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也談「批判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作者:穆白碩  於 2025-5-11 12:08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已有2評論

也談「批判是社會進步的動力」

   自媒體上流傳胡適的一段話:「總有一天我們會明白,推動社會進步的絕不可能是讚美者,也不可能是所謂的正能量者,更不可能是歲月靜好者,而是那些批判者。」雖然這段話明顯不是胡適的原話(「正能量」和「歲月靜好」都是現代語言),但是其基本思想有積極意義,所以本人再補充幾句。
  質疑和批判確實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如果不批判和否定文革,就沒有八十年代的思想解放和改革開放。如果不批判和否定階級鬥爭學說,就不能解放「地富反壞右」和知識分子,人們就一直生活在恐懼之中。如果不批判和否定人民公社,就不能進行農村的改革,就不能解決中國人吃不飽飯的問題,也不能解放農村的多餘勞動力,也就沒有城市的建設、發展以及整個國家的繁榮富強。
  任何大小當權者都是人,是人就會犯錯誤,權力越大,犯的錯誤就可能越大。沒有一貫英明正確的人。如果只讚美不批判、不糾錯,就可能給國家和民族帶來災難,社會只能停步不前或者倒退,人們只能生活在貧窮和恐懼之中,就象現在的北朝鮮那樣。其實,現在60歲以上的人都經歷過那樣的年代,那就是改革開放之前的那些年。有人說,北朝鮮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昨天。我們真不應該忘記過去。忘記過去,悲劇就可能重演。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浮平 2025-5-11 23:08
胡適強調「批判」,在啟蒙時期更具重要性,但在現階段中文語境中,批判常陷入「我對你錯」的二維黑白式論斷。

首先缺失的,是對詞語的定義及概念的清晰理解和描述。比如,「critical thinking」 翻譯為「批判性思維」,但並未完整表達出原詞的定義和內涵。

同時,語言表達中也缺乏倫理判斷依據、議題的目的意義,對象、方法和範圍的細緻分類,以及對事實來源和概率推理的邏輯嚴謹性。

這些缺失使理性對話難以深入,無法發揮建設性作用,更容易進入哲政混合的立場對立,表現為各說自話,文人相輕、互斥互斗,比如:話不投機半句多,道不同不相為謀等情緒發泄,甚至成為社會撕裂的工具。

建立認知框架和規則共識在先,是深入理性交流的根基。
回復 Wuming123 2025-5-12 23:49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一個國家要想發展,必須是上下同欲,官民一心。批判說好聽的就是監督,其實大部分時間是在「以文亂法」,弄的朝野離心,爺孫騎驢!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2 08:4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