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如何評價國共兩黨在抗戰中的作用?

作者:趙大夫話室  於 2024-9-5 01:51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歷史事件|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11評論

關鍵詞:國共, 抗戰

抗戰勝利79年了,如何評價國共兩黨在抗戰中的作用?或者說, 抗戰是誰打的?共產黨,還是國民黨?

 

1.國民黨在抗戰中的作用

 

根據國民政府國防部194710月統計,在整個抗日戰爭中,國民黨軍隊作戰消耗合計3227926人,其中陣亡1328501人(包括8名上將,41名中將,71名少將,17萬名校尉),負傷1769299人,失蹤130126人;因病及其它耗損合計937559人,其中死亡422479人,殘廢191644人,逃亡323436人。兩項合計為4165485人,犧牲是巨大的。 八年抗日戰爭,尤其是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軍隊中的大多數將士的作戰是英勇的,他們為抗擊日寇的進攻,為中華民族的生存進行過殊死抵抗,與全國人民一道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築起了一道民族的長城,這是載入史冊的。

 

國民政府作為一個未真正統一的政權來說,其功效發揮得非常驚人,甚至對一個統一政權來說也算是不錯了的。在面對遠遠強於自己的對手,通過各種手段保證日軍在開局的進攻之後陷入僵局和組織起幾百萬軍隊和壯丁去上戰場, 而不是像某些大國那樣,打了一個半月或者兩個月就崩潰投降。之後就是幾年僵持期,國民政府承擔了其作為一面抗日旗幟的功能, 雖然下面也有各種苟且及不堪,但依舊沒有像某個前朝一樣割地賠款了事,而是堅持下去直到日本投降。

 

1937820,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頒布作戰指導計劃及戰鬥序列,決定國軍部隊之運用,以達成持久戰為作戰之基本主旨,將全國劃分成5個戰區:第一戰區司令長官由海陸空軍大元帥蔣介石兼任,轄平漢、津浦兩鐵路線;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轄晉、察、綏;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馮玉祥,轄江、浙;第四戰區司令長官何應欽,轄閩、粵;第五戰區司令長官蔣介石兼(9月改李宗仁),轄山東,總兵力為現役軍人170萬人、後備軍人150萬人。以後,戰區隨著戰局的變化而增減,各區司令長官和轄區也有變化。

 

在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歷經平津抗戰、山西抗戰、淞滬會成、平漢津浦鐵路沿線作戰、武漢會戰,擔當了正面防禦作戰的主要任務,起了主體作用。

 

初期四大會戰在武器裝備落後的情況下,正面戰場打過幾次比較有影響的硬仗和勝仗。其中,淞滬會戰堅持了3個多月,雖然最後失敗,卻打破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但是這次失敗,中國的首都南京遭到日軍佔領,日本侵略軍在南京製造了駭人聽聞的大屠殺事件,30萬南京軍民被慘遭屠殺。

 

由李宗仁指揮的台兒庄戰役,取得殲敵1萬餘人的勝利,受到國內外輿論的稱讚;

 

武漢會戰,中國投入百萬部隊,日軍參戰25萬人,戰役進行了4個半月,戰鬥數百次,消滅日軍4萬餘人,中國軍隊傷亡40萬人,雖然沒有阻擋住敵人的進攻,但給予敵人以很大消耗。

 

這一時期,正面戰場有力地抵抗了敵人的進攻。雖然中國軍隊損失了近百萬,丟掉了將近1/4的國土,但也使日軍損失兵力約70萬人,財力、物力均遭到極大消耗,日本開始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時實行的速戰速決計劃被徹底打破,抗日戰爭順利地進入到戰略相持階段。

 

進入抗日戰爭戰略相持階段以後,正面戰場敵我態勢基本趨於穩定。但為了推毀國民黨政府的抗戰意志,日軍仍然不斷對正面戰場發動有限的攻勢作戰。針對日軍的攻勢作戰,國民政府採取了有限度攻勢與反擊」,「極力保持現有狀態的方針,並在1939年底至1940年初發動了對日軍的冬季反攻

 

1941年日軍發動太平洋戰爭,中國正面戰場的主要戰役包括:南昌會戰、桂南會戰、隨棗會戰、棗宜會戰、長沙會戰、中條山會戰等等。在這些會戰中,國民黨軍隊愛國官兵大部分能夠英勇作戰,其中很多人為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的最後勝利而獻出了自己的生命。正是由於他們的努力,抗戰相持階段中正面戰場中國軍隊取得過一些局部的勝利。

 

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美國、英國向日本宣戰,與中國結成軍事同盟,這對於中國抗日戰爭無疑發生了積極的影響。

 

在戰爭後期,國民黨也曾制訂過反攻作戰計劃,但由於豫湘桂戰役的大潰敗,使這個反攻計劃成為了泡影。而實際上,正面戰場的反攻作戰主要是在緬北滇西展開的。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派出遠征軍進入緬甸與盟軍共同對日作戰。1942年第一次緬甸戰役失敗後部分遠征軍進入印度後補充官兵成立了中國駐印軍。194310,中國駐印軍與美、英軍隊聯合,開始進行緬北反攻作戰。

 

 

2.如何評價國共兩黨在抗戰中的作用

 

抗日戰爭是中國五千年歷史中少有的,面對強敵,全民奮起抵抗,而最終取得勝利的大事件。這這一歷史階段,無疑國共兩黨是主角。如何評價它們在抗戰中的作用,有兩個極端的說法,一個是全面肯定共產黨,貶低國民黨,另一個相反,全面肯定國民黨,貶低共產黨。

 

其實抗日戰爭是在以國共兩黨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開展的,這就決定了,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戰場並存。兩個戰場在戰略上相互依託、相互配合,它們之間是互存互補的關係,缺一不可。故意貶低任何一方都是居心不良。

 

正面戰場堅持抗戰,為敵後戰場的開闢創造了條件; 敵後戰場的開闢,為正面戰場的堅持創造了條件。戰爭中中日兩國軍事力量對比的轉換,國民黨和共產黨的力量朝相反的方向運動,這種複雜的過程,是從兩個戰場上開始和完成的。兩個戰場在戰爭中的不同表現,直接影響著全國的政治局勢。因此,兩個戰場的地位和作用客觀地表現了國民黨和共產黨在抗戰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肯定敵後戰場對戰爭的勝利所起的至關重要的作用時,也不能忽略正面戰場的存在及其發揮的作用,反之亦然。

 

下面這一視頻,我們可以看到珍貴的中國抗戰女兵的風采,她們既有國軍也有共軍。正是她們與男人一樣,在危機關頭,共同支撐起了中國。中國因此不但沒有倒下,而且從此進入了聯合國五強,一個讓曾經的侵略者夢寐以求的位置。

 

https://youtu.be/fa_pUIv_ZKA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11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24-9-5 02:02
如何評價一系列的歷史事件,各種人物的作用取決於如何先建立一致的坐標系和衡量標準 ---- criteria,以及評價的目的和意義。如果直接進入細節就容易採取 cherry-pick 的方法為自身的政治立場服務,即使事實本身可以基本共識,但結論屬於偏見引導,即政宣。 self-defined,self-judging,and self-serving。

這些大量的歷史事實歸納和評論需要學者們(包括兩岸的學者)在建立了非政治化的客觀共識衡量標準才更有意義。

舉個例子,文中提到【故意貶低任何一方都是居心不良。】 如果人們對具體事件得出誰是主力方的結論,是否屬於故意貶低哪一方,居心不良呢?於是容易進入惡意動機論,誅心論的落後政治手段應用。那麼,政宣的最終效果就是製造了恐懼感,學者們要麼不參與,要麼不接受,多半只能停留在 non-professional,各說自話的認知階段,甚至吵架罵架,造成派性鬥爭的結果。
回復 rfw1972 2024-9-5 11:03
日本侵華戰爭始於1930,到1941中國已經喪失大半國土仍然不敢對日宣戰。國民黨兵敗如山倒,上百萬人做漢奸,剩下一小半和日本勾勾搭搭,1942年美國對日宣戰,蔣介石才敢對日宣戰,但依然敗多勝少。共產黨只有幾萬人還不是每個人都有槍,只能撓痒痒。國共年年都在爭誰的作用大,日本人心裡在冷笑。
回復 浮平 2024-9-5 11:14
rfw1972: 日本侵華戰爭始於1930,到1941中國已經喪失大半國土仍然不敢對日宣戰。國民黨兵敗如山倒,上百萬人做漢奸,剩下一小半和日本勾勾搭搭,1942年美國對日宣戰,蔣介石才敢對日宣戰,但依然敗多勝少。共產黨只有幾萬人還不是每個人都有槍,只能撓痒痒。國共年年都在爭誰的作用大,日本人心裡在冷笑。
笑別人在怎麼笑是最無意義的觀點表達,因為與議題無邏輯關聯。但更可能流露自身以己度人的狹隘民族主義觀心理和配合政宣的意圖。那麼,不如思考:即使在笑,當今的日本學者不但不會冷笑學術爭議,而更可能笑不敢有學術爭議?

對事實,對邏輯,對結論的不共識之處,學者們會爭論一輩子,二輩子。。。這是學者們的社會責任和興趣,與政治家不同的,不可或缺的社會精英功能,因為這不屬於誰的力氣大誰說了算的認知領域,也不屬於拍腦門兒一人分一半的利益分配領域。不同之處在於:民主法治社會可以有爭議(人們對事實可以了解得更全面,有各自的判斷),可以建立人文領域非政治化歷史學科的專業標準,和相對而言較高的共識度;專政集權制度暫時只能處於政治化的結論 ---- 政宣,學者們不容易有爭議,不容易發表不同意見的階段。不願意成為惡意動機論,亂七八糟政治大帽子的受害者。

那麼,有爭議的話題本可暫時不予統一思想,但為了宣傳民族凝聚力(一致對外?)而一半一半,無須主次的觀點政宣有點多此一舉,或許會產生為提高自身功勞和能力而宣的負面感覺。人們並非重視此話題,也並非會為此目的而接受這類宣傳,更會依據現在具體問題的事實去判斷事物。
回復 七把叉Archie 2024-9-5 14:11
大夫對國軍抗戰做出中肯評價,對於中共則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不能仗義執言。日軍侵華的戰略目標非常清楚,打擊以蔣介石為代表的黃埔系軍人集團。抗戰不光是蔣系黃埔一家之功,各路軍閥共赴國難,奮勇爭先,都是事實。蔣介石殫精竭慮,卧薪嘗膽。蔣緯國回憶,蔣在抗戰艱苦卓絕的危難時刻,洗澡中間,發出凄厲慘叫。蔣緯國說不像是人發出的聲音。毛澤東看見日本盧溝橋事變消息,興奮莫名,現在是日本國軍共軍,三國演義。從中你可以看出雙方對於國土淪喪的態度。國軍在湖南,衡陽會戰,常德會戰。都是幾十萬人,幾個月反覆爭奪的大戰役。廣東籍薛岳將軍發明天爐戰法,痛擊日軍。胡璉將軍在湖北石牌,祭天焚香,浴血奮戰,阻擊日寇。作為一個中國人,依然為了某黨利益,天良喪盡,污辱先人,實在是豬狗不如。
胡璉給父親的遺書寫道:「父親大人:兒今奉令擔任石牌要塞防守,孤軍奮鬥,前途莫測,然成功成仁之外,當無他途。而成仁之公算較多,有子能死國,大人情亦足慰。惟兒於役國事已十幾年,菽水之歡,久虧此職,今茲殊戚戚也。懇大人依時加衣強飯,即所以超拔頑兒靈魂也。」

又在給妻子的信中寫道:「我今奉命擔任石牌要塞守備,原屬本分,故我毫無牽挂。僅親老家貧,妻少子幼,鄉關萬里,孤寡無依,稍感戚戚,然亦無可奈何,只好付之命運……諸子長大成人,仍以當軍人為父報仇,為國盡忠為宜。戰爭勝利后,留贛抑回陝自擇之。家中能節儉,當可溫飽,窮而樂古有明訓,你當能體念及之……十餘年戎馬生涯,負你之處良多,今當訣別,感念至深。茲留金錶一隻,自來水筆一支,日記本一冊,聊作紀念。接讀此信,勿悲亦勿痛,人生百年,終有一死,死得其所,正宜歡樂。匆匆謹祝珍重。」

胡璉將軍與日寇決戰前的祭天誓詞: 陸軍第十一師師長鬍璉謹以至誠昭告山川神靈,我今率堂堂之師保衛我祖宗艱苦經營、遺留吾人之土地,名正言順,鬼伏神欽,決心至堅,誓死不渝!漢賊不兩立,古有明訓;華夷須嚴辨,春秋存義。生為軍人,死為軍魂!後人視今,亦尤今人之視昔。吾何惴焉!今賊來犯,決予痛殲力盡,以身殉之。然吾堅信,蒼蒼者天,必佑忠誠。吾人於血戰之際,勝利即在握,此誓! 大中華民國三十二年五月二十七日正午
回復 light12 2024-9-5 16:14
眾所周知毛澤東是蘇聯斯大林的徒子徒孫。抗戰借著日本人侵略假抗戰真擴張成了氣候。下面摘錄蘆笛講的一些當時情況:



「如今凡是智力正常者都得承認,日本侵略中國乃是導致我黨上台的決定性因素,就連毛自己都多次承認過這一點。他在會見日本社會黨訪華團以及田中角榮首相時兩次「感謝大日本皇軍侵略中國」就不用說了,就連在《毛選》中他都多次得意洋洋地說,自從抗戰以來,我黨第一次從只有四五萬人的小黨成了全國性大黨。蘆某在文革武鬥爆發后還沒到二十歲,就從那些話里悟出了我黨乃是皇軍捧上台的。

毛澤東對我黨事業的最大貢獻,在於他高瞻遠矚,在當時甚囂塵上的愛國狂潮中保持頭腦冷靜,力排眾議,按「三十六計」中的「趁火打劫之計」,為我黨制定了抗戰戰略,使得我黨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這個角度來看,老鄧說沒有毛主席,黨至今還在黑暗中摸索,一點都沒誇張。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他在抗戰剛爆發時就英明解決了這個問題,認定蘇聯是中國革命的後台,日軍是事實友軍,而真正的敵人是國民黨。抗戰的意義,完全在於藉助兩者壯大自己,打擊真正的階級敵人。

毛澤東這個思想是一以貫之的,早在20年代就成熟了,可總結於下:

1、革命的根本問題是政權問題,為解決這個問題,無論使出什麼手段來都是應該的。

2、奪取政權只能靠槍杆子。

3、蘇聯是提供槍杆子的唯一來源。因此,沒有「國際援助」,中國革命就絕對不會成功。

毛這些偉大思想早在一九二三年六月召開的中共三大上就表達過了。他對共產國際代表馬林說,「中國革命成功的唯一希望是俄國的武裝干涉」,「革命必須由俄國軍隊從北邊輸入。」這些話都寫在馬林給共產國際的報告中,早已大白於天下。凡是在蘇聯檔案公開后寫的毛傳里(例如Short的Mao:A Life)中都能找到。

任何一個客觀的讀者都不能不承認這些思想充滿了基於common
sense的真知灼見。真無法想象富有這種求實精神的人後來怎麼會變成鼓吹「巧婦能為無米之炊」的唯意志論信徒。更可悲的是,民運革命家學到的乃是偽裝了的毛思想,這才會熱衷於煮無米之炊,以為可以靠意淫推翻共產黨。

正是本著這種腳踏實地的精神,毛才會在長征途中和四方面軍會合后立主北上,挺進到內蒙邊境上去,「打通國際交通線」,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北方,背靠著老大哥的坦克飛機大炮,肩負著俄羅斯民族的希望,我們是一隻不可戰勝的力量!

也是本著這種腳踏實地的精神,毛才會在抗戰爆發前夕就認定,日本在華勢力急劇擴張,必然引起蘇聯的強烈反彈,加劇對中國的干涉,而這必然導致蘇聯大量援助共軍。就是在這種考慮下,他才煽動張匪學良發動西安事變并力主殺蔣。他以為,只要張一殺了蔣,則莫斯科別無選擇,只能以武力支持他和張匪謀劃成立的「西北聯合政府」,和日本成立的「滿州國」遙相對峙。此乃「三十六計」中的「李代桃僵」之計。這無賴招數他後來多次使過。可惜這對斯大林來說不過是小兒科,每次都被他無情戳穿並嚴厲制止了,於是蔣介石才活著出了西安,而第二次國共合作也才能實現。

斯大林才是真正的戰略家,看得到毛看不見的東西。當時新疆已入蘇聯勢力範圍,他從西北獨立中得不到任何東西。他最擔憂的乃是德國,最怕的是兩面受敵。因此,為蘇聯國家利益最需要的乃是誘發中日戰爭,戰火一開就必須是持久戰,使得日本陷在中國泥潭裡,以確保蘇聯邊境長久平安。這就需要蔣介石那樣有足夠威望彈壓全局、統領全國抗戰的領袖,因此,他派給中共的任務就是千方百計挑起中日戰爭,在戰爭爆發后服從蔣介石的領導,去和日軍作殊死戰。

毛一計不成又生一計。盧溝橋事變后,在1937年8月的中共陝北洛川會議上,他夥同書記張聞天,提出不打日本人,趁機搞垮國民黨的主張。留蘇「秀才」洛甫引經據典,從理論上論證這麼干乃是符合列寧主義的,中國共產黨應該學列寧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讓侵略者與統治者兩敗俱傷的策略,坐看蔣介石與日本帝國主義廝殺,最後勝利歸人民。

毛則給抗日激情高漲的將領們潑冷水,說:

「不要到前線去充當抗日英雄,要避開與日本的正面衝突,繞到日軍後方去打游擊,要想辦法擴充八路軍、建立抗日游擊根據地,對政府方面催促的開赴前線的命令,要以各種藉口予以推拖,只有在日軍大大殺傷國軍之後,我們才能坐收抗日成果,去奪取最後勝利。」

可惜當時幾乎所有的人都為愛國激情沖昏頭腦,毛根本沒有後來的權威,於是會場大嘩,周恩來作為「軍事三人組」的「最後下決心者」帶頭反對,表示既然已經合作,並同意了接受改編,就不可以公開違抗命令,也不可專打避實就虛的游擊戰。有利時可打規模較大的運動戰。即使因此而蒙受損失,也是值得的,因為在人民面前證明了我們努力抗戰。

這樣,毛張二人成了典型的「真理掌握在手中的少數人」,多年後毛還歷歷記得當初的孤立,在1959年召開的廬山會議上說:

「抗日一來,蔣介石突然漂亮了。不知道這是暫時朋友,不久以後的敵人。」「一些同志認為日本佔地越少越好,後來才統一認識,讓日本多佔地,才愛國。否則便成愛蔣介石的國了。國中有國,蔣,日,我,三國志。」

鑒於普遍強烈的反對,毛張二人再不敢直言不諱堅持賣國主張了,只好改為討論戰略問題,但爭議仍然很大。張毛只得宣布休會三天,毛讓周恩來去「休息」,自己則去作將領的工作,一再強調,對日本帝國主義,我們不能低估它,看輕它。同日本侵略軍作戰,不能局限於過去同國民黨軍隊作戰的那一套老辦法,硬打硬拼是不行的。我們的子彈和武器供應都很困難,打了這一仗,打不了下一仗。因此,紅軍的戰略方針應當是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爭,包括有利條件下消滅敵人的兵團和在平原發展游擊戰爭,但要著重於山地。游擊戰爭的作戰原則,就是分散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消滅敵人,還是過去那句話,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最重要的還是分兵發動群眾。

但將領們仍未被徹底說服,會議最後只能通過供外界消費的冠冕堂皇的《抗日救國十大綱領》以及《關於目前形勢和黨的任務的決定》,宣布紅軍接受國民政府改編。儘管如此,毛還是頗有斬獲,在會上當選為中央軍委主席,首次名正言順地獲得了軍權。

但這一套騙不過周恩來,會議一結束他便拂袖而去,跑到去山西「幫助外交工作」,一去就是幾個月,毛千呼萬喚他都不回來。以後他又在國府西遷武漢后和王明緊密配合,忠實執行共產國際「一切通過統一戰線,一切服從統一戰線」的方針,全然不把毛澤東放在眼裡,使得武漢八路軍留守處儼然成了「第二中央」。這就是周犯的第二次「錯誤」(第一次是在1932年寧都會議上罷了毛的紅軍總政委的官)。

八路軍編成出發后,毛千叮嚀萬囑咐,要將領們千萬不要和日本人打仗。林彪向中央請示,擬在平型關「相機襲擊敵人之左側后,殲敵一部,以擴大戰果。」毛連去兩電制止,林彪都堅持己見,毛只好讓步,同意林彪將一個旅暫時集中打仗,但同時指出,如果許久還無機可乘時,仍以適時把中心轉向群眾工作為宜,並強調指出:

「今日紅軍在決戰問題上,不起任何決定作用,而有一種自己的拿手好戲,在這種拿手戲中,一定能起決定作用。這就是真正獨立自主的山地游擊戰(不是運動戰)。要實行這樣的方針,就要戰略上有有力部隊處於敵之翼側,就要以創造根據地發動群眾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為主。集中打仗則不能做群眾工作,做群眾工作則不能集中打仗,二者則不能並舉。然而只有分散做群眾工作,才是決定製勝敵人援助友軍的惟一的辦法,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無結果之可言的。目前情況與過去國內戰爭根本不同,不能回想過去的味道,還要在目前照樣再做。」

請愛黨同志看清楚了,諸位的毛爺爺在此說得明明白白:「今日紅軍在決戰問題上,不起任何決定作用」,這就是「打敗了日本狗強盜」的「挽狂瀾於既倒的民族中流砥柱」。

儘管我黨把「平型關大捷」吹到了天上去,林彪部不過襲擊了日軍的輜重隊,連作戰隊伍都不是,在整個戰役中無足輕重,但這也讓林彪吃夠了苦頭,見識到日本皇軍的厲害,至此才意識到偉大領袖的高瞻遠矚,在平型關戰鬥總結中承認:「我軍在目前兵力和技術條件下,基本上應以在敵後襲擊其後路為主。斷敵退路是我們阻敵前進爭取持久的最好辦法。如經常集中大的兵力與敵作運動戰,是不宜的。」

林彪關心的不過是我軍的作戰方式,偉大領袖卻是著眼於全局的戰略家。如他後來親口承認的「讓日本多佔地,才愛國。否則便成愛蔣介石的國了。國中有國,蔣,日,我,三國志。」「三國志」才是他奮鬥的方向。

張戎的巨著已經披露了這「三國志」是什麼名堂,那就是「波蘭模式的遠東版」,仿照蘇德瓜分波蘭,蘇日共同瓜分中國,我已經在《「肢解」論》中給出了參考文獻,請諸位愛黨同志去查查,再來指責張戎造謠不遲:

「1939年9月底,在蘇日條約尚未簽訂時,他就在接見斯諾時對之加以肯定。當斯諾問道,蘇聯對中共的幫助是否會採取佔領半個波蘭那樣的形式時,毛答曰:『按照列寧主義,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毫不掩飾地表示他支持蘇日共同瓜分中國。這些談話都發表在當時的英美報刊上,乃是斧子也砍不掉的(China
WeeklyR eview,Jan20, 1940, pp227. Daily Herald, Oct21, 1939.)。不僅如此,共產國際主席季米特洛夫還專門為此來電嚴厲批評毛澤東失言,這電文也早就公諸於世。」

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毛澤東採用的實際戰略與他在《論持久戰》中提出的著名的「防禦,相持,反攻」三部曲頗相似,乃是「發展,相持,反攻」,不過那作戰對象從頭到尾都是國軍。

「發展」主要是在蘇德戰爭爆發前進行的,那就是分兵深入敵後,瘋狂膨脹,招兵買馬擴大私人武裝,在這過程中無情消滅國軍,壯大自己。開頭還是小摩擦,後來則越打越大,動輒消滅國軍上萬人。

毛之所以敢這麼干,乃是他有恃無恐,這在他給周恩來的電報中說得清清楚楚:「蔣介石最怕的是內亂,是蘇聯,故我們可以這點欺負他。」

當時中國唯一能指望獲得援助的友邦是蘇聯,打狗要看主人面,蔣介石對中共當然也就不敢輕易開罪。而且,為了舉國一致抵禦國讎,吃了中共的虧當然也只能隱忍,不能在強敵壓境之際露出內亂的跡象來,那樣不但長敵人威風,而且令英美等友邦對中國喪失信心。這一點不但毛心中有數,就連朱德都看得明明白白,說:

「他們不做聲,我們也不做聲。他們打敗了不做聲,我們勝利了,何必那樣來宣傳呢!」

當然良心未泯的共干還是有的,1940年8月間,鑒於日軍對國統區進攻的激烈,彭德懷發動了號稱「百團大戰」的破襲戰,破壞日軍交通線,使得日軍不得暫停華南的軍事行動,抽回了一個師團在後方「綏靖」。該戰役立即獲得國府的明令嘉獎。但毛澤東卻七竅生煙,多年後在廬山會議上指著彭德懷大罵:

「你彭德懷那不是愛國,百團大戰是在幫國民黨打日本人,愛的是蔣介石的國,那不是愛國!」

所以,幫國民黨打日本人不是愛國,幫日本人打國民黨才是愛國。這「愛國發展階段」的高潮,就是毛澤東在1940年11月7日發給莫斯科的請戰電,電報除按常規送共產國際執行主席季米特洛夫外,還特地抄送斯大林和國防部長鐵木辛哥,提出要用15萬精兵抄蔣的後方,打到重慶去(說明:張戎的書只說毛的電文是「出十五萬精兵抄到他[蔣介石]後方,打幾個大勝仗」,並把這一行動稱為「預防性的先發制人」。但我記得楊奎松教授考證出來的則是閃擊重慶,今據楊說)。

這又是「李代桃僵之計」。當時共軍決非國軍對手。以毛上台前的求實精神,絕對不會看不到這點。他之所以敢弄此大險,其盤算很簡單:大戰一打響,莫斯科絕對不會坐視。到他頂不住之時,老大哥絕對不會見死不救,日本友軍也可能發動攻擊以策應之。左右夾擊,國府便非垮不可,那時「三國志」便變成了「蘇、日、我」了。

幸虧斯大林再次識破了這詭計,禁止毛主動攻擊,只許他自衛還擊。半年多后蘇德戰爭爆發,毛澤東驟失強大的武力後盾,再也不敢恃強凌弱,立即下令:「對國民黨敵後各部應停止任何攻擊性行動。」與此同時,他還抵制斯大林要他對日軍發動進攻以免除蘇聯兩面受敵危險的要求,並拒絕了劉少奇等高幹提出若日蘇戰爭爆發后共軍應對日軍發動反攻的要求,一再命令部隊:「不要過分刺激敵人。」

至此,中共的「抗戰」從「發展階段」進入「相持階段」,既不想打日本人,也不敢打國軍。將領們閑著無事,毛便把他們統統弄去延安整風,直到全都整得服服貼貼為止。

這裡必須指出,毛雖然制定了英明戰略,但關鍵時刻還是靠斯大林撥正船頭,指明航向。

最關鍵的時刻是兩個,一是西安事變。當時正值國難當頭,國民心目中認定只有蔣介石才能領導抗戰。蔣被捉使得全國人民惶惶不安,張楊成了國民公敵,若蔣被殺,則何應欽率領的討逆軍必然攻破西安,張匪學良只有去與紅軍同流合污。但即使兩家合流,仍然絕對抵擋不住中央軍,最後的結局便是共禍從此肅清,匪首逃往蘇聯。但斯大林早就懷疑張是日本間諜,後來甚至連毛都懷疑上了。天下最容易的事就是讓斯大林殺人,若張與毛真敢逃到蘇聯去,只怕要立刻雙雙授首。而沒有共黨陰謀搗亂,盧溝橋事變也未必會發生。中國的歷史可能就要改寫了。

第二個關鍵時刻就是毛用重兵閃擊重慶的事。若斯大林批准了他的冒險,日本友軍又不予以配合,那共軍長途奔襲,只怕要成強弩之末被殲。若蘇軍出動,則立刻要引起日本軍方強烈反彈,大本營的北上派就此得勢,日蘇戰爭很可能就此爆發,此後納粹入侵併滅亡蘇聯就不是難事了。蘇聯一垮,中共革命的勝利保障也就徹底喪失,不但中國歷史,就連世界歷史都要改寫了。

由此可見,毛澤東的戰略眼光雖然高明,但只限於搞內鬥。此人徹底缺乏世界眼光,目光一出國界便與白痴無異。斯諾早就注意到這點了,曾在《西行漫記》中說,毛對外國領袖的觀察很可笑,例如他非常佩服墨索里尼,卻認為希特勒不過是個傀儡。

毛對國際形勢的估計也無一不錯。例如他把蘇日瓜分中國看成定局,卻全然沒看到蘇聯雖有此意,但日本無法提供蘇聯尚未佔有的東西,雙方根本無法做成交易。

又如張戎在其巨著中披露的,1940年10月25日,他在給周恩來的電報中估計二戰戰局時竟會這麼說:

「最黑暗的情況是日本對新加坡久攻不下,美海軍控制新加坡,德攻英倫不下,美國海軍集中力量,打敗日本海軍,日本投降美國,日本陸軍退出中國,美國把中國英美派從財政上軍事上武裝起來」,「最黑暗莫過如此。」

在德國入侵蘇聯后他又預計蘇聯會失敗,此後又料定日蘇戰爭必然爆發,其預言可謂百發百不中,連蘆某的預見能力都沒有,起碼我還預言了陳水扁當選和美國侵伊戰爭必敗不是?

最搞笑也最能暴露毛終生無望擺脫其智力限制的,還是他在蘇德戰爭爆發后居然向斯大林建議撤到烏拉爾山脈以東,這在蘇聯人看來完全是侮辱。幾十年後他又鄭重其事地對赫魯曉夫重申這一建議,作為人家進行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必勝戰略。

這再典型不過地反映了此人永遠不會超越自己,永遠不可能學會現代戰爭的起碼概念,以為不管什麼戰爭都能用他那「敵進我退,誘敵深入」的萬能戰略來進行。他至死都認定蘇軍潰退到斯大林格勒乃是主動「誘敵深入」,赫魯曉夫告訴他那是萬不得已的潰敗,他還不相信。在1970年和斯諾的談話中,他班門弄斧,跟人家上美國歷史課,說什麼華盛頓也是靠打游擊起家的,「只有幾根爛槍,幾個游擊隊,幾個民團。華盛頓是個大地主。他生了氣了,打游擊。這個英國人找不到美國人,而美國人在這個牆角里,那個牆角里,嗵!嗵!嗵!」這笑話連我那20剛出頭的青年都沒能錯過。

但不管毛怎樣缺乏世界眼光和現代常識,他內鬥的功夫還是爐火純青的。在他的戰略指導下,紅軍從原來的幾萬人馬,發展到了近百萬大軍,從原來被合圍在地脊人貧的死地陝北一隅,席捲了大部華北、華中和華東,統治了上億人口。抗戰八年不僅使得我軍成長壯大為足以與蔣介石爭天下的勁旅,而且托起了永遠不落的紅太陽。

換任何一個人去,都未必會實現這奇迹。這還不光需要領袖具有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更需要不顧一切實施預訂戰略的潑皮膽氣。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中共領袖中唯有毛澤東具備這兩者。張聞天也看到了毛澤東看到的潛在機遇,但他一介書生,根本壓不住手下悍將,更徹底缺乏毛那種豁出去乾坤一擲的無賴精神與賭徒氣魄,敢於並善於利用對方投鼠忌器心理,把這當成死穴猛捏,甚至敢不顧大局徹底糜爛以重兵閃擊重慶。周恩來則兩者都缺乏。張國燾就算此前沒被毛閹了,諒他一介北大學生也沒有那種市井無賴精神。只知道忠實執行莫京指示的王明就更不用說了。所以,毛澤東之所以被那種爛污革命篩選出來捧成偉大領袖,良有以也。」


網友說:「其實毛的這句話與「多難興邦」一樣,其解釋就是屁股決定腦袋」。日本侵略中國是難但是結果是興了毛主席的邦。毛主席白痴治國中央文件指出毛死之際國民經濟到了崩潰邊緣。中國作為國家崛起是鄧小平一覺回到解放前反毛走資的結果。毛主席在世時把國家搞得一窮二白,窮的叮噹響不是什麼好鳥。
回復 rfw1972 2024-9-5 19:37
浮平: 笑別人在怎麼笑是最無意義的觀點表達,因為與議題無邏輯關聯。但更可能流露自身以己度人的狹隘民族主義觀心理和配合政宣的意圖。那麼,不如思考:即使在笑,當今
俺說的每個字都是事實,你只會放屁
回復 七把叉Archie 2024-9-5 20:37
rfw1972: 俺說的每個字都是事實,你只會放屁
事實個毛,你本來不是文革一代,比習近平年長近十歲。可惜你不學無術,知識貧乏。結果文革開始,就成了紅衛兵式的毛粉。一腦袋毛澤東思想,別無他物。就你這高粱花子腦袋,能作出什麼符合事實的判斷。日本已經侵略中國,戰爭已然強加給中國,中國被動方,宣戰有何意義?!相反,不宣戰,其它國家就可以嘗試經濟資源武器援助。而一旦宣戰,所有中立國的援助行為,都變成針對日本的戰爭行為,日本就有理由攻擊對方。這必然讓所有國家畏首畏尾,不敢施以援手。這豈不是自縛手腳,坐以待斃。哪有什麼敢於不敢的因素。不學無術之人,論斷顛三倒四,狗屁不通。
回復 浮平 2024-9-5 21:13
rfw1972: 俺說的每個字都是事實,你只會放屁
這不是習主席想聞的中國味。口臭的毛病要改。
回復 屠龍刀之原界 2024-9-6 01:06
一看到這個題材,你們這兩個一個前政戰官,一個被中國百姓收留的墾荒團餘孽就跳了出來!

中國軍隊抗日?說穿了國共兩黨都是在「苦撐待變」。如果說共產黨是在陝北苦守寒窯,那麼蔣介石就是躲在峨眉山乘涼。國民黨沒有能力驅逐日寇,共產黨更沒有。

國民黨掌握全中國的大部分資源,以及所有的外援,不但不圖謀收復失地,反而把精銳派往緬甸,執行美國的戰略目標,損兵折將。

共產黨在百團大戰之後,導致日本的大掃蕩,根據地被壓縮,不得不精兵簡政,艱難度日。幾個月後,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無力在華北用兵,共產黨才留了一口氣。

國共力量的反轉其實在日本在投降前幾個月就大白天下!日本的強弓之末,豫湘桂會戰(一號作戰),40萬的日本二流的殘兵,不但把200多萬美式裝備的國軍,打得丟盔卸甲,而且打通了南北陸上交通線!與此同時,共產黨趁著華北日軍空虛,攻城略地,幾乎把河北山東的根據地連成了片。此消彼長,奠定了逐鹿中原的基礎。
回復 浮平 2024-9-6 04:36
屠龍刀之原界: 一看到這個題材,你們這兩個一個前政戰官,一個被中國百姓收留的墾荒團餘孽就跳了出來!

中國軍隊抗日?說穿了國共兩黨都是在「苦撐待變」。如果說共產黨是在陝
你總是這種低文化程度的政工幹部作風。在別人的評論後面來個總結報告,對評論者先搞兩耙子為自己壯膽,非卑即亢的打手習慣。與評論者的言中之物不相干,直奔目的東扯西拉。回爐培訓會有提升,邊讀邊學也未必不行,所以幫你指出問題。
回復 七把叉Archie 2024-9-6 05:20
屠龍刀之原界: 一看到這個題材,你們這兩個一個前政戰官,一個被中國百姓收留的墾荒團餘孽就跳了出來!

中國軍隊抗日?說穿了國共兩黨都是在「苦撐待變」。如果說共產黨是在陝
不管你是真傻還是裝傻,你的搗糨糊言論充滿自相矛盾。烏克蘭澤連斯基至今沒能收復失地,將俄毛子趕出國土。他們拿著美式裝備,卻不斷敗退,一潰千里。你會得出這個論斷吧,不奇怪,要不就不是你了。我教你算筆賬,一個人一小時走5公里,一天走8小時是40公里。北京到重慶1800公里,除以40,結果是45天。北京到重慶每天走8小時,共需45天。假如溜溜噠噠,每天4小時走路,加一倍時間。北京到重慶共需90天走完。日軍1937年7月7日開始,八年未曾踏上重慶土地,是他們不想嗎?中華民國的將士們,以一個落後農業國家,貧窮文盲占多數的人口素質,抗擊了擁有航母零式戰機的世界軍事強國。這還不是人類壯舉?!你這個煞筆真的不是人生父母養的,你個狗雜碎。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9:4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