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若云:游南京紫金山(8)

作者:ruoyun1969  於 2020-11-15 02:1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旅遊歸來

游南京紫金山(8

作者        若雲

 

中山陵,可以說,只要去過南京的人,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此,為寫此文,專門拜訪了當年中山陵園管理處設計科科長,工程師,今年已九十三歲的德高望重的專家徐老先生,再結合所閱史料與所見所聞,談幾點粗淺體會。

 

秦漢時直至現在,平民百姓都挖坑堆土為墓,到唐開始利用地形依照山勢建築陵墓。古代稱帝王墳墓為山陵,戰國時期,布局上往往是幾座建築橫向排列。南唐至明清為突出主體建築,全部為縱向排列,例如明孝陵從下馬坊到孝陵的寶頂,雖有轉彎,但仍在中軸方向。中山陵的碑坊陵門,碑亭,祭堂都沒有離開中國傳統建陵園要素,而且也是依山勢由下向上,以彰顯祭堂和墓室這一主體建築。也有濃濃西方色彩的墓室穹窿形拱頂,祭祀堂和墓室四壁的黑色大理石,祭堂二側窗戶設計以利採光等。

 

去過中山陵的,無一不在大廣場拍張照片,以作留念,為什麼呢?有說是因為廣場的空闊,南站幾十米的法國梧桐,加上六個花壇里高大的黃楊與雪松。這僅是一方面,當你一走進廣場,回顧四周,特別是展眼向北,從巨大華美的,十一米高十七點三米寬,用福建花崗岩建造的鎦金「博愛」坊,寬大的逐級而上的392級花崗岩石階,和400多米長逐級向上延伸的墓道,古人稱神道,直到陵門乃至陵頂為止的總體設計,所烘托出來的肅穆雄偉,恢宏無窮與空遠,彷彿直插九天,沖向蒼穹的氣氛,使你感到心靈的巨大震撼!

 

剛遊覽過明孝陵,又拜訪了中山陵,自然會比較一下。明孝陵的墓道又稱神道,石像道上的大象,麒麟,駱駝等稱之為石像生,當你撫摸這巨大精美逗真的石雕,而且用料都是整塊石頭,誰能想象明代祖先是如何雕刻,搬運,安裝的!翁仲路神道的巨大文臣武將的石像都令人感到祖先的偉大與神秘,同時處處呈現皇帝的至高無上權威與尊嚴,使人油然而生敬畏之心。而中山陵墓道二邊幾乎沒有石雕動物,代之以對稱排列的五隊長方形花池,蒼松翠柏,石階平台,不僅使人感到肅穆懷念,還有悠悠的懷保氣氛。

 

再者明孝陵的寶城寶頂下是朱元璋的墓,而且從方城的拱門有隧道通向寶頂,但有誰知道他的遺體的真正埋葬地址?!原因在於那掘墓文化,有那麼一幫人偷墓掘墳成癮,使帝王們不得不防。而中山陵的遺體埋在墓室一目了然,人們不僅不敢掘墓,也不忍心去偷挖,當人們來到這裡尊敬與畏袪之情油然而生。

 

下述數據或事件,也許有些人會感興趣:

 

第一是墓道,古代稱神道,有三百九十二級石階和十個平台。從大廣場上二十四級入牌坊,再上二十級為第一平台建陵門,從第一平台到陵門有二十級石階。從陵門上二十九石階,為第二平台,建有碑亭。上行四十級石階,為第三平台。再上四個三十一石階為第四,五,六和七平台,其中第六平台,屹立一對仿古銅鼎,上刻奉安大典四篆字,第七平台列置一對人造仿銅獅子,注意東邊獅口中有一能動的圓珠。再拾級而上三十,四十二,和五十四級,分別為第八,九,十平台,這三級平台較徒,在二側及中間縱向設有四道石欄桿,把此段墓道分為三條路。在第十平台上建祭堂和墓室,但從第十平台到祭堂,還有九級石階,至此為十個平台和三百九十二級石階,其中有五個空平台。

 

第二是浩大工程是何處動工?中山陵工程開始於墓室和祭堂,尊基就在祭堂西南牆角上刻二十六字:中華民國十五年三月十二日,中國國民黨為總統孫中山陵墓奠基禮,譚延周書,唐仲芳刻。

 

第三,相關大事及時間。

孫中山於1912年元旦宣誓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孫中山在191241日,辭去臨時大總統,第二天他告訴胡漢民等人,死後葬紫金山。

1925312925分,孫中山心臟停止跳動。

1925418日,上海正式成立孫中山先生葬事籌備處。

192961日孫中山遺體安葬,即民國十八年六月一日,此日為奉安大典。

1926312日在紫金山中茅峰南坡,舉行陵墓奠基禮,有萬餘人冒雨參加。全工程長達四,五年,耗資三百九十萬兩白銀才完成。

第四是值得提一下中山陵附屬結構中的藏經樓,包括主樓,僧房和碑廊。在抗戰時期和文革中受到破壞,碑廊被毀。園林管理處叫當時的工程師,前文提到的徐老先生,負責修建,原則是四個字,「修舊如舊」。據他介紹,當時最大的困難是二點,一是沒有圖紙,二是沒有黃金。

藏經樓在193610月建成后,在樓的東南面,奠基石上鑿了一個洞,把那建築資料放在一個銅盒內,然後將銅盒藏在這個洞里,不知什麼時候,銅盒被人偷走。更糟糕的是,省市檔案館都沒有藏經樓建築圖紙。經過千辛萬苦,才在國民黨時期一本雜誌上,發現一張簡單圖紙,才依此進行修理。又從徐州及南京市請了一些書法家和石雕家,來修補石碑和碑廊。由於柱間「掛落」和內頂天篷破壞嚴重,又向政府申請黃金,國家很重視,結果批了二斤黃金,做成比紙還薄的金箔,貼在天篷掛落等處,至此全部完工。

徐老先生還告訴筆者,藏經樓的孫中山銅像,是從新街口搬過來的。現在新街口的大銅雕像,是他們以後重做的。筆者查了一下有關資料,發現此銅像,是中山先生的日本友人梅屋庄吉,於一九二九年三月六日捐給國民政府,暫放放在當時的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校園內。1942年移至新街口廣場,1968年曾放在中山陵廣場南側,1985年安置於藏經樓前。

 

最後是音樂台,說也算中山陵附屬結構之一。在中山陵右側,設有進入音樂台的門,很方便,大概是三十元一張門票,由於領我去的人,三十年前在中山陵園管理處工作過,出示當年的工作證,可免費帶一人參觀任何景點。

四十年前來過一次,記憶模糊,這是全國唯一半月形野外音樂台,和反射聲波的大照壁。照壁二側的鋼筋水泥花架,半圓形舞台,月牙形花池,外緣的紫藤花架,沿花架二側的立柱花盆,石凳以及花架外側的灣水溝,好像依然如故。特別是灣水溝,默默無聞地承擔著它的排水排污的重要功能,現在依然維修保護得很好,二側及溝底都很乾凈,一層清亮的薄水向二邊靜靜地流去,以防止台前的各種基本設施受到破壞。 唯一改變的好像是原有斜坡綠草,變成了一排排的座位。還有不少白鴿子,與人相影成趣,當然令人難以置信的是從一九三二年動工,一九三三年建成,至今似乎從末被破壞過!

(未完待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1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1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其它[旅遊歸來]博文更多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2:1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