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尼克松是舉著白旗來到中南海的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5-10-2 01:3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網路文摘

尼克松是舉著白旗來到中南海的




《改變世界的日子》一文中說: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后,中美關係一路破冰——1978年12月16日,中美發表《中美建交公報》,宣布兩國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是舉著白旗來到中南海的。

《改變世界的日子》

作者:毛澤東外孫女孔冬梅

1972年尼克松總統訪華后,中美關係一路破冰——1978年12月16日,中美發表《中美建交公報》,宣布兩國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認並建立外交關係。

尼克松是在第一個任期內的最後一年1972年訪華的。希望連任的尼克松,對此寄予厚望。他認為:與中國改善關係,能夠大大加重美國在全球戰略格局中的分量,因而符合美國的根本利益。美國公眾會支持自己在下一個任期繼續這項有歷史意義的工作。

不過,「中國之旅」絕非易事。1969年美國飛船即已登月,美國總統訪華則在1972年。分隔中美兩國的太平洋,竟比地月之間的大氣層和星際空間還難跨越。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尼克松此行被西方媒體稱為「破冰之旅」是很有意思的。或把冰山分開,或被冰山所困,訪華成功或失敗的可能性同時存在。

作為第一個訪問未建交國家的美國總統和第一個訪問中國的在職美國總統,尼克松一定會面對美國國內反共及反華勢力的強大壓力。另外,尼克松於1953年結識的「老朋友」蔣介石,也在暗地裡怒責他「朝毛」(即朝拜毛澤東的意思)、「向毛叩頭」了。台灣在美勢力對美國政要的影響,也是不可小覷的。作為共和黨推舉出來的總統,尼克松時刻要小心在野的民主黨。何況由於越南戰爭,尼克松在美國已很狼狽,嚴酷的形勢不容許他犯下大錯。

專機於上午11時30分抵達北京東郊首都機場。尼克松總統與其夫人並排手挽手頂著寒風,穩步踏上專機舷梯。然後尼克松總統搶先一步走下舷梯,主動伸出右手,周總理小步上前,也伸出手來,兩隻手熱烈有力地緊握在一起。美國國務卿杜勒斯在1954年日內瓦會議期間拒絕與中國總理周恩來握手的時代,終於過去了。

就在這時,外公毛澤東又做出了一個出乎世人意料的決定。

據護士長吳旭君回憶:尼克松到達北京前,她給外公念外電評論,其中有一條說:尼克松是打著「白旗」到北京來的。這是說尼克松向中國投降的意思,代表那些反對此次訪問者的看法。外公聽完這條消息,笑了。他說:「我來給尼克松解解圍。」

這個「圍」如何「解」?直到1972年2月21日,謎底才告揭開。

中方第一個得知消息的是吳旭君。外公是把吳旭君叫到床頭告訴她的。此時,纏綿病榻的老人家已有七八天很少起床和久坐了。他對吳旭君說,希望立刻見到尼克松。

此事非同小可。這一次,吳旭君不必像去年4月讓她打電話給海容,決定邀請美國乒乓球隊那樣遲疑不決。從海容那裡,她知道外交部一直無法把外公會見尼克松的時間確定下來,怕的就是身體情況不允許。現在終於能確定了,十萬火急,必須馬上準備。

吳旭君首先服侍外公起床,扶他到卧室的沙發上坐好。然後,小跑著出了屋。從1972年2月1日外公改在中南海游泳池會見外賓開始,基本上都是由秘書張玉鳳負責攙扶老人家迎接客人,這次,也要讓她有精神準備。接著吳旭君又跑去告訴衛士兼理髮師周福明——自從月初會見巴基斯坦總統布托以後,基本上卧床的老人家就沒理過發。另外,周福明還要負責準備會見廳(即書房)的茶水。

然後,吳旭君又跑到值班室,通知了外公的貼身警衛李連成,再由他報告中央辦公廳主任汪東興、副主任張耀祠和中南海西門門衛,這些屬於安全保衛範圍。另外還通知了秘書徐業夫。細心的吳旭君還通知了生活管理員吳連登,讓他準備點食物,因為她擔心老人家會見時有可能出現低血糖。

最後,她跑到因外公病重而常住中南海游泳池的醫療組,告訴他們即將的會見消息,請大家隨時待命。辦完這些事情,吳旭君趕回卧室,把老人家扶到會見廳,安排他坐好。自己又到醫療組,再一次檢查了醫療器械和急救物品。

在吳旭君忙碌的同時,外公也相應做了些準備,《參考資料》2月21日上午版刊登了以下兩篇對外公會見尼克松有用的材料,外公應該是在會見前看過的。

第一篇是美國總統尼克松抵達中國前,在臨時落腳地關島對記者發表的講話。其中有這麼兩句:「總統說,他期望他同共產黨主席毛澤東和周恩來總理的談話從哲學的角度來進行,而不是只集中討論眼前的問題。」「尼克松說,毛和周都是『有哲學頭腦的人物,他們不是僅僅講究實際的、注意日常問題的領導人』。」

第二篇是「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在「國民大會」第五次會議開幕典禮中的致詞:「所以今天國際間任何與惡勢力謀求政治權力均衡的姑息舉動,絕不會有助於世界和平,而適以延長我七億人民的苦難,增大全世界的災禍!我們對任何有損於中華民國主權利益的行動,保有高度的警惕!」在不久尼克松到來后,這兩篇材料被外公借題做了精彩發揮,成為會見中的畫龍點睛之筆。

總理下午2時左右得知外公決定會見尼克松,客人已去駐地休息,4點半將有全體會談,7點鐘還有歡迎宴會。總理非常著急,海容馬上按總理的吩咐,叫韓敘來。禮賓司代司長韓敘隨即趕到。總理對他連說兩遍:趕快準備、趕快準備!一向精明能幹的韓敘卻摸不到頭腦,見此情況,海容對韓敘做了解釋。最後,總理決定分頭行動:自己趕往尼克松所在的釣魚台十八號樓說明情況,再去游泳池檢查會見準備;海容趕往中南海游泳池,安排安全保衛及攝影攝像等工作;另外,安排尼克松儘快前往外公住處。

(摘自毛澤東外孫女孔冬梅《改變世界的日子》)

毛澤東時代奠定的現代工業體系。中國共產黨執政之後僅經過了20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新中國形成了一個社會主義政治體制和集體經濟制度以及其全國人民生存的物質基礎。如果沒有毛澤東時代奠定的現代工業體系的幾十萬個國有企業和幾百萬個集體企業,沒有農村人民公社制度的話,中國走資派的改革開放是根本沒有對象的。讓走資派鄧小平在中華民國蔣介石國民黨時代搞改革開放行嗎?當然這樣問就是一個偽命題。中華民國蔣介石國民黨時代本來就是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開放的資本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軍閥割據又是戰亂的時代。走資派鄧小平只能成為軍閥中的一個而己。

 新中國把國門打開,前提是外面沒有強盜,或者說是外面的列強已經承認了新中國的合法存在,這就是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在1971年7月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就已經秘密訪華了。在1972年前後,大批西方國家或者是西方陣營的國家和中國建交,包括義大利、奧地利、加拿大、英國、日本、西德和西班牙等等。1971年10月,中國重返聯合國,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這個前提是什麼呢,是70年代初中國的國際環境發生了根本變化,最重要的是越南戰爭的勝利。

從1950年的抗美援朝到六七十年代的援越抗美,都是中國和美國直接或者間接交手,而且美國都失敗了。尤其是第二個戰爭,援越抗美戰爭,美國失敗得更慘。美國當時急於從越南抽身。他承認了中國的勝利,所以尼克松到中國來,在毛澤東的書房裡和毛澤東會談。當時美國媒體評論說,尼克松是舉著白旗來到中南海的。在尼克松訪華之後,中美建立正式的外交關係只是一個時間問題了。《尼克松是舉著白旗來到中南海的》。

所以這兩個方面,一個是中國的工業體系,一個是中國的國際環境,構成了改革開放的前提。如果沒有這兩個基礎,比如假設越南戰爭中國失敗了的話,那麼美國對中國的新月形包圍圈就會收得更緊,中國就根本沒有改革開放的機會,因為在門外是虎狼成群,虎狼環伺,這個門是不能打開的。所以說,如果我們正面評價改革開放的話,也不能忘記毛澤東時代為改革開放奠定的基礎。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 01:3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