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幾乎總是穿著略微寬鬆的黑色西裝,搭配少量的純色寬領帶,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給人的印象非常嚴肅(下圖 WIRED)。他在尼蘇達州長大,14歲前就記住了世界各國首都,35歲就當上了時任國務卿希拉里·柯林頓的顧問,並因工作關係去過了112個國家。這位羅德學者和耶魯法學博士,有著「堅韌不拔的精神」。熟悉他的人稱他是一位世界級的辯論家,常以優美的詞藻講話巧妙地迴避他不喜歡的問題,頗有一些前總統巴拉克·奧巴馬的風格。在沙利文的辦公室里,有一件特殊的物品 - 藏在角落的書架上的一小塊白色布料,中間綉著三支紅色箭頭,包裹在一個簡單的方形框架中。

這是沙利文在2023年1月在華盛頓舉行的一次高風險秘密會議前為日本和荷蘭同行準備的禮物。這些箭源於一個古老的日本寓言。在這個寓言中,一位父親給他的三個兒子每人一支箭,並告訴他們把箭折斷,以此來教訓他們。一支接一支,箭斷了。接下來,他把三支新箭綁在一起,告訴他們再試一次。綁在一起的箭很牢固 - 力量來自團結。沙利文相信他的客人能夠理解這一信息,因為悄悄地他們共同設計了自己的團結 - 一起行動不讓世界上最先進的半導體及其製造機器落入中國之手。這次會晤是始於川普政府的美國對華政策發生重大轉變的一部分,也是沙利文的一次轉變。
他曾經相信主流觀點,即與中國大陸的自由貿易是播下世界和平與繁榮的種子。現在他改變了這種想法 – 北京使用美國的先進晶元為超級計算機提供動力,但這些超級計算機監視穆斯林少數民族,並訓練人工智慧系統以增強其軍事能力。與此同時,中共武裝部隊擴大了在台海的軍事演習。如果中共真打算入侵生產世界上大多數先進半導體的台灣,美國情報部門預測北京將在2027年時具備這種能力。北京入侵台灣將造成災難性的晶元短缺,影響從智能手機到醫療設備再到武器的一切。同時,中國大陸政府毫不掩飾其取代美國成為科技超級大國的興趣。沙利文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防止這種情況發生。
他/美國顯然無法單打獨鬥的完成這一任務。雖然英偉達(Nvidia)等美國公司設計了世界上最強大的晶元,但這些晶元(圖形處理器)是在龐大且相互關聯的全球供應鏈的基礎上製造的 - 台積電製造晶元,但其大部分生產設備來自荷蘭、日本和美國。美國已經開始阻止其最先進的晶元出口到中國大陸,但中國大陸仍能從其他地方購買製造晶元的機器。在長達數小時的時間裡,沙利文與他的荷蘭和日本同事坐在華盛頓特區布萊爾宮的一間會議室里,商討了美、日、荷三國各自對華出口管制的具體事項,包括限制出口的物品種類,以及限制出口必須實施的時間(下圖 ThePrint/CSIS/Telecom)。當他們離開時,他們已經達成了堅定的共識 - 沙利文綉著三支紅色箭頭的白色布料則提醒他們不這樣做會付出的代價。包括沙利文本人在內的三國與會官員,從未公開談論過他們在這次會議上討論了什麼,但不難看出沙利文把這件特定的物品放在展台上的目的 - 他打算在離任時會留在辦公室的東西。



說沙利文離任,是因為他連任國家安全顧問的可能性非常小 - 他已經是近20年來任職時間最長的國安顧問。自亨利·基辛格以來,沒有任何的總統國安顧問的任職時間超過一屆。而前總統川普的國家安全顧問在職時間均不到兩年。當沙利文回溯在拜登政府四年裡的所遭遇的危機時,新冠疫情、災難性阿富汗撤軍、仍在持續的以色列與巴勒斯坦加沙戰爭和俄烏戰爭成為突出的焦點。與中國大陸的技術競爭也不遑多讓。沙利文從生存和個人的角度看待這項使命。「如果技術更多地被用於邪惡而不是善良,如果規則是由專制的競爭對手制定的,如果未來的技術是在其他地方而不是(美國)這裡發明的,那就意味著美國的安全性、就業機會和生產力都會下降,…… 我不想看到那個世界。」但曾經的沙利文並非如此。
在奧巴馬執政期間,沙利文以樂觀、性格平和而聞名 - 在希拉里·柯林頓國務卿為他舉行的告別晚會上,擔任她的副幕僚長的沙利文被冠以「陽光先生」的綽號(下圖 TIME)。那時的他對「自由國際秩序」和開放市場抱著積極態度,認為政府最好對全球貿易採取不干預的態度 - 讓看不見的手來決定。沙利文不認為川普政府時期是他自我反省、改變對自由貿易全球化態度的說法,但他確實以自己的方式處理了希拉里敗選的問題。那段時間沙利文在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和平研究所、達特茅斯學院、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任職,就外交與國家安全進行了廣泛的研究、採訪和寫作。這時沙利文意識到自己有一個盲點 - 他和華盛頓外交政策機構的其他成員未能有效地說明數十年來的全球化如何造福了普通美國人。或許更糟的是,他們未能真正認識到,全球化根本沒能讓普通民眾受益。而且美國在向海外轉移就業和產業的同時,也向中國大陸開放了敏感技術。沙利文這時發現,美國當初不應該向北京提供可用於核武器的計算機晶元。可不知何故,美國幾屆政府竟然忽視了常識,向潛在對手打開敏感技術之門。

到2020年加入拜登的總統競選時,經過幾年反思的沙利文認為確保美國在新興技術領域的領先地位,是創造美國就業機會和抵禦中國競爭威脅的最佳途徑。拜登政府成立僅六個月,擔任國安顧問的沙利文站在華盛頓特區歷史悠久的五月花酒店內一個鍍金宴會廳的講台後面,向數百名科技高管和政府官員宣布了新的政策。沙利文首先簡要介紹了過去幾十年主要分為兩波的技術發展史:第一波,互聯網的普及看起來將成為世界民主化的力量;第二波,獨裁政權使用同樣的工具監視、騷擾和鎮壓數十億人。沙利文說,在第二波浪潮中,中國大陸不僅建立了龐大的審查和監視網路,還開始大力投資美國長期以來視為理所當然屬於美國的「硬體基礎設施」,如半導體製造。沙利文警告稱,如果美國及其盟友不團結起來採取行動,前景將「變得更加暗淡」。世界需要的是第三波,由美國領導的第三波。「今天擺在我們面前的問題是,我們是否有意願和決心迎接第三波浪潮,」沙利文說。「我們能否重啟並確保關鍵和新興技術有利於我們的民主和安全,而不是與之對抗。」
沙利文也在國家安全委員會設立了一個新部門,專註於先進晶元、量子計算和其他尖端技術。如果美國要認真對待與中國大陸的競爭,那麼國家安全委員會就需要有一個專門負責此事的團隊,就像有專門負責反恐和氣候變化的團隊一樣。否則,整個項目就有被其他危機吞噬的風險。因為這時阿富汗塔利班奪取了喀布爾的控制權,造成一起包括13名美國軍人在內的183人死亡的自殺式爆炸事件。接著,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舉行了一次大規模軍事演習,以及隨後入侵烏克蘭。這些事件/危機佔據了沙利文每天相當多的時間,也給他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但沙利文的目光從未離開中國大陸。為了領導新成立的國家安全委員會新興技術辦公室,他聘請了塔倫·查布拉 (Tarun Chhabra),這位前奧巴馬政府國安委員會官員。查布拉在川普執政期間領導智庫,撰寫了有關美國及其盟友如何確保在與中國大陸日益增長的技術影響力的競爭中佔據優勢的文章。沙利文在辦公室里有一塊白板,上面寫滿了他認為最重要的優先事項,不斷會有新的優先事項取代舊的事項。但中國大陸一直在白板上,與北京的科技競爭是唯一從未在白板上消失的優先事項(下圖 C-SPAN)。

沙利文與商務部長雷蒙多合作制定了一項削弱中國半導體行業的計劃,阻止英偉達和超威半導體公司(AMD)設計的最強大的晶元進入中國大陸超級計算機。但美國需要盟友的支持,方能真正阻止大陸獲得尖端晶元。這時,沙利文與荷蘭和日本的同行悄悄討論一套安全控制措施。合作的關鍵之一是荷蘭公司ASML,世界上唯一一家生產EUV(極紫外)光刻機的公司。在限制北京取得EUV光刻機的基礎上,沙利文希望ASML對中國大陸停售精度較低的DUV(深紫外)光刻機。為鼓勵盟國採取行動,美國商務部於2022年10月率先推出了新的半導體技術出口管制。美國的行動為其盟友提供了效仿的借口,他們別無選擇,只能跟隨美國。因為美國擁有荷、日兩國企業必須的核心技術。因此,當荷蘭和日本官員於2023年1月走進布萊爾宮與沙利文會面時,他們表面上是要敲定一項共同協議的。但實際上荷、日在對華半導體技術方面能做什麼由不了兩國政府,他們得聽美國的。
荷蘭和日本隨後就公布了對出口(中國的)半導體製造設備的全面控制,包括ASML的DUV機器和日本生產的近二十種工具。就在布萊爾宮美、荷、日三方會議幾天後,沙利文來到了華盛頓特區的美國商會,會晤印度國家安全顧問、有著「印度版詹姆斯·邦德」 綽號的阿吉特·多瓦爾(下圖 JAGRANJOSH)。多瓦爾是一位留著小鬍子的前間諜,年齡幾乎是沙利文的兩倍。這次會晤是要啟動美國和印度之間新的科技夥伴關係。拜登正展開科技議程的第二步 – 在世界其他地方推廣美國科技生態系統。印度被視為開拓新的美國科技生態系統的頭號潛在客戶,因為印、中之間存在領土糾紛,曾因邊界爭端發生武裝衝突。沒有別的國家比印度這個民主國家更適合與美國一道抵抗習領導的中國大陸對「統一」台灣的威脅了。於是,美印兩國高級官員和頂尖科技高管坐在在商會巨大正方形的長桌旁在一起集思廣益,探討如何打破仍阻礙更緊密合作的舊貿易壁壘。沙利文鼓勵大家大膽思考,說他想要「一份第一清單」。

五個月後,當印度總理莫迪前往華盛頓進行國事訪問時,白宮已準備好公布這份名單,其中包括美光半導體組裝、通用電氣噴氣發動機生產,甚至NASA太空任務方面的合作。拜登總統在與莫迪舉行的聯合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在最重要的、決定未來的問題上,我們兩國相互期待。」 但這兩個冷戰老對手表面的團結並不妨礙私下裡各自的盤算計謀。明裡印度是美國未來技術建設的關鍵合作夥伴,暗地裡印度莫迪政府卻在濫用當今的技術 - 修改法律加強網路審查,用間諜軟體攻擊記者打壓異見人士。白宮向莫迪政府的示好並未緩和莫迪的獨裁傾向。「如果說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印度在技術方面繼續朝著違背美國外交政策利益的方向發展,」前國務院特別顧問、現任非營利組織全球網路倡議執行董事皮勒邁爾 (Jason Pielemeier) 說。更有甚者,莫迪冒天下之大不韙,竟然讓一名印度政府僱員,策劃在紐約刺殺一名美國公民。而該刺殺計劃正是在印度國安顧問、「印度版詹姆斯·邦德」多瓦爾監督下,由印度間諜機構指揮進行的。但沙利文不認為美國政府在這件事上要對莫迪政府太過較真。他認為印度刺殺計劃曝光一事,可以成為(美印間)進行更具建設性對話的機會。沙利文表示,這是一種比美國到處指責其他政府更為有效的變革方式,「特別是考慮到我們在自身民主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在沙利文看來,美國需要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力量/國家,全力以赴地對付頭號競爭對手中國大陸。這其中也包括與越南政府建立技術合作夥伴關係,雖然這種合作幾乎都意味著美國放棄一些原則。越南是世界上數字自由度最差的國家之一,其「防火竹牆」模仿了中國大陸的互聯網審查制度,並且經常逮捕在網上反對政府的活動人士。即便如此,白宮與河內達成了一項新協議,幫助越南發展半導體生態系統。「傑克(沙利文)說:把技術擺上檯面。讓我們確保他們明白我們在5G和半導體領域可以一起做些什麼,」現任副國務卿坎貝爾(Kurt Campbell)回憶說,他在國家安全委員會工作期間曾幫助談判越南夥伴關係。作為回報,越南同意越美關係升格至與越中和越俄一樣的「全面戰略夥伴關係」。對沙利文來說,這是一次歷史性的勝利。美國現在和俄羅斯和中國一樣,成為越南「最親密的朋友」了。
沙利文同樣為微軟與總部位於阿布扎比的人工智慧巨頭G42達成的15億美元投資協議鋪平了道路(下圖 YouTube)。G42由沙利文的阿聯酋同行擔任董事長,據信其部分技術堆棧是建立在華為技術之上的。雖然白宮沒有直接策劃這筆交易,但沙利文明確表示,除非G42切斷與中國的聯繫,否則不可能與任何美國公司達成交易。最後,阿布扎比接受了沙利文的條件。領導G42交易的微軟總裁布拉德·史密斯表示,他認為沙利文制定了可能是美國歷史上最全面的技術和國家安全戰略,該戰略承認將世界新地區拉入美國軌道的重要性。「每個國家都有強烈的動機去贏得儘可能多的世界支持,」史密斯在談到美國和中國之間的競爭時說,「但除非你把你的技術帶到你試圖爭取到的國家,否則你無法贏得世界支持。」但阿聯酋在使用技術作為鎮壓工具方面的記錄也很慘淡。沙利文承認,關於哪些國家屬於美國陣營,存在著「健康的爭論」。他說:「我們可以說:我們不會與除北約、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以外的任何國家合作。但如果真這樣,你就放棄了世界上許多有能力、資源、能源和雄心的國家。」「我們不會拒絕與那些並非在所有問題上都認同我們的價值觀的國家合作的機會。」

沙利文對中國大陸建立尖端技術的「小院高牆」政策和策略,也存在一些爭議。引發爭論的不僅僅是沙利文與誰合作,還有他最終要實現的目標。並不是所有人都相信,中國大陸擁有先進晶元就會形成沙利文和拜登口中的對美國的「嚴重國家安全威脅」。也有許多人,包括沙利文的擁躉,對美國科技行業天生比中國大陸更有道德的觀點持懷疑態度。前美國新澤西州眾議員馬林諾夫斯基 (Tom Malinowski 下圖 Wiki) 說:「我完全同意一項使美國能夠引領第三次技術革命的政策,只要我們記住,美國在某些領域的主導地位並不一定會帶來最好的結果。」馬林諾夫斯基在沙利文擔任人權觀察華盛頓主任期間曾與他共事。沙利文承認老朋友馬林諾夫斯基的批評不無道理。「但讓我們面對現實吧,」他說。「我們確實面臨著美國科技的挑戰。但如果世界被中國、俄羅斯或伊朗的科技主導,這些問題將更加嚴重。」

2024年春天,習近平在與拜登總統的電話中警告說,如果美國繼續試圖阻礙中國的技術發展,他不會「袖手旁觀」。接著,北京對美國的出口管制及其與其他國家達成的相應協議做出了回應,對用於製造半導體的關鍵礦物實施了限制。中國大陸還出現了一個強大的禁售晶元黑市 - 因美國出口管制而被禁止獲取美國晶元的一些中國大陸公司成立了新公司,獲得了少量英偉達的高性能晶元。與此同時,英偉達又開發了不會違反美國管制的中國專用晶元,讓拜登政府興奮不起來。2023年,美國首次更新了其出口管制。2024年9月,拜登政府進一步收緊管制 - 荷蘭緊隨其後也擴大了類似的管制範圍。
但是,面對美國限禁的北京並非束手無策,而是投資其本國的先進科技領域。華為手機晶元的突破,更加堅定了北京發展獨立自主的供應鏈的決心。雖然北京在發展自主的供應鏈方面取得了進步,沙利文認為美國的行動只會讓北京完成這一使命變得更加困難和昂貴。英特爾首席執行官基辛格早些時候估計,中芯國際等中國大陸晶元製造商生產的最強大的晶元與英特爾和英偉達正在研發的晶元之間存在「10年的差距」,這在一定程度上要歸功於出口管制。「這可能是整個拜登政府最大的成就之一,」專註於中國的領先情報公司Datenna董事總經理拉瑟 (Martijn Rasser) 表示。拉瑟表示,僅美國出口管制對中國大陸的影響「將持續數十年」。
沙利文對技術抱有一個理想主義的未來 - 美國可以開啟一個以民主價值觀為主導的進步時代。但封禁后中國華為取的技術突破,以及最新報道說中國小米的3納米晶元流片成功顯示,沙利文對美國領導的理想主義技術未來,將面臨嚴峻的考驗。因為世界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動蕩,美國技術領先優勢在被不斷蠶食 - 曾經的領先企業英特爾已經風光不再;一度在中國大陸叱吒風雲的蘋果iPhone,也開始丟失所佔市場份額。
客觀來說,要在四年時間內實現沙利文的目標根本不現實。問題是,下屆政府內的國安顧問,還會繼續執行沙利文擬定的政策目標嗎。對此,沙利文認為拜登政府建立的與中國大陸的技術競爭政策不涉及政治和黨派,「因此很有可能成為未來美國外交政策的持久組成部分。」
或許,下屆政府的對華政策不會有大的變化。因為在競選總統期間,副總統哈里斯表示,美中政策應該是「確保美國贏得21世紀的競爭」。如果川普贏了的話,也會在相當程度上繼續推行沙利文的「小院高牆」的對華高技術圍堵政策。畢竟,這是前川普政府2018年發動對華貿易戰的演化升級。況且,沙利文在國際上開展的一些工作 - 無論是說服其他國家制定自己的出口管制,還是為跨國科技巨頭之間的交易鋪平道路 - 都有助於美國的對華高技術圍堵政策。
不管下屆政府如何行事,無論沙利文任滿后的個人計劃是什麼,他都十分期待很可能會扮演的一個新角色:成為一位特別重要的國會議員配偶 - 他的妻子很可能贏得新罕布希爾州眾議院席位(下圖 DailyMail)。


* 本文主要內容參考拉波斯基(Issie Lapowsky)的「The American who waged a tech war on China」一文。拉波斯基系《連線》(WIRED)雜誌報道科技和國家事務的記者。此前她為《連線》雜誌的資深作家。
參考資料
Lapowsky, I. (2024). The American who waged a tech war on China. WIRED. 鏈接 https://www.wired.com/story/jake-sullivan-china-tech-prof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