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年的今天,即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著名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逼迫蔣介石抗日,史稱西安事變,亦稱「雙十二事變」。

蔣、張、楊在事變前的合影。
如何評價西安事變,特別是事變的主要發動者張學良,各方有不同的觀點。
1.共方的觀點
毛澤東:令中共抱憾的民族功臣。
周恩來:不論張學良將軍死活,我們中國共產黨評張學良將軍為「民族英雄、千古功臣」。
江澤民:張學良先生是偉大的愛國者。65年前,在民族危亡的緊急關頭,張學良將軍和楊虎城將軍以愛國的赤誠之心,秉持抗日救亡的民族大義,毅然發動西安事變,聯共抗日,為結束10年內戰、促成第二次國共合作、實行全民族抗戰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堪稱中華民族的千古功臣。
張學良因此被大陸的教科書塑造成為風度翩翩的「百年少帥」。「東北易幟」和「西安事變」更是其一生的閃光點,事變后他陪同蔣介石回南京也被人們塑造成了如同荊軻般「風蕭蕭兮易水寒」的行為。至於「不抵抗將軍」的頭銜,書上的口徑都一致認為是南京中央政府寄希望於國聯調停,所以下令東北軍不予抵抗。
張學良,字漢卿,生於1901年6月3日,遼寧省海城鮮人,2001年10月14日,病逝於檀香山,享年101歲。他在中國政治舞台只有八年多時間,但這八年中,他對中國的影響是巨大的。可以概括為三件事。
A.皇姑屯事件。1928年6月4日5點30分,張作霖乘專用列車經過皇姑屯車站的三孔橋時,火車被日本人預埋的炸藥炸毀,張作霖被炸成重傷,回到瀋陽后,於當日去世。之後,東北群龍無首。張學良瞞天過海,穩住了東北局勢,使日本未敢動手,延遲了日本對中國的侵略。處理得當,功不可沒。
B.東北易幟。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布東北從即日起遵守三民主義,服從國民政府領導。這是清朝退位之後,中國第一次統一。標誌著北洋政府的終結和北伐戰爭的勝利,使國民對國家的認同又進了一步,國家得到了初步的統一。
C.西安事變。之前蔣介石執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放著日本侵略而不顧,到西安逼迫張學良,楊虎城將軍打內戰,絞殺共產黨。張楊發動西安事變,促成了抗日統一戰線,才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張學良,楊虎城居功至偉。
如何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應該著眼於歷史重大關頭,做了那些有利於國家和人民的大事。作為當時國民四大公子之一的年青張學良,吃喝嫖賭、聲色犬馬,那只是他個人生活小節,但張學良大德不虧。張學良在上述幾個關鍵時刻都有傑出的表現,包括最後不顧個人安危護送蔣介石,也是他光明磊落,具有大丈夫的英雄氣概。
2.國民黨方的觀點
不忠、不孝、不仁、不義。
「身為人臣,逼宮其主,此為不忠。」他1928年選擇蔣介石的原因,是說蔣介石是他見過的最有可能結束中國軍閥混戰局面的人,之後為了個人私慾,背叛領袖,為大不忠。
「父親被害,手握重兵屁都不敢放,此為不孝」。
「楊宇霆為張家鞠躬盡瘁,老虎廳內楊常而去,此為不仁。」
「婚內出軌拋棄原配、通姦表嫂,此為不義」。
「中國歷史上,能和這老賊相媲美的,恐怕只有三姓家奴呂奉先了。」類似的還有汪偽一大幫人,明末一大幫人等等。
另外其資質平庸。涿州打傅作義,坐擁10倍於傅作義的軍隊,外加當時全中國最好的裝備,硬是打了10天沒拿下來。其他的也找不出他有什麼像樣的戰績(郭松齡幫他打的不算)。
3.中立方觀點
唐德剛(紐約市立大學教授、亞洲研究系系主任和紐約文藝協會會長):把個花花公子和政治家、軍事家分開來做,則民國史上實是車載斗量,沒啥稀奇;可是把這三種不同的行業,拼在一起,搞得三位一體,如魚得水,則學良之外,也就真的別無分店了。
李敖:張學良是民族英雄。張學良最偉大的是他本可以做東北王,但是張學良熱愛祖國,東北有獨立的本錢卻沒有獨立,比台灣大36倍的地方不肯獨立。他的爸爸為此而死。他自己為了中國的主權獨立尊嚴,被蔣中正從36歲關到83歲。
張學良不但沒有投降日本,反而是拒絕日本準備的東北第一人的位置,並且是對日鬥爭最早、全面抗戰前抗日行動最多的軍閥。
4.我的觀點
我認為,對張學良評價的兩極分化,大多是由於發言者的立場決定的,至於張本人的品性如何,其實根本只是個幌子,反對者自然要說他「風流成性」,在支持者口中「風流成性」自然也就變成了「風流倜儻」。當年的領袖人物又有多少不「風流」的呢?國父算是個正派人吧,不也在日本有個「大月薰」么,郭先生是建國后大陸文化界的旗幟,可情感生活更是不堪入目。每個人都具有兩面性,歷史人物也是人,我們觀察歷史,首當其衝要看他對歷史所起的客觀作用,至於個人道德品行問題則是另一回事。難道好人做的事就都是好事,壞人做的事就都是壞事?
如論品行,張學良自然不算上品;如論能力,他更多是吃父親張作霖的老本。但他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所起的獨特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歷史學家劉大年老先生的觀點我是比較認同的,他說:「評價張漢卿先生有三個基本原則:第一,我們是把中華民族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還是把國民黨、GC黨的利益得失放在第一位?第二,推動蔣中正參加抗日戰爭,是抬高了蔣在歷史上的地位,還是貶低了他在歷史上的地位?第三,「西安兵諫」,是只有張、楊能夠起這種作用,或者還有別人能起這種作用?「西安兵諫」是個人或少數人的行為,還是代表了全民族的意願?
根據以上三條原則去衡量,外加中東路事件,就很容易對張學良的是非功過做出判斷。
學術討論可以各說各的,但像張漢卿這樣的人物,千秋青史自有定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