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樊嘉揚們之終焉

作者:羽西談郭  於 2022-4-28 09:1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個人日記|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關鍵詞:美國, 新冠肺炎, 樊嘉揚, 母親, 美式民主

樊嘉揚,出生在重慶,幼年移居美國,現為美國《紐約客》雜誌的專欄作家,用並不客觀中立的「春秋筆法」多次寫不實報道抹黑中國。《紐約客》是一本美國周刊,以新聞、評論、批評、散文、小說、諷刺、卡通和詩歌為特色。不是完全的新聞雜誌,會對美國及國際政治、社會重大事件進行深度報道。樊嘉揚以其華裔身份,專門報道中國新聞,對社會事件進行評述,成為在美國業界小有影響的中國相關問題報道的「專家」,對攻擊、抹黑中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一筆。

都是黃皮膚的錯?

2020年4月,樊嘉揚母親因為漸凍症在美國一家醫院住院,隨後因為疫情其母護工被趕走。這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很不幸,值得憐憫。起初,她利用個人作為記者的公眾影響力,在推特上幫助其母親所在醫院募款,以期獲得醫院對其母親更好的待遇和更多醫生的關注。從人道主義來說,救自己的母親採用「權宜之計」無可厚非,即便從某種角度來說這已經算「行賄」。但之後和醫院撕破臉面,屢次利用自己的影響力發推特控訴醫院對自己的母親「照顧不周」,最終通過此舉也是「得償所願」。對於遭到院方冷待和奚落,樊女士歸咎於自己的黃皮膚!打臉的是,在同一時間同為黃皮膚的《留學生日報》,稱願意向她母親捐贈一台呼吸機,以幫助其度過難關重獲健康。

去年,樊嘉揚以美媒記者的身份在香港暴亂中採訪,卻因「中國面孔」遭到暴徒圍堵騷擾,但她之後卻仍然支持暴徒,更無端抨擊香港警方,甚至發表了自己的名句:「我的中國面孔是個累贅」!

筆者這裡想對樊嘉揚說,黑眼睛、黃皮膚的中國面孔是無法改變的,新冠肺炎肆虐的美國,多少華人被歧視、遭遇不公對待?希望樊嘉揚看清美國社會的真面目,再反思一下發表反華文章的過往種種,迷途知返。

「自由民主」的美國真的愛她嗎?

樊嘉揚7歲移民美國,父母也是美國人。她這麼愛自由民主的美國,美國的反饋從以上事例可見一斑。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對國朝如此瘋狂撕咬,但實際上她的米國主人並不會多給她一塊骨頭,甚至最後還可能把她的骨頭啃掉,這是可以預見的。

馬丁.路德.金曾發表著名的演講《I Have a Dream》,當中提到「我夢想有一天深谷彌合,高山夷平,歧路化坦途,曲徑同通衢,普天下生靈共謁,這是我們都的希望,讓自由之聲響徹紐約州的崇山峻岭,讓自由之聲響徹賓夕法尼亞州的阿勒格尼高峰,讓自由之聲響徹科羅拉多州冰雪皚皚的落基山,讓自由之聲響徹加利福尼亞州的婀娜群峰,讓自由之聲響徹每一個山崗,每一個大小村莊,每一個州府城鎮,上帝所有的孩子,我們終於自由了!」如今看來,馬丁.路德.金如果泉下有知,看到現在的美國不知作何感想!的確,全世界的人都看到有什麼縈繞在美國的每一座高峰上,也的確有什麼東西遍布在紐約現在的大家小巷,但那絕對不是所謂的民主自由!長期以來,美國主流社會給亞裔貼上「模範少數族裔」的標籤,極力營造不存在針對亞裔種族歧視的假象。然而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背景下,部分美國政客肆無忌憚的種族主義言論,以及美國社會針對亞裔愈演愈烈的種族主義攻擊,已經撕下了這層虛幻的面紗。美國的反亞裔事件如同那裡的新冠肺炎疫情一樣持續肆虐。

疫情期間,樊嘉揚多次撰文攻擊中國,稱中國是導致疫情在全球範圍內不斷蔓延的罪魁禍首,甚至還編造中國對普通民眾患病不負責任,醫療救助不到位,導致很多無辜人員死亡。她以為自己是美國籍,卑躬屈膝,奴顏諂媚,結果卻是啪啪打臉。就在前年,她口中的三體文明向她卧病在床的母親伸出了民主的鐵拳,幾次三番在社社交媒體控訴,醜態盡顯。可憐的是,如今她的母親已去世。在乘坐地鐵時,樊嘉揚被一位非裔美國人大喊「滾出美國」,然而她害怕得不敢回擊。今年在逛超市時被一位金髮女郎指責「帶著你的新冠理我的狗遠點」,她委屈巴巴地在推特發文博同情。她口中的「自由與民主」給了她一記又一記響亮的耳光。

用道德經里的幾句話奉勸樊女士: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11:2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