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若云:游紫金山(2)

作者:ruoyun1969  於 2020-11-5 21:4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旅遊歸來

游紫金山(2

作者      若雲

 

再往森林深處走一二十米,便是孝陵衛大營,門為木製,用九根長圓木和八根短圓木搭成一個正門和二個側門,再由八根圓木加固四根門框的圓木,正中有金黃色「孝陵衛」三字(見照片),整體結構很單薄。大門二側各有三個栓馬石柱(見照片),它們由內往外,由高到低,柱頭動物不一,排列整齊美觀。600多年前,孝陵衛是明朝一支精銳部隊的番號,有5600名官兵,天天訓練,鎮守明孝陵。孝陵衛軍營圈地約五千平方米,走進軍營前門,右邊有二十多個栓馬石柱和飲馬槽(見照片),還有點將台,旗杆,三匹明代石馬(見照片)。據說栓馬柱於2007年徵集於民間,多為青石,樁頭雕有獅猴等動物頭圖案,樁體為正方形,高2·5米。一般官府宅院的屋前屋后,都有這類栓馬柱,其紋飾和體重,與官大小有關。

 

孝陵衛大營右側有一御碑亭,亭內立著「奉旨益蜀免三則碑」。此碑在2002年三月,發現在一民房牆上,也是青石質,高二百二十一厘米,寬九十四厘米,厚二十一·五厘米。下部有榫卯與底座相連,碑正面的上方,刻有篆書,「奉旨益蜀免三則碑」及雲紋,刻於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內容為江寧府上元縣城、奉旨因孝陵陵戶減少,而獲清政府允許豁免稅賦銀兩事宜。2007年將該碑遷入園內,並建四角仿古碑亭,加以保護。

 

明代石馬雕,精雕細琢,風格簡樸,形象逼真,線條圓潤。聽說明代朝會議式中,專設典牧官,文武樓南有陣仗馬,犀,象等,是皇帝儀衛隊的一員。陵墓兩側也常有馬的位置,馬不僅是坐騎,那時還象徵著死者,生前崇高地位及顯赫身份。

 

當筆者拍石馬時,見馬底座有大便和尿,點將台上有人吃速食麵,不少一次性塑料盒及袋子,散落在地上,其實四邊都有很乾凈的垃圾桶,為什麼還會發生這種事?

 

一進下馬坊大門(免費),往前右側有五個石雕,基底為正方形,頂面上有雕紋小圓柱,無標示牌說明,不知是否是栓馬石柱,栓馬石柱似應更高。聽說這裡的五爪龍石雕,神烈山碑和禁約碑,三組石刻雕碑原址還不清楚。還有栓馬石柱,馬曹,康熙年奉旨益蜀免三則碑,其放置原址,也都末完全弄明白。

 

再往前為現在南京人搞的十朝歷史文化園,介紹十個年代的名人軼事。左側路旁,有一石陣,共六十餘塊青石板,原為觀音閣石壁下的基石。基礎條石巨大,反映出觀音閣作為皇家建造寺院之規模。現作石陣排列組合,屬散點無序變化放置,據說可增加人們徜徉其中的觀賞趣味。

 

路旁又見大柱礎,為古代建築物件之一,又稱磉盤。為墊柱基石,能增強木柱承壓力。除防潮防腐外,本身有裝飾作用。柱礎周邊採用寬闊大氣的回形鋼架圍圈,說是益顯大柱礎的磅礴氣勢(見照片)。路旁還有一塊無頭龜狀石,叫龜跌 ,又稱贔屓,形似龜,好負重,多為宮殿陵墓負碑之用。傳說為龍之長子,該龜跌發現於錢湖北岸,頭已毀,應為明代遺物。

 

往前又見一組石群,標示版說,叫「柱礎群像」。它由石刻和幾何體,構成的一組景雕塑。主體石刻為唐代宗教遺物,四周雕有「人字拱」「 壺門」等精美圖案。周邊環繞明代柱礎,置於錯落參差的簡潔平台之上,說是「整組塑雕,依託地形排列,厚重開闊,雄渾大氣」。

往前左側為四組石刻,每組由八塊石板組成。除第一塊的頭字方石外,中間一塊雕刻名畫,似徐悲鴻駿馬圖,左右各三塊,全刻名人書法。與之相對的右側,有孫中山,謝安等的八九個人塑像。南京地區名字被稱為「文苑英華」,其標示版曰:「在吳都賦的文字里感嘆南京滄桑歷史,在韓熙載夜宴圖的丹青中描繪南京的盛世繁華,在平復貼的行筆間書寫南京磅礴霸氣····``」這些與上述十朝歷史文化園,及接下來看到的成語長廊,和600年前的明孝陵關係不大,不知為什麼要放在這裡。

 

(未完待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2

鮮花

剛表態過的朋友 (2 人)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其它[旅遊歸來]博文更多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6 13:1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