧因果
(#)萬松老人評唱天童覺和尚頌古從容庵錄  第八則百丈野狐
  示眾雲。記個元字腳。在心入地獄如箭射。一點野狐涎。咽下三十年。吐不出。不是西天令嚴。只為呆郎業重。曾有誤犯者么。
  舉。百丈上堂。常有一老人。聽法隨眾散去。(鬧中取靜)一日不去(從來疑著這漢)丈乃問立者何人(事不解交客來須待)老人云。某甲於過去迦葉佛時。曾住此山(元是當家人)有學人問。大修行底人還落因果也無(但行好事莫問前程)對他道不落因果(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墮野狐身五百生(爾道不落因果)今請和尚代一轉語(著甚來由)丈雲。不昧因果(一坑埋卻)老人於言下大悟(狐涎猶在)。
  師雲。洪州百丈山大智禪師每至升座。常有一老人。聽法迦葉佛時曾住此山。錯對學人一轉語。至今墮野狐身。良由自己倚牆貼壁。送人墮坑落塹。見大智有抽釘拔楔手段。便舍已從他。請大智代一轉語。大智施無畏辯。輕輕撥轉道。不昧因果老人言下大悟。據實而論。不落因果是撥無斷見。不昧因果。是隨流得妙。稍解教乘者。舉著便見。要且雖脫毛衣。猶披鱗甲。不見道圓禪師。在南禪師會中。聞二僧舉此話。一僧曰。只如不昧因果。也未脫得野狐身。一僧應聲曰。便是不落因果。亦何曾墮野狐身耶。師悚然異其語。急上黃檗積翠庵頭。過?忽大悟。見南公敘其事。未終涕交頤。南公令就侍者榻熱??。忽起作偈曰。不落不昧。僧俗本無忌諱。丈夫氣宇如王。爭受囊藏被蓋。一條楖栗任縱橫。野狐跳入金毛隊。南公大笑。恁么看來。當初見道今請和尚代一轉語。只樂道不落因果。免使初心墮在解阱。百丈至晚。上堂舉前因緣。黃檗便問。古人錯答一轉語。墮五百生野狐身。
(#)
有一公案:百丈禪師講經時;常有一個白鬍子的老翁來聽經。有一天,其他的人都走了,單留下那位老人。百丈禪師便問他:老伯,你貴姓?」那老翁道:「我姓狐,是山後一頭狐狸。從前也是個出家人,有一次有人問我:「大修行人,落因果否?」那時我答說:「大修行人,不落因果。」因為說錯一句話,便失去人身,五百世受狐報,現請大師指我迷津。」
野狐遂問:「大修行人,落因果否?」
師曰:「不昧因果」。
言下老人恍然大悟,隨即作禮道別:「我今既明白,便可以往生去。明日請法師到山後,處理亡僧事。」
次日,百丈禪師領眾至山後,果然在石崖下,發現一頭死狐狸,遂用亡僧儀式把它火葬了。

(#)賢愚因緣經卷第十一
貧女難陀緣品第五十三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國中。有一女人名曰難陀。貧窮孤獨。乞丐自活。見諸國王臣民大小。各各供養佛及眾僧。心自思惟。我之宿罪。生處貧賤。雖遭福田。無有種子。酸切感傷。深自咎悔。便行乞丐。以俟微供。竟日不休。唯得一錢。持詣油家。欲用買油。油家問曰。一錢買油。少無所逮。用作何等。難陀具以所懷語之。油主憐愍。增倍與油。得已歡喜。足作一燈。擔向精舍。奉上世尊。置於佛前眾燈之中。自立誓願。我今貧窮。用是小燈。供養於佛。以此功德。令我來世得智慧照。滅除一切眾生垢闇。作是誓已。禮佛而去。乃至夜竟。諸燈盡滅。唯此獨燃。是時目連。次當日直。察天已曉。收燈摒擋。見此一燈。獨燃明好
難陀女人。復來詣佛頭面作禮。於時世尊。即授其記。汝於來世二阿僧祇百劫之中。當得作佛。名曰燈光。十號具足。
 
 
 
(#)佛說佛名經十二卷
(#)佛說阿彌陀經一卷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姚秦 三藏法師 鳩摩羅什 譯
(#)維摩詰所說經三卷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一卷 梁扶南三藏曼陀羅仙譯
(#)大正藏第 13 冊 No. 0418 般舟三昧經 後漢月氏三藏支婁迦讖譯
(#)大正藏第 13 冊 No. 0417 佛說般舟三昧經 後漢月支三藏支婁迦讖譯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經三卷 宋朝散大夫試光祿卿明教大師法賢奉詔譯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一卷 劉宋西域三藏法師畺良耶舍譯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卷第四十 入不思議解脫境界普賢行願品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一卷 門人法海等集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宣化上人大師講述
(#)大藏經搜索:佛名
(#)佛說三十五佛名禮懺文一卷
(#)十方千五百佛名經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經八卷

(#)佛說百佛名經一卷
(#)過去莊嚴劫千佛名經一卷
(#)現在賢劫千佛名經一卷
(#)未來星宿劫千佛名經一卷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佛說八佛名號經一卷
(#)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
   於法不顛倒,如實而現證,離諸和合相,是名無上覺。
   現在非和合,去來亦復然,一切法無相,是則佛真體。
   若能如是觀,諸法甚深義,則見一切佛,法身真實相。
(#)佛說佛名經
爾時世尊告諸大眾。汝當諦聽。我為汝說。過去未來現在諸佛名字。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諸佛名者。是人現世安隱遠離諸難。及消滅諸罪。未來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百佛名經
時尊者舍利弗。即從坐起整理衣服。右膝著地合十指掌。而白佛言。唯願世尊。演說十方現在世界諸佛名號。所以者何。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現在諸佛名者。生大功德。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得不退轉。亦當速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五千五百佛名神咒除障滅罪經
若善男子善女人犯四波羅夷。是人罪重。假使如閻浮利地變為微塵。一一微塵成於一劫。是人有若干劫罪。稱是一佛名號禮一拜者。悉得滅除。況復晝夜受持讀誦憶念不忘者。是人功德不可思議

(#)佛說十八泥犁經
第八犁名曰不盧都般呼。不盧都般呼一苦。當都意難且二十。如人言大苦熟之。居此犁中。地盡有火。卒人當在火中。炮且炙貫。且立卧床。不得去。不得息。爛且燋。已復生無歲數。其苦萬倍於他犁之苦。苦不可言。是其類。其人長且大。壽人間四十八萬歲為一日。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壽百二十八萬歲。為人間萬七千二百八十億歲。

(#)黑氏梵志經一卷
時香山有梵志名曰迦羅。得備四禪。具足五通。徹視洞聽。身能飛行。自察心念知人來生。講說經義。感動釋梵及四天王諸鬼神龍並閻羅王。悉往聽之。言語雅妙聲和猶梵。日日咨受不以為懈。音徹於遠。普來歸聽。時閻羅王坐聞經法淚下如雨。舉目觀視益用悲嘆。於時梵志問閻羅王。何為悲泣淚下如雨。閻羅答曰。
而命欲盡余有七日。恐忽然過就於後世。是以悲泣不能自勝。又仁命過墮地獄中在我部界。
梵志愕然心中沉吟。報閻羅王曰。吾獲四禪成五神通。獨步四域超升梵天。不以為礙。既無罪釁。何因當墮地獄閻界。閻王曰。仁臨壽終時。當值惡對起嗔恚恨。意欲有所害。失本行義故趣閻界。梵志聞之忽然悒懅。不知何計。
梵志白佛。我迷已來。其日久矣。願見垂愍。得為沙門。佛即聽之。頭髮自墮。袈裟著身。威儀齊整。成為寂志。往詣閻王。而謂之曰。卿本謂我余命七日。當墮地獄。今為沙門。神通已具。諸漏已盡。度於四瀆。眾病永除。
 
(#)十二佛名神咒校量功德除障滅罪經
若善男子善女人。犯四重五逆誹謗三寶。及犯四波羅夷。是人罪重假使如閻浮履地變為微塵。一一微塵成於一劫。是人有若干劫罪。稱是一佛名號禮一拜者。悉得滅除。況復晝夜受持讀誦憶念不忘者。是人功德不可思議
(#)受持七佛名號所生功德經
若有得聞彼佛名者。便超百千俱胝大劫生死長夜流轉劇苦。隨在所生常識宿命。有能受持彼佛名者。不失如前所獲功德。復於百千俱胝大劫隨所生處心離愚痴。於天人中受諸妙樂。有能建立彼佛形像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不失如前所獲功德。復於無量俱胝大劫。隨在所生常得值佛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有能建立彼佛形像供養恭敬尊重讚歎。不失如前所獲功德。復於來世隨在所生常得出傢具清凈戒。游諸佛土聞法受持。具足修行一切功德。由是速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說八佛名號經
爾時世尊告舍利弗言。善男子。隨汝所問。若有疑心。吾當為汝分別解說。時舍利弗蒙佛印可許決疑網。歡喜踴躍即白佛言。世尊。頗有現在十方世界諸佛世尊。往昔願力常為眾生現在說法。彼諸如來所有名號。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得誦持此諸佛名。若讀若聞及以書寫。緣是功德。便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無所缺減。至於無上正真之道。速得成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不。

爾時世尊欲重明此義而說偈言。
  若有諸眾生  能持是佛名
  悉舍諸惡道  速生於善處
  常在諸佛前  恆聞說妙法
  既睹無上尊  隨心而供養
  誦持佛名故  超億千萬劫
  一切諸煩惱  疾成得菩提
  若人滿七日  能誦是佛名
  即得清凈眼  便能見諸佛
  若有聞佛名  即能誦持者
  隨其所生處  常為他所敬
  相好形端正  常生福樂家

  誦持佛名故  一切魔波旬
  黑闇眾眷屬  終不能障礙
  惡毒不能害  刀杖及火等
  縣官惡賊盜  一切不能傷
  誦持佛名故  千億諸劫中
  常生寶蓮華  威相神通具
  常在虛空中  遍不思議剎
  觀諸異佛土  剎中清凈者
  證無上道已  普為諸雜類
  諸天及世人  能作歸依處

(#)佛說阿彌陀經一卷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佛說無量壽經二卷
設我得佛,國中天人,壽終之後,復更三惡道者,不取正覺。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
   阿彌陀佛大慈悲, 十力威德難贊說,
  稱名一聲起一念, 八十億劫罪皆除,
上品上生者,若有眾生願生彼國者,發三種心,即便往生。何等為三?一者、至誠心,二者、深心,三者、迴向發願心。具三心者,必生彼國。復有三種眾生,當得往生。何等為三?一者、慈心不殺,具諸戒行;二者、讀誦大乘方等經典;三者、修行六念,迴向發願,願生彼佛國。具此功德,一日乃至七日,即得往生。
聞已,即悟無生法忍,經須臾間,歷事諸佛遍十方界,於諸佛前次第受記。還至本國,得無量百千陀羅尼門。是名上品上生者。
中品中生者,若有眾生,若一日一夜持八戒齋,若一日一夜持沙彌戒,若一日一夜持具足戒,威儀無缺。以此功德,迴向願求生極樂國。戒香薰修,如此行者命欲終時,見阿彌陀佛與諸眷屬,放金色光,持七寶蓮華,至行者前。行者自聞空中有聲,贊言:『善男子,如汝善人,隨順三世諸佛教故,我來迎汝。』行者自見坐蓮華上,蓮華即合,生於西方極樂世界。在寶池中,經於七日,蓮華乃敷。華既敷已,開目合掌,讚歎世尊,聞法歡喜,得須陀洹;經半劫已,成阿羅漢。是名中品中生者。
稱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文殊師利所說摩訶般若波羅蜜經
佛言:「汝入不思議三昧耶?」
  文殊師利言:「不也,世尊。我即不思議,不見有心能思議者,云何而言入不思議三昧?我初發心欲入是定,而今思惟,實無心相而入三昧。如人學射,久習則巧,后雖無心,以久習故,箭發皆中。我亦如是,初學不思議三昧,繫心一緣,若久習成就,更無心想,恆與定俱。」

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當云何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言:「文殊師利,如般若波羅蜜所說行,能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有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修是三昧者,亦速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文殊師利言:「世尊,云何名一行三昧?」
  佛言:「法界一相,系緣法界是名一行三昧。若善男子、善女人慾入一行三昧,當先聞般若波羅蜜,如說修學,然後能入一行三昧——如法界緣,不退不壞,不思議,無礙無相。善男子、善女人慾入一行三昧,應處空閑,舍諸亂意,不取相貌,繫心一佛專稱名字,隨佛方所端身正向,能於一佛念念相續,即是念中能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無量無邊,亦與無量諸佛功德、無二不思議佛法等無分別,皆乘一如成最正覺,悉具無量功德、無量辯才。如是入一行三昧者,盡知恆沙諸佛法界無差別相。阿難所聞佛法,得念總持辯才智慧,於聲聞中雖為最勝,猶住量數則有限礙。若得一行三昧,諸經法門一一分別,皆悉了知決定無礙,晝夜常說智慧辯才終不斷絕。若比,阿難多聞辯才百千等分不及其一。菩薩摩訶薩應作是念:『我當云何逮得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無量名稱?』」
  佛言:「菩薩摩訶薩,當念一行三昧,常勤精進而不懈怠,如是次第漸漸修學,則能得入一行三昧,不可思議功德作證,除謗正法不信、惡業重罪障者所不能入。
 
(#)大方廣佛華嚴經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問法首菩薩言:「佛子,如佛所說:『若有眾生,受持正法,悉能除斷一切煩惱。』何故復有受持正法而不斷者?隨貪、瞋、痴,隨慢、隨覆、隨忿、隨恨、隨嫉、隨慳、隨誑、隨諂,勢力所轉,無有離心。能受持法,何故復於心行之內起諸煩惱?」
  時,法首菩薩以頌答曰:
  「佛子善諦聽,所問如實義,非但以多聞,能入如來法。
   如人水所漂,懼溺而渴死,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人設美膳,自餓而不食,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人善方葯,自疾不能救,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人數他寶,自無半錢分,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有生王宮,而受餒與寒,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聾奏音樂,悅彼不自聞,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盲繢眾像,示彼不自見,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譬如海船師,而於海中死,於法不修行,多聞亦如是。
   如在四衢道,廣說眾好事,內自無實德,不行亦如是。」

(#)
華嚴經發心功德品說:佛子,且置此喻。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然後教令修十善道;如是供養,經於千劫,教住四禪;經於百千劫,教住四無量心;經於億劫,教住四無色定;經於百億劫,教住須陀洹果;經於千億劫,教住斯陀含果;經於百千億劫,教住阿那含果;經於那由他億劫,教住阿羅漢果;經於百千那由他億劫,教住辟支佛道。佛子,於意云何?是人功德,寧為多不?」
  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
  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華嚴經說:
    若有諸眾生,未發菩提心,一得聞佛名,決定成菩提。
   若有智慧人,一念發道心,必成無上尊,慎莫生疑惑。
  善男子,如人學射,先安其足,后習其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欲學如來一切智道,先當安住菩提之心,然後修行一切佛法。
  華嚴經說:復作是念:『我於往昔未發無上大菩提心,有諸怖畏,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墮惡道畏、大眾威德畏。自一發心,悉皆遠離,不驚不恐,不畏不懼,不怯不怖,一切眾魔及諸外道所不能壞。』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善男子,若有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必當成就一切智道。此善男子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凈一切佛功德地。
  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君主,勝出一切二乘人故;菩提心者,猶如帝王,一切願中得自在故;菩提心者,猶如大海,一切功德悉入中故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
  善男子,譬如有人,持毗笈摩葯,能令毒箭自然墮落。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持菩提心毗笈摩葯,令貪、恚、痴、諸邪見箭自然墮落。
  以發心故,常為三世一切諸佛之所憶念,當得三世一切諸佛無上菩提。
  維摩詰所說經說: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華嚴經說: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菩提心因緣。何等為十?所謂:為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故,發菩提心;為除滅一切眾生苦聚故,發菩提心;為與一切眾生具足安樂故,發菩提心;為斷一切眾生愚痴故,發菩提心;為與一切眾生佛智故,發菩提心;為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故,發菩提心;為隨如來教,令佛歡喜故,發菩提心;為見一切佛色身相好故,發菩提心;為入一切佛廣大智慧故,發菩提心;為顯現諸佛力、無所畏故,發菩提心。是為十。
  華嚴經發心功德品說:
  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發於無上菩提之心。為了知十方世界故,發菩提心。
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煩惱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煩惱差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在華嚴經中搜索:菩提心。當中有多處說法、讚歎。
 
華嚴經說:佛子,我不見一法為大過失,如諸菩薩於他菩薩起瞋心者。何以故?佛子,若諸菩薩於余菩薩起瞋恚心,即成就百萬障門故。

(#)維摩詰所說經三卷
「諸仁者,如此身,明智者所不怙。是身如聚沫,不可撮摩。是身如泡,不得久立。是身如炎,從渴愛生。是身如芭蕉,中無有堅。是身如幻,從顛倒起。是身如夢,為虛妄見。是身如影,從業緣現。是身如響,屬諸因緣。是身如浮雲,須臾變滅。是身如電,念念不住。是身無主為如地,是身無我為如火,是身無壽為如風,是身無人為如水;是身不實,四大為家。是身為空,離我、我所。是身無知,如草木瓦礫。是身無作,風力所轉。是身不凈,穢惡充滿。是身為虛偽,雖假以澡浴衣食,必歸磨滅。是身為災,百一病惱。是身如丘井,為老所逼。是身無定,為要當死。是身如毒蛇、如怨賊、如空聚,陰、界、諸入所共合成。
  「諸仁者,此可患厭,當樂佛身。所以者何?佛身者,即法身也。從無量功德智慧生,從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生,從慈、悲、喜、捨生,從布施、持戒、忍辱、柔和、勤行、精進、禪定、解脫、三昧、多聞、智慧諸波羅蜜生,從方便生,從六通生,從三明生,從三十七道品生,從止觀生,從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生,從斷一切不善法、集一切善法生,從真實生,從不放逸生,從如是無量清凈法生如來身。
  「諸仁者,欲得佛身,斷一切眾生病者,當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如是長者維摩詰,為諸問疾者如應說法,令無數千人皆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世尊,諸供養中,法供養勝。
又於諸法,如說修行,隨順十二因緣,離諸邪見,得無生忍,決定無我,無有眾生,而於因緣果報無違無諍,離諸我所;依於義,不依語;依於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依於法,不依人;隨順法相,無所入,無所歸;無明畢竟滅故,諸行亦畢竟滅,乃至生畢竟滅故,老死亦畢竟滅。作如是觀,十二因緣無有盡相,不復起見,是名最上法之供養。

  會中有菩薩名法自在,說言:「諸仁者,生、滅為二。法本不生,今則無滅,得此無生法忍,是為入不二法門。
  德頂菩薩曰:「垢、凈為二。見垢實性,則無凈相,順於滅相,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宿菩薩曰:「是動、是念為二。不動則無念,無念則無分別,通達此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善眼菩薩曰:「一相、無相為二。若知一相即是無相,亦不取無相,入於平等,是為入不二法門。」
  喜見菩薩曰:「色、色空為二,色即是空,非色滅空,色性自空;如是受想行識、識空為二,識即是空,非識滅空,識性自空。於其中而通達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妙意菩薩曰:「眼、色為二,若知眼性,於色不貪、不恚、不痴,是名寂滅。如是耳、聲,鼻、香,舌、味,身、觸,意、法為二,若知意性,於法不貪、不恚、不痴,是名寂滅。安住其中,是為入不二法門。」
  心無礙菩薩曰:「身、身滅為二。身即是身滅。所以者何?見身實相者,不起見身及見滅身,身與滅身無二無分別,於其中不驚不懼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珠頂王菩薩曰:「正道、邪道為二。住正道者則不分別是邪、是正,離此二者,是為入不二法門。」
文殊師利曰:「如我意者,於一切法,無言無說,無示無識,離諸問答,是為入不二法門。」
  於是文殊師利問維摩詰:「我等各自說已,仁者當說,何等是菩薩入不二法門?」時維摩詰默然無言。
  文殊師利嘆曰:「善哉!善哉!乃至無有文字語言,是真入不二法門。」
  說是入不二法門品時,於此眾中,五千菩薩皆入不二法門,得無生法忍。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雲。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雲。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明良久。惠能雲。不思善。不思惡。正與么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言下大悟。復問雲。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惠能雲。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
我此法門,從上以來,先立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澄觀大師著 卷第二
四頓教者。但一念不生。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后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相成就見如來不?」
  須菩提言:「不也,世尊。不可以相成就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相,即非相。」
  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妄語。若見諸相非相,則非妄語。如是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複次,阿難,云何六入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阿難,即彼目睛瞪發勞者,兼目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明、暗二種妄塵,發見居中,吸此塵象,名為見性。此見離彼明暗二塵,畢竟無體。
阿難,譬如有人,以兩手指急塞其耳,耳根勞故,頭中作聲。兼耳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動、靜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聽聞性。此聞離彼動靜二塵,畢竟無體。
阿難,譬如有人,急畜其鼻,畜久成勞,則於鼻中聞有冷觸,因觸分別通塞虛實,如是乃至諸香臭氣。兼鼻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通、塞二種妄塵,發聞居中,吸此塵象,名嗅聞性。此聞離彼通塞二塵,畢竟無體。
阿難,譬如有人,以舌舐吻,熟舐令勞。其人若病,則有苦味;無病之人,微有甜觸。由甜與苦,顯此舌根;不動之時,淡性常在。兼舌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甜苦、淡二種妄塵,發知居中,吸此塵象,名知味性。此知味性,離彼甜苦及淡二塵,畢竟無體。
阿難,譬如有人,以一冷手觸於熱手,若冷勢多,熱者從冷;若熱功勝,冷者成熱。如是以此合覺之觸,顯於離知;涉勢若成,因於勞觸。兼身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離、合二種妄塵,發覺居中,吸此塵象,名知覺性。此知覺體,離彼離合違順二塵,畢竟無體。
阿難,譬如有人,勞倦則眠,睡熟便寤;覽塵斯憶,失憶為忘。是其顛倒生住異滅,吸習中歸,不相踰越,稱意知根。兼意與勞,同是菩提瞪發勞相。因於生、滅二種妄塵,集知居中,吸撮內塵,見聞逆流,流不及地,名覺知性。此覺知性,離彼寤寐生滅二塵,畢竟無體

於是阿難及諸大眾,俱聞十方微塵如來,異口同音告阿難言:「善哉!阿難,汝欲識知俱生無明,使汝輪轉生死結根,唯汝六根,更無他物。汝復欲知無上菩提,令汝速證安樂解脫寂靜妙常,亦汝六根,更非他物。」
 

「由明暗等二種相形,於妙圓中粘湛發見,見精映色,結色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眼體,如蒲萄朵,浮根四塵流逸奔色。
  「由動靜等二種相擊,於妙圓中粘湛發聽,聽精映聲,卷聲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耳體,如新卷葉,浮根四塵流逸奔聲。
  「由通塞等二種相發,於妙圓中粘湛發嗅,嗅精映香,納香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鼻體,如雙垂爪,浮根四塵流逸奔香。
  「由恬變等二種相參,於妙圓中粘湛發嘗,嘗精映味,絞味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舌體,如初偃月,浮根四塵流逸奔味。
  「由離合等二種相摩,於妙圓中粘湛發覺,覺精映觸,搏觸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身體,如腰鼓顙,浮根四塵流逸奔觸。
  「由生滅等二種相續,於妙圓中粘湛發知,知精映法,攬法成根,根元目為清凈四大,因名意思,如幽室見,浮根四塵流逸奔法。
  「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了,粘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出;不離不合,覺觸本無;無滅無生,了知安寄?汝但不循動靜、合離、恬變、通塞、生滅、明暗,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粘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粘,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
阿難。汝復於中,克定優劣。如眼觀見,后暗前明。前方全明。後方全暗。左右旁觀三分之二。統論所作,功德不全。三分言功。一分無德。當知眼唯八百功德。如耳周聽,十方無遺。動若邇遙。靜無邊際。當知耳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鼻嗅聞,通出入息。有出有入,而闕中交。驗於鼻根,三分闕一。當知鼻唯八百功德。如舌宣揚,盡諸世間出世間智。言有方分,理無窮盡。當知舌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如身覺觸,識於違順。合時能覺。離中不知。離一合雙。驗於身根,三分闕一。當知身唯八百功德。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
經文註解:
阿難,你現在不願順生死流轉,而想求逆流功夫,就應該返本窮源,尋求生死流之根源,才能得到不生滅的果位。
欲求不生滅果,當依不生滅因。六根之性是不生滅,但有優劣之分,所以你應當先選揀檢驗,這六受用根,哪一種是離知?哪一種是合知?鼻、舌和身三根是要合才能知道。眼、耳和意三根則離開亦能知道。合知比較難修,離知比較易入。再考驗誰是淺顯易明?誰是深隱難測?意根是深隱難測,眼耳比較淺顯易入。再看哪一種是圓通?哪一種是不圓通?眼具八百功能,故不圓通。耳具千二百功德,當然最圓通。
有智慧、開悟有智慧的信佛修行者於六根任選一根,十八界中任選一處修行,皆可了生死,成佛道,但不同行門難易快慢不同。
經文: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間出世間法,唯聖與凡,無不包容,盡其涯際。當知意根圓滿一千二百功德。
經文註解:最後說到意根,意是意念分別,是第六意識。它的功能雖是默不出聲,能容納包含一切出世間知識(即佛法)和世間知識
經文:
佛告阿難:「根塵同源,縛脫無二,識性虛妄,猶如空華。阿難,由塵發知,因根有相,相見無性,同於交蘆。是故汝今,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一根既返源,六根成解脫。
   見聞如幻翳, 三界若空花,
   聞復翳根除, 塵銷覺圓凈。
   凈極光通達, 寂照含虛空,
   卻來觀世間, 猶如夢中事。
   摩登伽在夢, 誰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師, 幻作諸男女,
   雖見諸根動, 要以一機抽,
   息機歸寂然, 諸幻成無性;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處成休復,
   六用皆不成, 塵垢應念銷,
   成圓明凈妙。 余塵尚諸學,
   明極即如來。 大眾及阿難,
 

(#)大方廣佛華嚴經
「復應修習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處非處智、過現未來業報智、諸禪解脫三昧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智、種種界智、一切至處道智、天眼無礙智、宿命無礙智、永斷習氣智。於如來十力一一觀察,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應咨問;聞已,應起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舍離;思惟諸法,無有休息;行無上業,不求果報;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假使百千劫,常見於如來,不依真實義,而觀救世者。
   是人取諸相,增長痴惑網,系縛生死獄,盲冥不見佛。
   觀察於諸法,自性無所有,如其生滅相,但是假名說。
   一切法無生,一切法無滅,若能如是解,諸佛常現前。
   法性本空寂,無取亦無見,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
   若知一切法,體性皆如是,斯人則不為,煩惱所染著。
   凡夫見諸法,但隨於相轉,不了法無相,以是不見佛。
   牟尼離三世,諸相悉具足,住於無所住,普遍而不動。
   我觀一切法,皆悉得明了,今見於如來,決定無有疑。
   法慧先已說,如來真實性,我從彼了知,菩提難思議。」
    心不住於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慾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複次,佛子,如來智慧無處不至。何以故?無一眾生而不具有如來智慧,但以妄想顛倒執著而不證得;若離妄想,一切智、自然智、無礙智則得現前。
佛子,如來智慧亦復如是,無量無礙,普能利益一切眾生,具足在於眾生身中;但諸凡愚妄想執著,不知不覺,不得利益。爾時,如來以無障礙清凈智眼,普觀法界一切眾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諸眾生云何具有如來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見?我當教以聖道,令其永離妄想執著,自於身中得見如來廣大智慧與佛無異。』即教彼眾生修習聖道,令離妄想;離妄想已,證得如來無量智慧,利益安樂一切眾生。佛子,是為如來心第十相,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知。
     佛智亦如是,遍在眾生心,妄想之所纏,不覺亦不知。
   諸佛大慈悲,令其除妄想,如是乃出現,饒益諸菩薩。
 
 

佛子,菩薩摩訶薩應云何知於如來、應、正等覺見聞親近所種善根?佛子,菩薩摩訶薩應知於如來所見聞親近所種善根皆悉不虛,出生無盡覺慧故,離於一切障難故,決定至於究竟故,無有虛誑故,一切願滿故,不盡有為行故,隨順無為智故,生諸佛智故,盡未來際故,成一切種勝行故,到無功用智地故。佛子,譬如丈夫,食少金剛,終竟不消,要穿其身,出在於外。何以故?金剛不與肉身雜穢而同止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要穿一切有為諸行煩惱身過,到於無為究竟智處。何以故?此少善根不與有為諸行煩惱而共住故。佛子,假使乾草積同須彌,投火於中如芥子許,必皆燒盡。何以故?火能燒故。於如來所種少善根亦復如是,必能燒盡一切煩惱,究竟得於無餘涅槃。何以故?此少善根性究竟故。
  見聞供養諸如來,  所得功德不可量,
 於有為中終不盡,  要滅煩惱離眾苦。
 譬人吞服少金剛,  終竟不消要當出;
 供養十力諸功德,  滅惑必至金剛智。
 如乾草積等須彌,  投芥子火悉燒盡;
 供養諸佛少功德,  必斷煩惱至涅槃。
 雪山有藥名善見,  見聞嗅觸消眾疾;
 若有見聞於十力,  得勝功德到佛智。」
「佛子,此集一切種、一切智功德菩薩行法門品,若諸眾生不種善根不可得聞。」
  解脫月菩薩言:「聞此法門,得幾所福?」
  金剛藏菩薩言:「如一切智所集福德,聞此法門福德如是。何以故?非不聞此功德法門而能信解、受持、讀誦,何況精進、如說修行!是故當知,要得聞此集一切智功德法門,乃能信解、受持、修習,然後至於一切智地。」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部分經文和個人解析:
  [經文: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凈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
  佛說:富樓那,如你所說,清凈本然,為何忽生山河大地。你不是常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說:是的。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此義。
  [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
  你說覺明,是本性即明,稱明為覺。還是指覺中有不明者,覺外別有明,加明於覺,稱為明覺。
  [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
  富樓那說:若此覺體不明卻稱為覺者,覺不可以明了。
  [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
  佛說:如果說覺不可以明了,則不可稱覺為明。若有能明所明,覺明相待,成二法,是迷惑心,並非覺悟,佛法是不二之法,即覺即明,體性無二。如果說覺不可以明了,則覺已成無明,既成無明,不可稱為覺,並非覺湛明性。 
[性覺必明,妄為明覺。]
  性覺本具妙明。覺明無二,性覺必明,非覺外別有明,非待加明於覺然後明。本覺即明,妙明見即覺。因迷惑故,誤以為覺明有異,覺外別有明,須加明於覺,方為有明之覺,覺明相待,成無明、迷惑。
  覺、明體性無二,性覺必明,覺明無二,本覺妙明,絕待離對。
  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無漏真凈。
  [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迷惑者,誤以為覺並非就是明,於所明相妄立所見所知,所見所知既妄立,生出妄能。
  [無同異中]
  塵相相同為同,塵相不同為異。虛空為同相,世界為異相。實相離一切相,無同相,無異相。故言無同異。
  [熾然成異]
  因迷惑故,覺明成二。
  [異彼所異]
  第一個[異]為不同的意思。 第二個[異]是指因迷惑見異而立的妄相。
  見妄相不同。
  [因異立同]
  同為迷惑見異而立妄相,故言同。
  [同異發明,因此復立無同無異。]
  同異互相比較發明,因而再立無同無異。妄相不同,故言無同。同為迷惑見異而立妄相,故言無異。
  [如是擾亂,相待生勞。勞久發塵,自相渾濁。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這樣擾亂,相待生出迷惑、勞累。焦勞久矣,妄見有塵相。迷晦無明,自相擾亂,由是引起塵勞煩惱。
  [起為世界。靜成虛空。虛空為同。世界為異。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無明妄動,取相見有世界與虛空。所見妄相中,虛空為同相,世界為異相。實相離一切相,無二相。取相分別,迷真逐妄,成有為法。
 
(#)般舟三昧經三卷
一切在菩薩無有離時,縱一切魔不能動,一切人如鏡中像,見一切佛如晝,一切從法行,為入清凈菩薩行如是
終不復墮魔羅網, 持是三昧得如是。
乃往昔時復有佛,名薩遮那摩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時有比丘名和輪,其佛般泥洹后,是比丘持是三昧。我爾時作國王剎利種,於夢中聞是三昧,覺已便行求持是三昧比丘,即從作沙門,欲得於是比丘所一反聞是三昧。承事師三萬六千歲,魔事數數起不得一反聞。
「時私訶摩提佛般泥洹后,惟斯芩遮迦越王,其壽終已后,還生王家作太子,名梵摩達。爾時閻浮利,有比丘高明名珍寶,是時為四部弟子,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說是三昧。梵摩達太子,聞是三昧助歡喜心,踴躍樂喜聞是經,持珍寶直百億,散是比丘上;復持好衣供養之,以發意求佛道。時與千人俱,於是比丘所剃頭須作沙門,即於是比丘所從索學是三昧。與千比丘共,承事師八千歲不休懈前後一反得聞是三昧。
  「是比丘輩聞是三昧四事,助歡喜入高明之智;持是助歡喜功德,卻后更見六萬八千佛,輒於一一佛所聞是三昧,自守學復教他人學。其人持是助歡喜功德,其後得作佛,名坻羅惟是逮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時是千比丘,從得阿耨多羅三耶三菩阿惟三佛,皆名坻羅首羅郁沉怛薩阿竭阿羅訶三耶三佛,教不可計人民皆求佛道。」
(#)佛說般舟三昧經一卷

爾時有佛。名私訶摩提等正覺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在空閑之處。是時閻浮利縱廣十八萬億里。凡有六百四十萬國。悉豐熟人民熾盛。有大國名颰陀和。有轉輪王惟斯芩。往到佛所禮畢卻坐一面。佛知其意便為說是三昧。其王聞之助歡喜。即持珍寶散佛上。自念曰。持是功德令十方人民皆安隱。時私訶提佛般涅槃后。惟斯芩王壽終。還自生其家作太子。名梵摩達爾時有比丘名珍寶。是時為四部弟子說是三昧。梵摩達聞之助歡喜。踴躍持寶直百億散其上。復持好衣供養之。以發意求佛道。與千人俱。於是比丘所作沙門。求學是三昧。與千人共承事師八千歲不休懈。得一聞是三昧四事。助歡喜入高明智。因是卻后更見六萬八千佛。輒於一一佛所。聞是三昧自致得佛。名坻羅惟逮等正覺無上士道法御天人師佛世尊。是時千比丘從得等正覺。皆名坻羅郁沈。教不可計人民皆求佛道。
是時颰陀和菩薩。從坐起整衣服。長跪叉手白佛。願欲有所問。聽者今當問。佛言善哉。恣汝所問。今當為汝說之。颰陀和問佛言。菩薩當行何等法得智慧。如巨海攬萬流。云何行。博達眾智所聞悉解而不疑。云何行。自識宿命所從來生。云何行。得長壽。云何行。常在大姓家生。父母兄弟宗親知識無不愛敬。云何行。得端正顏好美艷。云何得高才與眾絕異。智慧通達無所不包。云何行。功立相滿自致成佛威神無量。成佛境界莊嚴國土。云何行。降魔怨。云何行。而得自在所願不違。云何行。得入總持門。云何行。得神足遍至諸佛土。云何行。得勇猛如師子無所畏。一切魔不能動。云何行得佛聖性。諸經法悉受持。皆了知而不忘。
  佛言。乃往昔有佛。名薩遮那摩等正覺無上士天人師佛世尊。時有比丘名和輪。其佛般涅槃后。是比丘持是三昧。我時作國王剎利種。於夢中聞是三昧。覺已便行。求是比丘即依作沙門。欲得聞是三昧。承事其師三萬六千歲。魔事數數起竟不得聞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阿難當知。是咒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隨侍。設有眾生,於散亂心,非三摩地,心憶口持。是金剛王,常隨從彼諸善男子。何況決定菩提心者。此諸金剛菩薩藏王,精心陰速,發彼神識。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恆河沙劫,周遍了知,得無疑惑。從第一劫乃至後身,生生不生葯叉羅剎,及富單那,迦吒富單那,鳩槃茶,毗舍遮等,並諸餓鬼,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如是惡處。是善男子,若讀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由是得於恆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常與諸佛同生一處。無量功德,如惡叉聚。同處熏修,永無分散。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凈。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得精進。無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凈者,速得清凈。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部分經文註解:也就是說,從這一生開始發心學佛法修行者,若能禮拜禮敬皈依楞嚴咒,多讀誦,或書寫帶藏、諸色供養,從這一生開始及將來生,生生都不會生到惡處,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直至了生死、成佛道,若能禮拜禮敬皈依楞嚴咒,多讀誦,或書寫帶藏、諸色供養,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
  楞嚴經說:是故如來宣示此咒,於未來世,保護初學諸修行者,入三摩提,身心泰然,得大安隱。更無一切諸魔鬼神,及無始來冤橫宿殃,舊業陳債,來相惱害。
  經文: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在大會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輩所修功業,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隨此咒,救護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場及余經行,乃至散心遊戲聚落,我等徒眾,常當隨從侍衛此人。縱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發心樂修禪者。世尊。如是惡魔若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我以寶杵殞碎其首,猶如微塵。恆令此人,所作如願。
  部分經文註解:那由他意思有幾種不同講法,依華嚴經,華嚴經說: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為一那由他。俱 胝 =100洛叉=100×100000=10000000=10^7 (1千萬),那由他 =阿庾多×阿庾多=10^28 =1的後面接 28個 0,也就是說,四個一千萬相乘即為那由他。那由他等於1乘以10的28次方,俱胝即千萬。那由他在幾部佛學詞典中有「十萬」、「億」、「千億」、「萬億」等不同的講法。「所修功業,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隨此咒,救護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所修功業,很早以前已經可以證得佛果位,為護持誦持楞嚴咒的修行者,暫時不取涅槃,暫時不證佛果,這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均已證得等覺菩薩。如華嚴經義理,等覺菩薩神通智慧等同於佛,每一位等覺菩薩能同時為一切眾生示現化身為說法,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同時護持一切誦持楞嚴咒的修行者,每一個誦持持楞嚴咒的修行者都會得到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同時護持,經文說:是咒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隨侍。所以楞嚴咒的勢力是不可思議的。
  經文:汝等有學,未盡輪迴,發心至誠取阿羅漢,不持此咒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
  經文註解:你們尚在三果阿羅漢或三果阿羅漢以下的修學者,還沒有斷盡分段生死,所以還未脫離輪迴。現在欲發至誠心,求證阿羅漢聖果。若不奉持這大佛頂神咒,而自坐修道的壇場,希望能得正定正果,身心能遠離魔事擾亂,是不可能的!
  經文: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經文: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咒時。設犯禁戒於未受時。持咒之後。眾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銷滅。縱經飲酒,食啖五辛,種種不凈,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為過。設著不凈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凈。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誦持此咒,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誦此咒已,如是重業,猶如猛風吹散沙聚悉皆滅除,更無毫髮。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十五
   世間所有眾苦本,一切聖人皆厭患,五欲功德滅壞性,汝應愛樂真實法。
   三十三天聞此音,悉共來升善法堂,帝釋為說微妙法,咸令順寂除貪愛。
   彼音無形不可見,猶能利益諸天眾,況隨心樂現色身,而不濟度諸群生!
   天阿修羅共斗時,諸天福德殊勝力,天鼓出音告其眾:汝等宜應勿憂怖!
   諸天聞此所告音,悉除憂畏增益力。時阿修羅心震懼,所將兵眾咸退走。
   甘露妙定如天鼓,恆出降魔寂靜音,大悲哀愍救一切,普使眾生滅煩惱。
   帝釋普應諸天女,九十有二那由他,令彼各各心自謂:天王獨與我娛樂。
   如天女中身普應,善法堂內亦如是,能於一念現神通,悉至其前為說法。
   帝釋具有貪恚痴,能令眷屬悉歡喜,況大方便神通力,而不能令一切悅!
   他化自在六天王,於欲界中得自在,以業惑苦為罥網,系縛一切諸凡夫。
   彼有貪慾瞋恚痴,猶於眾生得自在,況具十種自在力,而不能令眾同行!
   三千世界大梵王,一切梵天所住處,悉能現身於彼坐,演暢微妙梵音聲。
   彼住世間梵道中,禪定神通尚如意,況出世間無有上,於禪解脫不自在!
   摩醯首羅智自在,大海龍王降雨時,悉能分別數其滴,於一念中皆辨了。
   無量億劫勤修學,得是無上菩提智,云何不於一念中,普知一切眾生心!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七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菩薩從初地來所有無量身、語、意業,豈不超過二乘耶?」
  金剛藏菩薩言:「佛子,彼悉超過,然但以願求諸佛法故,非是自智觀察之力;今第七地自智力故,一切二乘所不能及。譬如王子,生在王家,王后所生,具足王相,生已即勝一切臣眾,但以王力,非是自力;若身長大,藝業悉成,乃以自力超過一切。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初發心時,以志求大法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今住此地,以自所行智慧力故,出過一切二乘之上。佛子,菩薩住此第七地,得甚深遠離無行、常行身語意業,勤求上道而不舍離,是故菩薩雖行實際而不作證。
(#)
   一切諸佛一法身,真如平等無分別,佛以此力常安住,普捷現王斯具演。
   佛昔諸有攝眾生,普放光明遍世間,種種方便示調伏,此勝法門觀海悟。
      文殊法常爾,法王唯一法,一切無礙人,一道出生死。
   一切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力無畏亦然。
  佛子,一切諸佛同一法身、境界無量身、功德無邊身、世間無盡身、三界不染身、隨念示現身、非實非虛平等清凈身、無來無去無為不壞身、一相無相法自性身、無處無方遍一切身、神變自在無邊色相身、種種示現普入一切身、妙法方便身、智藏普照身、示法平等身、普遍法界身、無動無分別非有非無常清凈身、非方便非不方便非滅非不滅隨所應化一切眾生種種信解而示現身、從一切功德寶所生身、具一切諸佛法真如身、本性寂靜無障礙身、成就一切無礙法身、遍住一切清凈法界身、分形普遍一切世間身、無攀緣無退轉永解脫具一切智普了達身,是為諸佛第九大那羅延幢勇健法。
  佛子,諸佛世尊有十種無量不可思議佛三昧。何等為十?所謂: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普為眾生廣說妙法;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普為眾生說無我際;一切諸佛恆住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普入三世;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普入十方廣大佛剎;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普現無量種種佛身;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隨諸眾生種種心解現身、語、意;一切諸佛恆在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說一切法離欲真際;一切諸佛恆住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演說一切緣起自性;一切諸佛恆住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示現無量世、出世間廣大莊嚴,令諸眾生常得見佛;一切諸佛恆住正定,於一念中遍一切處,令諸眾生悉得通達一切佛法、無量解脫,究竟到於無上彼岸。是為十。
  佛子,一切諸佛能於一身化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頭,一一頭化現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舌,一一舌化出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差別音聲,法界眾生靡不皆聞,一一音聲演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修多羅藏,一一修多羅藏演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法,一一法有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文字句義;如是演說,盡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儘是劫已,復更演說,盡不可說不可說佛剎微塵數劫;如是次第,乃至盡於一切世界微塵數,盡一切眾生心念數。未來際劫猶可窮盡,如來化身所轉法輪無有窮盡。
  一切諸佛悉能隨順眾生心念,令其意滿,決定無二;一切諸佛悉能現覺一切諸法,演說其義,決定無二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佛告阿難:「汝常聞我毗奈耶中,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阿難,云何攝心,我名為戒?
  「若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淫,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失菩提路。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先斷心淫,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一決定清凈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砂石欲其成飯,經百千劫只名熱砂。何以故?此非飯本,砂石成故。汝以淫身求佛妙果,縱得妙悟,皆是淫根。根本成淫,輪轉三塗必不能出,如來涅槃何路修證?必使淫機身心俱斷,斷性亦無,於佛菩提斯可希冀。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阿難,又諸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殺,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殺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殺,必落神道:上品之人為大力鬼,中品則為飛行夜叉、諸鬼帥等,下品當為地行羅剎。彼諸鬼神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熾盛世間,自言食肉得菩提路。阿難,我令比丘食五凈肉,此肉皆我神力化生,本無命根。汝婆羅門,地多蒸濕,加以砂石,草菜不生。我以大悲神力所加,因大慈悲,假名為肉,汝得其味。奈何如來滅度之後,食眾生肉,名為釋子。汝等當知,是食肉人,縱得心開似三摩地,皆大羅剎,報終必沉生死苦海,非佛弟子。如是之人,相殺、相吞、相食未已,云何是人得出三界?汝教世人修三摩地,次斷殺生,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二決定清凈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殺修禪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聲大叫,求人不聞,此等名為欲隱彌露。清凈比丘及諸菩薩,於岐路行,不踏生草,況以手拔!云何大悲取諸眾生血肉充食?若諸比丘不服東方絲綿絹帛,及是此土靴履裘毳、乳酪醍醐,如是比丘於世真脫,酬還宿債,不游三界。何以故?服其身分,皆為彼緣。如人食其地中百穀,足不離地。必使身心,於諸眾生若身身分,身心二塗,不服不食,我說是人真解脫者。如我此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我滅度后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已得上人法,詃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云何賊人假我衣服,禆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傢具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若我滅后,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燃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已決定心。若不為此捨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異。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凈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卮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若諸比丘衣缽之餘,分寸不畜;乞食余分,施餓眾生;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同於稱讚;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與眾生共;不將如來不了義說,回為己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阿難,如是世界六道眾生,雖則身心無殺、盜、淫,三行已圓,若大妄語,即三摩提不得清凈,成愛見魔,失如來種。所謂未得謂得、未證言證,或求世間尊勝第一,謂前人言『我今已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道、辟支佛乘、十地地前諸位菩薩』,求彼禮懺,貪其供養,是一顛迦,銷滅佛種。如人以刀斷多羅木,佛記是人,永殞善根,無復知見,沉三苦海,不成三昧。我滅度后,敕諸菩薩及阿羅漢應身生彼末法之中,作種種形度諸輪轉。或作沙門、白衣、居士、人王、宰官、童男、童女,如是乃至淫女、寡婦、奸偷、屠販,與其同事,稱讚佛乘,令其身心入三摩地。終不自言『我真菩薩』、『真阿羅漢』,泄佛密因,輕言未學;唯除命終,陰有遺付。云何是人惑亂眾生成大妄語?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后復斷除諸大妄語,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四決定清凈明誨。是故,阿難,若不斷其大妄語者,如刻人糞為栴檀形,欲求香氣,無有是處。我教比丘直心道場,於四威儀一切行中,尚無虛假,云何自稱得上人法?譬如窮人妄號帝王,自取誅滅,況復法王如何妄竊!因地不真,果招紆曲,求佛菩提,如噬臍人,欲誰成就?若諸比丘心如直弦,一切真實入三摩提,永無魔事,我印是人成就菩薩無上知覺。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十
佛告比丘:「一切人民所居舍宅,皆有鬼神,無有空者。一切街巷四衢道中,屠兒市肆及丘冢間,皆有鬼神,無有空者。凡諸鬼神皆隨所依,即以為名。依人名人,依村名村,依城名城,依國名國,依土名土,依山名山,依河名河。」
  佛告比丘:「一切樹木極小如車軸者,皆有鬼神依止,無有空者。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時,皆有鬼神隨逐擁護;若其死時,彼守護鬼攝其精氣,其人則死。」
  佛告比丘:「設有外道梵志問言:『諸賢,若一切男女初始生時,皆有鬼神隨逐守護;其欲死時,彼守護鬼神攝其精氣,其人則死者。今人何故有為鬼神所觸嬈者?有不為鬼神所觸嬈者?』設有此問,汝等應答彼言:『世人為非法行,邪見顛倒,作十惡業,如是人輩,若百若千乃有一神護耳!譬如群牛、群羊,若百若千一人守牧;彼亦如是,為非法行,邪見顛倒,作十惡業,如是人輩,若百若千乃有一神護耳!若有人修行善法,見正信行,具十善業,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譬如國王、國王大臣有百千人衛護一人;彼亦如是,修行善法,具十善業,如是一人有百千神護。以是緣故,世人有為鬼神所觸嬈者,有不為鬼神所觸嬈者。』」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六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諸餓鬼有無量種。彼以聞慧。略觀餓鬼三十六種。一切餓鬼皆為慳貪嫉妒因緣。生於彼處。以種種心。造種種業。行種種行。種種住處。種種饑渴。自燒其身。如是略說三十六種。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以聞慧觀。如是略說餓鬼之處。若分別說。有無量種眷屬餓鬼。有住海中。有住海渚。有住閻浮提。有住瞿陀尼。有住弗婆提。有住郁單羅越等。大洲中間之所住處。但以一名。門說有種種名。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見諸眾生行於邪道諂曲作惡。行於惡因。說邪見法。謂是真諦。不信正法。如是之人。身壞命終。墮魔羅身餓鬼之中。受惡鬼身。若諸比丘。行時食時。及坐禪時。是魔羅鬼。為作亂心妨礙之事。或發惡聲。令其恐怖。為作惡夢。如是餓鬼。為魔所攝。憎嫉正法。專行暴惡。以此現造。惡業緣故。大熱鐵摶。從口中入。如地獄人等無有異。吞啖熱鐵。受大苦惱。無有休息。從此魔羅迦耶鬼中。命終之後。墮地獄中。多劫受苦。或滿十劫。或二十劫。如是決定。在三惡道。或被燒炙。或受打棒。為他食啖。人身難得。猶如海龜遇浮木孔。若生人中。盲冥喑啞。聾頑無知。一切眾衰。無量病惱。莊嚴其身。貧窮下賤。以餘業故。受如斯報。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見有餓鬼。名梵羅剎。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前世之時。殺害生命。以為大會。謂其希有販賣飯食。賤取貴賣。貪嫉破壞。如是眾生身壞命終。墮餓鬼中。名婆羅門羅剎餓鬼。為饑渴火焚燒其身。馳奔疾走。現視人像。殺害眾生。或住空巷衢道四交路首。以求人便。諸婆羅門。殺生設會。多生其中。或自藏身。以殺害人。或入人身中。以斷人命。咒術人言。鬼神著人。入人身已。令人心亂。狂惑無知。如是惡業。常作眾惡。饑渴燒身。受大苦惱。住餓鬼界。乃至惡業。不盡不壞不朽。故不得脫。業盡命終。餘業因緣。生在人中。常食人肉。或飲人血。以餘業故。受如斯報。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於食人精氣諸餓鬼等。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於前世時。巧辭誑人。詐言親友。我為汝護。其人聞已。策心勇力。是時彼人。令他入敵。欲喪其命。舍之而去。竟不救護。欲於王所取其財物。時被誑者。沒陣而死。彼人以是不善因緣。身壞命終。墮於食人精氣餓鬼之中。受大饑渴。自燒其身。刀斫其體。皮肉斷壞。從空雨刀。遍走四方。無逃避處。若見有人行惡無信。不奉三寶。即得彼便。入其身中。食啖精氣。以自濟命。求之甚難。困不能得。或至十年。或二十年。乃得一便。常困饑渴。自作惡業。還自受之。惡業不盡。故使不死。乃至惡業。不盡不失不朽。故不得脫。業盡得脫。從此命終。生於人中。常守天祀。貧窮困厄。不得自在。食啖殘祀。以餘業故。依他自活。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於閻羅執杖餓鬼。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以慳嫉故。自壞其心。親近國王大臣豪貴。專行暴惡。心無慈愍。不行正理。為諸賢善之所輕毀。如是惡人。身壞命終。受閻羅王執杖鬼身。於鬼世界。為閻羅王。趨走給使。若有眾生。造諸惡業。時閻羅王。即令此鬼。錄其精神。此鬼身色醜惡可畏。手執刀杖。頭髮蓬亂。倒發覆身。長唇下垂。耽耳大腹。高聲大叫。以怖諸鬼。手執利刀。擬諸罪人。反執其手。以繩縛之。將詣王所。白大王言。我於人中。攝此罪人。來至於此。大王此人。前世行不善業身業不善。口業不善。意業不善。願王呵責。時閻羅王。即說偈頌。而呵責言。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見有餓鬼常求人便。伺求其短。殺害嬰兒。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前世之時。為他惡人。殺其嬰兒。心生大怒。即作願言。我當來世。作夜叉身。報殺其子。如是惡人。身壞命終。墮於惡道。受蚩陀羅餓鬼之身(蚩陀羅魏言伺便鬼)。常念怨家。嗔恚含毒。求諸婦女產生之處。伺嬰兒便。而斷其命。此鬼勢力。神通自在。若聞血氣於須臾頃。能行至於百千由旬。若婦人產。以微細身而求其便。以嗔恚心常求其便。處處追逐。欲殺嬰兒。求其害便。如是餓鬼。遍一切處。求小兒便。覓其因緣。若母犯過。育養失法。得其子便。若不凈穢污為鬼得便。窺視窗牖。或復門中大小便處。不凈水邊。咒中求短。求彼所忌。若見影像。若衣不凈。若火若水。若地若刀。若求喜慶。若臨高岩。若上高閣。上下求便。如是種種。常求其便。怨怒之心常不舍離。如上所說。若得其便。能害嬰兒。若不得便。至於十歲。種種求便。猶殺不舍。如是不善。自纏其心。饑渴燒身。不能殺害。若得其便。則斷其命。若此小兒有強善業。或為善神之所擁護。不能殺害。彼鬼嗔心。從此命終。隨業流轉。受生死苦。人身難得。猶如海龜值浮木孔。若生人中。宿業嗔習。怨結所縛。無緣之處。悉如怨家。種種方便。求他短闕。以餘業故。受如是報。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於疾行諸餓鬼等。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貪嫉覆心。或為沙門。破所受戒。而被法服。自游聚落。諂誑求財。言為病者隨病供給。竟不施與。便自食之。為乞求故。嚴飾衣服。遍諸城邑。廣求所須。不施病者。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於惡道。生阿毗遮羅餓鬼之中(阿毗遮羅魏義言疾行)。受鬼身已。於不凈處。啖食不凈。常患饑渴。自燒其身。若有眾生。行不凈者。如是餓鬼則多惱之。自現其身。為作怖畏。而求人便。或示惡夢。令其恐怖。遊行冢間。樂近死屍。其身火燃。煙焰俱起。若見世間疫病流行死亡者眾。心則喜悅。若有惡咒。喚之即來。能為眾生。作不饒益。其行迅疾。一念能至百千由旬。是故名為疾行餓鬼。凡世愚人。所共供養。咸皆號之。以為大力神通夜叉。如是種種為人殃禍。令人怖畏。乃至惡業。不盡不壞不朽。故不得脫。業盡得脫。從此命終。隨業流轉。受生死苦。若生人中。生咒師家。屬諸鬼神。守鬼神廟。以餘業故。受如斯報。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見有餓鬼。名曰神通大力光明。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妄語誑人。貪嫉破壞。偷盜他財。誑人取物。或恃勢力。強奪人財。賜諸惡友。不施福田。不凈布施。為求恩故。為求救故。為節會故。為急難故。為親附故。為如是等。是為不凈施。是人身壞命終之後。生於大力神通鬼中。受鬼身已。多有無量苦惱餓鬼。圍繞左右。在於深山。或處海渚。生處其中。神力自在。唯此一鬼。受第一樂。自余眷屬。身如燒林。饑渴火逼。皆共瞻視。是受樂鬼。不凈施報。業盡得脫。從此命終。隨業流轉。受諸生死。人身難得。猶如海龜遇浮木孔。若得為人。於饑饉世。統領國土。或為大臣。以餘業故。受如斯報。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餓鬼世間。彼以聞慧。觀於伺便諸餓鬼等。常求人短。以何業故。而生其中。彼以聞慧。知此眾生。貪嫉覆心。誣抂眾生。而取財物。或作斗諍。恐怖逼人。侵他財物。於村落城邑。劫奪他物。常求人便。欲行劫盜。不行布施。不修福業。不親良友。常懷嫉妒。貪奪他財。見他財物。心懷惡毒。知識善友兄弟親族。常懷憎嫉。眾人見之。咸共指之。為弊惡人。是人身壞。墮於惡道。受蚩陀羅餓鬼之身(蚩陀羅魏言孔穴義雲伺便)。遍身毛孔。自然火焰。焚燒其身。如甄叔迦樹花盛之時(此樹花赤如火聚色故以喻之)。為饑渴火。常燒其身。呻[口*睪]悲叫。奔突而走。求索飲食。欲以自濟。世有愚人。逆塔而行。若見天廟。順行恭敬。如是之人。此鬼得便。入人身中。食人氣力。若復有人近房欲穢。是鬼得便。入其身中。食人氣力。以自活命。自餘一切。悉不得食。乃至惡業。不盡不壞不朽。故不得脫。業盡得脫。從此命終。隨業流轉。受生死苦。若生人中。多遭眾難。王難水難。火難賊難。飢儉之難。常生貧窮下賤之處。多諸病苦。身體尪羸。以餘業故。受如斯報。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第九
一切魔王及與鬼神諸凡夫天。見其宮殿無故崩裂。大地振坼。水陸飛騰。無不驚懾。凡夫昏暗。不覺遷訛。
經文註解:得到楞嚴大定,證到真三摩地,這時一切魔王,及各凡夫天(即是六欲四禪,乃到外道無想諸天等),見到自己所住的宮殿,無故崩壞,大地震動,天翻地覆,連水中的河神海神,地上的山神土神,空中的飛行夜叉等等鬼神,沒有不倉皇驚怖。只有凡夫肉眼,昏昧無知,不能察覺這種變遷。
彼等鹹得五種神通。唯除漏盡。戀此塵勞。如何令汝摧裂其處。是故鬼神。及諸天魔。魍魎妖精。於三昧時。僉來惱汝。
 
經文註解:那些魔王及妖靈精怪等都得到五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只是沒有漏盡通,便留戀這個塵勞煩惱的世界,怎肯任你摧裂他的宮殿?所以一切鬼、神、天人、魑魅魍魎,以及魔王,必會在你修習正定之時,聯合起來,找你的麻煩。
 
無世間心,同世行事,於行事交,瞭然超越,命終之後,遍能出超,化無化境,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
圓瑛大師註解:無世間心,同世行事者:厭離世間,淫慾不凈,全無樂著,心希上界,權同世間。行夫婦事,於行事相交之際,不但無味,而且瞭然超越,神遊境外,毫無欲想。命終之後,超出化無化境:化,即第五;無化,即下四天。如是一類,名他化自在天:凡五塵欲境,不勞自化,皆他天之所變化,自己得自在受用也。但此天,以眼暫視,便為淫事。《正脈》引偈云:『四王忉利慾交抱,夜摩執手兜率笑,化樂熟視他暫視,此是六天真快樂』。離地一百二十八萬由旬,有地如雲,安住其上。身長周尺四百五十丈。以人間一千六百年為一晝夜,壽一萬六千歲。問:欲界頂天,為魔王天是否?答:《瑜伽論》云:第六天上,別有魔羅,所居天宮,即他化自在攝。是知魔天,別是一類,說攝或可;說即,則不可也。二欲分輕重竟。
 
(#)大方廣佛華嚴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二十
佛子,何等為菩薩摩訶薩難得行?此菩薩成就難得善根、難伏善根、最勝善根、不可壞善根、無能過善根、不思議善根、無盡善根、自在力善根、大威德善根、與一切佛同一性善根。此菩薩修諸行時,於佛法中得最勝解,於佛菩提得廣大解,於菩薩願未曾休息,盡一切劫心無疲倦,於一切苦不生厭離,一切眾魔所不能動,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具行一切菩薩苦行,修菩薩行精勤匪懈,於大乘願恆不退轉。是菩薩安住此難得行已,於念念中,能轉阿僧祇劫生死,而不舍菩薩大願。若有眾生,承事供養,乃至見聞,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三十八
      無分別如如智之所入處,離一切心、意、識分別想,無所取著猶如虛空,入一切法如虛空性,是名得無生法忍。
  「佛子,菩薩成就此忍,即時得入第八不動地,為深行菩薩難可知無差別,離一切相、一切想、一切執著,無量無邊,一切聲聞、辟支佛所不能及,離諸喧諍,寂滅現前。譬如比丘,具足神通,得心自在,次第乃至入滅盡定,一切動心、憶想分別悉皆止息。此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住不動地,即舍一切功用行,得無功用法,身、口、意業念務皆息,住於報行。
佛子,若諸佛不與此菩薩起智門者,彼時即入究竟涅槃,棄捨一切利眾生業。以諸佛與如是等無量無邊起智門故,於一念頃所生智業,從初發心乃至七地所修諸行,百分不及一,乃至百千億那由他分亦不及一;如是,阿僧祇分,歌羅分,算數分,譬喻分,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佛子,譬如乘船欲入大海,未至於海,多用功力;若至海已,但隨風去,不假人力以至大海,一日所行比於未至,其未至時設經百歲亦不能及。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積集廣大善根資糧,乘大乘船到菩薩行海,於一念頃以無功用智入一切智智境界,本有功用行經於無量百千億那由他劫所不能及。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六
從第九地入十地,所有功德諸行相,及以神通變化事,願聰慧者為宣說
佛子,此菩薩坐彼大蓮華座時,於兩足下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大地獄,滅眾生苦;於兩膝輪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諸畜生趣,滅眾生苦;於臍輪中放百萬阿僧祇光明,普照十方閻羅王界,滅眾生苦
其光明網普於十方一一如來眾會之前,雨眾妙香、華鬘、衣服、幢幡、寶蓋、諸摩尼等莊嚴之具以為供養,皆從出世善根所生,超過一切世間境界。若有眾生見知此者,皆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得不退轉。
菩薩以此大智職故,能行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難行之行,增長無量智慧功德,名為安住法雲地。
解脫月菩薩言:「佛子,若菩薩神通境界如是,佛神通力其復云何?」
  金剛藏言:「佛子,譬如有人,於四天下取一塊土,而作是言:『為無邊世界大地土多,為此土多?』我觀汝問亦復如是,如來智慧無邊無等,云何而與菩薩比量?複次,佛子,如四天下取少許土,余者無量;此法雲地神通智慧,於無量劫但說少分,況如來地!佛子,我今為汝引事為證,令汝得知如來境界。佛子,假使十方,一一方各有無邊世界微塵數諸佛國土,一一國土得如是地菩薩充滿,如甘蔗、竹、葦、稻、麻、叢林,彼諸菩薩於百千億那由他劫修菩薩行所生智慧,比一如來智慧境界,百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能及。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第四十三
十定品第二十七
經文註解:十定品是說等覺菩薩智慧神通境界
如是之人,則名為佛,則名如來,亦則名為得十力人,亦名導師,亦名大導師,亦名一切智,亦名一切見,亦名住無礙,亦名達諸境,亦名一切法自在。
「佛子,菩薩摩訶薩住此三昧,得十種法,同去、來、今一切諸佛。何者為十?所謂:得諸相好,種種莊嚴,同於諸佛;能放清凈大光明網,同於諸佛;神通變化,調伏眾生,同於諸佛;無邊色身,清凈圓音,同於諸佛;隨眾生業現凈佛國,同於諸佛;一切眾生所有語言皆能攝持、不忘不失,同於諸佛;無盡辯才隨眾生心而轉法輪令生智慧,同於諸佛;大師子吼無所怯畏,以無量法開悟群生,同於諸佛;於一念頃,以大神通普入三世,同於諸佛;普能顯示一切眾生諸佛莊嚴、諸佛威力、諸佛境界,同於諸佛。」
爾時,普賢菩薩告普眼菩薩言:「善哉!佛子,如汝所言,若此菩薩摩訶薩同一切佛,以何義故不名為佛?乃至不能舍菩薩道?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已能修習去、來、今世一切菩薩種種行願,入智境界,則名為佛;於如來所修菩薩行無有休息,說名菩薩。如來諸力皆悉已入,則名十力;雖成十力,行普賢行而無休息,說名菩薩。知一切法而能演說,名一切智;雖能演說一切諸法,於一一法善巧思惟未嘗止息,說名菩薩。
佛子,彼伊羅缽那象王,於金脅山七寶窟中無所變化,至於三十三天之上,為欲供養釋提桓因,化作種種諸可樂物,受天快樂,與天無異。佛子,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 澄觀大師撰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二
初小乘中。但說七十五法。但說人空。縱少說法空。亦不明顯。但依六識三毒。建立染凈根本。
言五教者。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終教。四頓教。五圓教。初即天台藏教。二始教者。亦名分教。以深密第二第三時教。同許定性二乘俱不成佛。故今合之總為一教。此既未盡大乘法理。故立為初。有不成佛。故名為分。三終教者。亦名實教。定性二乘。無性闡提。悉當成佛。方盡大乘至極之說。故立為終。以稱實理。故名為實。上二教並依地位漸次修成。故總名為漸。四頓教者。但一念不生。即名為佛。不依地位漸次。而說故立為頓。如思益雲。得諸法正性者。不從一地。至於一地。楞伽雲。初地即為八。乃至無所有何次等。不同前漸次位修行。不同於后圓融具德。故立名頓。頓詮此理。故名頓教。天台所以不立者。以四教中皆有一絕言故。今乃開者。頓顯絕言。別為一類。離念機故。即順禪宗。五圓教者。明一位即一切位。一切位即一位。是故十信滿心。即攝五位成正覺等。依普賢法界帝網重重主伴具足。故名圓教。如此經等說。若約所說法相者。初小乘中。但說七十五法。但說人空。縱少說法空。亦不明顯。但依六識三毒。建立染凈根本。故阿含雲。貪恚愚痴是世間根本等。未盡法源。故多諍論。部執不同。
二始教中。廣說法相。少說法性。所說法性。即法相數。說有百法決擇分明。故少諍論。說有八識。唯是生滅。依生滅識。建立生死及涅槃因。法爾種子。有無永別。是故五性決定不同。既所立識。唯業惑生故。所立真如。常恆不變。不許隨緣。依他起性。似有不無。非即無性真空圓成。說經空義。但約所執。既言三性五性不同故。說一分眾生決不成佛。名生界不減。真俗二諦。迢然不同。非斷非常。果生因滅。同時四相。滅表后無。根本后得。緣境斷惑。義說雙觀決定別照。以有為智。證無為理。義說不異而實非一。既出世智。依生滅識種故。四智心品。為相所遷。佛果報身。有為無漏。如是義類。廣有眾多。具如瑜伽雜集等說。
 
三終教中。少說法相。多說法性。所說法相。亦會歸性。所立八識。通如來藏。隨緣成立。不生滅與生滅和合。而成非一非異。一切眾生。平等一性。但是真如。隨緣成立。依他無性。即是圓成。一理齊平。故說生界佛界不增不減。第一義空。該通真妄。真非俗外。即俗而真故。雖空不斷。雖有不常。四相同時。體性即滅。緣境斷惑。不二而二。有能所斷。二而不二。說為內證。照惑無本。即是智體。照體無自。即是證如。非智外如。為智所證。非如外智。能證於如。世出世智。依如來藏。始本不二。則有為無為非一非異。故佛化身即常即法。不墮諸數。況於報體。即體之智。非相所遷。如是義類。亦有眾多。次第對上。如楞伽等經起信等論。若會上二宗。廣如別說。四頓教中。總不說法相。唯辯真性。亦無八識差別之相。一切所有。唯是妄想。一切法界。唯是絕言。五法三自性俱空。八識二無我雙遣。訶教勸離。毀相泯心。生心即妄。不生即佛。亦無佛無不佛。無生無不生。如凈名默住顯不二等。是其意也。五圓教中。所說唯是無盡法界。性海圓融。緣起無礙。相即相入。如因陀羅網重重無際。微細相容。主伴無盡。十十法門。各攝法界。義分齊中。當具宣說。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第四十一
第八不動地。所以來者。瑜伽雲。雖於無相作意無缺無間。多修習住。而未能於無相住中。舍離功用。又未能得於相自在。修習得滿故次來也。又約寄位。初之三地寄同世間。次有四地寄三乘法。第八已去寄顯一乘故。莊嚴論釋第七地雲。近一乘故。梁論亦說。八地已上以為一乘。是知從前差別進入一乘。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搜索:人空
二但觀下明法空觀。菩薩既了法空。安有我耶。故上雲人空非如二乘人空法有。
二離我我所釋成空義離我人空離所法空
 
 
 
 
(#)正法念處經 元魏婆羅門瞿曇般若流支譯 卷第十六至卷第二十一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六
餓鬼道中一日一夜。此閻浮提日月歲數經於十年。如是五百歲。名為一生。少出多減。命亦不定。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六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八
觀十一種畜生已。次觀四種眾生。從地獄出。受四種食。何等為四。一者摶食。二者意思食。三者觸食。四者識愛食。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七
時羅睺王。聞是語已。愛心即生。欲見天女。從地而起。渴仰欲見。以手障月。欲見天女。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八
不孝養父母。不敬沙門婆羅門及諸尊長。不依法行。不奉三寶不觀善法及不善法。諸天勢力悉為減少。四天王天展轉相告。悉避逃逝。恐師子兒羅睺阿修羅王來殺我等。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七
或有令得聲聞菩提。或有令得緣覺菩提。如是大士。超魔境界。時魔波旬。作如是念此諸大士。空我境界。欲舍我去。人中沙門。四天王中。四大天王。三十三天中。憍屍迦。夜摩天中。牟修樓陀。善時菩薩。種種莊嚴菩薩。兜率陀天。寂靜天王。及其眷屬。此等諸人。雖住我境。而不屬我。六天及人。我使能敗除。化樂天。雖我境界。而有大力。我不能亂。我今當遣智慧大臣。至夜摩天。往亂其法。
正法念處經卷第四十五
云何比丘及比丘尼二種眷屬。彼有幾種。有何功德。有何等行。云何持戒。幾種持戒。如是沙門。世尊弟子。或是比丘。或比丘尼。求涅槃行。勤行精進。若晝若夜。能令魔眾眷屬怖畏。
正法念處經卷第二十七
佛之正法。今已損減。魔軍增長。如是魔使。即詣水底。至毗摩質多阿修羅所。廣說上事。時阿修羅。聞之歡喜。即告惱亂惡龍王等。富樂城中惡龍聞之。生大歡喜。為世間人。而作惱亂。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八
彼以聞慧。知諸眾生行不善法。不孝父母。不敬沙門及婆羅門。如是惡龍增長勢力。於閻浮提作大惡身。以噁心故。起惡雲雨。所雨之處。生惡毒樹。惡風吹樹。毒氣入水令水雜毒。一切五穀皆悉弊惡。若有食者則得病苦。谷力薄故令人短命。是弊龍王。噁心災毒。迭互相害。以是惡故。閻浮提人。悉皆毀壞。以非法龍作諸惡故。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九
以人修行孝養父母。供養沙門婆羅門。行法因緣。以人力故。天得勝力。我今當與世間之人作不安樂不饒益事。令天減劣我等增長。時陀摩睺勇健阿修羅王。復自思惟。以人因緣。天有勝力。我當云何令此眾人失其所食。令天亦破。人以食故而得壽命。得修法行。今當方便斷人所食。思惟是已。即向海中惡龍王所。是惡龍王。不順法行。含毒多嗔。常為他人作大衰損不利益事。我今當往至彼住處。惱亂龍王。奮迅龍王。迦羅龍王。如是等龍。不順正法。時陀摩睺阿修羅王。既至龍所。作如是言。汝於世人。快得自在。人今助天。令我損減。人依食故而得壽命。汝當為我斷彼人食。汝若能爾。則無復人。若無人民。天則損減。如婆修吉龍王。德叉迦龍王。是汝大怨。我於諸天。亦復如是。吾之怨敵。汝可為我殄滅人界。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八
爾時閻浮提中。如羅睺阿修羅王城中林樹。皆悉具有。如所見樹。畫工圖飾。莊嚴佛塔。浴池流泉。眾妙蓮華。眾鳥遊戲。亦如上說。時婆羅門。名曰婆利。誦毗陀論。廣造福業。如上所說。時婆羅門。以四千乘車。載眾飲食。至大曠野。眾人行路。欲施所須。見一佛塔。高二由旬。廣五十里。時有惡人。以火燒塔。舍之而去。時婆羅門。見火燒塔。作是思惟。我今寧可且住施福。救如來塔。奇妙莊嚴。雕飾精麗。廣大希有。當滅此火。令塔不壞。若我不救。王若知者。或加重罰。非實信心。非尊重心。即以四千乘車。載水以滅此火。既滅火已含笑而言。我救此塔。為有福德無福德耶。若有福德。願我後身得大身相。欲界無等。雖作此願。而猶不信不正思惟。常愛斗戰不信正業。福田力故。生光明城作阿修羅王。
卷第十六
觀諸餓鬼有無量種。彼以聞慧。略觀餓鬼三十六種。一切餓鬼皆為慳貪嫉妒因緣。生於彼處。以種種心。造種種業。行種種行。種種住處。種種饑渴。自燒其身。如是略說三十六種。何等為三十六種。一者迦婆離。鑊身餓鬼。二者蘇支目佉。針口餓鬼。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八
名阿修羅。略說二種。何等為二。一者鬼道所攝。二者畜生所攝。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七
如是等福德諸龍。隨順法行。以善心故。依時降雨。令諸世間五穀成熟。豐樂安隱不降災雹。信佛法僧。隨順法行。護佛舍利。如是龍王。無熱沙苦。受第一樂。於四天下。降澍甘雨。謂閻浮提。瞿陀尼。弗婆提。郁單越。若人順法。孝養父母。供養沙門及婆羅門。修行正法。令法行龍王增長大力。以法勝故。降微細雨。五穀熟成。色香味具。無諸災害。果實繁茂。眾花妙色。日月晶光。威德明凈。福德龍王。不放毒風。
正法念處經卷第二十一
從上而下。詣阿修羅斗戰之處。爾時護世四大天王。發聲大叫。上升虛空。往詣天帝釋。即於空中。遇天帝釋。白言。天王毗摩質多羅缽呵娑。欲伐諸天。一切大海。擾亂不定。百千眾山。皆悉動搖。阿修羅眾。奮武遊戲。出大怖聲。大海魚鱉及小龍子。皆失身力。小羅剎鬼。毗舍遮鬼。無量眾生。喪失身命。婆羅摩悌。非法惡龍。歡喜踴躍。吼如雷震。婆修吉德叉迦等。法行龍王。愁悴自守。毗摩質多阿修羅王。從水下出。六萬真金須彌樓山。悉皆震動。一切眾生。心皆怯弱。鬘持天。常恣意天。迦留足天。三箜篌天。心皆惶怖。怯弱不安。遣我來至大天王所。天王當作何等方便。
正法念處經卷第三
彼四大王向四天王。歡喜說言。閻浮提中。某國某村某聚落中。某善男子。如是種姓。如是名字。剃除鬚髮。被服法衣。正信出家。既出家已離憒鬧處。在寂靜處。今復觀察十八意行。已證彼法。彼四大王如是說已。四天王聞。轉復增上歡喜心曰。魔分損減。正法朋長。彼四天王如是復向三十三天帝釋天王歡喜說言。閻浮提中。次第乃至某善男子。某甲種姓。名字某甲。剃除鬚髮。被服法衣。正信出家。離憒鬧處。乃至冢間。如法觀察十八意行。已證彼法。如法正住。彼四天王向帝釋王如是說已。彼憍屍迦。三十三天帝釋王聞心大歡喜。
(#)正法念處經搜索:帝釋
(#)大藏經搜索:大地土
(1.1)
雜阿含經卷第十六
 如甲上土;如是成就聖慧眼者,亦復如是;如大地士,如是不成就聖慧眼者亦爾。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不殺、不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亦爾;如大地土,如是眾生不持諸戒者亦爾。
(1.2)佛說方等般泥洹經二卷
佛說方等般泥洹經卷2
佛言:「波旬,我之所度立於無為,其數如爪上之土。其從汝之教者,復多於大地土。汝當歡喜怡懌,人之種如是不可盡無有數。」
(1.3)四童子三昧經三卷
四童子三昧經卷3
譬如甲上土塵甚少,我所度眾生入涅槃者,復少於此爪甲上土。波旬,譬如大地土塵甚多無量無邊,在汝境界眾生亦復如是甚多無量。波旬,汝莫憂愁,應生歡喜。何以故?眾生在汝境界多大地土故。

(1.4)雜阿含經卷第十六
  佛告比丘。如甲上土者。若諸眾生。形可見者。亦復如是。其形微細。不可見者。如大地土。是故。比丘。於四聖諦未無間等者。當勤方便。學無間等。
......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人道者。亦復如是。如大地土。如是非人亦爾。
......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生人中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還生地獄者亦如是。如地獄。如是畜生.餓鬼亦爾。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生天上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如是眾生從地獄命終。還生地獄者亦如是。如地獄。如是畜生.餓鬼亦爾。
  如甲上土。如是眾生人道中沒。還生人道中者亦如是。
  如大地土。其諸眾生從人道中沒。生地獄中者亦如是。如地獄。如是畜生.餓鬼亦爾。


(#)大藏經chm文件搜索:疾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或搜索:疾得阿耨。

(#)佛說處處經說:
  佛語比丘:「當念身無常。」有一比丘即報佛言:「我念非常,人在世間極可五十歲。」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三十歲。」佛復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十歲。」佛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一歲。」佛復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一月。」佛復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一日。」佛復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一時。」佛復言:「莫說是語。」復有一比丘言:「可呼吸間。」佛言:「是也。」佛言:「出息不還則屬後世,人命在呼吸之間耳。」


 

(#)大藏經搜索:欲取見取戒禁取我語取
(#)佛說分別緣生經 宋朝奉大夫試鴻臚卿傳教大師臣法天奉詔譯
緣生之法。以佛智力。如實了知。佛言梵王。如是如是。世間眾生。於一切法。無智無識。不能了知。無明痴暗之所覆閉。是為無明。從無明緣而生於行。行有三種。謂身口意。復從行緣而生於識。識有六種。謂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從於識緣而生名色。名者除色。各有四種。謂受想行識。色者所謂四大。一切色法。由四大生。如是色蘊名蘊二種。是為名色。從名色緣生於六處。內六處者。有其六種。謂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從六處緣。復生於觸。觸有六種。謂眼觸耳觸鼻觸舌觸身觸意觸。復從觸緣而生於受。受有三種。謂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復從受緣而生於愛。愛有三種。謂欲愛色愛無色愛。
(#)緣起經一卷 唐三藏法師玄奘譯
(#)佛說齋經一卷
後生天上終得泥洹。是以智者。自力行出心作福。
  如是維耶。齋之福祐明譽廣遠。譬是天下十六大國。是十六國滿中眾寶不可稱數。不如一日受佛法齋。如此其福者。則十六國為一豆耳。天上廣遠不可稱說。當今人間五十歲。為第一天上一日一夜。第一四天上壽五百歲。彼當人間九百萬歲。佛法齋者。得生此天上。人間百歲為忉利天上一日一夜。忉利天壽千歲。當人間三千六百萬歲。人間二百歲為鹽天上一日一夜。鹽天壽二千歲。當人間一億五千二百萬歲。人間四百歲為兜術天上一日一夜。兜術天壽四千歲。當人間六億八百萬歲。人間八百歲為不驕樂天上一日一夜。不驕樂天壽八千歲。當人間二十三億四千萬歲。人間千六百歲為化應聲天上一日一夜。化應聲天壽萬六千歲。當人間九十二億一千六百萬歲。若人有信有戒有聞有施有智奉佛法齋。當命盡時。其人精神。皆生此六天上安隱快樂。猗善眾多我少說耳。凡人行善魂神上天受福無量。維耶聞佛語歡喜言。善哉善哉世尊。齋之福德甚快無量。願受佛戒。從今已后月月六齋。竭力作福至死。佛說經已。皆歡喜受教。
(#)佛說護凈經一卷
  佛語阿難。此池中蟲者。十方世界大眾僧。食不凈食。墮此臭穢糞屎池中。常食不凈。五百萬世中受此苦惱竟。后五百世中復墮餓狗中。常食不凈。復墮豬中。五百世常食不凈。復墮蜣螂中常食不凈。亦五百世得出為人。常生貧窮家。衣不覆形。食不充口。常食糠飯。恆飢不足。佛語諸比丘。有如是者。受罪尤苦。無量無邊。誡語後世末法中諸比丘。不可不慎。
(#)四十二章經  後漢西域沙門迦葉摩騰共法蘭譯
(#)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 亦名佛遺教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佛說八大人覺經一卷 後漢沙門安世高譯
(#)妙法聖念處經 卷1-4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十
「閻浮提人身長三肘半,衣長七肘,廣三肘半。瞿耶尼、弗於逮人身亦三肘半,衣長七肘,廣三肘半。郁單曰人身長七肘,衣長十四肘,廣七肘,衣重一兩。阿須倫身長一由旬,衣長二由旬,廣一由旬,衣重六銖。四天王身長半由旬,衣長一由旬,廣半由旬,衣重半兩。忉利天身長一由旬,衣長二由旬,廣一由旬,衣重六銖。焰摩天身長二由旬,衣長四由旬,廣二由旬,衣重三銖。兜率天身長四由旬,衣長八由旬,廣四由旬,衣重一銖半。化自在天身長八由旬,衣長十六由旬,廣八由旬,衣重一銖。他化自在天身長十六由旬,衣長三十二由旬,廣十六由旬,衣重半銖。自上諸天,各隨其身而著衣服。
  「閻浮提人壽命百歲,少出多減。拘耶尼人壽命二百歲,少出多減。弗於逮人壽三百歲,少出多減。郁單曰人盡壽千歲,無有增減。餓鬼壽七萬歲,少出多減。龍、金翅鳥壽一劫,或有減者。阿須倫壽天千歲,少出多減。四天王壽天五百歲,少出多減。忉利天壽天千歲,少出多減。焰摩天壽天二千歲,少出多減。兜率天壽天四千歲,少出多減。化自在天壽天八千歲,少出多減。他化自在天壽天萬六千歲,少出多減。梵迦夷天壽命一劫,或有減者。光音天壽命二劫,或有減者。遍凈天壽命三劫,或有減者。果實天壽命四劫,或有減者。無想天壽命五百劫,或有減者。無造天壽命千劫,或有減者。無熱天壽命二千劫,或有減者。善見天壽命三千劫,或有減者。大善見天壽命四千劫,或有減者。色究竟天壽命五千劫,或有減者。空處天壽命萬劫,或有減者。識處天壽命二萬一千劫,或有減者。不用處天壽命四萬二千劫,或有減者。有想無想天壽命八萬四千劫,或有減者。齊此為眾生,齊此為壽命,齊此為世界,齊此名為生、老、病、死往來所趣,界、陰、入聚也。」
(#)起世因本經卷第二
諸比丘。郁單越人大小便利將下之時。為彼人故地即開裂。便利畢已地合如故。何以故。郁單越人樂凈潔故。樂意喜故。
(#)起世因本經卷第七

  諸比丘。閻浮提人。壽命百年。中有夭逝。瞿陀尼人。壽命二百。亦有夭逝。弗婆提人。壽命三百。亦有中夭。郁單越人。定壽千年。無有夭殤。閻魔羅世諸眾生等。壽七萬二千歲亦有中夭。諸龍及金翅鳥等。壽命一劫。亦有中夭。諸阿修羅。壽命千歲。同三十三天。然亦中夭。四天王天壽五百歲。亦有中夭。三十三天。壽一千歲。夜摩諸天。壽二千歲。兜率陀天。壽四千歲。化樂諸天。壽八千歲。他化自在天。壽萬六千歲。魔身天。壽三萬二千歲。梵身天。壽命一劫。光憶念天。壽命二劫。遍凈諸天。壽命四劫。廣果諸天。壽命八劫。無想諸天。壽十六劫。不粗諸天。壽命千劫。無惱諸天。壽二千劫。善見諸天。壽三千劫。善現諸天。壽四千劫。色究竟天。壽五千劫。虛空處天。壽十千劫。識處天壽二萬一千劫。無所有處天。壽四萬二千劫。非想非非想處天。壽八萬四千劫。此等諸天。皆有中夭。
  諸比丘。閻浮提人。身長三肘半。衣長七肘。闊三肘半。瞿陀尼人。弗婆提人。身量及衣。與閻浮等。郁單越人。身長七肘。衣長十四肘。上下七肘。阿修羅身。長一由旬。衣長二由旬。闊一由旬。重半迦利沙(隋言半兩也)。四天王天。身長半由旬。衣長一由旬。闊半由旬。重一迦利沙。三十三天。身長一由旬。衣長二由旬。闊一由旬。重半迦利沙。夜摩天。身長二由旬。衣長四由旬。闊二由旬。重一迦利沙四分之一。兜率陀天。身長四由旬。衣長八由旬。闊四由旬。重一迦利沙八分之一。化樂天。身長八由旬。衣長十六由旬。闊八由旬。重一迦利沙十六分之一。他化自在天。身長十六由旬。衣長三十二由旬。闊十六由旬。重一迦利沙三十二分之一。魔身諸天。身長三十二由旬。衣長六十四由旬。闊三十二由旬。重一迦利沙六十四分之一。自此已上諸天。身量長短。與衣正等無差。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複次,阿難,是三界中復有四種阿修羅類。
  「若於鬼道,以護法力,成通入空,此阿修羅從卵而生,鬼趣所攝。
  「若於天中降德貶墜,其所卜居鄰於日月,此阿修羅從胎而出,人趣所攝。
  「有修羅王執持世界,力洞無畏,能與梵王及天帝釋、四天爭權,此阿修羅因變化有,天趣所攝。
  「阿難,別有一分下劣修羅,生大海心,沉水穴口,旦游虛空,暮歸水宿,此阿修羅因濕氣有,畜生趣攝。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阿難,此三勝流,一切苦惱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凈心中,諸漏不動,名為初禪。

「阿難,複次天人不逼身心,苦因已盡,樂非常住,久必壞生,苦樂二心俱時頓舍,粗重相滅,凈福性生,如是一類名福生天。
  「舍心圓融,勝解清凈,福無遮中,得妙隨順,窮未來際,如是一類名福愛天。
  「阿難,從是天中有二歧路:
  「若於先心無量凈光,福德圓明,修證而住,如是一類名廣果天。
  「若於先心雙厭苦樂,精研舍心,相續不斷,圓窮舍道,身心俱滅,心慮灰凝,經五百劫。是人既以生滅為因,不能發明不生滅性,初半劫滅,後半劫生,如是一類名無想天。
  「阿難,此四勝流,一切世間諸苦樂境所不能動。雖非無為真不動地,有所得心,功用純熟,名為四禪。
阿難,此中復有五不還天,於下界中九品習氣俱時滅盡,苦樂雙亡,下無卜居,故於舍心眾同分中,安立居處。
阿難,是十八天,獨行無交,未盡形累,自此已還,名為色界。
 
(#)正法念處經搜索:一日一夜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八
複次比丘。觀陀摩睺阿修羅壽命修促。彼以聞慧。天眼觀察。見阿修羅壽六千歲。於閻浮提中六百歲。以為陀摩睺阿修羅中一日一夜。如是壽命。滿六千歲。少出多減。命亦不定。以善不善業因緣故。為畜生道業果所攝。於阿修羅為第二地。觀第二地已。隨順法行。觀一切眾生。順法眾生。法護眾生。一切生死所攝眾生。善業生於人天之中。惡不善業。生於地獄餓鬼畜生。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九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第二地花鬘阿修羅王所受業報。以何業故。生第三地。彼以聞慧。見此眾生。因節會日。相撲射戲。樗蒱圍棋。種種博戲。因此事故。行不凈施。無心無思。亦無福田。是人身壞。墮於惡道。生遊戲行阿修羅中。壽七千歲。以人中七百歲。於阿修羅中一日一夜。如是壽命。滿七千歲。亦有中夭。命亦不定。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六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羅睺阿修羅王所住境界。諸阿修羅業法果報。彼以聞慧。知此眾生。見漁獵者。張圍設網。罝罟遮截。為利眾生。令其活命。破彼魚堰。或有勢力。逼令放生。或為自利。或求名譽。或為王者。或為大臣。遮斷屠殺。或護種族。先世相習。行不殺法。不行諸善。是人身壞命終墮阿修羅道。受阿修羅身。壽命長遠。經五千歲。阿修羅中。一日一夜。比於人間經五百歲如是壽命。滿五千歲。少出多減。亦有中夭。以下中心。因緣力故。身相威德。如業得報。比丘當知。觀眾生心。種種信解。
正法念處經卷第二十二
有四天住。一名愛欲。二名愛境界。三名意動。四名遊戲林。是諸天等。一一住處。廣千由旬。住大海上。彼天壽命。閻浮提中五十歲。為一日一夜。如是壽命。滿五百歲。亦有中夭。
正法念處經卷第二十六
  複次比丘。知業果報。觀三十三天所住之地。彼以聞慧。見第二處。名曰山峰。眾生何業。而生彼處。彼以聞慧。見此眾生。教人持戒。乃至一日一夜。不殺眾生。亦不偷盜。不犯王法。不行偷盜。乃至小罪亦不故犯。是人命終生於第二。山峰之處。其地柔軟。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六
見須彌山王。有三十三天。住在山頂。所受樂行。不可具說。城名善見。縱廣十千由旬。七寶莊嚴。因陀青寶。金剛車磲赤蓮花寶。柔軟大寶。以為莊嚴。有善法堂。廣五百由旬。毗琉璃珠。以為欄楯。真金為壁。一切門戶。亦復如是。以一切莊嚴。嚴飾殿堂。釋迦天王。住善法堂。以善業力。受相似樂。人中百歲。為第二天一日一夜。如是壽命。滿一千歲。亦有中夭。
(#)佛說長阿含經 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卷二十,卷第十九,卷第八,卷第九,卷第7,卷21,卷第九,卷10
(#)佛說較量壽命經一卷
人中三十晝夜。餓鬼趣中為一晝夜。以彼三十晝夜成彼一月。以彼十二月。成彼一年。以彼長年算數五百。彼餓鬼中方滿壽命。若四大洲較量算數。北洲千歲。西東二洲如次減半。南洲不定。劫初無量。末后十歲。中間無定。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六
餓鬼道中一日一夜。此閻浮提日月歲數經於十年。如是五百歲。名為一生。少出多減。命亦不定。
 
 
 
(#)佛說長阿含經 姚秦三藏法師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卷二十,卷第十九,卷第八,卷第九,卷第7,卷21,卷第九,卷10
卷二十
餓鬼壽七萬歲,少出多減。龍、金翅鳥壽一劫
一切眾生以四食存。
一切男子、女人初始生時,皆有鬼神隨逐擁護;若其死時,彼守護鬼攝其精氣,其人則死。
卷21
若火災起時,至光音天,光音天為際。
昔者,諸天與阿須倫共斗。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六
「婆悉吒,今當為汝說四姓本緣。天地始終,劫盡壞時,眾生命終皆生光音天,自然化生,以念為食,光明自照,神足飛空。其後此地盡變為水,無不周遍。當於爾時,無復日月星辰,亦無晝夜年月歲數,唯有大冥。其後此水變成大地,光音諸天福盡命終,來生此間。雖來生此,猶以念食,神足飛空,身光自照,於此住久,各自稱言:『眾生!眾生!』其後此地甘泉湧出,狀如酥蜜。彼初來天性輕躁者,見此泉已,默自念言:『此為何物?可試嘗之。』即內指泉中,而試嘗之。如是再三,轉覺其美,便以手抄自恣食之。如是樂著,遂無厭足。其餘眾生復效食之,如是再三,復覺其美,食之不已,其身轉粗,肌肉堅硬,失天妙色,無復神足,履地而行,身光轉滅,天地大冥。

時,彼眾中自選一人,形體長大,顏貌端正,有威德者,而語之言:『汝今為我等作平等主,應護者護,應責者責,應遣者遣。當共集米,以相供給。』時,彼一人聞眾人言,即與為主,斷理諍訟,眾人即共集米供給。時,彼一人復以善言慰勞眾人,眾人聞已,皆大歡喜,皆共稱言:『善哉!大王。善哉!大王。』於是,世間便有王名,以正法治民,故名剎利,於是世間始有剎利名生。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八
梵志,彼苦行者,自不殺生,不教人殺;自不偷盜,不教人盜;自不邪淫,不教人淫;自不妄語,亦不教人為。
卷第九
復有四成法、四修法、四覺法、四滅法、四退法、四增法、四難解法、四生法、四知法、四證法。
卷10
云何四覺法?謂四食:摶食、觸食、念食、識食。
卷8
諸比丘,如來說七正法,謂七非法:無信、無慚、無愧、少聞、懈怠、多忘、無智。復有七法,謂七正法:有信、有慚、有愧、多聞、精進、總持、多智
卷8
閻浮提有三事勝郁單曰。何等為三?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者、勇猛強記,能修梵行;三者、勇猛強記,佛出其土,以此三事勝郁單曰。郁單曰復有三事勝閻浮提。何等為三?一者、無所系屬,二者、無有我,三者、壽定千歲,以此三事勝閻浮提。

卷第二十
欲界眾生有十二種。何等為十二?一者、地獄,二者、畜生,三者、餓鬼,四者、人,五者、阿須倫,六者、四天王,七者、忉利天,八者、焰摩天,九者、兜率天,十者、化自在天,十一者、他化自在天,十二者、魔天。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十一
三災品第九
世有三災。云何為三?一者、火災,二者、水災,三者、風災
卷第二十二
云何為刀兵劫?此世間人本壽四萬歲,其後稍減壽二萬歲,其後復減壽萬歲,轉壽千歲,轉壽五百歲,轉壽三百歲、二百歲,如今人壽於百歲少出多減。
(#)佛說阿含正行經一卷
譬如人有鏡。不明不見形。磨去其垢。即自見形。人已去貪淫嗔恚愚痴。譬如磨鏡。
佛告諸比丘。道不可不作。經不可不讀。
(#)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三
彼云何無明流?所謂無明者,無知、無信、無見,心意貪慾,恆有希望,及其五蓋;貪慾蓋、瞋恚蓋、睡眠蓋、調戲蓋、疑蓋。若復不知苦、不知集、不知盡、不知道,是謂名為無明流。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四
是時,獄卒將此罪人示閻羅王,並作是說:『大王當知:此人前世身意行惡,作諸惡行已,生此地獄中。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一
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更樂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六
若復如來出現世時,廣演法教,然此眾生在畜生中,不聞不睹,是謂第二之難。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六
世尊告諸比丘:「有八大地獄。云何為八?一者、還活地獄,二者、黑繩地獄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一
女人有此九法弊惡之行增壹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三
云何修行十法,得生天上?於是,有人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言、綺語、惡口,不兩舌斗亂彼此,不嫉妒、恚害、興起邪見。若有人行此十法者,便生天上。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四
十不善品第四十八
(#)
中阿含經卷第九
阿難,有三因緣令地大動,地大動時
(#)佛說樓炭經卷第四
諸天有十事。將何等為十。一者飛行無極。二者坐遂無極。三者諸天無盜賊。四者不自說身善。亦不說他人惡。五者無有相侵。六者諸天齒等而通。七者發紺青色滑澤。長八尺。八者天人青色發者身亦青色。九者欲得白者身即白色。十者欲得黑者身即黑色。是為諸天十法事。此人間螢火之明。不如燈火之明。燈火之明。不如炬火之明。炬火之明不如大火之明。大火之明。不如星之明。星之明不如月之明。月之明不如日之明。日之明不如四天王宮之明。四天王宮之明。不如忉利天宮之明。忉利天宮之明。不如天帝釋宮之明。如是展轉不相如。上至阿迦尼吒天宮之明。阿迦尼吒天宮之明。不如摩伊破天子之明。摩伊破天子之明。不如苦諦習盡道諦之明。苦諦習盡道諦之明。不如佛之明。閻浮利天下人。身長七尺或至八尺者衣廣一丈長六尺。俱耶尼天下人。弗於逮天下人。身長七尺。或至八尺者。衣廣一丈長六尺。郁單曰天下人。身長一丈四尺。衣廣二丈八尺。長一丈四尺。衣重二兩半。
郁單曰天下人。無婚姻之事。若男子起淫劮意。向女人時。相視便度道去。男子在前。女人在後。有樹曲合如交露。北方天下人。在其中止。男女各異處。便共往至其樹下。若樹低蔭覆其人上。便共交通。樹不覆人上者。不行交通之事。各自別去。龍及金翅鳥。有男子女人婚姻之事。阿須倫亦有男女婚姻之事。從是以上。無有婚姻之事。閻浮利天下人。男女共居止交通。俱耶尼弗於逮郁單曰天下人。男女行陰陽之事。龍及金翅鳥。男女亦有陰陽之事。諸阿須倫男女。亦行陰陽之事。四天王天上人男女。亦行陰陽之事。忉利天上人男女。以風為陰陽之事。焰天人男女。以相近成陰陽之事。兜率天人男女。相牽手便成陰陽。無貢高天人男女。相視便成陰陽。他化自轉天人。念淫慾便成陰陽。從是以上離於欲。其有人身行惡口言噁心念惡。從是人間命盡。墮泥犁中。受命及得名色。得六入。有人身行惡口言噁心念惡。從是人間命盡。墮畜生。受命及得名色。從名色得六入。
有三事。閻浮利天下人。勝俱耶尼天下人。何等為三。一者意勇猛。在因緣地。二者此間人。意勇猛修梵行。三者此間人意勇猛趣佛。是為三。有三事。俱耶尼天下人。勝閻浮利天下人。何等為三。牛羊珠玉多。是為三勝閻浮利天下人。閻浮利天下人。有三事勝弗於逮天下人。
佛說樓炭經卷第一
爾所小千千世界。是名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名為三千世界。
佛說樓炭經卷第二 龍鳥品第六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八
如一小千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敗,眾生所居名一佛剎。
佛說樓炭經卷第五
三小劫品第十一
災變品第十二
(#)佛說九橫經
有九輩九因緣。命未盡便橫死。
一不應飯者。名為不可意飯。亦為以飽腹不停調。
二不量飯者名為不知節度多飯過足。
三不習飯者。名為不知時冬夏。為至他國郡。不知俗宜。不能消飯。食未習故。
四不出生者。名為飯物未消。復上飯不服藥吐下不時消。

(#)佛說處處經
  佛言。日中后不食有五福。一者少淫。二者少卧。三者得一心。四者無有下風。五者身安隱亦不作病。是故沙門道士知福不食。
  佛初得道不食七日。有四因緣。一者念道忘食。二者一心不飢。三者歡喜不渴。四者不念痛癢思想生死識。是為四。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善男子,世出世間有三種僧:一、菩薩僧,二、聲聞僧,三、凡夫僧。文殊師利及彌勒等,是菩薩僧。如舍利弗、目揵連等,是聲聞僧。若有成就別解脫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見,能廣為他演說開示眾聖道法利樂眾生,名凡夫僧;雖未能得無漏戒定及慧解脫,而供養者獲無量福。如是三種名真福田僧。復有一類名福田僧:於佛舍利及佛形像,並諸法僧聖所制戒深生敬信,自無邪見令他亦然,能宣正法讚歎一乘,深信因果常發善願,隨其過犯悔除業障。當知是人信三寶力,勝諸外道百千萬倍,亦勝四種轉輪聖王,何況余類一切眾生!如鬱金華雖然萎悴,猶勝一切諸雜類華;正見比丘亦復如是,勝餘眾生百千萬倍!雖毀禁戒不壞正見,以是因緣名福田僧。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養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無有窮盡。供養前三真實僧寶,所獲功德正等無異!如是四類聖凡僧寶,利樂有情恆無暫舍,是名僧寶不思議恩。」

(#)央掘魔羅經
佛告文殊師利。一切眾生有如來藏。為無量煩惱覆如瓶中燈。複次文殊師利。譬如有一調伏子。迦葉如來為授記言。卻后七年當為轉輪聖王正法治化。我亦卻后七日當般涅槃。時調伏子聞授記已歡喜踴躍。作是念言。一切智記我當得轉輪聖王。我今不疑。即白母言。與我魚肉乳酪麻豆種種美食。我當有力。彼並食雜食肉故。不能自活非時而死。云何文殊師利。彼佛為妄語耶。為非一切智耶。為彼實無轉輪聖王善根果報耶。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本惡業故致此死。佛告文殊師利。勿作是說。彼非時死耳。非本惡業報也。文殊師利。彼佛不知先惡業報而記之耶。無先惡業今自作過以致失命耳。如是文殊師利。若男子女人作是念言。我身中有如來之藏。自當得度。我當作惡。若如是作惡者。為佛性得度耶。不得度耶。如上所說彼調伏子實有王性而不得度。所以者何。以多放逸故。佛性不度亦復如是。以彼眾生多放逸故。一切眾生為無佛性耶。實有佛性如轉輪王報。為佛妄語耶。眾生妄語作諸放逸。以聞法放逸故。自過惡故不得成佛。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無本業耶。佛告文殊師利。彼有本業但少聞此經。無量阿僧祇罪皆悉除滅。所以者何。如來無量阿僧祇劫發大誓言。一切眾生未度令度。未脫令脫。以此誓願善根。如來慧日光明所照。無量阿僧祇罪皆悉除滅。

(#)賢劫經卷第八
其佛在世時人壽九萬歲

(#)增壹阿含經 符秦三藏曇摩難提譯 卷第五十
增壹阿含經卷第五十
命極為脆,極壽不過百年,所出無幾。人壽百年,計三十三天一日一夜;計彼日夜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三十三天正壽千歲。計人中壽壽十萬歲,復計還活地獄中一日一夜;復計彼日夜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還活地獄中五千歲,或壽半劫,或壽一劫,隨人所作行。或有中夭者,計人中之壽百億之歲。
 
(#)中本起經二卷
中本起經卷1
龍從窟出。吐毒繞佛。如來化毒皆使為華。龍見其毒作華繞佛。怒盛吐火。謂能為害。熱氣歸龍。鬱悶欲死。舉頭視佛。見相知尊。涼風趣龍。尋涼詣佛。火滅毒除。歸命入缽。
中本起經卷2
佛食馬麥品第十三
(#)佛說七知經一卷
謂能解十二部經。一曰文。二曰歌。三曰說。四曰頌。五曰譬喻。六曰本起紀。七曰事解。八曰生傅。九曰廣博。十曰自然。十一曰行。十二曰章句。是為知法。

(#)
佛說優婆夷墮舍迦經一卷
佛言。齋日持意當如阿羅漢。阿羅漢日中及食。日中已后至明不得復食。得飲蜜漿。齋日如是持意如阿羅漢。是為八戒。
是十六大國中珍寶物施與比丘僧。不如齋戒一日一夜也。
(#)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一卷
不敬佛經,持著弊篋,衣服不凈之中;或著妻子床上不凈之處;或持掛壁,無有座席恭敬之心,與世間凡書無異。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使呼巫師,卜問解奏,祠祀邪神。天神離遠,不得善護;妖魁日進,惡鬼屯門,令之衰耗
(#)慢法經一卷
佛告阿難。有人事佛以後便富貴有人事佛以後衰喪不利者。阿難問佛。云何俱事佛。衰利不同。何故得爾
不值明師。亦無經像。又復不禮敬。不知不解。強教人受法戒。無有至信。受戒之後。故復犯眾戒。心意蒙冥。
(#)阿難分別經一卷
不敬佛經持著衣被弊篋之中。或著妻子床上。或以掛壁。無有座席供養之心。與世間凡書無異。若疾病者。狐疑不信。便呼巫師。卜問解奏。祠祀邪神。天神遠離不得善護。妖魅日進。惡鬼屯門。令之衰耗。所向不諧。現世罪人。非佛弟子死當入泥犁中。
(#)五母子經一卷
(#)摩鄧女經一卷
(#)摩登伽經二卷
(#)舍頭諫經一卷
設得阿難為夫乃存不者自害。母告女曰。汝勿自損。今當致來。於是女母。以牛屎塗舍中庭。因便然火。化造屋舍。儲八瓶水。示十六兩。應而生諸華。持華轉咒。以一一華。散於水中。並說神咒。而嘆頌曰。
二十六曰流灌。二十七曰馬師。二十八曰長息。是為二十八宿。
(#)禪秘要法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等譯 卷1,卷3
卷3
為告阿難:「我般涅槃后,初一百歲,此不凈觀,行閻浮提,攝放逸者,令觀四諦,一日之中,修無常觀,得解脫者,如我住世,等無有異。二百歲后,此閻浮提,四部弟子,二分之中,一分弟子,修無常觀,得解脫道。三百歲時,四部弟子,四分之中,一分弟子,修無常觀,得解脫道。四百歲時,四部弟子,五分之中,一分弟子,修無常觀,得解脫道。我涅槃后,五百歲時,四部弟子,十分之中,一分弟子,修無常觀,得解脫道。六百歲時,四部弟子,百分之中,一分弟子,修無常觀,得解脫道。七百歲時,四部弟子,千分之中,一分弟子,修無常觀,得解脫道。八百歲時,四部弟子,萬分子中,一分弟子,修無常觀,得解脫道。九百歲時,四部弟子,千萬分中,一分弟子,修無常觀,得解脫道。千歲之時,四部弟子,億分之中,十人百人,修無常觀,得解脫道。過千歲已,此無常觀,雖複流行閻浮提中,億億千萬眾多弟子,若一若兩,修無常觀,得解脫道。
(#)佛說奈女耆域因緣經一卷
(#)佛說生經卷第一
佛說那賴經第一
佛說分衛比丘經第二
佛言。此比丘。宿命曾作水鱉。淫女曾作獼猴。故亦相好。志不得果。還自侵欺。不入正教。增益惱患。於今如是。志願淫女。願不從心。逆見折辱。慚愧而去。佛言。乃往過去無數世時。大江水中。鱉所居游。其江水邊。樹木熾盛。彼叢樹間。有一獼猴。止頓彼樹。於時彼鱉。從江水出。遙見樹木。有此獼猴。而與談語。稍稍前行。欲親近之。數數往返。相見有日。日日如是。睹之不懈。則起淫意。心為迷惑。污染穢濁。不能自覺。則時以偈而嘆。
佛說野雞經第六
佛說比丘各言志經第十六
(#)佛說義足經二卷
(#)鬼問目連經一卷
(#)餓鬼報應經一卷
(#)佛說出家緣經一卷
(#)佛說貧窮老公經一卷
(#)黑氏梵志經一卷
時香山有梵志名曰迦羅。得備四禪。具足五通。徹視洞聽。身能飛行。自察心念知人來生。講說經義。感動釋梵及四天王諸鬼神龍並閻羅王。悉往聽之。
(#)佛說罪業應報教化地獄經一卷
第十復有眾生。常在雪山中寒風所吹皮肉剝裂。求死不得。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橫道作賊剝脫人衣。使冬月之日令他凍死。生[利-禾+皮]牛羊痛不可堪。故獲斯罪。
 第十八復有眾生。從生至老無有兒子孤立獨存。何罪所致。佛言。以前世時坐為人暴惡不信罪福。百鳥產乳之時。齎持瓶器循大水渚。求拾鴻鵠鸚鵡鵝雁諸鳥子卵。擔歸煮啖。諸鳥失子悲鳴叫裂眼中血出。故獲斯罪。
(#)佛說長者音悅經一卷
佛告大眾。彼有長者。名曰音悅。財富無數。年老無子。以為愁戚。雖其然者宿福所追。其報有四。一者夫人產男。端正無比。二者五百白馬。同時生駒。三者國王遣使者。拜授金印。四者五百寶船。
(#)阿闍世王問五逆經一卷
(#)
佛說阿難七夢經一卷
(#)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一卷
(#)佛說興起行經二卷
佛說孫陀利宿緣經第一
佛說奢彌跋宿緣經第二
佛說頭痛宿緣經第三
佛說骨節煩疼因緣經第四
佛說背痛宿緣經第五
佛說木槍刺腳因緣經第六
(#)長爪梵志請問經一卷
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令汝獲得手指纖長網縵為相。佛告婆羅門。我於前生。遠離偷盜他人財物。由彼業力。今獲斯果。
沙門喬答摩。先作何業。令汝獲得出廣長舌自覆其面。佛告婆羅門。我於前生。遠離妄語詭誑於人。由彼業力。今獲斯果。
(#)佛說業報差別經一卷
複次長者。若有眾生。禮佛塔廟。得十種功德。奉施寶蓋。得十種功德。奉施繒幡。得十種功德。奉施鍾鈴。得十種功德。奉施衣服。得十種功德。奉施器皿。得十種功德。奉施飲食。得十種功德。奉施靴履。得十種功德。奉施香華。得十種功德。奉施燈明。得十種功德。恭敬合掌。得十種功德。是名略說世間諸業差別法門。
  佛告首迦。有十種業。能令眾生得短命報。一者自行殺生。二者勸他令殺。三者讚歎殺法。四者見殺隨喜。五者於惡憎所。欲令喪滅。六者見怨滅已。心生歡喜。七者壞他胎藏。八者教人毀壞。九者建立天寺。屠殺眾生。十者教人戰鬥互相殘害。以是十業。得短命報復有十業。能令眾生得長命報。一者自不殺生。二者勸他不殺。三者讚歎不殺。四者見他不殺。心生歡喜。五者見彼殺者。方便救免。六者見死怖者。安慰其心。七者見恐怖者。施與無畏。八者見諸患苦之人。起慈愍心。九者見諸急難之人。起大悲心。十者以諸飲食。惠施眾生。以是十業。得長命報。
 
(#)佛說十二品生死經
佛言。人死有十二品。何等十二。一曰無餘死者。謂羅漢無所著也。二曰度於死者。謂阿那含不復還也。三曰有餘死者。謂斯陀含往而還也。四曰學度死者。謂須陀洹見道跡也。五曰無欺死者。謂八等人也。六曰歡喜死者。謂行一心也。七曰數數死者。謂惡戒人也。
(#)佛說沙曷比丘功德經一卷
  佛知諸人意有疑。因說四事。一者阿羅漢。不三昧不得知。二者不得便現神足。三者不得強勸人分衛。四者身中尚有蟲。阿羅漢以是四事不及佛。
  佛告阿難。阿羅漢不復饑渴。用三事故。現醉卧耳。一者佛欲開化菩薩意。二者不欲逆布施家意。三者恐諸弟子未得道者。

(#)佛說弟子死復生經一卷
  是為六事菩薩求道之本。復有六事。一者眼。二者耳。三者鼻。四者口。五者身。六者意。人慾求道蒙福。當護是六事。護眼莫著色。護耳莫著聲。護鼻莫著香。護口莫著味。護身莫著細滑。護意莫著愛欲。是為護六事。當復滅三事。何等為三。一者淫泆。二者嗔恚。三者愚痴。是為三毒。當復滅五事。何等為五。一者痛癢。二者思想。三者生死。四者識。五者愛欲。
(#)佛說辯意長者子所問經一卷
  佛復告辯意。有五事行。死入地獄億劫乃出。何謂為五。一者不信有佛法眾。而行誹謗輕毀聖道。二者破壞佛寺尊廟。三者四輩轉相謗毀。不信殃罪無敬順意。四者反逆無有上下。君臣父子不相順從。五者當來有欲為道者已得為道。便不順師教而自貢高輕慢謗師。是為五事死入地獄。展轉地獄無有出期。爾時世尊。以偈頌曰。
    世間愚痴人  不信佛法眾
  愚意欲毀壞  言佛無有神
  眼見善惡事  故作眾罪行
  神祠而壞之  利少得罪多
  末世諸四輩  含毒懷嫉妒
  名利故相毀  不知后罪重
  世間諸群臣  父子惡相加
  財寶利名故  無有敬順意
  當來諸惡人  以得為沙門
  不奉受師教  死受罪不輕
  行此五事者  其罪不可說
  億劫地獄中  諸佛不能救
(#)無垢優婆夷問經一卷
 無垢當知。若人信佛。作人面形。塗佛塔地。散華燒香。如是供養。我說彼人身壞命終。生閻浮提。富樂自在。壽終生於三十三天。
  無垢當知。此塗塔地。散華燒香。所有善根。果報如是。
  無垢當知。若人入禪修四梵行。歸佛法僧。受持五戒。我說彼人無量無數。善根福報。無窮無盡。后得涅槃。
  無垢當知。若人歸依聲聞緣覺。修集戒聚。不能如是無盡涅槃。何以故。受持五戒。禪四梵行。所得果報。唯除涅槃。更無處受。以福多故。世尊爾時如是說已。無垢優婆夷心生疑念。默而無言。爾時世尊知心念已。即從面門。出廣長舌。遍覆自面二耳二眼並二鼻已。遍覆虛空。覆虛空已。還攝入口。攝入口已。復語無垢優婆夷言。汝頗曾見妄語之人。兩舌惡口綺語之人。有如是色舌相以不。

(#)佛說摩達國王經一卷
師知其意便念言。我會當泥洹。何故令人惱耶。即以其夜三更時般泥洹。從來久遠。各更生死。
(#)佛說旃陀越國王經一卷
自后魂神來為王作子。時未出生。母為王所殺。欲知須陀者即是也。須陀母見抂殺者。則是時王夫人也。婆羅門者牛主是也。須陀所以於冢中生。其母半身不杇得飲其湩。以自長大者由其宿命以酪酥上比丘僧故。佛言。罪福響應。如影隨形。未有為善不得福。行惡不受殃者。

(#)佛說懈怠耕者經一卷
  佛言。是人從維衛佛已來。九十一劫於是耕種。每一見佛常自懈怠。選軟復后。匆匆耕種生死罪法。不識法犁種無極田。已過六佛不得蒙度。於今見我適發好心。即便變悔欲故懈怠樂種罪根。時人遙聞棄耕及田。
(#)佛說栴檀樹經一卷
佛便笑。五色光從口而出。繞身三匝。還從頂入。
口不可妄言。故世世受罪。弟興惡意。欲斷兄足。後果將人往斷樹。兄欲拍殺弟。今作樹神。果因樹為體拍殺弟。時國王頭痛者其父也。奉齋精進。故得尊貴。時言使我頭痛。後果頭痛。各受其殃。佛言。罪福報應如影隨形。
(#)禪秘要法經三卷
佛告迦絺羅難陀:「汝受我語,慎莫忘失!汝從今日,修沙門法。沙門法者,應當靜處敷尼師壇,結跏趺坐,齊整衣服,正身端坐,偏袒右肩,左手著右手上,閉目以舌拄齶。定心令住,不使分散。先當繫念著左腳大指上,諦觀指半節,作泡起想。諦觀極使明了,然後作泡潰想,見指半節,極令白凈,如有白光。見此事已,次觀一節,令肉劈去,見指一節,極令明了,如有白光。」
 為告阿難:「我般涅槃后,初一百歲,此不凈觀,行閻浮提,攝放逸者,令觀四諦,一日之中,修無常觀,得解脫者,如我住世,等無有異。二百歲后,此閻浮提,四部弟子,二分之中,一分弟子,修無常觀,得解脫道。三百歲時,四部弟子,四分之中,一分弟子,修無常觀,得解脫道。四百歲時,四部弟子,五分之中,一分弟子,修無常觀,得解脫道。我涅槃后,五百歲時,四部弟子,十分之中,一分弟子,修無常觀,得解脫道。六百歲時,四部弟子,百分之中,一分弟子,修無常觀,得解脫道。七百歲時,四部弟子,千分之中,一分弟子,修無常觀,得解脫道。八百歲時,四部弟子,萬分子中,一分弟子,修無常觀,得解脫道。九百歲時,四部弟子,千萬分中,一分弟子,修無常觀,得解脫道。千歲之時,四部弟子,億分之中,十人百人,修無常觀,得解脫道。過千歲已,此無常觀,雖複流行閻浮提中,億億千萬眾多弟子,若一若兩,修無常觀,得解脫道。
(#)佛說因緣僧護經一卷
依諸比丘。求欲出家。時諸比丘。不知是龍。即度出家。有一年少比丘。共同房住。經一宿已。於其晨朝。執持威儀。詣城乞食。時龍比丘。福德果報。乞食先得。或詣本宮。食已早還。比丘之法。食后入房。攝心坐禪。時龍比丘。忘不掩戶。龍性多睡。天時暑熱。龍有五法。不能隱身。一者生時。二者死時。三者淫時。四者嗔時。五者睡時。是為五事。
爾時世尊復告僧護比丘。汝見泉者。非是水泉。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沙彌。為僧當蜜。先自嘗啖。后殘與眾僧。減少不遍。以是因緣。入地獄中。作大肉泉。火燒沸爛。受大苦惱。今猶未息。汝見比丘刺上立者。非是比丘。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惡口毀呰罵諸比丘。以是因緣。入地獄中。立鐵刺上。火燒受苦。至今不息。汝見肉軒。非是軒也。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寺中常住。五德不具。為僧當廚。精美好者。先自食啖。或時將與。白衣使食。高下心中。行付眾僧。以是因緣。受地獄苦。至今不息。汝見橛者。實非是橛。是地獄人。迦葉佛時。是出家人。寺中常住。僧牆壁上。浪豎諸橛。非為僧事。懸己衣缽。以是因緣。入地獄中。作大肉橛。火燒受苦。至今不息。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四
        譬如蜂采華,其色甚香潔,
    以味惠施他,道士游聚落。
    不誹謗於人,亦不觀是非,
    但自觀身行,諦觀正不正
 
 
(##)大藏經搜索:安般
(1)增壹阿含經卷第二
諸比丘前受教已,世尊告曰:「若有比丘正身正意,結跏趺坐,繫念在前,無有他想,專精念安般。所謂安般者,若息長時,亦當觀知我今息長;若復息短,亦當觀知我今息短;若息極冷,亦當觀知我今息冷;若復息熱,亦當觀知我今息熱。具觀身體,從頭至足皆當觀知。若復息有長短,亦當觀息有長有短,用心持身,知息長短,皆悉知之,尋息出入,分別曉了。若心持身知息長短,亦復知之,數息長短,分別曉了。如是,諸比丘,名曰念安般,便得具足,成大果報,諸善普至,得甘露味,至無為處,便成神通,除諸亂想,獲沙門果,自致涅槃。是故,諸比丘,常當思惟,不離安般念,便當獲此諸善功德。如是,諸比丘,當作是學
(2)佛說大安般守意經二卷
聽說安般守意。何等為安。何等為般。安名為入息。般名為出息。念息不離是名為安般。守意者欲得止意。
意者息意亦為道也。安為生。般為滅。意為因緣。守者為道也。安為數。般為相隨。守意為止也。安為念道。般為解結。守意為不墮罪也。安為避罪。般為不入罪。
(##)大藏經搜索:安世高
(1)禪行法想經
聞如是。一時佛游於舍衛祇樹給孤獨園。佛告諸比丘。比丘受教。從佛而聽。佛言諸比丘。若以彈指間。思惟死想。念有身皆死。是為精進行禪。為如佛教不。是愚痴食國人施也。何況多行者。取要言之。若念不凈想穢食想。一切世間。無有樂想。無常想。無常為苦想。苦為非身想。非身為空想。棄離想。卻淫想。滅盡想。無我想。身死為蟲食想。血流想。膀脹想。青腐想。糜爛腥臭想。發落肉盡想。一切縛解想。骨節分散想。骨變赤白枯黑亦如鳩色想。骨糜為灰想世間無所歸想。世間無牢固想。世間為別離想。世間闇冥想。世間難忍想。世為費耗不中用想。世為災變可患厭想。一切世間歸泥洹想。諸比丘。若以彈指間。念此諸想之事。皆為精進行。為奉佛教。不是愚痴食人施也。何況能多行。是故可念行法想。佛說是已。皆歡喜受。

(2)禪要經 失譯人名在後漢錄
可得不凈有二種觀。一即死屍臭爛不凈。我身不凈亦復如是。如是觀已心生厭患。取是相已至閑靜處山澤冢間空舍樹下。自觀不凈處處可得。繫心身中不令馳散。二者聞法憶想。分別自觀身中三十六物。發毛爪齒涕淚涎唾。汗垢肪??皮膜肌肉。筋脈髓腦心肝脾腎。
(##)宋元入藏佛經
(#)佛說金耀童子經一卷
爾時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救度有情。如是光明卻還佛身隨世尊后。爾時世尊欲得受記過去業。所放光明於其佛身後入。欲得受記未來業。其光於佛面前而入。欲得受記生地獄者。其光從佛足下而入。欲得受記生畜生者。其光從佛足跟而入。欲得受記生餓鬼者。其光從佛腳足大母指而入。欲得受記生人中者。其光從佛膝下而入。

(#)佛說較量壽命經一卷
爾時佛告諸苾芻言。此閻浮提。壽命無定。始從十歲。乃至百千萬歲。壽命無量。苾芻應知。閻浮提人。今壽百年。中夭無定。苾芻當知。閻浮提人。長壽百年。苦多樂少
我說人中壽命五十歲。四大王天成一晝夜。以彼晝夜。成彼一月十二月成年。以彼長年壽命五百。彼算人間晝夜壽命。當九十洛叉。然後命終。以彼四大王天五百歲壽命。成等活地獄為一晝夜。彼以三十晝夜。成彼一月。以彼十二月。成彼一年。以彼長年算數五百為等活大地獄中有情壽命。以彼五百年。當四大王天五百四十洛叉。即當人間比較算數。計一萬六千二百俱胝年。彼等活大地獄中。壽命方盡。
(#)法集名數經一卷
歸命頂禮一切佛一切智智天人師。無邊無數佛說法。略集所說正法名。先歸命三寶。所謂佛法僧。
  云何三乘。所謂大乘緣覺聲聞。
  云何七種最上供養。所謂禮拜供養懺悔隨喜勸請發願迴向。
  云何三根本。所謂發菩提心清凈心自性空斷我見。
  云何十波羅蜜。所謂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方便願力智。
  云何十八空。所謂內空、外空、內外空、空空、大空、勝義空、有為空、無為空、畢竟空、無際空、散空、一切法空、本性空、自相空、無相空、無性空、自性空、無性自性空。

(#)佛說目連所問經一卷
世尊告言。尊者大目犍連。若有苾芻苾芻尼。迷醉犯戒無慚無愧。輕慢律儀。若不依說法。彼人命終生地獄中。壽等忉利天一千歲。計人間算數三俱胝六百萬歲。
  尊者大目犍連。白佛言。世尊。若有苾芻苾芻尼。迷醉犯戒無慚無愧。輕慢律儀。行波逸提法。彼等云何而得其福。
  世尊告言。尊者大目犍連。若有苾芻苾芻尼。迷醉犯戒無慚無愧。輕慢律儀。行波逸提法。彼人命終生地獄中。壽等夜摩天二千歲。計人間算數一十四俱胝四百萬歲。
 

(#)佛說長者施報經一卷
過去世時有長者婆羅門。名彌羅摩。行大施會。以八萬金盤滿盛金屑。而行布施。復以八萬銀盤滿盛銀屑。而行布施。復以八萬金盤滿盛銀屑。而行布施。復以八萬銀盤滿盛金屑。而行布施。復以八萬銅盤滿盛種種細妙珍味飲食而行布施。復以八萬乳牛而行布施。復以八萬童女。以上妙衣服真珠瓔珞種種莊嚴。而行布施。復以八萬金床銀床象牙床木床。安置種種細妙裀褥。而行布施。復以八萬輦輿車乘。敷以白氎及憍屍迦衣。種種嚴飾而行布施。
  佛言長者。彼彌羅摩如是行施。不如有人以其飲食施一正見人。所得果報勝前果報。於意云何。以其此人不墮邪見故。
  佛言長者。彼彌羅摩如是行施。不如有人以其飲食施一正見人。一正見人不如施百正見人。所得果報勝前果報。

(#)毗婆屍佛經二卷
爾時佛告諸苾芻。於過去劫有大國王。名滿度摩。有一太子名毗婆屍。久處深宮思欲出遊。告御車人瑜誐言。與我如法安置車馬。今欲出外游觀園林。瑜誐聞已即往廄中。安置車馬控太子前。乘之出外。見一病人。太子曰。云何此人顏貌羸瘦氣力劣弱。瑜誐答言。此是病人。太子曰。云何名病。瑜誐答言。四大假合虛幻不實。稍乖保調即生苦惱。此名為病。太子曰。我能免不。瑜誐答言。俱同幻體四太無別。如失保調亦不能免。太子聞之情思不悅。即回車馬卻至王宮。端坐思惟病苦之法。真實不虛。心無安隱。
  爾時世尊而說頌曰。
  毗婆屍太子  游觀於園林
  匆見病患者  形色而憔悴
  即問御車人  太子亦難免
  端坐自思惟  病苦而無謬
 
(#)佛說較量一切佛剎功德經一卷
佛子。彼難勝世界。一大劫較量時分。是謨賀世界。一切通意王如來佛剎中一晝夜。佛子。彼謨賀世界。一大劫較量時分。是現圓光世界。讚歎如來佛剎中一晝夜。佛子。如是一切世界。依劫算數過十佛剎百千俱胝那由他微塵數劫已。有世界名蓮花吉祥。彼佛世尊名賢吉祥。是彼佛剎中一晝夜。
(#)佛說人仙經一卷
次有五百優婆塞。亦已命終。彼優婆塞善斷三障。證須陀洹果。逆生死流。七來人間。七生天上。了苦邊際。決證菩提。又彼那提迦城。復有三百優婆塞。亦次命終。彼優婆塞亦斷三障及貪嗔痴。一來人間。了苦邊際。證斯陀含果。又彼那提迦城。有二百五十優婆塞。複次命終。彼優婆塞能斷五種煩惱及隨煩惱。證阿那含果。不還人間。不復輪轉。
(#)佛說舊城喻經一卷
(#)佛說法身經一卷
有三種三摩地謂空無相無願。複名三解脫門。即空無相無願解脫門。三種蘊法。謂戒定慧蘊。三種學法。謂戒定慧學。有三種修。謂戒修定修慧修。有學無學非有學非無學。有三種道。謂見道修道無學道。有三種根。謂未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有三種行法。謂聖行天行梵行。有三分別謂蘊處界。了三法已獲大福聚。證得解脫寂靜涅盤三不空念住。如來於諸眾生平等覆護。三種蘊法。有三補特伽羅。謂上中下。諸佛如來具三種大悲。謂無緣大悲。微妙大悲。為一切眾生大悲。有三種自在。謂身自在世自在法自在。有三不護法。謂諸如來身業清凈離不凈法。口業清凈離不凈法。意業清凈離不凈法。
七補特伽羅。七大丈夫行。七識住七覺支。七無過失法。七三摩地受用法。七種妙法。七種界分。七善解處。七種修道。八正道分。八種補特伽羅。八種別解脫戒。復八解脫八處八智八道八戒八會。及八種世法。如來相續真常精進清凈無所染著。復有九種過去三摩缽底。九信心法。九證得法。九名色滅九眾生住。九種依法。九無漏地。九修道地
(#)佛說分別布施經一卷
阿難有十四種較量布施。何等十四。一者於病苦人而行布施。二者於破戒人而行布施。三者於持戒人而行布施。四者於離染人而行布施。五者於須陀洹向而行布施。六者於須陀洹果而行布施。七者於斯陀含向而行布施。八者於斯陀含果而行布施。九者於阿那含向而行布施。十者於阿那含果而行布施。十一者於阿羅漢向而行布施。十二者於阿羅漢果而行布施。十三者於諸緣覺而行布施。十四者於如來應供正等正覺而行布施。阿難。汝今當知施病苦人獲二倍福。施破戒人獲百倍福。施持戒人獲千倍福。施離染人獲百千倍福。施須陀洹向獲無量福。何況須陀洹果。施斯陀含向獲無量福。何況斯陀含果。施阿那含向獲無量福。何況阿那含果。施阿羅漢向獲無量福。何況阿羅漢果。施諸緣覺獲無量福。何況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如是名為較量十四種布施功德。複次阿難。當知布施大眾有其七種。一者施佛現前諸苾芻眾。二者施佛滅后諸苾芻眾。三者施佛滅后苾芻尼眾。四者施佛滅后苾芻苾芻尼二眾。五者施佛滅后遊方行化諸苾芻眾。六者施佛滅后遊方行化苾芻尼眾。七者施佛滅后遊方行化苾芻苾芻尼二眾。如是名為七種大眾。當行布施。

(#)大集法門經二卷
  當知佛所宣說。謂契經祇夜記別伽陀本事本生緣起方廣希法。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廣為眾生。如理宣說而令眾生。如說修習。行諸梵行。利益安樂天人世間。
  複次諸苾芻。當知一法。是佛所說謂一切眾生。皆依食住。此為一法。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廣為眾生。如理宣說。而令眾生。如說修習。行諸梵行。利益安樂天人世間。
  複次二法是佛所說。謂一名二色。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廣為眾生如理宣說。而令眾生如說修習。行諸梵行。利益安樂天人世間。
  複次三業是佛所說。謂一者身業。二者語業。三者意業。即此三業。復有二種。一善。二不善。何等為善。謂身業善行。語業善行。意業善行。何名不善。謂身業不善行。語業不善行。意業不善行。
  複次三不善思惟。是佛所說。謂欲思惟。瞋思惟。害思惟。
  複次三善思惟。是佛所說。謂離欲思惟。無瞋思惟。不害思惟。
  複次三不善根。是佛所說。謂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不善根。

(#)佛說光明童子因緣經卷第四
爾時毗婆屍佛法中。積財長者。豈異人乎。今光明苾芻是也。彼時於滿度摩王所。出不善語業。由是因故。果報無失。於五百生中。與母同其火焚。乃至今生。亦復如是。然於毗婆屍佛所。先種善根。及發大願。今已成熟。為大富長者。一切具足。現於人中。受天勝福。所作善利。乃至威力等事。與彼毗婆屍佛時。等無有異。而今最後於我法中。出家學道。斷諸煩惱。證阿羅漢。諸苾芻。以是因緣。汝等當知。一切眾生。若造一黑業因。決定當受一黑業報。若造一白業因。決定當受一白業報。是故諸苾芻。若黑業因。若白業因。一一果報。決定無失。當知皆是自分所作。汝等諸苾芻。應如是修學。佛說此經已。諸苾芻眾。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佛說八種長養功德經一卷
於其中間奉持八戒。所謂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非梵行。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非時食。七不花鬘莊嚴其身及歌舞戲等。八不坐卧高廣大床我今舍離如是等事。誓願不舍清凈禁戒八種功德。二三重複作如是說。又言。我持戒行莊嚴其心令心喜悅。廣修一切相應勝行。求成佛果究竟圓滿。又說伽陀曰。
 我發無二最上心  為諸眾生不請友
 勝菩提行善所行  成佛世間廣利益
 願我乘是善業故  此世不久成正覺
 說法饒益於世間  解說眾生三有苦
(#)佛說救拔焰口餓鬼陀羅尼經一卷
(#)佛為優填王說王法政論經一卷
 

(#)佛說七女經一卷
此國王七女共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已來供養五百佛已。當復萬佛卻后十劫悉當作佛。皆同一字型大小名復多羅賁。剎土名首陀波。其佛壽三萬歲。
(#)佛說阿難同學經一卷
世尊告曰。比丘。女人有五穢行。云何為五。比丘。女人臭穢。言語粗獷。無反覆心。猶如蚖蛇。常懷毒垢。
(#)佛說玉耶女經
佛告玉耶。女人之法。有三鄣十惡。不自覺知。玉耶白佛。何等三鄣十惡。佛告玉耶。一者小時父母所鄣。二者出嫁夫主所鄣。三者老時兒子所鄣。是為三鄣。何等十惡。一者生時父母不喜。
(#)佛說阿速達經
佛言。婦人事夫有三惡四善。
(#)佛說阿羅漢具德經一卷
復有聲聞少貪常喜持頭陀行。大迦葉苾芻是。
  復有聲聞具大辯才智慧第一。舍利弗苾芻是。
  復有聲聞修持精進具大神通。目乾連苾芻是。
  復有聲聞有所觀矚得大天眼。阿你嚕馱苾芻是。
  復有聲聞具足定慧多聞第一。阿難苾芻是。
  復有聲聞善解軌儀能持律藏。優波離苾芻是。
 
(#)佛說波斯匿王太后崩塵土坌身經一卷
    一切人歸死  無有不死者
  隨行種殃福  自獲善惡果
  地獄為惡行  善者必生天
  明慧能分別  唯福能遏惡
(#)佛說滿願子經一卷
佛告邠耨。目見好色可眼之物。所可愛樂貪慾之。耳貪好聲。鼻識好香。舌知美味。身著細滑更樂可意。愛於所欲慕於貪求。假使比丘欣樂然可心處其中已貪住則樂迷惑。從是致患憂惱之戚。假使邠耨比丘。目見色者。可眼之物不以歡樂。心不處中惱患則除。耳鼻口身意亦復如是。是為粗舉要法。
(#)佛說水沫所漂經一卷
此色陰有何堅固。譬如夏雨有泡現。或有生者。或有滅者。彼有目士諦觀察之思惟分別。彼人已見諦觀察之思惟分別。空無所有。無來無往。亦不堅固。猶如此水沫有何堅固。如是此身中痛。當來過去現在。若粗若細若好若丑若遠若近。彼有目士諦觀察之思惟分別。彼已觀察思惟分別。
(#)佛說法印經一卷
佛言。苾芻。空性無所有。無妄想。無所生。無所滅。離諸知見。何以故。空性無處所。無色相。非有想。本無所生。非知見所及。離諸有著。由離著故。攝一切法。住平等見。是真實見。苾芻當知。空性如是。諸法亦然。是名法印。
(#)佛說廣義法門經一卷
若人慾聽正法。具十六相。乃可聽受。何等十六。一隨時聽。二恭敬。三欲樂。四無執著。五如聞隨行。六不為破難。七於法起尊重心。八於說者起尊重心。九不輕撥正法。十不輕撥說者。十一不輕己身。十二一心不散。十三欲求解心。十四一心諦聽。十五依理正思。十六憶持前後。而聽正法。

(#)八關齋經一卷
(#)佛說泥犁經一卷
(#)佛說十八泥犁經一卷
(#)佛說布施經一卷
與大苾芻眾說布施法。有三十七種。一以信重心而行布施。當得離眾嫉妒人所崇敬。二依時施。得三業清凈四時安隱。三常行施。得身心適悅無散亂失。四親手施。得手指纖長身相端正。五為他施。復得他人行大舍施。六依教施。心離取相得無為福。七以妙色具施。得身色端嚴眾所愛樂。八以上妙香具施。恆得旃檀之香受用供養。九以上味施。得味中上味充益肢體。十如法尊重施。得安隱快樂眾人喜見。十一以廣大心施。
(#)佛說分別布施經一卷
(#)分別善惡報應經二卷
    於佛起噁心  毀謗生輕慢
  入大地獄中  受苦無窮盡
  有諸數取趣  於師及比丘
  暫時起噁心  命終墮地獄
  若於如來處  起大嗔恨心
  皆墮惡道中  輪迴恆受苦
複次妄語報有十種。何等為十。一口氣恆臭。二正直遠離。三諂曲日增。四非人相近。五忠言不信。六智慧鮮少。七稱揚不實。八誠語不發。九愛論是非。十身謝惡趣。複次飲酒三十六過。
(#)佛說業報差別經一卷
複次長者。若有眾生。禮佛塔廟。得十種功德。奉施寶蓋。得十種功德。奉施繒幡。得十種功德。奉施鍾鈴。得十種功德。奉施衣服。得十種功德。奉施器皿。得十種功德。奉施飲食。得十種功德。奉施靴履。得十種功德。奉施香華。得十種功德。奉施燈明。得十種功德。恭敬合掌。得十種功德。是名略說世間諸業差別法門。
(#)分別善惡報應經二卷
犬見世尊嗔恚而吠。
爾時世尊與無量百千諸比丘眾。前後圍繞在座說法。於是世尊遙見輸迦長者遠路而來。告諸比丘。汝等。見此輸迦長者遠來已不。諸比丘言。唯然已見。世尊告言。此長者子。向於佛所而發嗔心。命終之後如箭剎那墮大地獄。
於佛起噁心  毀謗生輕慢
  入大地獄中  受苦無窮盡
  有諸數取趣  於師及比丘
  暫時起噁心  命終墮地獄
  若於如來處  起大嗔恨心
  皆墮惡道中  輪迴恆受苦
(#)佛說鴦崛髻經一卷
然此沙門獨來無伴。我今當取殺之。時鴦崛髻即拔腰劍往至世尊所。
時鴦崛髻鬚髮自墮。身著袈裟在世尊后。時世尊將鴦崛髻在後行。從闍梨園詣祇洹便就座坐。時鴦崛髻。為諸尊長比丘所教訓威儀禮節。作是教訓已。所以族姓子。以信堅固出家學道修無上梵行。盡生死源梵行已立。所作已辦更不復受母胎。時鴦崛髻成阿羅漢。
(#)佛說鸚鵡經一卷
白狗遙見世尊從遠而來。見已便吠。彼世尊便作是言。止白狗。不須作是聲汝本吟哦(梵志乞食音)。於是白狗。極大嗔恚不歡喜。
何以故。彼如是極向我嗔恚故。因彼嗔恚身壞死時生惡趣泥犁中。彼時鸚鵡摩牢兜羅子來詣世尊所。
(#)佛說兜調經一卷
佛過谷門白狗嚇佛佛即言。汝平常時舉手言咆今反作狗嚇不知慚愧。狗便慚走。
見老人不起。不孝父母見父母不敬愛。人有孝順敬父母及長老者常恚恨之。死入地獄中。地獄中罪竟。復為人即不媚。為眾人所憎惡。人於世間孝父母敬長老。若有人不孝者不敬長老者。輒往教之。喜為人說善言死上天。從天來下生人間。為人所愛敬。人於世間憍慢不敬尊者。自用強梁死入地獄中。
(#)佛說長者施報經一卷
(#)佛說須達經一卷
如是行大施。余不可數餘食諸味。謂彼居士鞞藍大富婆羅門。作如是大施。施與閻浮提凡夫人。寧施與彼一仙人得福多。雖居士鞞藍大富婆羅門作如是大施。施與閻浮提仙人者。不如施與一須陀洹此得福多。雖彼居士鞞藍大富婆羅門。施與閻浮提凡夫人及仙人。
  百須陀洹。不如施與一斯陀含此得福多。雖居士鞞藍大富婆羅門。作如是施與閻浮提凡夫人仙人百須陀洹百斯陀含。
(#)佛說護國經一卷
佛言護國。父母不聽不得出家。
如是父母善言誘勸。是時護國又復白言。父母當念。我厭輪迴棄捨世榮。志求出家唯願聽許。如是護國再三求請。是時父母又復告言。汝所堅念志求出家。勿為求丐而活命耶。我家庫藏金銀珍寶眾多無量。汝但在家舍財作福。當受富樂何須出家。如是父母二三誘勸。是時護國又復告言。父母若不聽。我從今已往誓不飲食乃至命終。發誓願已即絕飲食。
(#)佛說樓炭經卷第四
諸天亦爾。閻浮利天下。有男女婚姻之事。俱耶尼弗於逮天下人。亦有男女婚姻之事。郁單曰天下人。無婚姻之事。若男子起淫劮意。向女人時。相視便度道去。男子在前。女人在後。有樹曲合如交露。北方天下人。在其中止。男女各異處。便共往至其樹下。若樹低蔭覆其人上。便共交通。樹不覆人上者。不行交通之事。各自別去。龍及金翅鳥。有男子女人婚姻之事。
(#)佛說大生義經一卷
(#)佛說閻羅王五天使者經一卷
佛告諸比丘。人生在世間時不孝父母。不敬沙門道人。不行仁義無可用心。不學經戒不畏後世者。其人身死魂神當墮閻王地獄。主者輒持行白王言。其過惡。
(#)佛說恆水經一卷
持五戒者。還生世間作人。持十善者得生天。持二百五十戒者。現世可得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泥洹大道。以道以受人身。當奉持經戒。死死不當缺犯大如毛髮。
(#)佛說四諦經一卷
今為說是四諦。何等為四。一為苦。二為習。三為盡。四為道。四諦受行令滅苦。
(#)佛說薩缽多酥哩踰奈野經一卷
各各聞已。或有斷盡分別及欲俱生證阿那含果。或有斷盡分別及六品俱生證斯陀含果。或有雖盡分別未斷俱生證須陀洹果。受天人報經七生已成阿羅漢。佛言。苾芻。如是出家如是梵行。如是證果得離苦際而成解脫。汝今志意舍離貪愛趣求覺路。
(#)佛說寂志果經一卷
奉比丘戒。二百五十。不犯道禁。護得度法。行止禮節。不失儀撿。忽除所有靖恭畏慎。一心平等。修習正戒也。遠離於殺。不執刀杖。心懷慚愧。普安一切。不施恐怖。其心清凈。無所加害。遠離盜竊。除不與取。樂喜惠施。心欲放舍所思念安。常自護己。其心清凈。不與不取。遠離淫行。凈修梵行。志於貞潔。消滅濁欲。其心清凈。不為色惑。遠離妄語。不尚虛誕。未曾詐殆。志存誠信。所住安諦。不違世誓。其心清凈。不懷欺偽。不樂兩舌。讒謗敗德。未曾傳說。斗亂彼此。和解變諍。散除怨害。其心清凈。不仇兩舌。遠離惡口。不好罵詈。每制自在。未曾放恣吐不善言。
(#)信佛功德經一卷
複次我佛世尊有最勝法。謂佛世尊以調伏法。了知諸補特伽羅心所樂法。從應為說是補特伽羅。既了知已。如理修行。斷三煩惱。不久證於須陀洹果。逆生死流。七往天上。七來人間。盡苦邊際。如是世尊皆悉了知。又復世尊。知彼補特伽羅意樂之法。如理修行。斷三煩惱。及斷貪嗔痴。不久證於斯陀含果。一來人間。盡苦邊際。
(#)佛說屍迦羅越六方禮經一卷
佛言。東向拜者。謂子事父母。當有五事。一者當念治生。二者早起敕令奴婢。時作飯食。三者不益父母憂。四者當念父母恩。五者父母疾病。當恐懼求醫師治之。父母視子亦有五事。一者當念令去惡就善。二者當教計書疏。三者當教持經戒。四者當早與娶婦。五者家中所有當給與之。
  南向拜者。謂弟子事師。當有五事。一者當敬難之。二者當念其恩。三者所教隨之。四者思念不厭。五者當從后稱譽之。師教弟子亦有五事。一者當令疾知。二者當令勝他人弟子。三者欲令知不忘。四者諸疑難悉為解說之。五者欲令弟子智慧勝師。

(#)長阿含十報法經一卷
第十兩法。當自證慧亦解脫。是為行者二十法。是不非是不異。有證如有不惑不倒。是知有持慧意觀。
  第一三法。行者竟無為事慧者。亦聞法經。亦當觀本。
  第二三法。當思惟。慾念。定不欲但念。亦不欲亦不念。
  第三三法。可識。欲有。色有。不色有。
  第四三法。可舍。欲愛。色愛。不色愛。
  第五三法。可舍。本三惡。貪慾惡。嗔恚惡。愚痴惡。
  第六三法。可增。無有貪慾本。無有嗔恚本。無有愚痴本。
  第七三法。難受。相定相。定止相。定起相。
(#)佛說大集法門經二卷
複次二法是佛所說。謂一名二色。如是等法。佛悲愍心。廣為眾生如理宣說。而令眾生如說修習。行諸梵行。利益安樂天人世間。
  複次三業是佛所說。謂一者身業。二者語業。三者意業。即此三業。復有二種。一善。二不善。何等為善。謂身業善行。語業善行。意業善行。何名不善。謂身業不善行。語業不善行。意業不善行。
  複次三不善思惟。是佛所說。謂欲思惟。嗔思惟。害思惟。
  複次三善思惟。是佛所說。謂離欲思惟。無嗔思惟。不害思惟。
  複次三不善根。是佛所說。謂貪不善根。嗔不善根。痴不善根。
  複次三善根。是佛所說。謂無貪善根。無嗔善根。無痴善根。
  複次三漏。是佛所說。謂欲漏有漏無明漏。
  複次三求。是佛所說。謂欲求有求梵行求。
  複次三愛。是佛所說。謂欲愛色愛無色愛。
  複次三界。是佛所說。謂欲界色界無色界。
 
(#)佛說尼拘陀梵志經二卷
我今於其自法教中請問。於汝云何修行。能得出離清凈。得最上潔白。及得真實。得清凈真實中住。佛告尼拘陀梵志言。如汝尼拘陀法中所修行者。我今略說。汝謂能得四戒具足。謂能修行。能得最上增勝。於前修行出離。不減諸欲。尼拘陀。云何是汝修行。所持四戒。謂不自殺生。不教他殺。不隨喜殺。不自偷盜。不教他盜。不隨喜盜。不自妄語。不教他妄語。不隨喜妄語。不自邪染。不教他邪染。不隨喜邪染。汝尼拘陀。以如是等。謂我能得四戒具足。尼拘陀。云何是汝能得修行。汝所修行。謂高處游止。施設座位。或翹足而立。以為法行。或常受苦澀粗惡飲食。而為法行。或寂止空地。而為法行。或不去鬚髮。而為法行。或偃卧棘刺。或卧編椽。而為法行。或居止常處凌雲高顯。而為法行。
(#)
正法念處經卷第六十七
複次修行者。外身隨順觀。云何劫初時。閻浮提人。壽命長短。彼以聞慧。或以天眼。見劫初時。閻浮提人。壽命八萬四千歲。身長五百弓(今人身等一弓)
  複次修行者。外身隨順觀。云何閻浮提人。於第二時。壽命色量。彼以聞慧。或以天眼。見閻浮提人。於第二時。壽命四萬歲。人之身量。長二百弓。
  複次修行者。外身隨順觀。云何觀於閻浮提人。於第三時。壽命色量。彼以聞慧。或以天眼。見閻浮提人。於第三時。其人壽命一萬歲。人之身量。長一百弓。

(#)佛說法滅盡經一卷
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后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
(#)
優婆塞戒經卷第七
四天王壽人數九百萬歲。命亦不定如三天下三十三天壽千八百萬歲。命亦不定。焰摩天上壽三千六百萬歲。命亦不定。兜率天壽七千二百萬歲。除後身菩薩。餘一切命皆亦不定。化樂天壽萬四千四百萬歲。命亦不定。他化自在天壽二萬八千八百萬歲。命亦不定。他化自在天上一年。即熱地獄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地獄壽命二萬八千八百萬歲。命亦不定。化樂天上一年。即是大聲地獄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獄壽命萬四千四百萬歲。命亦不定。兜率天一年。即是小聲地獄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地獄壽命七千二百萬歲。命亦不定。焰天一年。即眾合地獄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地獄壽命三千六百萬歲。命亦不定。三十三天一年。即是黑繩地獄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地獄壽命一千八百萬歲。命亦不定。四天王上一年。即是活地獄中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地獄壽命九百萬歲命亦不定。阿鼻地獄壽命一劫。大熱地獄壽命半劫。唯此二處壽命決定。人中五百年。是餓鬼中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鬼壽命萬五千歲。命亦不定。畜生道中除難陀婆難陀。其餘一切命亦不定。阿鼻地獄一年。即是非想非非想處一日一夜。如是三十日為一月十二月為一歲。彼天壽命八萬大劫。無所有處六萬劫。
優婆塞戒經卷第七
善男子。若人不解如是業緣。無量世中流轉生死。何以故。不解如是業因緣者。雖生非想非非想處。壽八萬劫福盡還墮三惡道故。
如是增減滿十八反。名為中劫。谷貴三災。疾病三災。刀兵一災。名一小劫。水火二災各五段過有一風災。五風災過名一大劫。閻浮提中刀兵起時。東西二方人暫生嗔。此病起時。彼小頭痛力少微弱。此谷貴時彼則念食。如是惡事郁單曰無。
(#)佛說較量壽命經一卷
爾時佛告諸苾芻言。我說人中壽命五十歲。四大王天成一晝夜。以彼晝夜。成彼一月十二月成年。以彼長年壽命五百。彼算人間晝夜壽命。當九十洛叉。然後命終。以彼四大王天五百歲壽命。成等活地獄為一晝夜。彼以三十晝夜。成彼一月。以彼十二月。成彼一年。以彼長年算數五百為等活大地獄中有情壽命。以彼五百年。當四大王天五百四十洛叉。即當人間比較算數。計一萬六千二百俱胝年。彼等活大地獄中。壽命方盡。
人中三十晝夜。餓鬼趣中為一晝夜。以彼三十晝夜成彼一月。以彼十二月。成彼一年。以彼長年算數五百。彼餓鬼中方滿壽命。若四大洲較量算數。北洲千歲。西東二洲如次減半。南洲不定。劫初無量。末后十歲。中間無定。爾時世尊。重說頌曰。
(#)大藏經搜索:施破戒
 
(1)優婆塞戒經七卷
優婆塞戒經卷第五
如為身命耕田種作。隨其種子獲其果實。施主施已亦復如是。隨其所施獲其福報。如受施者受已得命色力安辯。施主亦得如是五報。若施畜生得百倍報。施破戒者得千倍報。施持戒者得十萬報。施外道離欲得百萬報。施向道者得千億報。施須陀洹得無量報。向斯陀含亦無量報。乃至成佛亦無量報。
(2)佛說分別布施經一卷
阿難。汝今當知施病苦人獲二倍福。施破戒人獲百倍福。施持戒人獲千倍福。施離染人獲百千倍福。施須陀洹向獲無量福。何況須陀洹果。施斯陀含向獲無量福。何況斯陀含果。施阿那含向獲無量福。何況阿那含果。施阿羅漢向獲無量福。何況阿羅漢果。施諸緣覺獲無量福。何況如來應供正等正覺。如是名為較量十四種布施功德。複次阿難。當知布施大眾有其七種。一者施佛現前諸苾芻眾。二者施佛滅后諸苾芻眾。三者施佛滅后苾芻尼眾。四者施佛滅后苾芻苾芻尼二眾。五者施佛滅后遊方行化諸苾芻眾。六者施佛滅后遊方行化苾芻尼眾。七者施佛滅后遊方行化苾芻苾芻尼二眾。如是名為七種大眾。當行布施。
(#)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二
是時,諸辟支佛聞天人語已,皆騰在虛空,而說此偈:
  「『諸佛未出時,此處賢聖居,
    自悟辟支佛,恆居此山中。
    此名仙人山,辟支佛所居,
    仙人及羅漢,終無空缺時。』

「是時,辟支佛問曰:『大妹,今為染著何處?』
  「長者女報曰:『我今正著眼色,又復口中作優缽華香,身作栴檀香。』
  「是時,辟支佛舒左手,以右手挑眼著掌中,而告之曰:『所愛眼者,此之謂也。大妹,今日為著何處?猶如癰瘡,無一可貪,然此眼中,亦漏不凈。大妹當知:眼如浮泡,亦不牢固,幻偽非真,誑惑世人;耳、鼻、口、身、意皆不牢固,欺詐不真。口是唾器,出不凈之物,純含白骨;身為苦器,為磨滅之法,恆盛臭處,諸蟲所擾;亦如畫瓶,內盛不凈。大妹,今日為著何處?是故,大妹,當專其心,思惟此法幻偽不真。如妹思惟眼、色無常,所有著欲之想自消滅;耳、鼻、口、身、意皆悉無常,思惟此已,所有欲意自當消除;思惟六入,便無欲想。』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九
世尊告曰:「有辟支佛,無師自悟,去諸結使,更不受胎,是故應與起偷婆。」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八
時,舍利弗言:「世尊弟子之中,神足第一,有大威力,何故不以神足而避乎?」
  目連報言:「我本所造行極為深重,要索受報,終不可避,非是空中而受此報。然我今日身極患疼痛,故來辭汝,取般涅槃。」
(#)正法念處經卷第十八
知大海地下天之怨敵。名阿修羅。略說二種。何等為二。一者鬼道所攝。二者畜生所攝。鬼道攝者。魔身餓鬼。有神通力。畜生所攝阿修羅者。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九
戒有二種。世間出世間。略說心為能持。戒有多種。略說二種。一者性重戒。二者離惡戒。若破性重戒。則非迦葉如來弟子。性重戒者。所謂殺生非梵行。偷盜具滿三缽梨沙槃。或盜佛物。或盜法物。盜已食之。心不悔過。亦不還償。覆藏不說。如是比丘。則非迦葉如來弟子。腐爛敗壞。不名法器。但以妄語。莊嚴衣服。是名破於性重之戒。以放逸故。是故迦葉如來。告諸比丘。應離放逸。如是夜摩天王。為善時鵝王菩薩說法。鵝眾及魔王眾。放逸臣等。坐蓮花台。牟修樓陀。說如是法。
(#)起世經卷第七
諸比丘。閻浮提人。所有市買。或以錢財。或以谷帛。或以眾生。瞿陀尼人。所欲市買。或以牛羊。或摩尼寶。弗婆提人。若作市易。或以財帛。或以五穀。或摩尼寶。郁多啰究留人輩。無諸市買。所欲自然。諸比丘。閻浮提人。瞿陀尼人。弗婆提人悉有男婚女嫁之法。其郁多啰究留人輩。無我我所。樹枝若垂。男女便合。無有婚嫁。諸比丘。龍金翅鳥。及阿修啰輩。略說嫁娶。悉如人間。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諸天。兜率陀天。化樂諸天。他化自在諸天。魔身天等。皆有嫁娶。略說如前。從此已上其諸天等。無復婚嫁男女之別。
諸比丘。閻浮提人。若行欲時。二根相到。流出不凈。瞿陀尼人。弗婆提人。郁單越人。並亦如是。一切諸龍金翅鳥等。若行欲時。亦二根相到。但出風氣。即得暢適。無有不凈。諸阿修羅。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行欲之時。根到暢適。亦出風氣。猶如諸龍及金翅鳥。無有差異。夜摩諸天。執手成欲。兜率陀天。憶念成欲。化樂諸天。熟視成欲。他化自在天。共語成欲。魔身諸天。相看成欲。並得暢適。成其欲事。
起世經卷第八
諸比丘。此三界中。有三十八諸眾生類。何者是其三十八種。諸比丘。欲界之中有十二種。色界中有二十二種。無色界中復有四種。諸比丘。於中何者是其欲界十二種類。所謂地獄。畜生。餓鬼。人。阿修羅。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魔身天等。此名十二。何等色界二十二種。謂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凈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惱天。善見天。善現天。阿迦膩吒天等。此二十二屬於色界。其無色界四種者。謂空無邊天。識無邊天。無所入天。非想非非想天。此四種類屬無色界。
  諸比丘。其世間中。有四種雲。白雲黑雲赤雲黃雲。諸比丘。其四種中白色雲者。多有地界。黑色雲者。多有水界。赤色雲者。多有火界。黃色雲者多有風界。汝等應當作如是知。諸比丘。世間復有四種大天。何等為四。所謂地多大天。水多大天。

(#)起世因本經卷第八
何者欲界十二種類。謂地獄。畜生。餓鬼。人。阿修羅。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魔身天等。此名十二。何者色界二十二種。謂梵身天。梵輔天。梵眾天。大梵天。光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凈天。少凈天。無量凈天。遍凈天。廣天。少廣天。無量廣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惱天。善見天。善現天。阿迦膩吒天等。此等名為二十二種。無色界中。有四種者。謂空無邊天。識無邊天。無所有天。非想非非想天。此名四種。
起世因本經卷第七
 諸比丘。閻浮提人。瞿陀尼人。弗婆提人。悉有男女婚嫁之法。郁單越人。無我我所。樹枝若垂。男女便合。無復婚嫁。諸比丘。諸龍金翅鳥阿修羅等。皆有婚嫁。男女法式。略如人間。四天王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魔身天等。皆有婚娶。略說如前。從此已上所有諸天。不復婚嫁。以無男女異故。諸比丘。閻浮提人。若行欲時。二根相到。流出不凈。瞿陀尼人。弗婆提人。郁單越人。並亦如是。一切諸龍金翅鳥等。若行欲時。亦二根相到。但出風氣。即得暢適。無有不凈。諸阿修羅。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行欲之時。根到暢適。亦出風氣。猶如諸龍及金翅鳥。無有差異。夜摩諸天。執手成欲。兜率陀天。憶念成欲。化樂諸天。熟視成欲。他化自在天。共語成欲。魔身諸天。相看成欲。並得暢適。成其欲事。
起世因本經卷第七
諸比丘。一切眾生。有四種食。以資諸大。得自住持。得成諸有得相攝受。何等為四。一者粗段及微細食。二者觸食。三意思食。四者識食。何者眾生應食粗段及微細食。諸比丘。閻浮提人。飯食麨豆。及魚肉等。此等名為粗段之食。覆蓋按摩。澡浴揩拭。脂膏塗摩。此等名為微細之食。瞿陀尼人。弗婆提人。粗段微細。與閻浮提略皆齊等。郁單越人。身不耕種。自然而有成熟粳米。為粗段食。覆蓋澡浴。及按摩等。為微細食。諸比丘。一切諸龍金翅鳥等。以諸魚鱉黿鼉蝦蟆虯螭蛇獺金毗羅等。為粗段食。覆蓋澡浴等。為微細食。諸阿修羅。以天須陀妙好之味。以為粗段。諸覆蓋等。以為微細。四天王天。並諸天眾。皆用彼天須陀之味。以為粗段。諸覆蓋等。以為微細。三十三天。還以彼天須陀之味。以為粗段。諸覆蓋等。以為微細。如三十三天。乃至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等。並用彼天須陀之味。以為粗段。諸覆蓋等。以為微細。自此以上。所有諸天。並以禪悅法喜為食。三摩提為食。三摩跋提為食。無復粗段及微細食。
 火聚之明。不如諸天星宿光明。星宿之明。不如月宮殿明。月宮殿明。又復不如日宮殿明。日宮殿明。光焰照曜。猶尚不如四天王天牆壁宮殿身瓔珞明。四天王天所有光明。則又不如三十三天所有光明。三十三天所有光明。則又不如夜摩諸天牆壁宮殿瓔珞光明。夜摩天中所有諸光。則又不如兜率陀天所有光明。兜率陀天所有諸光則又不如化樂天光明。化樂天中所有光明。則又不如他化自在諸天光明。他化自在所有光明。則又不如魔身天光明。魔身諸天牆壁宮殿瓔珞光明。比於下天。最勝最妙。殊特無過。諸比丘。雖然此魔身天光。比梵身天光。轉更不及。彼梵身天。比光憶念天。則又不及。光憶念天。比遍凈天。則又不及。遍凈諸天。比廣果天。則又不及。如是略說。無惱熱天。善見天。善現天。阿迦膩吒天等唯除瓔珞。余如上說。應如是知。諸比丘。若天世界。若魔若梵沙門婆羅門人等。世間所有光明。欲比如來阿羅呵三藐三佛陀光明。百千萬億恆河沙數。不可為比。此如來光。最勝最妙。殊特第一。所以者何。諸比丘。如來之身。戒行無量故。三摩提般若。解脫解脫知見。神通及神通行。教化及教化輪。說處及說處輪等。皆無量故。諸比丘。如來如是無量功德。一切諸法皆悉具足。以是義故。如來光明最勝無上。當如是持。
(#)
增壹阿含經卷第四十五
云何比丘不知所愛?於是,比丘於十二部:契經、祇夜、授決、偈、因緣、本末、方等、譬喻、生經、說、廣普、未曾有法,如是比丘不知所愛。
(#)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八
如一小千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為三千大千世界。如是世界周匝成敗,眾生所居名一佛剎。」
(#)
佛說樓炭經卷第一
佛言諸比丘如一日月。旋照四天下時。爾所四千天下世界。有千日月。有千須彌山王。有四千天下。四千大海水。四千大龍宮。四千大金翅鳥。四千惡道。四千大惡道。七千種種大樹。八千種種大山。萬種種大泥梨。是名為一小千世界。如一千小世界。爾所小千千世界。是名為中千世界。如一中千世界。爾所中千千世界。是名為三千世界。悉燒成敗。是為一佛剎。

(#)佛說法滅盡經一卷
首楞嚴經、般舟三昧先化滅去,十二部經尋后復滅,盡不復現不見文字。

(#)菩薩道樹經一卷
  佛言。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當行六事。未起菩薩意便起求。何等。六一者依佛住。二者入正道不復還。三者內意自曉了。四者得善知識因自依。五者常有大願。六者無怯弱心不厭智慧。是為六
  當何以致之。佛言。菩薩有六事行。疾得無所從生法忍。何等為六。一者不計有身。二者不計有人。三者不計有壽。四者不計有形。五者不計無有。六者不計常有。是為六事行。
(#)佛說布施經一卷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苾芻眾說布施法。有三十七種。一以信重心而行布施。當得離眾嫉妒人所崇敬。二依時施。得三業清凈四時安隱。三常行施。得身心適悅無散亂失。四親手施。得手指纖長身相端正。五為他施。復得他人行大舍施。六依教施。心離取相得無為福。七以妙色具施。得身色端嚴眾所愛樂。八以上妙香具施。恆得旃檀之香受用供養。九以上味施。得味中上味充益肢體。十如法尊重施。得安隱快樂眾人喜見。十一以廣大心施。得無量廣大之福。十二以美食施。得離饑饉倉庫盈溢。十三以漿飲施。得所往之處無諸饑渴。十四以衣服施。得上妙衣莊嚴身相。十五以住處施。得田宅寬廣樓閣莊嚴。十六以卧具施。得生貴族資具光潔。十七以象馬車輦施。得四神足無擁妙用。十八以湯藥施。得安隱快樂無諸疾病。十九以經法施。得宿命等通。二十以花果施。得七覺支花。二十一以花鬘施。得脫貪嗔痴垢。二十二以香施。得離煩惱臭穢。二十三以傘蓋施。得法自在。二十四以鈴鐸施。得言音美妙。二十五以音樂施。得梵音深妙。二十六以然燈施。得天眼清凈。二十七以繒彩疋帛施。得解脫衣服。二十八以香水灑如來塔廟。二十九以香水浴如來身。三十以香油塗飾佛像。共得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三十一以香水施浴眾僧。得富貴家生少病安樂。三十二以慈心施。得顏貌和悅無諸嗔恨。三十三以悲心施。得離殺害。三十四以喜心施。得無所畏遠離憂惱。三十五以舍心施。得離掛礙證寂滅樂。三十六以種種施。得種種福。三十七以無住無相心施。得無上正等正覺。佛告諸苾芻。如是三十七種。智者所行微妙施行。汝今受持。
(#)正法念處經卷第五十四
彼惡知識略有八種。一切王者皆應舍離。何等為八。一者斷見。所謂有人如是心言。無業無施。無有此世。無有他世。此是最初惡知識也。又復第二惡知識者。所謂有人如是心言。一切婦女。依時共行。不破梵行。又復第三惡知識者。所謂有人如是心言。若以火燒得大福德。若與眾生則無福德。又復第四惡知識者。所謂有人如是心言。乃至未死。有命以來。得名為人。若身死已。善不善業。一切皆失。如風吹雲。更無可集。眾生如是。無有罪福。又復第五惡知識者。所謂有人。常教他人。破壞父母。亦復不聽供養尊長。又復第六惡知識者。所謂有人。言殺生善。若殺老人。若殺盲人。惡病之人。長病人等。奪其命故。得生樂處。又復第七惡知識者。所謂有人如是心言。于山崖上。自投身下。若火燒身。若自餓死。或五處火。以炙其身。如是取死。有無量福。后得天上。無量眷屬。無量天女之所供養。又復第八惡知識者。所謂有人如是心言。一切由天。非業果報。如是八種惡知識者。一切不聽住在國內。眼亦不看。唯攝一切實語說人。從如是人聽聞正法。聞已攝取。受持修行。王若如是不近一切不善知識。功德因緣。於現在世。常得安樂。常有利益。能護國土。能護自身。善人所贊。身壞命終。生於善道天世界中。為夜摩王。以彼不近不善知識善業因故。
(#)佛說長阿含經卷第二十
天有十法。何等為十?一者、飛去無限數;二者、飛來無限數;三者、去無礙;四者、來無礙;五者、天身無有皮膚、骨體、筋脈、血肉;六者、身無不凈大小便利;七者、身無疲極;八者、天女不產;九者、天目不眴;十者、身隨意色,好青則青,好黃則黃,赤、白眾色,隨意而現。此是諸天十法。人有七色。云何為七?有人金色,有人火色,有人青色,有人黃色,有人赤色,有人黑色,有人白色;諸天、阿須倫有七色,亦復如是。
若天帝釋欲至粗澀園中游觀時,即念三十三天臣;三十三天臣即自念言:『今帝釋念我。』即自莊嚴,駕乘寶車,與無數眾前後圍繞,至帝釋前,於一面立。帝釋復念其餘諸天;諸天念言:『今帝釋念我。』即自莊嚴,與諸天眾相隨,至帝釋前,於一面立。帝釋復念伊羅缽龍王;伊羅缽龍王復自念言:『今帝釋念我。』龍王即自變身出三十三頭,一一頭有六牙,一一牙有七浴池,一一浴池有七大蓮華,一一蓮華有一百葉,一一華葉有七玉女,鼓樂弦歌,抃舞其上。時,彼龍王作此化已,詣帝釋前,於一面立。





《大藏經名。佛經經文部分請錄。》一文的部分增加內容 (2017-07-27 16:35:36)[編輯][刪除]轉載▼
                                                 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

                     《大藏經名。佛教網站。佛經名及註解。佛經經文部分請錄。》一文的部分增加內容





註:
1.本文為讀經以及修行得到的個人理解和佛經、佛經註解部份請錄。個人理解內容來源於佛經、佛經經論、佛經註解或個人理解、個人論述。來源於個人理解、個人論述部份如果有錯誤,敬請佛、菩薩、僧給予指正。個人論述如果有錯誤,本人誠心懺悔罪業,並改正錯誤。


2.禪定入門略說(二)一文又可叫禪定入門(二),信佛修行入門略說(二),信佛修行入門,信佛修行問與答。
3.
《大藏經名。佛教網站。佛經名及註解。佛經經文部分請錄。》-修改1在原文的基礎上增加部分內容,增加部分內容如本文中說。


《大藏經名。佛教網站。佛經名及註解。佛經經文部分請錄。》的部分增加內容:

(1.1)
(#)佛說九橫經
有九輩九因緣。命未盡便橫死。
一不應飯者。名為不可意飯。亦為以飽腹不停調。
二不量飯者名為不知節度多飯過足。
三不習飯者。名為不知時冬夏。為至他國郡。不知俗宜。不能消飯。食未習故。
四不出生者。名為飯物未消。復上飯不服藥吐下不時消。

(1.2)
(#)佛說處處經
  佛言。日中后不食有五福。一者少淫。二者少卧。三者得一心。四者無有下風。五者身安隱亦不作病。是故沙門道士知福不食。
  佛初得道不食七日。有四因緣。一者念道忘食。二者一心不飢。三者歡喜不渴。四者不念痛癢思想生死識。是為四。

(1.3)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善男子,世出世間有三種僧:一、菩薩僧,二、聲聞僧,三、凡夫僧。文殊師利及彌勒等,是菩薩僧。如舍利弗、目揵連等,是聲聞僧。若有成就別解脫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見,能廣為他演說開示眾聖道法利樂眾生,名凡夫僧;雖未能得無漏戒定及慧解脫,而供養者獲無量福。如是三種名真福田僧。復有一類名福田僧:於佛舍利及佛形像,並諸法僧聖所制戒深生敬信,自無邪見令他亦然,能宣正法讚歎一乘,深信因果常發善願,隨其過犯悔除業障。當知是人信三寶力,勝諸外道百千萬倍,亦勝四種轉輪聖王,何況余類一切眾生!如鬱金華雖然萎悴,猶勝一切諸雜類華;正見比丘亦復如是,勝餘眾生百千萬倍!雖毀禁戒不壞正見,以是因緣名福田僧。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養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無有窮盡。供養前三真實僧寶,所獲功德正等無異!如是四類聖凡僧寶,利樂有情恆無暫舍,是名僧寶不思議恩。」

(1.4)
(#)
華嚴經發心功德品說:佛子,且置此喻。假使有人以一切樂具,供養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眾生,經於百劫,然後教令修十善道;如是供養,經於千劫,教住四禪;經於百千劫,教住四無量心;經於億劫,教住四無色定;經於百億劫,教住須陀洹果;經於千億劫,教住斯陀含果;經於百千億劫,教住阿那含果;經於那由他億劫,教住阿羅漢果;經於百千那由他億劫,教住辟支佛道。佛子,於意云何?是人功德,寧為多不?」
  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
  法慧菩薩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薩初發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優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華嚴經說:
    若有諸眾生,未發菩提心,一得聞佛名,決定成菩提。
   若有智慧人,一念發道心,必成無上尊,慎莫生疑惑。
  善男子,如人學射,先安其足,后習其法。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欲學如來一切智道,先當安住菩提之心,然後修行一切佛法。
  華嚴經說:復作是念:『我於往昔未發無上大菩提心,有諸怖畏,所謂:不活畏、惡名畏、死畏、墮惡道畏、大眾威德畏。自一發心,悉皆遠離,不驚不恐,不畏不懼,不怯不怖,一切眾魔及諸外道所不能壞。』如是思惟,心大欣慰。
  善男子,若有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必當成就一切智道。此善男子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凈一切佛功德地。
  善男子,菩提心者,猶如種子,能生一切諸佛法故
  菩提心者,猶如君主,勝出一切二乘人故;菩提心者,猶如帝王,一切願中得自在故;菩提心者,猶如大海,一切功德悉入中故
  善男子,菩提心者,成就如是無量功德;舉要言之,應知悉與一切佛法諸功德等。何以故?因菩提心出生一切諸菩薩行,三世如來從菩提心而出生故。是故,善男子,若有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則已出生無量功德,普能攝取一切智道。
  善男子,譬如有人,持毗笈摩葯,能令毒箭自然墮落。菩薩摩訶薩亦復如是,持菩提心毗笈摩葯,令貪、恚、痴、諸邪見箭自然墮落。
  以發心故,常為三世一切諸佛之所憶念,當得三世一切諸佛無上菩提。
  維摩詰所說經說:然,汝等便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

 華嚴經說:
  佛子,菩薩摩訶薩有十種發菩提心因緣。何等為十?所謂:為教化調伏一切眾生故,發菩提心;為除滅一切眾生苦聚故,發菩提心;為與一切眾生具足安樂故,發菩提心;為斷一切眾生愚痴故,發菩提心;為與一切眾生佛智故,發菩提心;為恭敬供養一切諸佛故,發菩提心;為隨如來教,令佛歡喜故,發菩提心;為見一切佛色身相好故,發菩提心;為入一切佛廣大智慧故,發菩提心;為顯現諸佛力、無所畏故,發菩提心。是為十。
  華嚴經發心功德品說:
  為悉知一切眾生諸根方便故,為悉知一切眾生心行故,為悉知一切眾生三世智故,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發於無上菩提之心。為了知十方世界故,發菩提心。
但為知爾所世界眾生煩惱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為盡知一切世界所有眾生煩惱差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在華嚴經中搜索:菩提心。當中有多處說法、讚歎。
 
華嚴經說:佛子,我不見一法為大過失,如諸菩薩於他菩薩起瞋心者。何以故?佛子,若諸菩薩於余菩薩起瞋恚心,即成就百萬障門故。

(1.5)
(#)央掘魔羅經
佛告文殊師利。一切眾生有如來藏。為無量煩惱覆如瓶中燈。複次文殊師利。譬如有一調伏子。迦葉如來為授記言。卻后七年當為轉輪聖王正法治化。我亦卻后七日當般涅槃。時調伏子聞授記已歡喜踴躍。作是念言。一切智記我當得轉輪聖王。我今不疑。即白母言。與我魚肉乳酪麻豆種種美食。我當有力。彼並食雜食肉故。不能自活非時而死。云何文殊師利。彼佛為妄語耶。為非一切智耶。為彼實無轉輪聖王善根果報耶。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彼本惡業故致此死。佛告文殊師利。勿作是說。彼非時死耳。非本惡業報也。文殊師利。彼佛不知先惡業報而記之耶。無先惡業今自作過以致失命耳。如是文殊師利。若男子女人作是念言。我身中有如來之藏。自當得度。我當作惡。若如是作惡者。為佛性得度耶。不得度耶。如上所說彼調伏子實有王性而不得度。所以者何。以多放逸故。佛性不度亦復如是。以彼眾生多放逸故。一切眾生為無佛性耶。實有佛性如轉輪王報。為佛妄語耶。眾生妄語作諸放逸。以聞法放逸故。自過惡故不得成佛。文殊師利白佛言。世尊。一切眾生無本業耶。佛告文殊師利。彼有本業但少聞此經。無量阿僧祇罪皆悉除滅。所以者何。如來無量阿僧祇劫發大誓言。一切眾生未度令度。未脫令脫。以此誓願善根。如來慧日光明所照。無量阿僧祇罪皆悉除滅。


(1.6)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阿難當知。是咒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隨侍。設有眾生,於散亂心,非三摩地,心憶口持。是金剛王,常隨從彼諸善男子。何況決定菩提心者。此諸金剛菩薩藏王,精心陰速,發彼神識。是人應時心能記憶八萬四千恆河沙劫,周遍了知,得無疑惑。從第一劫乃至後身,生生不生葯叉羅剎,及富單那,迦吒富單那,鳩槃茶,毗舍遮等,並諸餓鬼,有形無形、有想無想、如是惡處。是善男子,若讀若誦、若書若寫、若帶若藏,諸色供養,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此諸眾生,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由是得於恆河沙阿僧祇不可說不可說劫,常與諸佛同生一處。無量功德,如惡叉聚。同處熏修,永無分散。是故能令破戒之人,戒根清凈。未得戒者,令其得戒。未精進者,令得精進。無智慧者,令得智慧。不清凈者,速得清凈。不持齋戒,自成齋戒。
  部分經文註解:也就是說,從這一生開始發心學佛法修行者,若能禮拜禮敬皈依楞嚴咒,多讀誦,或書寫帶藏、諸色供養,從這一生開始及將來生,生生都不會生到惡處,劫劫不生貧窮下賤不可樂處,直至了生死、成佛道,若能禮拜禮敬皈依楞嚴咒,多讀誦,或書寫帶藏、諸色供養,縱其自身不作福業,十方如來所有功德,悉與此人。
  楞嚴經說:是故如來宣示此咒,於未來世,保護初學諸修行者,入三摩提,身心泰然,得大安隱。更無一切諸魔鬼神,及無始來冤橫宿殃,舊業陳債,來相惱害。
  經文:爾時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在大會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如我等輩所修功業,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隨此咒,救護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世尊。如是修心求正定人,若在道場及余經行,乃至散心遊戲聚落,我等徒眾,常當隨從侍衛此人。縱令魔王大自在天,求其方便,終不可得。諸小鬼神,去此善人十由旬外。除彼發心樂修禪者。世尊。如是惡魔若魔眷屬,欲來侵擾是善人者。我以寶杵殞碎其首,猶如微塵。恆令此人,所作如願。
  部分經文註解:那由他意思有幾種不同講法,依華嚴經,華嚴經說:俱胝俱胝為一阿庾多,阿庾多阿庾多為一那由他。俱 胝 =100洛叉=100×100000=10000000=10^7 (1千萬),那由他 =阿庾多×阿庾多=10^28 =1的後面接 28個 0,也就是說,四個一千萬相乘即為那由他。那由他等於1乘以10的28次方,俱胝即千萬。那由他在幾部佛學詞典中有「十萬」、「億」、「千億」、「萬億」等不同的講法。「所修功業,久成菩提,不取涅槃,常隨此咒,救護末世修三摩提正修行者。」,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所修功業,很早以前已經可以證得佛果位,為護持誦持楞嚴咒的修行者,暫時不取涅槃,暫時不證佛果,這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均已證得等覺菩薩。如華嚴經義理,等覺菩薩神通智慧等同於佛,每一位等覺菩薩能同時為一切眾生示現化身為說法,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同時護持一切誦持楞嚴咒的修行者,每一個誦持持楞嚴咒的修行者都會得到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同時護持,經文說:是咒常有八萬四千那由他恆河沙俱胝金剛藏王菩薩種族。一一皆有諸金剛眾而為眷屬,晝夜隨侍。所以楞嚴咒的勢力是不可思議的。
  經文:汝等有學,未盡輪迴,發心至誠取阿羅漢,不持此咒而坐道場,令其身心遠諸魔事,無有是處。
  經文註解:你們尚在三果阿羅漢或三果阿羅漢以下的修學者,還沒有斷盡分段生死,所以還未脫離輪迴。現在欲發至誠心,求證阿羅漢聖果。若不奉持這大佛頂神咒,而自坐修道的壇場,希望能得正定正果,身心能遠離魔事擾亂,是不可能的!
  經文:若諸末世愚鈍眾生,未識禪那,不知說法,樂修三昧,汝恐同邪,一心勸令持我佛頂陀羅尼咒。若未能誦,寫於禪堂,或帶身上,一切諸魔,所不能動。汝當恭欽十方如來,究竟修進最後垂範。
  經文:阿難。是善男子持此咒時。設犯禁戒於未受時。持咒之後。眾破戒罪,無問輕重,一時銷滅。縱經飲酒,食啖五辛,種種不凈,一切諸佛菩薩金剛天仙鬼神不將為過。設著不凈破弊衣服。一行一住悉同清凈。縱不作壇,不入道場,亦不行道,誦持此咒,還同入壇行道功德,無有異也。若造五逆無間重罪,及諸比丘比丘尼四棄八棄,誦此咒已,如是重業,猶如猛風吹散沙聚悉皆滅除,更無毫髮。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4-5-1 20:4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