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八路軍大咖 - 115師首任參謀長失蹤謎團

作者:趙大夫話室  於 2025-10-10 20:56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歷史名人|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關鍵詞:八路軍大咖, 周昆失蹤

19378月,隨著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中共為了實現國共合作、共同抗日的大局,決定將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在這次改編中,原紅一方面軍被整編為八路軍第115師。

 

115師在中共軍隊體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其領導層可謂群星璀璨。師長林彪是赫赫有名的軍事天才,副師長聶榮臻是老成持重的政工幹部,政治部主任羅榮桓則是深得軍心的政治領袖。在這樣一個強大的領導團隊中,作為參謀長,承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19382月,發生了一件至今都沒結論的蹊蹺事,一位秋收起義的元老、主席的老熟人,帶著三萬元軍費從八路軍總部出發,本該前往晉察冀根據地,卻從此杳無音訊、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他不但資歷很深,職務也很高,就是堂堂的八路軍115師首任參謀長。這個職位,如能堅持到1955年授銜,上將是打底、授予元帥也不意外。他是誰?

 

他就是周昆。

 


紅軍時期,周昆的資歷和開國元帥羅榮桓差距不大,而且兩人有諸多相似之處。周昆和羅榮桓都是1902年生人,而且都是湖南老鄉。羅榮桓是長沙以南的衡山人,周昆是長沙以北的平江人。周昆和羅榮桓少年時期,都受到過很好的教育,周昆曾在縣立師範就讀,羅榮桓還上過青島大學和武漢中山大學。兩人最初的相逢,是一起參加19279月的秋收起義,又一起參加了三灣改編

 

從秋收起義走出了一位元帥羅榮桓,一位大將譚政,還有5位上將、8位中將和5位少將。

當時,除了羅榮桓外,21歲的譚政是文書,19歲的張宗遜、18歲的陳士榘是主席的警衛員,而18歲的宋任窮、17歲的黃永勝和陳伯鈞則名不見經傳,這些人的資歷和職位均不及周昆。

 

然而,周昆失蹤的真相究竟如何?為何一位如此重要的軍事將領會突然人間蒸發?他的消失又牽扯出了哪些不為人知的歷史細節?

 

1.周昆其人

 

周昆(1902~?),原名周緒昆,男,湖南平江人,原八路軍第115師參謀長。 

 

周昆曾在平江縣立師範學校讀書,畢業後到縣城西街榮慶齋當學徒。19279月參加秋收起義,不久加入中共。其先在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第1團任排長,1928年任紅四軍第3137連連長,1929年先後任紅四軍第2縱隊第4支隊副支隊長、支隊長、第3縱隊第7支隊支隊長。1930年任紅十二軍第1縱隊縱隊長,後任紅12軍第34師師長。1931年任紅四軍參謀長。19324月改任紅四軍第11師師長、6月擔任紅四軍軍長,同年底改任紅一軍團第10師師長。19336月任紅一軍團第3師師長,10月調任紅軍大學教育長、代理校長。19342月當選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9月任紅八軍團長。在紅八軍團,黃甦任政委,羅榮桓任政治部主任。19358月任紅一方面軍參謀長。長征抵達陝北后,擔任紅軍學校校長。19366月任抗日軍政大學校務部部長。抗日戰爭爆發后,擔任八路軍第115師參謀長。19382月拐款潛逃,其後下落不明。 

 

周昆曾參加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鬥爭,參與指揮攻打天險臘子口、直羅鎮等重大戰役,率部參加了長沙戰役和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一、二、三、四、五次反圍剿作戰、中央紅軍長征。周昆失蹤后,中共給予周昆叛變革命,攜款潛逃,開除黨籍的定論和處理。

 

2.周昆失蹤經過

 

19382月,八路軍115師參謀長周昆照例前往閻錫山的第二戰區司令部開會,並領取了屬於八路軍115師的6萬元軍費。

 

然而,當開完會之後,周昆並沒有像以前那樣迅速返回部隊,而是將一個挎包交給了他的警衛員,他告訴警衛員說:這是重要文件,你馬上回去交給作戰科王科長

 

接到首長命令,警衛員沒有多想,按照命令回到部隊,並將挎包交給了115師司令部作戰科長王秉璋。然而,當王秉璋打開挎包之後才發現,包里根本不是什麼重要文件,而是3萬元法幣。

 

除了3萬元法幣,包內還有一封信,信是周昆寫的:共領取6萬塊錢,我帶走了3萬塊,另3萬塊警衛員帶回,望查收。

 

這就是關於115師參謀長周昆攜款潛逃最為直接和清晰地描述。

 

當然,周昆作為高級將領,他的失蹤或者攜款潛逃絕不能只憑一人的一面之詞。在作結論時,彭德懷的回憶,也提供了周昆有攜款潛逃的可能。

 

就在周昆失蹤事件發生的前一個月,19381月,周昆曾與八路軍參謀長葉劍英、參謀處長彭雪楓、高級參謀邊章五等人,出席了國民政府在武漢召開的全國師以上各級參謀長會議。

就是在此次會議中,周昆表現出對於國民黨大城市的繁華和國民黨高級將領奢靡的生活的羨慕。

 

周昆在向八路軍總部彙報參謀長會議情況時,曾流露出不滿的情緒,他說,在武漢感覺到十分丟臉,國民黨軍隊的參謀長都有自己的公館、小汽車和小老婆,我們八路軍的參謀長級別一樣,卻跟叫花子一樣。而且,他還抱怨八路軍駐武漢辦事處特別小氣,連雇傭黃包車的零錢也不願意多給。這樣的話,令彭德懷副總司令和左權副參謀長非常生氣,在一頓批評之後,脾氣火爆的彭德懷還拍桌痛罵了周昆一頓。

 

一個月後就發生了周昆的攜款失蹤事件。

 

3.周昆到底哪裡去了?

 

在軍史和黨史的多份資料之中,周昆的失蹤都被定義為攜款逃脫。

 

那麼,19382月周昆失蹤事件,是不是因此就確鑿無疑地被確定攜款潛逃呢?其實並不一定。

 

周昆失蹤之事確有其事,八路軍的一部分軍餉也確實沒有被交回總部,但是,周昆究竟是主動潛逃甚至叛變還是失蹤,乃至於被歹徒謀財害命,失蹤的軍餉究竟到哪裡去了,至今始終沒有確鑿的證據。

 

 

周昆的失蹤有以下幾種說法:

 

A.攜款回老家說

 

1938年,法幣的購買力十分堅挺,三萬確實是一筆巨款。當時,100法幣足以買到兩頭牛,因此被周昆拿走的3萬元法幣也足以買購買600頭牛,即便放在今天依然是一筆巨款。

 

作為紅軍和八路軍的高級將領,周昆失蹤一案軍隊和政府是極為重視的。而在解放之後,組織更是在周昆的家鄉 - 湖南平江進行了極為詳細的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參加革命之前,周昆從未沒有參加過任何反革命組織,也沒有任何反革命行為。周昆失蹤后,在整個平江也沒有發現周昆的蹤跡。按照之前的說法,周昆是因為羨慕國民黨奢侈的生活才攜款潛逃的,那麼,他如果攜帶巨款回老家,勢必會在老家大肆購買田地房產等。而以周昆的能力,家道中落的可能性也很低,那麼也就意味著,建國之後,周昆會被定為地主或富戶,目標會更加明顯。以當時黨組織直接深入到每個鄉村的強大控制力,無數人曾見過的周昆如果真的潛回老家,在組織的刻意調查之下,周昆絕不可能躲得過去,更不可能在平江安安穩穩的生活。

 

因此,周昆攜款潛逃回平江老家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B.叛變說

 

按照以前的說法,周昆是因為羨慕國軍軍官的奢靡生活,而攜款潛逃,那麼投奔國民黨顯然十分符合邏輯。

 

但是,很顯然,這種可能性依然約等於零。以蔣介石和國軍的作風及與共軍的舊怨,一旦共產黨的高級將領投奔國民黨,他們勢必會大肆宣傳,從而打擊共產黨。

 

但是,在國民黨的宣傳報道和秘密情報機構內,從未發現過周昆的蹤跡。這顯然不符合蔣介石和國民黨集團的一貫作風,所以,周昆攜款投奔國民黨的可能性也極低。

 

還有一種極端猜測是,周昆投靠了日寇,當了漢奸,這種可能性也約等於零。原因同樣很簡單,周昆雖然出現過思想動搖,也曾羨慕國民黨奢侈生活的想法,但是,這也僅僅是想法而已。

 

根據組織的調查,周昆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之中,從未有過反水行為,更沒有叛變民族和國家的絲毫跡象。而在周昆失蹤之後,八路軍動用秘密戰線的情報機構實施技術偵查之後,也從未在日軍那裡獲得過周昆相關的情報。更何況,以日寇一貫以華制華的作風,如果周昆真的當了漢奸,那麼,他最大的作用當然是利用自己對八路軍極為了解的優勢,率領漢奸部隊與八路軍作對。但從始至終,與八路軍作戰的偽軍之中,從未有過周昆的身影,所以,周昆叛變投日的可能性也為零。

 

C.移居香港或國外說

 

出身亂世、在無數戰爭之中成長的周昆,對於當時的局勢是極為了解的,當時正值二戰時期,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國外,想要過上奢侈的富裕生活,單單有錢是遠遠不夠的,擁有足夠的保護自己財富的權勢,才是重中之重。但是,孤身一人、不懂外語從未到過香港或國外,周昆想要安穩地過上富家翁的日子顯然很難。最關鍵的是,3萬法幣,雖然不菲,但也遠不足以讓周昆在海外過上富裕的日子。

 

因此周昆失蹤一案可能性最大的,是被歹徒暗害。也就是:周昆去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部領取在當時是一筆巨款的軍費之後,被歹徒覬覦,最終趁其單獨行動將其殺害。

 

至於為何歹徒會知道周昆攜帶巨款,則再簡單不過,因為,領款並非秘密行動,無論是他的警衛員還是他前去領款的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部相關人員,都會知道周昆領巨額軍費的事情。

 

尤其是魚龍混雜的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部,本就與八路軍沒有什麼關係,國民黨軍隊紀律又相當一般,所以,某些心懷歹意的人獲知此事,又發現周昆沒有跟隨部隊之後起了謀財害命之心,完全有可能。

 

在中共軍隊內,類似的事件就有皖南事變后,項英、周子昆等遇害一案。在一個藏身的山洞裡,副官劉厚總槍殺了項英、周子昆等,從他們身上搜走了所有的黃金、銀圓、法幣、煙土、懷錶、自來水筆及斯大林送給項英的手槍等貴重之物,投奔了國民黨。

 

在民間,1963年,河北張家口市發生了一起震驚全國的女出納李楊攜帶1.6萬元巨款失蹤案。張家口市礦山機械廠發工資當天,女出納攜巨款失蹤。警方派出大量警力在張家口展開地毯式搜索,卻仍然沒有絲毫線索。21年後,在進行房屋拆遷時,在一家的水泥地中挖出一副屍骨,被證明是李楊,才抓到了兇手。

 

隨著時間的推移,周昆失蹤案逐漸成為了一個歷史懸案。然而,它所帶來的影響卻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后。1950年代初期,中央軍委曾專門組織了一個調查組,試圖重新查明周昆失蹤的真相,但調查最終沒有得出明確結論。

 

到了改革開放時期,周昆失蹤案再次引起了學術界的關注,一些歷史學家開始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研究這一事件,將其置於當時的國際國內大背景下進行分析。

 

時至今日,周昆失蹤案仍然是一個未解之謎。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其它[熱點雜談]博文更多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0 21:1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