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沉重的軍史話題:2/3的志願軍戰俘去了台灣

作者:趙大夫話室  於 2024-11-14 22:0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歷史事件|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10評論

關鍵詞:志願軍戰俘, 台灣

志願軍戰俘是一個與「冰雕連」一樣沉重的話題,關於這些戰俘在戰俘營的遭遇,請看下面這個視頻。

 

https://youtu.be/KCKiDbsElZI

 

 

看著視頻中戰俘們的遭遇及無助、凄苦的表情讓人終身難忘,難怪有些鏡頭被作為絕密資料塵封數十年。然而這些前輩畢竟為國殊死奮戰過,他們不應該被遺忘。

 

據統計,志願軍戰俘中有6673人回到了大陸,14334人到了台灣,另有12人到了印度。

 

這些戰俘回到大陸后,曾經遭受過不公平待遇,后又給予平反。鑒於這方面的資料較多,就不贅述了。那麼去台灣的這14000多人,又過得如何呢?

 

1.赴台過程

 

1954120,早晨9點, 14000多名戰俘揮舞著青天白日旗、高喊「回台灣」的口號,離開了朝鮮板門店附近的聯合國軍戰俘營。扛著孫中山、蔣介石巨幅照片的台灣代表團迎上來,向戰俘們表示熱烈歡迎。不少戰俘紛紛向孫和蔣的照片致敬。在美軍陸軍第八軍的護送下,530輛卡車把戰俘送到仁川。在這裡,他們轉乘15艘美軍運輸船去台灣,美第七艦隊和美空軍第五軍則一路隨行保護。

 


在海上漂泊了88個小時后,他們到達目的地 — 台灣基隆港,另有142名重傷病員,已先由軍機直接送往台北接受治療。

 

2.回台伊始

 

台灣方面動用了極高的規格來歡迎志願軍戰俘抵達台灣。蔣介石派了蔣經國、張其昀、谷正綱等到碼頭歡迎。站在岸邊的蔣經國,甚至流下了淚水。歡迎場面之宏大,媒體報道之熱烈,自不必說。上岸后,又分乘225輛軍用大卡車,分成5個支隊,由摩托車隊前導,救護車、通訊車隨行;另外還有國民黨安排的廣播車沿途播放歌曲散發傳單。車隊到達台北后,沿主要街道行進,沿途不斷有人燃放鞭炮,一派喜慶氣氛。

 

123,心情激動的蔣介石接到傷病戰俘先期乘軍機平安抵台的報告后,這位敗退台北后,飽受失眠症困擾的67歲老人安睡了9小時。第二天,他在日記中寫道:「實為今年來最安眠之一夜也。」在日記中,蔣介石把此事稱為「五年以來精神上對俄鬥爭之重大勝利。」

 

台灣還舉行了盛大的歡迎集會,行政院長陳誠在會上致詞。不久,蔣介石還派總統府參軍長桂永清代表他前往各義士新村及各醫院宣慰戰俘們。24日,他又出面接見戰俘代表三十餘人,對他們慰問勉勵。他說:你們這次回到自由祖國的懷抱,就猶如被匪綁票日久的子弟,經過了漫長的掙扎和鬥爭,終於獲致了今日,比父兄子弟團圓歡欣更為有意義,有價值,無比快樂和勝利。他要求全體戰俘為三民主義而奮鬥1955123日,台灣當局為紀念戰俘們到台一周年,又將該日定名為自由日,發起條條大路通自由運動

 

 

3.台灣的承諾及安置情況

 

然而喜慶過後,台灣方面「戰俘去台灣后可以自由選擇職業、不肯去台灣的,可以選擇前往中立國」等承諾,並沒有兌現。行政院長陳誠在視察大湖、楊梅等地誌願軍戰俘駐地時,曾虛弱地解釋道:國家的自由和個人的自由是分不開的,要爭取個人的自由,必須爭取國家的自由

 

歡迎活動結束后,戰俘們立刻喪失了做自由平民的權利,失去自由,並被迫接受國民黨方面所授予的義士榮譽,被集體送往台北市郊的苦苓嶺接受洗腦。台灣國軍總政治部在這裡設有一個叫做心戰總隊的部門。還施以密集課程,強迫義士上課,灌輸黨國思想教育。台當局又發起所謂請纓從軍運動,強迫戰俘簽名附和。兩個月的思想訓導之後,台灣當局於195445日公開宣布:全體志願軍戰俘宣誓加入國軍部隊。在編入之前,蔣經國領導下的義士就業輔導處曾對全體戰俘的情況進行了詳細的調查,其比較關鍵的幾項數據如下:戰俘總數14334人,其中21-35歲年齡段者12229人;文化程度為大學者僅4人,無學歷者6986人;軍官、士兵比例為110。這些調查資料,直接影響到了台灣方面對戰俘們的分配調撥。

 

就業輔導處制定的志願軍戰俘志願加入國軍的門檻是:16歲以上40歲以下;體檢合格;政治考察合格。結果,大約有12300人被編入國軍,占戰俘總數的86%;其餘2000餘人,有1000餘人因為年齡不合標準而被淘汰,以平民身份另行安置;此外還有1000餘人,究竟因何原因未被編入國軍,則不得而知;其具體去向,也尚無統計資料披露。

 

為便於消化,每個軍事單位只分配一個戰俘。他們先是被編入新兵營接受基本的軍事、政治訓練,然後被個個擊破式地分散分配到各個具體單位,原則是每個單位只分配一個戰俘,如此來保證戰俘們被孤立后能夠迅速融入國軍。至於部分被分配到軍事單位,但始終心懷不滿的戰俘,則多被送往特設的反共義士感訓團接受二次洗腦,待政治思想合格后再返回軍隊;仍不合格者則有可能被送往火燒島監禁關押。

 

至於戰俘們參軍后的具體待遇,受自身文化程度的影響比較大。陳誠在台灣擔任行政院長期間,很重視專門技術人員,為這類公職人員制定的薪酬比普通公職人員高出許多;軍隊系統也不例外。戰俘們進入新兵營后,經常被鼓勵去考取各種技術類的特訓班以及各兵種的專業學校,有一定文化的戰俘因此受益頗多。至於那些文盲、半文盲戰俘,則大多被分配去當列兵、伙夫、馬夫、勤務兵,雖然有按年資加俸的優待,但境遇與有文化的戰俘比起來,就相差甚遠了。尤其是退伍后,許多人只能幹些底層的粗活,生活大都比較困苦。當然,最實際的,還是1954105日通過的為國軍士兵制定的《授田條例》,按照這個條例,每個退伍的戰俘將被授予年產兩千斤稻穀的田地。只是台灣田地本就很少,等輪到這批義士們授田時,已經無田可授,最後當局選擇以發放與田地價值相當的現金作為補償。

 

4.戰俘們的國際活動

 

19542月到11月,台灣當局組織各種義士訪問團在島內外到處活動。台灣當局非常看重這些戰俘們所帶來的宣傳效應。所以,一方面戰俘們被強迫參加國軍,另一方面,台灣當局還組織了各種各樣的義士訪問團,到處出訪19542月到3月這段時間,義士訪問團主要局限於訪問台灣本地各縣、市以及各部隊;從4月份開始,義士訪問團開始被陸續派往海外。參加訪問團的戰俘,主要是原戰俘營里會英語的親國民黨骨幹;這些骨幹分子,部分是原國民黨幹部或士兵,也有的是台灣派遣進入戰俘營的特務;而且各訪問團均配備有台灣當局的情報人員作為顧問,以便監督。菲律賓、泰國、日本、越南、美國、古巴、西班牙、法國、義大利等國家,均曾多次留下義士訪問團的足跡。

 

5.戰俘們的晚景

 

隨著戰俘們的宣傳價值與日俱減,他們與普通國軍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小。戰俘們從軍隊退役后的境遇,與普通國軍退伍軍人,也就是所謂的榮民們中晚年的遭遇,大致相同。一方面是外省人語言不通、習俗不同,本就難以融入台灣本土社會;另一方面,50年代出於反攻大陸的需要,台灣當局又針對他們制定了一系列苛刻的特殊限制,如延長服役期限、限制結婚條件等等,導致榮民們的成家、就業、醫保、養老全都成了問題,甚至激發為社會事件。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台灣當局於195411月設立了由蔣經國全盤主持的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蔣經國主持退輔會不到半年,為榮民們先後建立了屏東隘寮農場、嘉義大埔農場、宜蘭三星農場、花蓮壽豐農場、彰化二水農場等,讓榮民們得以在此通過務農自食其力。後來又在屏東、花蓮、台南、新竹等地修建榮民之家,解決年老榮民的養老問題。195666日,台北榮民總醫院也在蔣經國的推動下開始興建,三年後建成投入使用,該醫院成為許多榮民看病的地方,因其設施先進、專家陣容強大,許多國民黨高層人物診療的首選。

 

婚姻是戰俘們最大的痛。或許是顧及到赴台戰俘們的特殊性,一開始在台灣的桃園縣曾特別修建有一所義士之家,專門收容那些退役后無力自謀生路又無處投靠的義士。後來,義士之家更名為榮民之家,戰俘們和普通國軍之間的區別,也就消失了。與普通榮民一樣,戰俘們最大的痛不是養老與醫保,這些問題隨著台灣當局的政策已漸漸解決,台灣當局解決不了的,是他們的婚姻問題,如桃園的義士之家所收容的光棍義士,就曾一度達3000餘人。

 

1988年,台灣當局正式允許志願軍戰俘返回大陸探親,免費為其去除身上敏感的政治刺青。

 

198913,大陸出台《關於我軍被俘去台人員要求回大陸定居的處理意見》,由此,戰俘們不但可以返鄉探親,也可以選擇回大陸定居了。該處理意見規定:

 

我軍在戰鬥中被俘去台人員,不同於一般台胞和在台灣的國民黨老兵。他們要求回大陸定居,經說明大陸生活條件等情況后仍要求定居的,原則上應予批准,並予以妥善安置。……對批準定居的被俘去台人員的政治歷史不審查、不追究。對他們被俘前參加我軍的一般歷史應予承認,但不補辦複員、轉業和離休、退休手續。……」

 

這些前輩們真的不易!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0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24-11-15 00:54
【1989年1月3日,大陸出台《關於我軍被俘去台人員要求回大陸定居的處理意見》,由此,戰俘們不但可以返鄉探親,也可以選擇回大陸定居了。該處理意見規定:】

請教趙大夫兩個問題 ---

1)韓戰俘總數14334人,當時回大陸的佔33%。1989年至今從台灣回大陸定居的有多少人數?

2)從台灣回大陸定居的戰俘能否與一般大陸公民享有同等的自由權利?比如自由搬遷,找工作,創業,旅遊出國,回台灣等等?
回復 Wuming123 2024-11-15 01:45
本來美國找了一批國民黨的人,是因為他們會說漢語,便於管理戰俘營。誰知國民黨不守規矩,在戰俘營搞政治,逼迫戰俘刺字反共,不從者斷手剜心!你想想身上刺上」反共「的戰俘誰敢回大陸?
回復 浮平 2024-11-15 02:23
Wuming123: 本來美國找了一批國民黨的人,是因為他們會說漢語,便於管理戰俘營。誰知國民黨不守規矩,在戰俘營搞政治,逼迫戰俘刺字反共,不從者斷手剜心!你想想身上刺上」反共「的戰俘誰敢回大陸?」
Out of the 14,000 POWs who chose to go to Taiwan, many voluntarily got tattoos to show their anti-Communist stance. Some may have been coerced during the intense conflicts between pro-Communist and anti-Communist factions in the camps. If the CCP genuinely wants to welcome these individuals back, it shouldn't matter whether they have these tattoos. They should be given the choice to remove any anti-CCP symbols before returning.

別將【戰俘手記】中記錄的刺字相互血戰事件與後來去台灣的大批戰俘混淆了。

根據博主提供的關於 14000 戰俘去台事實【台灣方面動用了極高的規格來歡迎志願軍戰俘抵達台灣。蔣介石派了蔣經國、張其昀、谷正綱等到碼頭歡迎。站在岸邊的蔣經國,甚至流下了淚水。歡迎場面之宏大,媒體報道之熱烈,自不必說。上岸后,又分乘225輛軍用大卡車,分成5個支隊,由摩托車隊前導,救護車、通訊車隨行;另外還有國民黨安排的廣播車沿途播放歌曲散發傳單。車隊到達台北后,沿主要街道行進,沿途不斷有人燃放鞭炮,一派喜慶氣氛。】  

這批人後來是否自願選擇去大陸定居與你提到的特殊事件無邏輯關聯。
回復 屠龍刀之原界 2024-11-15 05:49
浮平: Out of the 14,000 POWs who chose to go to Taiwan, many voluntarily got tattoos to show their anti-Communist stance. Some may have been coerced during
純屬扯淡!戰俘是交戰雙方的事,共產黨個聯合國軍在朝鮮交戰,停戰後返回雙方,是天經地義的事!關國民黨鳥事?斷腿剜心都是有人有姓有名這也不是共產黨造謠,強迫刺字」反共抗俄「,這也是人盡皆知的事。這次赤裸裸的違反日內瓦戰俘公約!
回復 浮平 2024-11-15 06:04
屠龍刀之原界: 純屬扯淡!戰俘是交戰雙方的事,共產黨個聯合國軍在朝鮮交戰,停戰後返回雙方,是天經地義的事!關國民黨鳥事?斷腿剜心都是有人有姓有名這也不是共產黨造謠,強
第一,好好說話.  靠嘆號連天,情緒爆棚不增加理性成分。

第二,細緻一點,先把邏輯問題的層次和深度搞清楚,別沖著自己的目的去跳躍式的咆哮,除非是為了完成洗地任務,但個人的認知程度和邏輯水平不稱職依然無用。

第三,沒有那麼多以個人目的,主觀願望為依據的天經地義和自古以來,關起門來自嗨是可以的,在國際舞台上就不需要這樣的感性發泄了,沒有意義。
回復 七把叉Archie 2024-11-15 06:42
大夫辛苦。回國戰俘大夫一句平反,輕輕帶過。志願軍戰俘最輕處罰是發配原籍,意味著回農村監督勞動。回國戰俘何時處罰,何時平反。我們都知道,聽說志願軍還有戰俘是改開之後的八十年代末期。所有戰俘的人生已經接近晚年,平方與否,有何意義?賠款嗎?提幹嗎?解決城市戶口?一句平反的話,把他們為國家出生入死流血流汗一筆抹殺,你覺得公平嗎?比較應該奔赴兩岸的戰俘待遇比較,才有意義。究竟當年去台灣的戰俘們,是棄暗投明,還是誤入歧途?這樣比較才有意義,不是嗎?
回復 rfw1972 2024-11-15 07:30
為了2萬戰俘又幹了兩年,雙方死的遠遠超過2萬,這就是愚蠢的政治正確
回復 nierdaye 2025-5-12 14:40
浮平: 【1989年1月3日,大陸出台《關於我軍被俘去台人員要求回大陸定居的處理意見》,由此,戰俘們不但可以返鄉探親,也可以選擇回大陸定居了。該處理意見規定:】

我知道有老人家定居大陸,但是定期回去台灣榮民醫院接受免費醫療服務。
回復 浮平 2025-5-12 23:20
nierdaye: 我知道有老人家定居大陸,但是定期回去台灣榮民醫院接受免費醫療服務。
哦,個例可能比較特殊,謝謝分享。不過我想了解的是整體層面的自由狀況——比如大多數人是否能自由往返、創業,或是公開談論自己的歷史經歷。不知道你提到的這位老人是個別情況,還是這種做法已經比較普遍?有沒有相關的公開政策可以參考?
回復 nierdaye 2025-5-13 10:53
浮平: 哦,個例可能比較特殊,謝謝分享。不過我想了解的是整體層面的自由狀況——比如大多數人是否能自由往返、創業,或是公開談論自己的歷史經歷。不知道你提到的這位
抱歉,沒有做過相關的社會調查和研究。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5:22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