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已經開打一年多的俄烏戰爭相比,另一場影響可能更加深遠的、更加慘烈的、靜悄悄的戰爭其實已經開打,那就是中美金融大戰。這場戰爭不僅影響中美兩個大國的未來,還會給未來的世界格局造成深遠的影響。

中美金融大戰無疑是美方發動,具體表現為以下一個方面:
1.製造地緣危機,營造恐慌情緒,讓中方的內資外流、外資撤走
最近這一兩年,美國在台海問題和南海問題對中國頻繁出手。
輕則白宮和國會三天兩頭對台海問題和南海問題大加評論或出台一些法案;重則,一些政府高官頻訪台島、對台進行軍售、派軍機或水面艦艇到海峽或者南海挑釁對抗、或者聚集眾小弟在台海或南海周邊搞軍演;
隨著中美關係愈加緊張,雙方在台海和南海摩擦的頻次不斷上升,累積的火藥味便會在無形之中對中國國內原本穩定的投資與經營環境形成威脅和破壞。
危邦不居,長此以往,海內外的投資者產生恐慌和焦慮后,為了避險很容易就會出現內資外流或外資撤走的現象。
與此類似的情況在歐洲也曾上演,俄烏戰爭后,大量的歐洲企業和資產紛紛外流。
2.發動輿論戰,利用其掌控世界話語權的地位,唱空中國經濟
這類方式過去這幾十年來一直在上演,每隔一段時間互聯網上就有一些類似「中國經濟要崩潰了」的聲音傳出來。
尤其是最近頻次和力度越來越大,這也說明美方的攻勢也越來越猛了。
但凡每月國家統計局公布了如CPI、PPI、進出口貿易數據等國內經濟統計數據,就會有各式專家從各種角度做文章,大肆渲染某類數據又不行了、某類指標數據跌了、那個數據崩了……
3.憑藉其金融霸權地位,使用金融領域的政策手段制裁中國
在中美戰略競爭不斷激化的背景下,美國憑藉其金融霸權,對中國的金融遏制手段十分多樣。
近年來美國將多家中企和一些中方人士列入一些所謂的清單,對其金融和貿易活動進行制裁,中國金融機構也頻繁被美國金融次級制裁波及;還通過行政命令的方式干預市場投資者選擇,如對已在美上市的中國企業進行打壓,或對中企赴美上市融資設置障礙。
近幾年從美股摘牌退市的幾十家中國企業中,其中部分企業的退市原因正是美國政府的政治打壓,還有部分是或被美國證監會認定為有退市風險,或被叫停對中國企業的證券投資。
除此之外,美國還使用匯率手段打擊中國,指責中國操縱匯率,據此採取限制中國實體融資、限制貿易、加征關稅等制裁措施,另一方面也將匯率問題作為談判籌碼,意圖在中美經貿磋商中向中國施壓。
4.公開明確中國為其敵人,利用金融霸權震懾所有和中國在經貿往來上的合作夥伴
自從中國的GDP體量對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構成威脅后,美國兩黨雖然依舊爭鬥不斷,但是在對中國的態度上出奇地一致。
為了打壓中國,除了拉上自己的小弟對中國直接進行圍堵打壓外,還利用自己的金融霸權地位針對與中國在經貿往來上合作密切的貿易夥伴,意圖斬斷中方與其他經濟體的聯繫,從而在經濟上「孤立」中國。
美國對其他經濟體的制裁最主要的就是集中在以中國為骨幹的國際性合作組織或機構的成員國,如金磚國家、上海合作組織、亞投行、RECP等;還有就是針對積极參与中國倡議並主導的「一帶一路」戰略的國家或組織。
比如作為美國的「後院」的拉美及太平洋國家,美國一直看得很緊,容不得別國插手。一些拉美國家和太平洋島國,為了能搭上中國這輛經濟快速發展的「火車」,欲和大陸建立關係。這就觸犯了美國的逆鱗,於是美國眾議院議員安迪·奧格爾斯就聲稱,他將提出新的法案來要求已經跟中國建立起關係的21個拉美或太平洋國家,務必在規定時間內同中國斷交,否則美國將制裁這些國家。
相比眼下真刀真槍、屍橫遍野、打得你死我活的俄烏戰場,不見硝煙的金融戰更是一個能吃人的殘酷戰場。中美這場世紀金融大戰,結局如何,不僅關乎十幾億中國人的未來,也關乎整個世界的發展和安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