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主席台上孫中山像何時消失?

作者:澳洲雪梨子  於 2020-10-3 10:1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作者分類:讀書札記|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關鍵詞:主席台, 孫中山


主席台上孫中山像何時消失

--讀《風雨無悔--王光美對話錄》(二)

 

雪梨子

 

 

肯定,《風雨無悔—王光美對話錄》是經過慎重審核才發布,所公布的內容一定是有利於廣大人民群眾團結一致向前看的。但歷史的痕迹,都是不那麼輕易抹去,只要是細心,還是可以發現某些草蛇灰線隱於其間的。

 


先看第一個例子。如圖(詳見該書145頁,這是1953年2月13日劉少奇同志在北京各界慶祝《中蘇友好互助同盟條約》簽署三周年會議上的講話照片。可以看到,主席台前的領袖照片分別是列寧、斯大林、毛主席和孫中山。現在我們都知道,目前的慣例是僅在國慶之日才在天安門廣場南側矗立孫中山先生像,而上世紀五十年代初則是在一般場合,孫中山先生的畫像與列寧斯大林和毛主席並列,這個規矩是何時轉變,為什麼要變化?

 

毛主席有篇精彩的文章《論聯合政府》(1945.4.24),那時還是抗日戰爭尚未結束,仍處於國民黨統治時期,毛主席在報告中提出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國家」的口號,文中毛主席分析了當時國際和國內的形勢,批駁了蔣介石害怕發動全民抗戰、限制異黨活動、限制地方人民武裝、限制國統區人民自由的錯誤言行,論述了中共的一般綱領即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的綱領、路線、方針和政策,那就是繼承和發展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主義。也提及中共的將來綱領或最高綱領」--社會主義、共產主義。但為了安撫民主人士、自由分子,毛主席專門強調在中國,為民主主義奮鬥的時間還是長期的。沒有一個新民主主義的聯合統一的國家,沒有新民主主義的國家經濟的發展,沒有私人資本主義經濟和合作社經濟的發展,沒有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即新民主主義文化的發展,沒有幾萬萬人民的個性的解放和個性的發展,一句話,沒有一個由共產黨領導的新式的資產階級性質的徹底的民主革命,要想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廢墟上建立起社會主義社會來,那只是完全的空想。」這個「長期的」新民主主義是多長?毛沒有說,但以黨內外的專家們研究估計,蘇聯從奪取政權到進入社會主義花了近十五年,以中國的資本主義薄弱,那麼中國進入社會主義,至少也得二十到二十五年顯然,1953年時還屬於這個時期,主席台的領袖像有孫中山先生,而且當時的政府立法機構還是政協,即所謂的「新政協」,對應於國民黨反動政府不講民主的舊政協。只是1954年就模仿蘇聯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大,取代政協,意味著中國的政體結構由新民主主義變成社會主義,這時民主人士才算出當年說的這個長期的」新民主主義階段,既不是二十年,也不是十五年,而只有五年。

 

既然進入了社會主義,孫中山先生的標準像當然也不合適掛在主席台上了。

 

記得文革時批判劉少奇時,其中的一個罪狀就是居然敢和毛主席一樣大,比如在報紙上的標準像。難怪有些地方的農民們說:『天上有兩個太陽』。這個在封建王朝是絕對犯忌的。但通過王光美女士的回憶,情況大抵如下:

 

黨的八大前,毛主席提出他不再擔任下一屆的國家煮席,並在適當的時候不當黨的主席,所以八大通過的黨章專門有個條款:中央委員會認為有必要的時候,可以設立中央委員會名譽主席。」這個位置就是為毛主席專設的—這充分說明共和國的第一代領導人那個時候就考慮避免領導人終S制、逐步權力過渡等機制。后經過朱德同志提議,黨的總S記鄧小平支持,毛主席肯定並說明才定下。毛主席在1959年4月15日的最高國務會議上這樣表述:「為什麼國家煮席候選人提的是劉少奇同志,……是少奇同志。我一離開北京,都是他代理我的工作。這已經是多年了,從延安開始就是如此。……以他來擔任國家煮席比較合適,是比較起來講的,不是講朱德同志不合適,比較起來少奇同志更合適一點兒。同時朱德同志極力推薦少奇同志。」這年的國慶節,《人民日報》刊登了毛主席、少奇同志兩個人的標準像,本來劉少奇謙虛,以「我們國家是共產黨領導,黨領導一切,毛主席是黨的主席,所以登毛主席的照片就可以了。」有關部門提出這裡有個對外的問題,毛主席當時就不登不好,一定要登。有人提議毛主席的照片大一些,少奇同志的照片小一些。毛主席馬上說:為什麼要小一些?一樣大!」此事就成為慣例,一直到文革。

 


 

可見當年毛主席對少奇同志還是悉心儘力培養的。後來如何反目,值得史家深入研究、總結教訓。

 

廬山會議是一個敏感點,王女士也沒有迴避,甚至主動承認自己當成也是贊成公社食堂的。她認為婦女整天圍著鍋台轉,農村婦女要磨面、做飯、煮豬食,負擔太重了」。但後來看到食堂有點兒像過去的「吃大戶」才動搖。至於對她丈夫,也沒有護短,而是直言「少奇同志是站在毛主席一邊的,也錯誤地批判了彭德懷同志。

 

有一段文字挺耐人尋味,1962年,國家剛剛經歷三年困難時期,某些地方私自搞包產到戶來緩解形勢。採訪者黃崢提到(詳見該書293頁):

據姚依林同志回憶,那段時間陳雲同志集中思考如何對付台灣國民黨叫囂反攻大陸,認為農村中這種形勢下,包產到戶不如分田到戶。陳雲同志對姚依林同志說:分田到戶,農民就會保衛自己的土地。現在不如分田到戶,可以試試看嘛!

 

這個情節說明第一代領導人是很門清的。打倒國民黨政權,靠的是允諾給農民兄弟分田地;需要保衛政權時,可以將收回的土地再重新分給農民兄弟?只是他們懷揣著一個執著又更美好藍圖,一旦條件許可,就會用蘇聯集體農莊的形式,走人民公社的道路,儘快帶領中華民族實現共同富裕、到達人間天堂—雖然現世界與那天堂的中間隔著一座海,一座血污海徐志摩的話」。

 

 

 

 

雪梨子2018.03.26

2020.06.28重訂再發

 

相關鏈接

「風雨如晦」王光美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3-3-26 15:2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