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80年代末,在編纂出版《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過程中,在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親自主持下,有關部門對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60多年來眾多高級將領進行了全面、客觀、公正和實事求是的歷史評價,正式確認了33位軍事家。90年代初,在《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卷》基礎上編纂《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的過程中,1994年8月經中央軍委審議,又確定增補3人為軍事家:黃公略、方誌敏、劉志丹。這樣,被稱為軍事家的共計36人。他們是:
毛澤東(1893~1976):中共中央主席、中央軍委主席、國家主席。
周恩來(1898~1976):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務院總理。
朱德(1886~1976):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中央軍委副主席,元帥,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鄧小平(1904~1997):中央軍委主席。
彭德懷(1898~1974):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司令,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元帥。
劉伯承(1892~1986):中央軍委副主席,訓練總監部部長,元帥。
賀龍(1896~1969):中央軍委副主席,元帥。
陳毅(1901~1972):中央軍委副主席,元帥。
羅榮桓(1902~1963):中央軍委副主席,總政治部主任,元帥。
徐向前(1901~1990):總參謀長,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元帥。
聶榮臻(1899~1992):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科委主任,元帥。
葉劍英(1897~1986)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元帥。
葉挺(1896~1946):新四軍軍長。
楊尚昆(1907~1998):中央軍委副主席,國家主席。
李先念(1909~1992):中央軍委常委,國家主席。
粟裕(1907~1984):總參謀長,大將。
徐海東(1900~1970):中央軍委委員,大將。
黃克誠(1902~1986):總參謀長,中央軍委秘書長,大將。
陳賡(1903~1961):副總參謀長,大將。
譚政(1966~1988):總政治部主任,大將。
蕭勁光(1903~1989):海軍司令員,大將。
張雲逸(1892~1974):中央軍委委員,大將。
羅瑞卿(1906~1978):總參謀長,中央軍委秘書長,大將。
王樹聲(1905~1974):總軍械部部長,大將。
許光達(1908~1969):裝甲兵司令員,大將。
許繼慎(1901~1931):紅一軍軍長,中共鄂豫皖軍事委員會皖西分會主席,1931年11月在 「肅反」中被錯殺。
蔡申熙(1906~1932):紅十五軍軍長,鄂豫皖特委委員兼軍委副主席,1932年10月9日在戰鬥中壯烈犧牲。
段德昌(1904~1933):湘鄂紅軍和蘇區創建人之一,紅六軍軍長,1933年5月1日在「肅反」中被錯殺。
曾中生(1900~1935):紅四軍政委,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參謀長,因反對張國燾的錯誤路線於1935年8月被殺害。
左權(1905~1942):紅一軍團參謀長,八路軍副參謀長,1942年5月25日在指揮戰鬥中犧牲。
彭雪楓(1907~1944):新四軍第四師師長兼政委和淮北軍區司令員,1944年9月11日在指揮作戰中犧牲。
羅炳輝(1887~1946):紅九軍團軍團長,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1946年6月21日病逝。
黃公略(1898~1931):平江起義領導人,紅三軍軍長,1931年9月15日作戰中傷重犧牲。
方誌敏(1899~1935):贛東北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紅十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1935年8月6日於南昌就義。
劉志丹(1903~1936):西北紅軍和革命根據地創建人,紅十五軍團副軍團長兼參謀長,1936年4月14日在指揮作戰時中彈犧牲。
林彪(1907~1971):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元帥。
這36位被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或「中國當代軍事家」。



1.「中國當代軍事家」的入選標準
中國人民解放軍自1927年「八一」南昌起義建軍以來,在革命的歷史長河中,湧現出多位文韜武略、運籌帷幄的統帥,更有許多身經百戰、戰功卓著的高級將領。僅1955年至1965年新中國首次實行軍銜制期間,就有1614位開國元勛被授予少將以上軍銜。其中,元帥10人,大將10人,上將57人,中將177人,少將1360人。在眾多將領中,享有「軍事家」稱號的只有36人,可謂鳳毛麟角。那麼,究竟誰有資格能成為軍事家呢?這也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中國當代軍事家」的評定是以「大將資格」為基線的,十大元帥和十大將是當代軍事家的主體。也就是說入選的任何人,不管是國家領導人、軍事幹部還是政工幹部,至少要具備大將資格。如江澤民雖當時任中央軍委主席,但不具備大將資格,所以未能入選。
作為統帥和領袖的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當屬元帥級人物。1955年評銜時,毛澤東任黨的主席、國家主席和軍委主席,是全國人民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在創建軍隊及奪取全國政權中居功至偉,是大元帥銜的唯一人選,這也是眾望所歸。只是由於他本人的意見,大元帥銜最終沒有授。而周恩來、鄧小平當時則是元帥候選人;李先念1955年評銜時曾是大將人選;楊尚昆在革命戰爭時期曾任紅三軍團政委、總政治部副主任、中央軍委秘書長,這樣的資格授大將銜是不成問題的。由於周、鄧、李、楊,都已在政府工作。毛澤東提出已到地方工作的就不評銜了,所以這幾位原高級將領55年就沒有參加評銜。
在新中國成立前犧牲的11位高級將領中,葉挺將軍是南昌起義主要領導人之一和新四軍首任軍長,僅此兩條足以有資格評為元帥。另外10人,許繼慎、蔡申熙、段德昌、曾中生、黃公略是紅軍初創時期的軍長(政委),方誌敏、劉志丹、羅炳輝為土地革命中後期的軍團領導,左權、彭雪楓為八路軍、新四軍師以上高級將領,他們對於創建和領導人民革命武裝、指揮軍團和兵團作戰功勛卓著,比照1955年的評銜條件均具備「大將資格」。
2.「中國當代軍事家」的排名
毛澤東以其無可爭議的地位名列榜首;周恩來是人民軍隊創建人之一,戰爭時期任軍委副主席,新中國成立后長期擔任國務院總理,因而位列次席;朱德是十大元帥之首,長期擔任紅軍總司令、八路軍總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被列入統帥級人物,排在第三位;第四位是鄧小平。1955年中央曾考慮給當時的軍委委員11人均授予元帥軍銜,鄧小平位列第七,排在陳毅之後,羅榮桓之前;而在軍事家排名中,鄧以軍委主席的身份列為統帥級人物,排在朱德之後,在其他9位元帥之前。
十大元帥除朱德、林彪之外的其他元帥排名是按1955年授銜時的順序,8位元帥依次為彭德懷、劉伯承、賀龍、陳毅、羅榮桓、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
葉挺排在元帥之後、大將之前,顯然他是被當元帥看待的。為了不打亂元帥們的順序,葉挺排在最後一名元帥葉劍英元帥之後。
葉挺之後,是楊尚昆、李先念。李先念如果當年授了大將銜,肯定不能排在粟裕之前。但在軍事家中,楊、李二人能排在十大將之前,與他倆都擔任過國家主席不無關係。楊尚昆1982年後曾任10年中央軍委常務副主席,所以能排在曾任中央軍委常委的李先念之前。
接下來是十位大將,排名也是按授銜時的順序:粟裕、徐海東、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張雲逸、羅瑞卿、王樹聲、許光達。
大將之後是10位新中國成立前犧牲的將領(葉挺已列入元帥級)。這10人又分為兩部分:前7位是1989年公布的,后3位是1994年增補的。可以看出,這兩部分分別按他們犧牲的前後次序排名的,即犧牲的越早排名越靠前。前7位:許繼慎(1931年)、蔡申熙(1932年)、段德昌(1933年)、曾中生(1935年)、左權(1942年)、彭雪楓(1944年)、羅炳輝(1946年);后3位:黃公略(1931年)、方誌敏(1935年)、劉志丹(1936年)。黃公略雖然犧牲最早,但因是1994年增補的,所以排在前7位之後。
林彪在1955年十大元帥中名列第三,只不過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給放到最後了。
3.中共36位軍事家出生地的分佈特點
縱觀中國歷史,歷代統一戰爭,大多是北方統一南方,國共這次大戰也不例外。但仔細研究國共兩黨的眾多軍事將領的出生地,卻發現南方人佔據優勢,尤其是中共的軍隊。
如果以傳統的秦嶺、淮河位分界線,劃分中國地理意義上的南北方,那麼36位軍事家有33位都是南方人,佔比91.7%;而秦嶺、淮河以北的僅有3人:佔比僅有8.3%。
湖南15位,高居榜首:包括毛澤東;3位元帥:彭德懷、賀龍、羅榮桓:6位大將:粟裕、黃克誠、陳賡、譚政、蕭勁光、許光達;5位先烈:蔡申熙、曾中生、左權、段德昌、黃公略等人。
四川7位,名列第二:包括鄧小平、楊尚昆;4位元帥:朱德、劉伯承、陳毅、聶榮臻;1位大將:羅瑞卿。
湖北4位:李先念、林彪、徐海東、王樹聲。
廣東3位:葉劍英、葉挺、張雲逸。
另外,羅炳輝是雲南人,方誌敏是江西人,是100%的南方人;而許繼慎是安徽六安人(在淮河以南),彭雪楓是河南鎮平人(在淮河以南),也都屬於地理意義上的南方。
36位軍事家出自北方的僅有3位:第一位是出生於江蘇淮安的周恩來(祖籍是浙江紹興),第二位是山西五台的「布衣元帥」徐向前,第三位就是陝西保安的劉志丹。
這和當時革命形勢「南熱北冷」的大背景,基本上是一致的。如果換一個角度,從紅軍的發展趨勢來看也是相符的。
土地革命時期10年間,紅軍一度發展到十幾個根據地30多萬人。在紅軍發展史上,先後成立過一、二、四3大方面軍、10個軍團,以及35個軍的番號,總計60多個軍。
這60多個軍絕大多數活躍於南方,包括番號紅1到紅18的37個軍。此外,南方還有閩西紅19、20、21軍,贛西南紅20軍,贛南紅21、22、22軍、23軍,以及鄂豫皖根據地的紅25、27、28、30、31、33、34、35軍等部。
誕生在秦嶺~淮河以北的僅有12個軍,這其中還有長征后合編而來的,像陝北紅軍和紅25軍等部合編而來的紅27、28、29軍;還有一支誕生於東北抗聯的李紅光紅32軍。
誕生在北方地區的其餘8個軍,或者沒有召集起來番號就撤銷了,或者成立不久隊伍就被打散了。比如誕生於河北地區的幾支隊伍,冀中紅19軍、冀東紅19軍,冀南紅20軍、紅21軍、紅26軍,以及山西平定起義軍組成的紅24軍。
劉志丹和陝北紅26、27軍,是北方12個軍中碩果僅存的。
鑒於36位軍事家嚴苛的入選標準,以及南北方軍事發展的嚴重不平衡等特點,本朝軍事家,不同於以往,著名軍事家以南方人為主也就不奇怪了;加之中國近現代,湖南、四川等地民眾異常活躍、英才輩出,這兩個地方的人引領近現代中國的發展也就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