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對李自成就很熟悉。小時候聽過曹燦播講的姚雪垠所著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這部小說共有五卷,是姚雪老從1957年到1997年,用40年心血打造的。該部作品被認為是自1981年開始的茅盾文學獎,最有分量的獲獎作品。
《李自成》第一卷,寫李自成全軍覆沒。但他不動搖不妥協,而是用百折不撓的毅力奮發圖強的精神絕地求生,將事業推向了新的高潮。第二卷,李自成在艱苦卓絕的鬥爭中成長,政治上日臻成熟,事業上不斷發展。第三卷,地位在變,人也在變。作為封建社會農民起義英雄的李自成,其與生俱來的弱點在逐漸暴露。他的事業正走向巔峰,而失敗的種子也在明顯地孕育中。第四卷及第五卷,李自成親率大軍渡過黃河,一路斬關奪隘打進北京,很快就開始在勝利中沉淪,自身的局限及戰略的失誤都充分暴露。當他猛然意識到形勢的嚴峻,才決定推遲登基,奔赴山海關討伐吳三桂。在與吳三桂的第二次交鋒中,被突然殺出的清兵打得落花流水,倉皇逃回北京后匆匆登極又匆匆撤離,退往陝西途中又連續敗績,潼關失守後放棄長安退往湖廣,最後單人獨騎死在九宮山麓。
記得有數年時間的中午12:00-12:30是在李自成的故事中度過的。因而後來數次到景山公園東側的明思宗殉國處,即那顆著名的歪脖樹憑弔,儘管那棵樹是假的。
關於李自成像也不陌生,第一次見還是單位分房,房子恰好在小營附近,儘管由於種種原因,房子選到它處,但第一次見到這座雕像的震撼感覺一直沒有忘記。後來雕像移至昌平西關環島,回老家時也經常見到,以後就熟視無睹,再沒有當初的感覺了。

昨日一則消息引起了海內外的關注,當然包括自己。《新京報》24日報導,闖王李自成躍馬向前的凋像位於北京昌平區西關環島,近日這座矗立在環島中央30年的凋像啟動了搬遷工程。昌平區文旅集團介紹,李自成像計畫遷移至陝西省商洛市商南縣,搬到「闖王寨」景區,至此「李自成」終於回到陝西老家。

李自成不是一般人,他是不是真正的開國皇帝尚有爭議,但是他作為出身於陝西米脂的前下崗驛卒,能夠率起義軍於河南殲滅明軍主力,1644年在西安稱帝建立大順,後進攻明都北京,與崇禎帝談判破裂後攻入北京城,崇禎自縊,導致著名的明朝滅亡,這是實實在在的改變中國歷史,這樣的人中國歷史上能有幾個?
葉落歸根是絕大多數中國人的願望,英明領袖最後也回到了家鄉交城縣,如李自成在天有靈,肯定也不例外。只是商洛市商南縣並不是李自成的老家,回去的也不是靈柩,只是雕像。來來往往,這成本肯定不菲,為什麼不重新做一個呢?
難怪有大陸網民調侃,「這回歇菜了,老李也給疏解出去了,這麼多年連個積分落戶都沒弄上」、「註銷京籍戶口了」、「北漂,最終還得回來家。」、「自成叄遷,身不由己。」、「怎麼進來的怎麼退回去」。
無獨有偶,5月23日,還有網傳消息顯示,不僅遷走了位於北京昌平的李自成雕像,湖南長沙天心閣的太平軍凋塑也遭拆除。公開資料顯示,1852年西王蕭朝貴率太平天國軍隊攻打長沙,與清軍鏖戰,中彈殉難於長沙天心閣,太平軍以失敗告終。該凋塑再現了當時的戰鬥情景,塑像重100噸,佔地54平方米,用四川將軍花崗岩石製作。
這件事讓人想起了數年前京城的那次「清理低端人口」。可李自成出身雖低端,但最後可不低端,落架的鳳凰還是鳳凰並不是雞,本來作為一個地標,時間長了,大家就熟視無睹了,這麼一搞,全世界都知道了。
真不知這些當官的怎麼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