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死後:《不留骨灰,不要墓地》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5-11-16 10:2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死後:《不留骨灰,不要墓地》






死後:《不留骨灰,不要墓地》

這是一個深思熟慮后的決定,關乎生命本身,關於儀式感、關於記憶,關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最後一程」。

他對「身後事」這類傳統儀式,或許有了更清晰的判斷。他公開表示:自己死後不留骨灰、不設墓地、不立碑。

有人說,他想歸於自然;有人說,他這是對傳統的挑戰。對王志文來說,這不是「想挑戰」,而是「我看過世間,明白什麼該留下、什麼可以還原」。

墓地、碑刻、骨灰,這些形式往往成為活著的人負擔,不如「釋放」更多資源給活的人、給生活、給愛。

這樣看來,他的選擇,既是一種自我解脫,也是一種為家人考慮的「責任」。

他不設墓地、不留骨灰的決定,映射出一個更大的視角:儀式感不是唯一,記憶方式也可以更自由,也更貼近生命本質。

被記住,並不一定要靠墓碑。

在這個資源日益緊張、土地有限、消費儀式感泛濫的時代,他的選擇有一種反向的勇氣:將「儀式」的重心放回「活著的人」,「此刻的生活」,而不是「死後」的虛設。

儀式感固然重要,但儀式不該成為負擔;記憶值得被珍重,但方式可以更輕盈。也許,真正的懷念,是今天、明天、當下,而不是一生只為那一天。

轉發:《王志文不留骨灰 不要墓地 引發無數網友深思》

來源:老豬的碎碎念

王志文不留骨灰 不要墓地 引發無數網友深思

當你聽到一句「身前哪管身後事」時,是否被激得有點心顫?就在不久前,演員王志文在一次公開場合說:他「死後不留骨灰、不設墓地」。引起了無數人的聚焦與反思。

這不是炒作,而是一個深思熟慮后的決定,關乎生命本身,關於儀式感、關於記憶,關於我們每一個人的「最後一程」。

王志文成長經歷並非順風順水,而正是那些磨礪,讓他對生命和儀式有自己的見解。

他生於上海的一個普通工薪家庭。年少時父親因車禍去世,這個突如其來的傷痛讓原本平穩的生活剎那坍塌。

母親獨自承擔起養育三子的重擔,白天在工廠、晚上手工,若還不夠,就凌晨拾荒。這樣一位女人,將生活的縫隙填滿,用堅強與樸素,把每一天的「必須」一項項落實。

18歲那年,王志文堅定要考入表演系。他家裡沒錢,他承諾「借錢考試,將來一定還」,於是母親湊了報名費。

考前半月,他遭遇一場車禍,恥骨受傷卧床,但他仍讓家人把他抬進考場,堅持參加考試,並憑優異成績考入。

正因為經歷過「缺乏」、「等待」、「決定自己爭氣」的日子,他對「活著」有極強的責任感,也對「走完」這件事保有自己的節奏。

事業之路雖仍是演員常見的「成名」「爆紅」「獎項」,但王志文選擇了不同的軌跡,他所建構的專業態度,也映照出他對生命儀式的思考。

從《過把癮》中的小市民方言角色,到《天道》里丁元英這種多層次人物,他一直在「複雜角色」里沉澱,而非拿綜藝、拿廣告「快火」。

他在演技上的專註,也讓圈內有「看王志文演戲是一種極致享受」的評價。

當事業逐漸穩定、家庭也步入安穩,他開始有能力回饋母親、陪伴兒子,而非把時間都「交給片場」。

在這個節點,他對「身後事」這類傳統儀式,或許有了更清晰的判斷。他公開表示:自己死後不留骨灰、不設墓地、不立碑。

有人說,他想歸於自然;有人說,他這是對傳統的挑戰。對王志文來說,這不是「想挑戰」,而是「我看過世間,明白什麼該留下、什麼可以還原」。

當你聽到一句「身前哪管身後事」時,是否被激得有點心顫?就在不久前,演員王志文在一次公開場合說:他「死後不留骨灰、不設墓地」。引起了無數人的聚焦與反思。 這不是炒作,而是一個深思熟慮后的決定,關乎生命本身,關於儀式感、關於記憶,關於我們每一個人。

他說,墓地、碑刻、骨灰,這些形式往往成為活著的人負擔,不如「釋放」更多資源給活的人、給生活、給愛。

這樣看來,他的選擇,既是一種自我解脫,也是一種為家人考慮的「責任」。

他不設墓地、不留骨灰的決定,映射出一個更大的視角:儀式感不是唯一,記憶方式也可以更自由,也更貼近生命本質。

公眾熱議中,有人說他太通透、但也有聲音說「萬一沒人紀念怎麼辦?斷了後人的根怎麼辦?」這些聲音其實是傳統對於「留下」、「紀念」的依賴。

但王志文用行動提出:被記住,並不一定要靠墓碑。

他活著時認真演戲、認真陪家人,他的作品,他的態度,他在這個世界留下的印記——對於很多人來說,這比一塊石碑更「活」。

在他看來,只要作品被反覆看到,只要角色被記住,他就還在。

在這個資源日益緊張、土地有限、消費儀式感泛濫的時代,他的選擇有一種反向的勇氣:將「儀式」的重心放回「活著的人」「此刻的生活」,而不是「死後」的虛設。

儀式感固然重要,但儀式不該成為負擔;記憶值得被珍重,但方式可以更輕盈。也許,真正的懷念,是今天、明天、當下,而不是一生只為那一天。

王志文的決定,是一個人成熟之後的清醒回應。生命可以有儀式,但儀式不應綁住生命。

活著時愛得熱切,死後簡單而不拖泥帶水。這樣的態度,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1-16 10:56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