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遼金元三朝是中國,還是外國的?

作者:趙大夫話室  於 2024-9-16 23:5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歷史事件|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18評論

關鍵詞:遼金元三朝, 中國

有一句話非常有名,叫做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相信很多朋友都聽說過這句話。

 

崖山位於廣東省江門市的崖門鎮,在1279年南宋祥興二年,當時南宋的軍隊與蒙古的軍隊在崖山進行了大規模的海戰。最終陸秀夫背著年少的皇帝趙昺投海自盡,許多忠臣追隨其後,十萬軍民跳海殉國,南宋亡國。中原漢族第一次整體被北方游牧少數民族所征服,崖山之戰是我國歷史上重要的轉折點。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皇帝先命後宮嬪妃盡皆自殺,最終崇禎皇帝自己在煤山自縊而死,一些諸臣從死,明朝滅亡。吳三桂同年四月歸降大清,參加山海關大戰,大敗李自成農民軍,並跟隨清軍入山海關。清軍迅速佔領中原和江南,要求漢族男子剃髮,留滿族髮飾和穿滿族服裝,還宣布: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命令。然而無數的江南人不為所動,為自己一身傲骨不肯易服易發,不肯投降清軍,最終造成了嘉定三屠,揚州十日的慘劇。

 

漢族又一次被北部游牧少數民族統治。雖然明朝滅亡了,但是朝鮮的李氏王朝自認為小中華,在國中仍然使用崇禎年號,叫做崇禎后xx,使用了很長時間。

 

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句話大致意思就是說宋朝和明朝滅亡以後,華夏文明出現了斷層,或者說中華文明已經在中國這塊土地上不存在了。但與宋朝同期,佔據大量國土,與宋有千絲萬縷的遼、金兩朝怎麼算,其後的元、清兩朝怎麼算,這些朝代是外國嗎?

 

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這句話是誰說的?就至關重要了。很多人可能認為是我國一些士大夫提出來的,其實這句話是抗日戰爭時期由日本專家提出來的。這就看出來當時日本人的用心險惡,為了能徹底打破壓國人的心理防線,拋出這樣的觀點,可謂非常的荒謬,所幸我們的骨氣沒有丟,憑藉上下一心最終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無論宋朝滅亡,還是明朝滅亡,華夏文明都沒有出現斷層,反而華夏文明展現出了強大的生命力,把蒙古族和滿族同化並吸收了游牧民族的文化,使之變成了中國的實實在在的少數民族。並且無論元朝還是清朝,都把北京作為首都,都是我國歷史上的正統朝代,不僅華夏文明沒有出現斷層,反而出現了更好的發展。

 

1.二十四史、二十五史或二十六史

 

二十四史為中國古代各朝撰寫的二十四部史書的總稱,是獲歷朝代納為正統的史書,故又稱正史,記載逾四千年的中國歷史,上起傳說的黃帝,止於明朝崇禎十七年(1644年),計3213卷,約4000萬字,且統一使用分本紀、列傳的紀傳體編寫。

 

二十五史,比二十四史增加了《新元史》或者《清史稿》。二十五史包括《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新元史》(也有不算新元史而計入《清史稿》的)二十五部史書。二十五史之中,除第一部《史記》是通史之外,其餘皆為斷代史。

 

 正史一名,始見於《隋書·經籍志》,當乾隆帝欽定二十四史以後,正史一稱就由二十四史所專有,取得了正統史書的地位。

 

1921年,中華民國大總統徐世昌下令將《新元史》列入正史,與二十四史合稱為二十五史,但學術界則一般奉《清史稿》為二十五史之一而摒除《新元史》,如果將兩書都列入正史,則成二十六史

 

1.遼金元各朝如何看待該朝和中國歷史

 

中國曆來有修前朝歷史的傳統。

 

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建國之初,依仿漢人制度,設立監修國史官,並且仿照中原的做法,撰修《起居注》、《日曆》、《實錄》等。遼代曾先後四次撰修實錄。

 

金朝建立后,很注意總結前朝的興衰得失,著力修撰《遼史》,前後撰成兩部《遼史》。第一次是熙宗皇統年間(公元1141 - 1149年),耶律固主持修纂,最後由蕭永祺完成,此《遼史》有紀三十卷,志五卷,傳四十卷,但未曾刊行。

 

《金史》撰成於元代,全書一百三十五卷,其中本紀十九卷,志三十九卷,表四卷,列傳七十三卷,是反映女真族所建金朝的興衰始末的重要史籍。

 

《金史》是元修三史之一,最早議修於元世祖中統二年(公元1261年),以後在至元元年、十六年,以及仁宗朝、文宗朝都分別議論過修史的事。

 

元朝建立以後,由於正統之爭,遼、宋、金三朝的歷史一直沒有正式編寫過。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元順帝妥懽帖睦爾詔修遼、宋、金三史,脫脫擔任總裁官。脫脫決定遼、宋、金皆為正統,並組織了漢族、畏兀兒族、党項族、沙剌班(漢名劉伯溫)、蒙古族的史學家等多人一起參加修史,開創了各族史家合作修史的先例。

 

直到元順帝至正三年(公元1343年),才決定各與正統,《遼》、《金》、《宋》三史分別撰修。翌年十一月,《金史》告成,前後用了不到一年的時間。修三史的都總裁官是右丞相脫脫,其中歐陽玄的貢獻最為突出,他制訂《金史》撰修的發凡舉例,書中的論、贊、表、奏皆他屬筆。

 

《元史》是系統記載元朝興亡過程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成書於明朝初年。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元朝滅亡,朱元璋下令編修《元史》。

 

由於明代的《元史》編纂工作過於草率,錯誤百出,後代學者皆呼籲重修元史。後來以《元史》為底本,利用明清有關元史的研究,例如參考《元經世大典》殘本、《元典章》,又吸收了西方有關元史的研究成果,例如法國的《多桑蒙古史》、波斯人的《蒙古全史》等書,參考《四庫全書》未收錄之秘籍及元碑拓本等,以三十年之功,重修新史。

 

《新元史》對成吉思汗至蒙哥時期蒙古經營西域的內容、四大汗國盛衰興亡的情況等,記載得比《元史》詳細。《新元史》還糾正了《元史》的錯誤。

 

3. 遼金元各朝如何看待中華文化

 

在遼金元統治中原后,都對漢文化有著不同的觀點看法,但無論三朝對漢文化抱著怎樣的態度,他們都在對漢文化進行學習,包容,發展。在促進本民族文化發展時也帶著漢文化的不斷發展。遼金元三朝的文化是本民族文化與漢文化不斷發展的結果。是多民族共同創造了這一地區與時段的文化與社會的繁榮

 

遼金元三朝時期,由於燕雲地區社會經濟的發展,同時也帶動了這一地區以漢文化為主流的多民族文化的繁榮。雖然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態度,變化及影響。但漢文化一直都在這一地區發展。

 

A.遼朝

 

契丹民族早在唐初,便同中原建立了密切的政治、經濟聯繫。在長期的相互交往中,不斷的受到唐風的熏習,因此在其建國前便已出現了漢化趨向。

 

遼朝統治者在建國初,即詔立孔廟、親祭孔子、設掌養士翻譯刻印了《論語》《五經傳疏》等書。

 

遼朝政權建立前本無文字,惟刻木為信。耶律阿保機命漢化程度頗深的契丹族學者突呂不等人增損漢子偏旁部首。

 

遼朝在遷都中京后,也效仿中原唐宋的做法,行科舉,開科取士,所試內容,也以詩賦為主。吸收有才華的番漢知識分子入仕參政。聖宗還大張旗鼓地召賢納士,以示朝庭對知識分子的重視。如《遼史.聖宗紀八》記載: 太平五年(1025) "十一月庚子,幸內果園宴,京民聚觀。求進士得七十二人,命賦詩,第其工拙,以張昱等一十四人為太子校書郎,韓欒等五十八人為崇文館校書郎此後,各地爭相效尤。

 

儒家學說強調君臣大義,倫理綱常,主張尊王,維護大一統,成為歷代統治的最強有力的思想武器。除此之外,漢文化在遼朝地位越重要時,也有其他的思想流行,遼朝統治者採取了三教並立,諸家兼容的態度,使遼諸家思想,學術可以自由碰撞,互相交融,擺脫以前契丹的蒙昧粗俗的狀態而進步到文昌物盛的階段。促進了社會的穩定,文化的交流,學術的發展,歷史的進步。遼朝對儒學從忽視到重視說明了漢文化的優秀,傳承千年而不衰的文化。

 

B.金朝

 

金朝是由北方少數民族女真族所建立的,金朝對北宋,南宋的戰爭曾經對中相對先進的經濟文化造成過災難性的破壞,但是,隨著金朝在淮河以北統治的確立,女真族進入中原越來越多的接受了以漢族為代表的先進生產方式和思想文化的影響,不僅使女真族擺脫了文化落後的面貌,也加快了歷史發展的進程。

 

金朝對孔子及儒學由大不敬到十分崇拜。金朝初進軍曲阜,金兵對著孔丘像罵道:「『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是你說的嗎?放火把孔廟燒毀。金兵又要掘孔丘墓,被宗翰制止。金熙宗開始尊孔,在上京立孔廟,親自去拜祭,又封孔丘的後裔孔璠為衍聖公。

 

金朝建國前,女真族沒有文字,傳遞信息或靠刻箭,或憑記憶。金朝初年,以漢子和契丹字為通用文字,並融合為女真文。金多次把漢文書籍翻譯成女真文。北宋末年儒學在金朝傳播,漢族官員教授女真族貴族子弟識字讀書。金熙宗以後諸帝都接受儒家學說的系統教育。

 

金代宗室對中原文化價值取向的認同,加推動了女真文化和漢文化的融合,在當時社會中營造出了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和氛圍。

 

金朝統治者在金代建國之初就提倡學習中原文化, 許多典章制度的設置也是模仿中原王朝。他們大力提倡尊孔讀經,把儒家經典翻譯為女真文字,學校教育和科舉考試也無不以儒家學說為核心的內容。通過開科考試選拔,入仕以後,朝廷還要定期考核其政績,以定遷升罷降,而且都有具體標準和規定。從以上記載看出,金代的女真統治者已原原本本地繼承了漢文明中一系列儒家制度。

 

金朝繼承了唐宋的修史制度,設立國史院,著作局等機構

 

在文學藝術領域,金上承遼,宋之餘緒,在散文,詩詞,戲曲,書法,繪畫,雕塑,音樂,等方面有不俗的成就。

 

宗室教育作為中國古代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關係到整個宗室的道德修養和文化素養,進而關係到整個朝代的治亂興衰。因此,歷代都非常重視對宗室子弟的教育,金朝也不例外。

 

比如大名鼎鼎的廢君、海陵王完顏亮,一面荒淫殘暴,另一面卻是才華橫溢,時人稱讚他的詩詞一吟一詠,冠絕當時,他是蘇軾的鐵杆粉絲,現今有數首詩詞流傳。

 

鵲橋仙 待月

 

停杯不舉,停歌不發,等候銀蟾出海。

不知何處片雲來,做許大、通天障礙。

虯髯捻斷,星眸睜裂,唯恨劍鋒不快。

一揮截斷紫雲腰,仔細看、嫦娥體態。

 

暴君也好、文人也罷,他不是中國之人,是哪國之人?古昔及現今的正統中國人,有多少達到這樣的水準?

 

C.元代

 

元朝對儒學則是不即不離,不冷不熱,使儒學失去了獨尊的地位,而屈居於佛、道之後。但在忽必烈的復興下又成為正統地位。

 

元是由北方少數民族蒙古族所建立,蒙古滅金的翌年,理學家趙復北上宣講程朱之學。之後由許衡促使理學成為官學。

 

元儒自嘲:十儒九丐。其實為牢騷話。元人設儒戶,儒戶田賦多有優免。地方至中央設置官學,由儒生做教官,從事儒學的管理與教學,朝廷加封孔子為大成至聖先師。忽必烈重用劉秉忠、姚樞、郝經等藩邸儒臣,建元改革,其根本原因是此時中原殘破凋敝、經濟蕭條,行用儒法、勸農桑,立綱紀,能夠強化集權,促進生產,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但過後不久,儒法就在和回回法的鬥爭中敗下陣來。

 

蒙古政權按照中原王朝的政體和運作模式,建成了繼唐、宋之後一代正統王朝 -大元 。學術也由湮晦漸復昌明,確立了儒學的主導地位,程朱之學成為元代之官學 。儒學與文學的全面融會,使得元代文學思想產生了一系列新變,形成以儒學為精神底蘊的詩風文風,如平易正大、沖淡悠遠、紆徐雍容、涵淳茹和等。

 

儒家思想的發展,對於元朝來說,讓蒙古族人對嗜殺,屠城等不好傳統的浸染,促使其消失。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佛教,道教盛行,在不斷的發展中三教相互交融,取長補短。促進了漢文化的及佛教,道教的繁榮發展。

 

以元朝在中原的末帝元順帝妥懽帖睦爾為例。他在靜江(今桂林)居住了一年左右,在這期間他寓居於大圓寺中,受該寺的秋江長老教導,學習了《論語》、《孝經》,並每日練習寫字兩張。後來妥懽帖睦爾被召回大都時,還將他學習所用的書冊文具藏入小皮匣中,隨時翻看。

 

元順帝親政后,採取儒治的文化政策,包括恢復科舉、開經筵與太廟四時祭、親郊祭天、行親耕禮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前面提到的編修遼、宋、金三朝史,解決了這一歷史遺留難題,為中華一統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他在敗逃回歸蒙古故地后,面對朱元璋的招降,托使者帶回去給朱的一首漢文詩:

 

《贈吳王》

 

金陵使者渡江來,漠漠風煙一道開。
王氣有時還自息,皇恩何處不昭回。
信知海內歸明主,亦喜江南有俊才。
歸去誠心煩為說,春風先到鳳凰台。

 

該詩不亢不卑,落落大方,自己承認元朝王氣有時還自息,不吝讚歎江南有俊才,同時又囑告明太祖:春風先到鳳凰台。最後一句有兩個理解:春風先到鳳凰台,我們沙漠是偏僻之地,沒必要趕盡殺絕了;二是,春風是先到江南,但草原的春季遲早會到來,到時候又是金陵王氣黯然銷

 

4.如何看待遼金元三朝

 

遼金元肯定不是現在中國,但同樣不用懷疑的是,遼金元當然是中國歷史,遼人、金人、元人當然也是中國人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

 

遼金對自我的認同從來沒有混淆過,他們和宋爭的只是正統而已。所以他們自稱北朝,而對宋成為南朝,國書往來也是如此。

 

今天之所以能有這個爭議,原因只是因為今天的主體民族是漢族,所以才有了這樣的問題存在。

 

先秦時期,漢族都沒形成,現在一般以華夏族代稱,但這是一個後人的稱呼。炎黃之前,是沒有主體民族的。其後,夏可以稱為繼承炎黃主體,算是華夏族的前身,也就是最最正統夏人

 

而商就不是,商實際上是東夷的一份子。

 

周發端於西戎。商周都發端於夷狄。

 

秦祖先飛廉來自於商,主體來自於西戎。

 

就是漢,我們今天這個主體民族,其實繼承的並不是炎黃為主體的華夏,而是發端於南蠻,因為無論是劉邦還是項羽,都是楚人,即所謂的南蠻

 

兩晉是漢人的王朝。可二十五史中同時代有多部正史的,還有南北朝。《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再加上《南史》、《北史》,都是正史。其中魏、北齊、周、北,都是鮮卑人政權。北齊高歡世代居於懷朔鎮(今內蒙古固陽西南),生活習俗完全是鮮卑化的。更不說其他的諸如前秦後秦、前燕、南燕等一大堆,其實都是胡人所統治。這裡是200多年。

 

至於隋唐,都脫胎於鮮卑化的關隴貴族,即宇文氏的武川鎮軍事貴族。楊堅本身就是鮮卑化的漢人,其皇后獨孤伽羅是鮮卑化的匈奴人;唐也是如此,關隴貴族高官,李淵的媽是鮮卑化的匈奴人,一代賢后長孫皇后是鮮卑人。更不用說一堆的少數民族名將高仙芝等等。

 

五代十國的五代,後唐、後晉都是沙陀人,也是列入正史的,《五代史》。

 

不但漢人統治區有朝代更迭,其實草原一樣有朝代更迭。只不過唐宋元明清被稱為朝代,而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契丹、女真被當成了族名而已。實際上,那些也不過是草原的朝代更迭而已。任何一個部落強大,它所代表的部落名就成了草原共主,就成了草原的朝代名。

 

泱泱大國,五千年歷史,如果把那些非「正統」的商、周、秦、漢、隋、唐、遼金西夏、元、清等統統去掉,那還叫中國歷史嗎?中華文化還叫中華文化嗎?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是出自民族英雄林則徐的一副自勉聯。其實中華大地及文化恰似大海,由無數江河匯成。它們既是源頭,也是組成部分。中華像大海一樣,具備寬廣胸襟,能容納無數江河水,容納和融合后形成了超常大氣,也就註定它會生生不息。

 

遼金元三朝及所屬領土是否屬於中國,其實他們自己已經做出了回答,我們的前人也給予了確認,再討論真的是多餘的。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8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24-9-17 04:31
【遼金元三朝是中國,還是外國的?】

這是個 yes or no 的哲學話題。哲學問題的黑白答案即取決於對所有抽象名詞動詞的定義,概念,坐標系,衡量標準的建立,以及應用中的時空範圍,作為判斷依據。比如,中和外。

再對具體信息分類梳理,並使用同樣的標準去一致性的衡量應用,再逐步得到結論上的共識。這樣才可能有以追求真理真相為目的,提出論點和支撐論點的事實依據和判斷依據的邏輯一致性。

作為業餘愛好或者宣傳目的無所謂,但人文領域的哲學範疇用於各個學科的分析方法和標準不同,只是簡單的談談。
回復 七把叉Archie 2024-9-17 07:27
大夫提出有趣話題,可惜解釋就差強人意了。崖山之後無華夏,是否是日本人說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正確。當大宋亡國消息傳到日本,舉國哀嘆。那之後的一段時間,無數的男孩取名秀夫,紀念陸秀夫的意思顯而易見。兩次達子野蠻人的入侵,對於中國人精神文化的戕害是實實在在的。蒙古人差點要殺光漢人,把田地改成草原,讓蒙古人放牧。是漢奸建言留著漢人可以賦稅養活蒙古人才作罷。蒙古國人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北人,南人。北人指的是漢化了的北方女真人,鮮卑人後裔。南人才是貨真價實的漢人,最低等,賤民。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的多了,何曾有過滿朝官員加上皇帝,集體跳海自盡的。因為當時的人們也完全清楚,華夏亡了,不單單是改朝換代。滿清達子,強迫漢人剃髮易服。假如滿韃子人數過半,勢必強制漢人該用滿語,那中華絕對亡了。之所以沒有,一是因為滿族人數絕對少數,二是他們的文化遠遜於中華文明。中國人得以保留文明的核心部分,哲學,技術,醫學,語言等等。剃髮易服,對於中國人精神污辱極強。民族服裝是文明的外在因素(包括髮型),韃子當然明白其為確定民族特性的一部分。蒙元和滿清,對於華夏文明基本上是守成,難於創新。文明沒有發展,只能衰敗。亡國奴利用精神勝利自欺欺人的把蒙元滿清當作自己的朝代,實難自圓其說。滿清留給我們滿嘴韃子口音的北京話(我個人猜測,滿語兒化音讓北京話這個異族漢話反客為主),文化上同樣毫無發展。辛亥革命的口號,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說明漢人自己,到滿清末年,依然不接受滿清韃子是中國人。而西太后在給英國的外交文件上,自稱韃靼皇帝。說明民族性的兩面,歸屬感和認同感(或者說接受感?)滿清最終也沒有建立。滿清祖訓,中國守不住,就回東北老家。有鑒於此,東北早期一直是皇家禁地,不準漢人涉足一步。到滿清末年,各種原因,東北解禁。大批漢人闖關東,而滿清滅亡,東北已經是漢人天下,回不回東北已經沒有意義。
回復 屠龍刀之原界 2024-9-17 08:09
"崖山之後無中華,明亡之後無華夏」 是甲午戰爭之後,日本(文人)妄想取中國而代之的意淫!和現在棒子把屈原,孔子都認成他家祖宗一脈相承。

當年南宋,遼,金鼎立之勢,南宋本來就是漢文化的繼承者,但是遼,金在後期,也基本上被漢化。金滅遼,蒙滅金,北方雖然名義上是蒙元的天下,但是真正管理北方的還是北方漢族(世侯),蒙古人沒有能力」蒙化「北方的漢人。其實最後崖山之戰滅南宋的,也都是北方的漢人軍隊。

蒙元建國,雖然把南方漢人化為下等人,但是在文化上並沒有(能力)滅絕漢文化。雖然有三家共用一把菜刀的傳說,但是也沒有強行剃髮,也沒有焚書坑儒。這就是為什麼百年之後明朝漢族文化能很快北卷全國。其實蒙元直接控制的北方,漢文化也沒有被壓制,畢竟蒙古統治者沒有自己的文化。

一言以蔽之,遼,金,南宋,蒙元都是漢文化的傳承者。不過南宋比較純正,而且南方的漢文化,並沒有因為南宋政權的滅亡而消亡。漢文化在南方的興盛,跨越明,清,民國,直到現在仍然如此。
回復 rfw1972 2024-9-17 11:05
浮平: 【遼金元三朝是中國,還是外國的?】

這是個 yes or no 的哲學話題。哲學問題的黑白答案即取決於對所有抽象名詞動詞的定義,概念,坐標系,衡量標準的建立,以
多讀讀歷史,比空談邏輯強
回復 浮平 2024-9-17 11:39
rfw1972: 多讀讀歷史,比空談邏輯強
等你看懂了這個層次的內容之後,再去有邏輯的跟帖?否則只能鼓勵一下,每次跟在本人後面感覺新鮮,想發言,想 get attention, very cute。

你的老師是否只教過你:邏輯就是自古以來?
回復 rfw1972 2024-9-17 11:45
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從姓氏就能看出與中國的遠近,遼是鮮卑後裔建立的國家。鮮卑5大姓慕容,宇文,獨孤,長孫,尉遲,那都是中國百家姓之一;蒙古人根本沒有姓只是名,都是狐狸嘩啦的。女真的?我們知道的朗朗,這是人名啊?
回復 浮平 2024-9-17 11:56
rfw1972: 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從姓氏就能看出與中國的遠近,遼是鮮卑後裔建立的國家。鮮卑5大姓慕容,宇文,獨孤,長孫,尉遲,那都是中國百家姓之一;蒙古人根本沒有姓
你連別人的名字都沒搞清楚 ---- 郎朗,不是朗朗。

與郎咸平,郎平同姓。

要不要學好邏輯,用好邏輯?與拍腦門兒就口無遮攔不同吧?
回復 七把叉Archie 2024-9-17 12:20
至於大遼,就更不是中國的朝代了。契丹大遼,天龍八部(明清八旗應該是學習契丹人的)。柔然被突厥所滅。余部到達今遼寧一帶。分成北部室韋南部契丹。室韋後來是蒙古室韋。契丹人建立大遼,和宋朝分庭抗禮。完全是另一個國家,自始至終都不是中國一部分。后契丹被女真大金滅國,耶律大石摔殘部西遷,在西域建立卡拉契丹汗國,也叫西遼。俄國人最早認識契丹人,誤以為他們是中國人。至今俄語中國人,依然是契丹人代稱。
回復 rfw1972 2024-9-17 12:22
浮平: 你連別人的名字都沒搞清楚 ---- 郎朗,不是朗朗。

與郎咸平,郎平同姓。

要不要學好邏輯,用好邏輯?與拍腦門兒就口無遮攔不同吧?
你終於不之乎者也了。那你知道朗朗為什麼叫朗么,因為他的滿族姓氏鈕祜祿氏的意思是狼。所以他其實是真想叫狼狼的。俺要說的是,滿族人沒有演化的姓氏,也就是歷史上他們一直再用滿族姓氏,只是到了近代被漢人淹沒,不得不改性,完全使用漢姓。
回復 浮平 2024-9-17 12:57
rfw1972: 你終於不之乎者也了。那你知道朗朗為什麼叫朗么,因為他的滿族姓氏鈕祜祿氏的意思是狼。所以他其實是真想叫狼狼的。俺要說的是,滿族人沒有演化的姓氏,也就是歷
與你不知道別人的姓無關,這就叫做邏輯。

如果無邏輯拍腦門兒的習慣是說給自己聽的,自嗨,關家裡去自古以來就夠了。或者找張虎皮先壯個膽兒。你那個制度不會主動教你什麼叫做邏輯,把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背得滾瓜亂熟也與邏輯和哲學無關。邏輯好的都是自身智商情商都高而且品質也好,善於獨立思考的人們才會不斷提升,不是整天盯在別人後面想打人又夠不著,專門給自己挖坑,洗地吹牛的低級五毛層次。

你把外國當中國了?搞清楚了什麼叫外國,什麼叫中國了嗎?

邏輯不重要,怎麼跟菲律賓一打官司就輸了呢?自嗨沒用吧。放虛心一點,本人會教你邏輯問題出在哪裡,你知道嗎?下回就會打贏官司,不是賭狠玩戰狼,玩投機取巧。不然像你這種邏輯混亂的,不是自相矛盾就是事與願違,適得其反,只會搞下三濫添亂。
回復 Wuming123 2024-9-17 23:39
中國,還是外國?這個說法不精確!歷史上的」中國「,就是漢(中華)文化的傳承。歷史上的」外國「,就是南蠻北夷,就是遊離於漢文化之外的周邊民族。夏商周,春秋爭霸,秦漢。。。都是漢文化傳承者,不是人種,更不是地域。

五胡亂華,雖然在現在中國的北方,但是仍然是」胡「,因為他們是漢文化的破壞者。西夏雖然自稱夏朝後裔,也算中原文明的一支,但是它自創文字,雖然興盛一時,但是其文化,和國家都湮滅在歷史長河。但是它只是漢文化上長出了的一個小樹枝,最後枯萎掉了。所以現在沒人說西夏是漢文化的一部分。

蒙,遼,金都是在現在的中國地域,建立的外族政權。但是他們並沒有同化當地漢文化,反而被漢文化同化,因此他們都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都是漢文化的延續者。
回復 浮平 2024-9-18 02:09
Wuming123: 中國,還是外國?這個說法不精確!歷史上的」中國「,就是漢(中華)文化的傳承。歷史上的」外國「,就是南蠻北夷,就是遊離於漢文化之外的周邊民族。夏商周,春秋爭霸,秦漢。。。都是漢文化傳承者,不是人種,更不是地域。

五胡亂華,雖然在現在中國的北方,但是仍然是」胡「,因為他們是漢文化的破壞者。西夏雖然自稱夏朝後裔,也算中原文明的一支,但是它自創文字,雖然興盛一時,但是其文化,和國家都湮滅在歷史長河。但是它只是漢文化上長出了的一個小樹枝,最後枯萎掉了。所以現在沒人說西夏是漢文化的一部分。

蒙,遼,金都是在現在的中國地域,建立的外族政權。但是他們並沒有同化當地漢文化,反而被漢文化同化,因此他們都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都是漢文化的延續者。
【「Have you ever been associated or affiliated with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No Senator, again I』m Singaporean.」】

回復 rfw1972 2024-9-18 10:12
Wuming123: 中國,還是外國?這個說法不精確!歷史上的」中國「,就是漢(中華)文化的傳承。歷史上的」外國「,就是南蠻北夷,就是遊離於漢文化之外的周邊民族。夏商周,春
不是五胡亂華,而是華亂5胡。漢人自己不亂搞,弄的所有人都活不下去,天下會亂么。5胡里的大胡匈奴早已融入漢族,兩家皇族通婚以幾百年,皇帝劉淵自稱是劉邦的後代,他仁政愛民,得到漢族和少數民族人民的支持。二胡鮮卑一直是漢人的雇傭軍,八王之亂時也一直幫助漢人政權平亂。慕容坷,莫容垂都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一代人傑。在南北朝三百年亂世,真正尋求實現統一結束戰亂的是北方少數民族英傑,不是龜縮在南方,不思進取,精於內鬥躺平的漢人垃圾
回復 七把叉Archie 2024-9-18 13:01
rfw1972: 不是五胡亂華,而是華亂5胡。漢人自己不亂搞,弄的所有人都活不下去,天下會亂么。5胡里的大胡匈奴早已融入漢族,兩家皇族通婚以幾百年,皇帝劉淵自稱是劉邦的后
罵錯地方啦,最適合你這段罵詞的應該是習包子的小粉紅,那群垃圾,真要打起來,依然是亡國奴,沒一點出息。我在b站聽音樂,日本作曲家的作品,英雄的黎明,下面的評論「1900年,八國聯軍攻佔北京,日本是其中的一員。他們盜取了太常寺里的皇家樂譜,這是中國古典雅樂的一部分,是中國文化的瑰寶。這些樂譜的流失,使得我們失去了了解和研究中國古典雅樂的重要資料,也使得我們失去了傳承和發揚中國古典雅樂的機會。1931年,日本侵略中國,攻佔了曲阜,掠走了孔子的《祭孔樂譜》。這是中國古典雅樂的另一部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樂譜的流失,使得我們失去了了解和研究中國古典雅樂的又一重要資料,也使得我們失去了傳承和發揚中國古典雅樂的又一機會。
每當我們在抖音、快手裡聽到日本人作曲的中國風音樂,如《故宮的記憶》《七劍戰歌》,《萬里長城》《英雄的黎明》《千年的祈禱》等等經典古樂時,就有網友說:「音樂無國界,音樂人有國界。」這句話深深地刺痛了我們的心。我們佩服日本音樂家掌握了中國古典雅樂的靈魂,肯定了日本音樂大師能把中國的音樂描述地如此氣勢磅礴,幽幽長遠。然而,這對我們來說,是多麼大的諷刺啊!
    我們不能否認,日本音樂家對中國古典雅樂的理解和創作,確實有一定的深度和高度。然而,這並不能掩蓋他們對中國文化的掠奪和侵犯。他們利用中國的音樂,來滿足自己的藝術追求和商業利益,而忽視了中國音樂的真正價值和意義。這是一種對中國文化的傷害,也是一種對中國人的侮辱。」 這群孫子,能有什麼本事。
回復 Wuming123 2024-9-18 22:57
rfw1972: 不是五胡亂華,而是華亂5胡。漢人自己不亂搞,弄的所有人都活不下去,天下會亂么。5胡里的大胡匈奴早已融入漢族,兩家皇族通婚以幾百年,皇帝劉淵自稱是劉邦的后
看來你和糞叉子一個水準!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也就是漢文化(文人為代表)離開了北方。剩下的北方漢人在相互廝殺中被」蠻化「!也就是雖然是漢人的後代,但是卻失去了文化傳承,成為和胡人一樣的野蠻人!要知道,五胡亂華後期,凡是相貌與中原漢人有異的」胡人「,幾乎被殺絕!最後北魏一統北方,自願漢化。

北魏的自我漢化,其實和當年魯迅的」漢字不死,中國必亡「是一個道理。沒有文化的鮮卑,面對先進的漢文化,作出的決然對策。雖說北魏鮮卑永遠融入漢人消失了自我,但是其血脈卻被漢人所延續。就像河水流入大海一樣。
回復 七把叉Archie 2024-9-18 23:39
Wuming123: 看來你和糞叉子一個水準!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也就是漢文化(文人為代表)離開了北方。剩下的北方漢人在相互廝殺中被」蠻化「!也就是雖然是漢人的後代,但是卻
蠢貨連文明文化的區別都不懂,就敢甩開腮幫子胡掄了。哦對了,我忘了,你是搗漿糊專業戶。在中共的語境里,一切都是為現實政治服務,所以歷史事件中,關公戰秦瓊屢見不鮮。尤其是二百斤不換肩的包主席執政,哪裡還有真實學術的空間?不然怎麼會有你這個文盲對著科技文史知識,大放厥詞的可能?!
回復 rfw1972 2024-9-18 23:52
Wuming123: 看來你和糞叉子一個水準!五胡亂華,衣冠南渡。也就是漢文化(文人為代表)離開了北方。剩下的北方漢人在相互廝殺中被」蠻化「!也就是雖然是漢人的後代,但是卻
衣冠南渡?漢人如喪家犬,路上餓死無數,還狗屁瞎吹。先逃過去的把后逃過去的當賊來防,結果導致蘇俊之亂,死傷遍野。門閥政治,垃圾壟斷權力,以躺平為榮,以做事為恥,東晉就是一個垃圾場,後來的宋齊梁陳,除了劉裕是個英雄,然後就一代不如一代,直到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的後庭花。腐朽的假漢人政權被關隴集團的真漢人政權取代是大勢所趨。
魏晉南北朝三百年,看看漢人的代表都是誰,坐著洋車不穿褲子在女人堆里趴的晉武帝司馬炎;何不食肉糜的白吃晉惠帝司馬衷;眼高手低的東晉元帝司馬睿。歷史上最垃圾的朝代是那個,就是晉,15個皇帝只有半個明君,剩下的不是白吃就是變態。北方則是少數民族英雄的勵志史詩,劉淵,石勒,苻堅,慕容垂,拓跋珪,宇文泰,高歡,宇文邕,長孫晟...
回復 七把叉Archie 2024-9-19 00:13
rfw1972: 衣冠南渡?漢人如喪家犬,路上餓死無數,還狗屁瞎吹。先逃過去的把后逃過去的當賊來防,結果導致蘇俊之亂,死傷遍野。門閥政治,垃圾壟斷權力,以躺平為榮,以做
你這也是眉毛鬍子一把抓,司馬家的晉和南渡的東晉一塊說。淝水之戰大敗符堅的難道不是東晉?決定人的核心屬性的是文化不是血統。沒有文化文明,單純生物性的血統,人就猴子。你所謂漢化的英雄們,都是因為他們歸化了先進的漢文明。當然不可否認,野蠻人在融入文明的過程中,發揚光大了原有文明。南北朝的民族熔爐,為唐宋的華夏文明再輝煌創造了條件。從漢化的程度,文明的傳承說,日本,韓國無疑比北方游牧野蠻人更加完整的繼承了中華正統。我想這也是為什麼說崖山之後無華夏之說的緣起。日本韓國人自身的角度,他們也認為自己完整的繼承了華夏文明的幾乎全部,政治制度,包括語言文字,冶金科技,建築住房,音樂繪畫,思想價值觀。文明的方方面面都有,韓國的電影里,從他們的視角反映的女真人,明顯的高麗韓國人是先進文明人,女真人是茹毛飲血的野蠻人。而且事實的確如此。文化意義上,日本韓國人更像是中國人。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31 21:4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