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美國衰落,還是強大?(上)

作者:國華B  於 2025-4-18 05:4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政經軍事|已有7評論

無論從哪方面來看,美國的情況似乎都是一團糟 - 三分之二的美國人認為美國走在錯誤的道路上;近70%的人認為美國經濟 「不好」或「差」;公眾對政府的信任度下降了一半,從2000年的40%降至如今的20%;愛國主義也在消退,現在只有38%的美國人表示愛國主義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而2000年時是70%;國會兩極分化已達到重建以來的最高點(下圖 PREMIUM TIMES HAUSA),針對政客的暴力威脅激增 - 美國前總統川普在2024年大選中兩次面臨暗殺。被許多美國人視為法西斯分子的川普,仍然贏得了大選再次擔任美國總統。一些學者將美國與(共和制名存實亡的)魏瑪德國相提並論。另一些人則將美國比作蘇聯的末期 - 一個脆弱的老人政治,正在從內部腐爛。還有人認為,美國正處於內戰的邊緣。

然而,美國實力在世界上仍然出類拔萃,在某些方面甚至繼續增長。美國在全球財富中的份額與20世紀90年代大致相同,其對全球動脈(能源、金融、市場和技術)的控制力也得到了加強。在國際上,美國正在贏得盟友,而其主要對手中國大陸和俄羅斯則日益陷入困境。的確,美國存在通貨膨脹、巨額債務和生產力低迷的問題。但橫向與其他大國所面臨的經濟和人口問題相比,美國面臨的問題它就不算個事兒。這就是美國實力的悖論:美國是一個分裂的國家,但它又是遠超競爭對手的世界上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

廣袤的土地、充滿活力的人口結構和分散的政治機構,讓美國從看似混亂的國內政治和經濟狀況中脫穎而出,保持著在世界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等的領域目前的主導地位(下圖 THE COLLECTOR/AIR&SPACE FORCES)。一方面,作為經濟堡壘的美國,擁有資源豐富和海洋邊界,既保護自己免受入侵,同時又與全球貿易相連。與人口正在減少的競爭對手不同,高移民率為美國提供了不斷增長的勞動力。華盛頓的黨派政治僵局,並未阻止充滿活力的私營部門,以比競爭對手更快地採用創新。即使政客之間爭吵不休,美國擁有的結構性優勢助其在各個領域保持世界領先地位。


然而,美國的這些優勢也加深了繁榮的城市中心與貧困中掙扎的農村社區之間的鴻溝,擴大了城鄉經濟差距並加劇了政治兩極分化。當城市受益於日益全球化、以移民為動力的知識型經濟時,許多鄉村地區人口因製造業和公共部門崗位減少而不被吸納而被拋在了後面,滋生了怨恨,破壞了國家團結。其次,地理隔離和國家的富裕使美國免受外部威脅,從而養成了一種全球事務與我無關的感覺,導致軍事和外交能力長期投資不足。與此同時,擁有強大的實力、多元化的人口和民主制度的美國又雄心勃勃地在海外追求一系列利益。這種脫節 - 尋求在世界舞台上發揮領導作用,卻缺乏充分實現其目標的資源 - 無意中助長了代價高昂的衝突。


這些脆弱性 - 國內分裂和戰略破產 - 共同威脅著美國的穩定和安全,造成了定義其權力的二元性。經濟繁榮與公民蕭條並存。不負責任的外交政策往往浪費了無與倫比的物質力量。貿易和移民使美國富裕起來,但也使社會結構緊張,摧毀了工人階級社區。美國領導人面臨的挑戰是如何駕馭這些矛盾。如果美國能夠平衡其野心和資源,彌合內部分歧,它不僅可以保持其力量,還可以為更穩定的世界秩序做出貢獻。否則,美國力量的悖論可能有一天會讓一切都崩潰。

仍然首屈一指

美國經濟佔全球GDP的26%,與20世紀90年代初前蘇聯崩塌后的「單極時刻」相同,仍然是世界第一經濟強國(下圖 Medium)。2008年,美國和歐元區的經濟規模幾乎相等,但今天,美國經濟規模是歐元區的兩倍。它還比全球南方(非洲、拉丁美洲、中東、南亞和東南亞)的經濟總和還大30%。以衡量一個國家在國際市場上購買力的標的准現價美元計算,中國經濟相對於美國也在萎縮。由於北京誇大了它的GDP數字,中國經濟實際上比共產黨聲稱的要小。從2021年到2024年,中國公民非法將數千億美元轉移出中國,成為穿越南部邊境潤入美國增長最快的移民群體。


美國的人均財富領先優勢也在不斷擴大。1995年,按現值美元計算,日本公民的平均財富比美國人高出50%;而如今,美國人比日本人高出140%。如今,日本的平均工資排在美國最低的密西西比州之後法國、德國和英國的的平均工資也都低於美國。從1990年到2019年,美國家庭收入中位數在扣除稅收、轉移支付和通貨膨脹調整后增長了55%,收入最低的五分之一家庭的收入增長了74%。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美國的實際工資一直在上漲,從2020年到2024年,實際工資小幅上漲了0.9%。與此同時,大多數主要經濟體的工資都在下降。大多數人公民比疫情之前更富有,低收入工人的收入增長尤其強勁。自2019年以來,收入最低的十分之一的工資增長速度幾乎是中等收入者的四倍,是高收入者的十倍以上。如今,美國千禧一代的平均收入比前幾代人在同一年齡時高出約10,000美元(經通脹調整后),許多美國中產階級家庭甚至可進入全球工資收入最高的1%到2%之列。

與中國和印度(人口眾多但貧窮)或日本和西歐國家(面積小但富裕)不同,美國將規模與效率相結合,產生了無與倫比的物質力量。僅憑規模龐大和巨大的產出,而沒有高人均生產率,對全球影響微乎其微。在十九世紀,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和經濟,俄羅斯擁有歐洲最大的經濟,但兩者都被德國、日本和英國等更高效的強國擊敗。儘管美國全要素生產率增長在過去十年中一直低迷,但仍保持正增長,但中國大陸和歐洲國家卻在同一時間段出現負增長。儘管美國的總債務(包括政府、家庭和企業債務)非常龐大, - 約為GDP的255%,聯邦債務的利息支出將攀升至14%,但它仍低於發達經濟體的平均水平,仍遠低於中國大陸不斷膨脹的債務(佔GDP的300%以上)。

美國還擴大了軍事聯盟,加強了對金融體系、能源市場、消費者基礎和技術發展的控制,增強了其影響其他國家運作體系的能力。以美元為例。美元目前佔全球央行儲備的近60%,與1995年的份額相當(下圖 Reuters)。跨境銀行負債和外幣債務發行中約有70%(高於2004年)使用美元 - 全球外匯交易中近90%使用美元。美元的主導地位使華盛頓能夠實施制裁、確保較低的借貸成本,並將其他國家的命運與自己的命運捆綁在一起。持有大量美元儲備的外國政府實際上被賦予了一個以美國經濟健康為支撐的體系,這使得他們不願看到美國經濟變差 - 美國經濟不好會影響美元走低,美元貶值會影響外國政府美元儲備的價值。所以,外國政府多半不願採取任何損壞美國經濟的行動。


能源轉型進一步增強了華盛頓的全球影響力。如今美國已成為石油和天然氣的主要生產國,超過了俄羅斯和沙烏地阿拉伯。同時,美國提高了能源效率和採用了可再生技術,將人均碳排放量降至1910年代以來的最低水平。能源繁榮使美國的石油和天然氣價格保持在低位,如歐洲公司目前支付的電力價格是美國的兩到三倍,天然氣價格是美國的四到五倍,促使一些外國製造商遷往美國。能源生產還幫助華盛頓保護自己及其盟友免受外國脅迫。例如,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后,美國能夠通過向歐洲輸送石油和天然氣來幫助嚴重依賴俄羅斯能源的歐洲彌補其短缺。與此同時,美國龐大的消費市場(相當於中國和歐元區的總和)迫使外國公司和政府與美國的貿易政策保持一致,以保持對世界上最有利可圖的收入來源的獲取。

美國在全球創新領域的領先地位進一步增強了其結構性實力。美國公司創造了全球50%以上的高科技利潤,而中國大陸僅佔6%。這種創新優勢使美國公司處於供應鏈的關鍵點,使華盛頓能夠扭轉生產網路,這一點從其協調多國對中國大陸的半導體限制就可以看出。此外,美國還擴大了軍事聯盟,增強了其包圍競爭對手和在歐亞大陸投射力量的能力。在歐洲北約歡迎芬蘭和瑞典加入,而在印太地區,AUKUS和四方對話(Quad)等倡議加深了澳大利亞、印度和日本之間的聯繫。之前緊張的關係(如日本與韓國或美國與菲律賓之間的關係)正在改善,為加強國防合作和美國軍事基地准入鋪平了道路。

基業長青

在那些持負面看法和批評觀點的人眼中,外強中乾的美國就一基礎搖搖欲墜的紙牌屋 – 黨派政治僵局、公眾信任度下降和社會分歧加深(下圖 rtbF)。這些裂縫正在蔓延至公民的基石,將不可避免地破壞美國財富和權力的支柱。然而,歷史表明,美國往往在政治危機中變得更加強大:內戰之後的重建和工業繁榮讓美國統一強大;19世紀90年代的金融恐慌之後,華盛頓成為了世界強國。20世紀20年代的大蕭條催生了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世界從此進入由美國主導的「美國世紀」。20世紀70年代的低迷,滯脹、社會動蕩以及越南和伊朗的失敗,反使美國經濟和軍事實力復甦、取得冷戰的勝利以及20世紀90年代的科技繁榮。21世紀初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災難性戰爭和2008年的次貸危機,不僅未致美國衰落,現在的美國經濟更「遙遙領先」,拉大了與中國大陸的距離。


美國力量不可思議的韌性在於其結構性優勢。地理上美國既是經濟中心,也是軍事要塞。她擁有豐富的資源,眾多天然通航河流和深水港。這些特點使生產成本保持在較低水平,並將一個巨大的國內市場縫合在一起,通過海洋公路與亞洲和歐洲最富裕的地區相連,這些公路也起到了護城河的作用。這種地理隔離使美國免受外國威脅,允許其軍隊可以在國外漫遊,同時增強了該國作為避風港的吸引力。因此,在全球危機期間,資本往往會流入該國,即使這些危機是在美國發生的,就像2008年的金融危機一樣。

美國也吸引了人力資本,每年接收來自世界各地的數千名科學家、工程師和企業家(下圖6 Medium/canam)。儘管低技能工人的移民壓低了一些行業的工資,但它也幫助零售、食品服務、農業和醫療保健等重要行業的人員,確保這些行業在供應鏈中斷和公共衛生危機期間繼續運營。再加上更高的出生率,每年平均有超過一百萬的移民湧入,使美國成為唯一一個預計本世紀黃金勞動年齡人口將增長的大國。相比之下,其他主要大國面臨著急劇下降:到本世紀末,中國大陸25歲至49歲的工人人口預計將下降74%,德國下降23%,印度下降23%,日本下降44%,俄羅斯下降27%。

儘管美國的政治體系經常陷入僵局,但其分散的結構 - 在聯邦、州和地方各級分配權力 - 賦予了比中國大陸、日本、俄羅斯和英國受過更多教育的勞動力權力。與大多數在民主化之前發展出強大國家的自由民主國家不同,美國天生就是一個民主國家,直到19世紀80年代才開始建立現代官僚機構。美國憲法制度旨在最大限度地發揮自由和限制政府,限制了政府能力,但促進了商業發展。主流媒體關注總統競選,但往往忽視了地方經濟和私營部門的活力。美國在創新和經商便利性方面一直位居全球前列或接近前列,與歐洲國家相比,註冊財產或執行合同所需的步驟和時間大約歐洲國家的一半。因此,美國人創業的速度是法國、德國、義大利、日本和俄羅斯的兩到三倍,是中國和英國的1.5倍。他們的工作時間比德國工人長25%,每小時的產出比日本工人多40%,雇傭和解僱的頻率和效率都高於其他任何主要勞動力市場。這個勤奮、適應性強的勞動力市場幫助美國從危機中復甦:例如,美國失業率一直保持在4%左右 - 自1960年代以來持續時間最長的低失業率時期 - 而G20的平均水平徘徊在7%左右。

美國分散的體制還有助於各行業採用和推廣創新,這種能力對於長期增長而言比單純的發明更為重要。與其他發達國家的同行相比,美國地方(如美國企業)受到的中央政府繁文縟節限制更少。聯邦機構制定了廣泛的指導方針,允許各州根據當地需求量身定製法規,嘗試不同的方法,並競爭投資。因此,成功的想法往往會迅速傳播。這種擴散優勢因美國深厚的風險投資市場而得到加強,該市場約佔約佔全球風險投資總量的一半。企業和大學之間的密切合作加強了這一生態系統,美國擁有全球前十所頂尖大學中的七所,前200名大學中的四分之一(下圖 Medium/studyus)。

正如政治學家傑弗里·丁(Jeffrey Ding)所指出的那樣,充滿活力的美國體系從新技術中獲得的收益甚至比發明這些技術的國家還多。在第一次工業革命期間,英國發明了蒸汽機,但美國人將其更廣泛地應用於工廠、鐵路和農業,創造了後來廣為人知的「美國體系」 大規模生產模式 - 這種模式推動美國經濟在19世紀70年代超越英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德國在化學研究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但美國在化學工程方面表現出色,將先進技術應用於石油、冶金和食品加工等行業。總體而言,從1870年到1913年,美國經濟的增長速度比德國快60%,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經濟的2.6倍。冷戰期間,蘇聯將其 GDP 的更大份額用於研發,雇傭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幾乎是美國的兩倍。然而,龐大的共產主義體系耗盡了資源,扼殺了創新。到20世紀80年代,蘇聯仍停留在模擬時代,每年僅生產幾千台電腦,而美國公司則生產了數百萬台電腦,引領了數字革命。同樣,日本在半導體和消費電子產品方面處於領先地位,但美國在其經濟中更廣泛地整合了這些創新,提高了生產率,而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則停滯不前。

如今,美國在創新方面繼續獨樹一幟。儘管美國政府有時會參與產業政策,如最近對半導體製造和可再生能源的投資,但它通常依靠激勵措施和公私夥伴關係,而不是直接控制,讓新發現和新技術在各個部門有機地傳播。相比之下,中國的補貼驅動型威權模式創造了孤立的創新空間領域,而沒有提高整個經濟的生產力。中國優先考慮其認為具有國際重要性的行業,如電動汽車和可再生能源行業。但這兩個行業僅佔中國經濟的3.5%,這一比例太小,無法抵消臃腫的房地產和建築業的下滑,這些行業約佔國內生產總值的30%,自2021年以來已經抹去了18萬億美元的家庭財富。中國的科技產業也未能為數百萬應屆大學畢業生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導致近五分之一的年輕人失業。

中國重補貼模式的成本是巨大的。自2009年以來,僅電動汽車行業就獲得了2310億美元的補貼,政府支持占其收入的很大一部分。這些支出支撐了有政治關係的公司,但也消耗了家庭財富,抑制了消費,助長了產能過剩、債務和腐敗 - 所有這些都是以犧牲中國公民的投資為代價的,特別是在教育和醫療保健方面。正如經濟學家羅澤爾 (Scott Rozelle) 所指出的那樣,這種忽視導致生活在農村地區的約3億人沒有在現代經濟中工作所需的教育或技能。嚴厲的監管和政治打壓進一步限制了創新,新的科技初創企業從2018年的5萬多家下降到2023年的1,200家。因此,中國的高科技收入仍然只是美國的一小部分,凸顯了其集中模式的局限性。

未完待續

* 歡迎不同觀點在評論區碰撞。

參考資料

Beckley, M. (2025). The Strange triumph of a broken America. FOREIGN AFFAIRS. 鏈接 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united-states/strange-triumph-broken-america-michael-beckley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7 個評論)

回復 jchip 2025-4-18 21:41
看著美國銹跡斑斑的城市和負債纍纍的政府就知道了。老百姓到底得到了什麼?是得到了便宜的能源,便捷的交通,還是得到了下屆總統換屆的選擇權?
回復 文廟 2025-4-18 23:52
同其他經濟體比較, 美國並未真的衰退, 但負債太多, 這是貿易戰必須解決的問題。 至於一些城市銹跡斑斑, 那是個別城市的資源分配問題。 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根本區別之一是, 允許外觀上的巨大差異。 所以美國越發達的城市, 流浪漢越多, 反而經濟落後的地區,少見流浪漢。其它國家也有類似的現象。
而社會主義國家,只能看窗口, 不能深入到基層下面, 大家的文化是比面子。
回復 Wuming123 2025-4-19 00:23
你對於中國現在的下層的認識,你還是停留在而是年前。這十幾年,政府從大資本家壓榨來的錢,不少投在偏遠農村。比如農村街道的水泥化,都是專款專用,把原來土哄哄,下雨就泥濘不堪的土路,都鋪上了水泥。還有開始發放」低保「,雖然在西方的眼裡,那點錢少的可憐,畢竟是個開頭,至少能保證一日三餐。

社會在發展,管理體制也在進化。你不能指望中國也想美國那樣,花錢養活20%的人口。中國沒有那個本錢,也沒用那份資源。戰亂蹂躪了上百年的中原大地,才正兒八經的發展30年就有了今天。中國人缺乏的不是決心,而是耐心。動不動就打碎了重練,說起來很動聽,白紙好做畫!可是有了白紙,沒有畫筆也是白搭;畫筆沒毛也只能塗鴉!
回復 Wuming123 2025-4-19 00:46
jchip: 看著美國銹跡斑斑的城市和負債纍纍的政府就知道了。老百姓到底得到了什麼?是得到了便宜的能源,便捷的交通,還是得到了下屆總統換屆的選擇權?
美國地大物博,沃野萬里。只要人不懶,即使不靠霸權滿世界割韭菜,也能生活的比任何國家好。現在的問題是好吃懶做習慣了,不願意拿起鋤頭和扳手。川大爺是指望割最後一茬世界的韭菜,再吃上幾年,即使成功也是治標不治本。

美國再工業化的關鍵還是人。把社會福利全砍,把懶人驅趕到勞動市場,才能實現!

美國現在泛濫的社會福利,其實都是和蘇聯(共產主義)惡性競爭的後果。現在蘇聯都崩塌多少年了,如果不取消,就是壓垮美國政府的駱駝。
回復 rfw1972 2025-4-19 09:09
因為強大所以整天發羊角風
回復 Wuming123 2025-4-21 23:04
rfw1972: 因為強大所以整天發羊角風
應該說是,家底厚,經得起敗!
回復 rfw1972 2025-4-22 00:58
Wuming123: 應該說是,家底厚,經得起敗!
羅馬帝國的家底也很厚,everything has a beginning has an end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4-27 13:0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