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於明史學家陳梧桐的著作《崇禎:勤政的亡國君》,被指印刷有問題被停售,在新華書店等多個大型購書網站,以及淘寶天貓等購書平台,已無法找到有關書籍。陳梧桐的另一本有關崇禎帝的著作《崇禎傳》也疑被下架。
在北京生活或旅遊過的朋友,對景山公園本來就很熟悉,現在的那顆歪脖樹雖是假的,但還是那麼引人關注。本來就離人們不遠的崇禎帝,這一次反倒又再次回到人們的視野。
關於崇禎與明末的問題,本人已寫過幾個帖子。今天想談論一個新的話題,那就是,崇禎與楊廣比如何?換做崇禎,大隋王朝會不會滅亡?
關於楊廣,其乃中國歷史上名聲最差的皇帝之一,但也是中國歷史地位最重要的君主之一,是談及隋唐盛世時永遠繞不過去的名字。
綜合各種資料,楊廣的主要歷史功績有以下內容:
1.隋煬帝始建進士科,典定科舉制度。中國的科舉制度是古代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直接催生了不論門第、以考試產生的「士大夫」階層。即使是在科舉制度被廢100多年後,其影響猶在,目前的高考及公務員考試製度就有科舉制的影子。
2.開鑿南北大運河。隋煬帝開鑿南北大運河與秦始皇修築萬里長城一樣,是名垂千古的偉大工程。
3.登基前完成祖國統一。楊廣年僅二十歲就掛帥統領五十萬大軍攻打南朝的陳國,並一舉滅掉,時隔近三百年後再度統一中國。
4.開疆拓土及暢通絲綢之路。楊廣親自或派人出征吐蕃、吐谷渾、高昌、薛延陀、南詔、進擊林邑(今越南北部)、琉求(台灣)等地。煬帝到達張掖之後,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史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各國商人也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進而打通了絲綢之路。
5.營建東都、遷都洛陽。為了制衡關隴集團及控扼山東之舉,是強化中央政府控制能力的必要措置。
另外,楊廣興趣愛好比較多,善詞詩,能草書,擅飛白,工丹青,富收藏。他是隋唐時期代表性的詩人之一。
楊廣是一位功罪在一身的末代皇帝,其擁有建立千秋偉業的理想,卻給大業年間的百姓帶來了無窮的災難,致使民變頻起,造成天下大亂,最終導致了隋朝的覆亡。
其主要罪孽歸為以下幾點:
1.急功近利、好大喜功,頻繁發動戰爭。窮兵黷武,不僅消耗了自己大量的主力軍隊,而且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2.用民過重,因為開挖運河和營建東都而不幸斃亡的民夫成千上萬,搞得天下民怨沸騰。
3.三次征伐高麗失利,包括關隴貴族集團門下子弟在內的幾十萬士卒死傷殆盡,不僅天怒人怨,也引起了統治集團內部的嚴重不滿及分化,成了壓倒隋朝這匹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4.過於殘暴,為了上位弒父還不肯定,但殺兄、屠侄應無異議。
5.縱情聲色、荒淫無度、驕奢淫逸,加之貪官污吏趁機橫徵暴斂,盤剝百姓,導致民不聊生。私德不佳,因佔有了宣華、容華兩位夫人,淫母(庶母)也沒冤枉他。
與楊廣繼位時大隋王朝國富民強、蒸蒸日上相比,崇禎帝即位時大明王朝已是千瘡百孔、氣數已盡。二人的亡國雖是事實,卻原因不同。
關於崇禎的亡國,有以下幾點:
1.明亡並非崇禎一人之過。明代滅亡,最直接的是在崇禎朝。然而明帝國的潰爛,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到了崇禎朝已經無藥可救了。關於明朝的滅亡,甚至於連官修史書《明史》中都出現了「故論者謂明之亡,實亡於神宗,豈不諒歟」這樣的語句。後人總結為「明亡於天啟,實亡於萬曆,始亡於嘉靖」。這樣的形容或許誇張,但這至少說明,在明帝國的衰亡歷史上,嘉靖、萬曆、天啟都要負有相當的責任。
2.崇禎的不可為而為之。不得不說,雖然沒能夠最終力挽狂瀾,崇禎的很多方法也毫無遠見甚至是錯誤的,但哪怕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崇禎皇帝直到最後一刻也沒有放棄挽救這個帝國。從態度上來說,崇禎的作為是無可厚非的,甚至為他贏得了相當的讚譽。
3.崇禎之死和遺詔。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進圍北京,不久北京城破。崇禎皇帝親手殺死了自己的兩個女兒,令外戚帶著自己的兒子們出逃,而後自縊於萬歲山(今景山)。已經回天乏術的崇禎沒有選擇投降李自成,也沒有出逃,仍舊具備相當的氣節。另外,崇禎的遺詔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賊直逼京師,雖朕諒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諸臣誤朕。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去朕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死傷百姓一人」。
與楊廣比起來,崇禎皇帝本人的修養、勤政、節儉也是明朝皇帝中少有的。在政務上,崇禎宵衣旰食、殫精竭慮;生活上,崇禎衣食樸素,不事奢華。崇禎帝沒有聲色犬馬,大興土木;沒有意志消沉,得過且過。甚至於,崇禎還拿出皇家私庫補貼軍費。
崇禎在位十有七年,不邇聲色,憂勸惕勵,殫心治理。在已經難以挽回的餘地,崇禎皇帝依然沒有出現自暴自棄和耽於享樂的局面。崇禎十七年,在帝國滅亡的前三個月,崇禎還多次調整部署、召見大臣商議,想要再努力一下。這樣的精神,比起王國之君陳叔寶、李煜這樣在劣勢面前意志消沉、享樂一天是一天、敵軍一到就投降的態度,崇禎的這種態度還是值得讚譽的。
楊廣與崇禎相比,楊廣是胸懷大志、才情出眾,但理想主義色彩太濃、好大喜功、不務實,又有藝術氣質,好端端的一個大隋王朝被他作死了;崇禎才情雖不及楊廣,但比較踏實務實,開創不足,但守成問題不大,換做崇禎,可能大隋不至於像秦朝一樣,二世而亡。
楊廣與崇禎一樣,作為大一統王朝的亡國之君,身上都背負了不少他們不該承受的罵名與詆毀。然而勝者王侯敗者寇,國家亡於他們手上,不罵他們罵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