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解放戰爭就是最成功的人民戰爭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5-9-26 21:1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解放戰爭就是最成功的人民戰爭







如今走資派特色政府也喊:要打人民戰爭。如今真打起仗來有多少人民自願參加?為保衛走資派地主資本家嗎?

解放戰爭,又稱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是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在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解放軍為推翻蔣介石國民黨統治而進行的革命性戰爭。解放戰爭始於1946年6月因蔣介石國民黨發動的八百萬國軍對延安等解放區的全面進攻,中國人民解放軍經過戰略防禦轉入全面反攻,通過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消滅了蔣介石國民黨國軍中的主力,在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向全世界公告: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至1950年6月全國性的大規模作戰基本結束,中國大陸絕大部分地區獲得解放。

內戰的開始是在抗日戰爭結束后,蔣介石國民黨於1946年6月撕毀了停戰協定和政治協商會議決議,向所有解放區發動了全面內戰,標誌著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的解放戰爭的開始。

解放戰爭是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反對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發動的反共反人民內戰,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反動統治,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而進行的戰爭 。是一場事關中國前途命運的決戰。

1946年6月,蔣介石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在毛澤東的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民皆兵的人民解放戰爭開始,1947年7月,人民解放軍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接著連續進行了遼瀋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等三大戰役,基本上消滅了蔣介石國民黨軍主力。

1949年4月,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解放南京,宣告了蔣介石國民黨統治的覆滅。

1949年10月1日,在解放軍向全國進軍途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北京宣告成立。

至1950年6月,人民解放軍大規模作戰結束,解放了除西藏及台灣、澎湖、金門、馬祖等島嶼以外的全部國土,這是成功實踐全民皆兵的是解放戰爭將敵人趕出大陸土地外,真正取得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 。

抗戰勝利后,久經戰亂的中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重建家園。但以國民黨總裁、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統治集團,違背人民意志,堅持獨裁、內戰、賣國方針,企圖在全國範圍內重建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統治。蔣介石為了製造和平假象,贏得部署內戰的時間,於8月14日、20日、23日向延安方面連發三封電報,邀請毛澤東到重慶共商「國際國內各種重要問題」 ,企圖在談判的掩護下全力進行內戰準備的策略。同時調兵遣將,控制戰略要點和主要交通線,準備發動全面內戰。美國政府對於蔣介石的戰爭政策,在政治上、軍事上、經濟上給予全面支持。

中共中央於1945年8月25日發表《對目前時局宣言》,指明抗日戰爭勝利后,「我全民族面前的重大任務是:鞏固國內團結,保證國內和平,實現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團結的基礎上,實現全國的統一,建設獨立自由與富強的新中國」。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共中央決定派毛澤東、周恩來、王若飛三人赴重慶,同國民党進行和平談判。

重慶談判前後,國民黨統治集團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借口接受日偽軍投降,陸續調集80萬人以上的軍隊,在日偽軍接應下,以打通津浦(天津—浦口)、平漢(今北京一漢口)、同蒲(大同一風陵渡)、平綏(今北京一包頭)4條鐵路線為重點,向解放區發動進攻。停戰令下達后,國民黨軍一面蠶食、侵犯關內各解放區,一面以重兵進攻剛建立的東北解放區。

蔣介石國民黨統治集團在戰爭準備就緒后,公然撕毀停戰協定,調集重兵,於1946年6月26日向中原解放區發動大規模進攻,接著又將戰火擴大到其他解放區,發動了全面內戰。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領導解放區部隊改稱人民解放軍奮起自衛,解放戰爭全面展開。

解放戰爭全面爆發,人民解放軍實施積極防禦,依託解放區在內線大量殲敵(1946年6月—1947年6月)。

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的對黨內的指示,1946年7月20日發出。指示共六條:

一、指出國民黨蔣介石破壞國共停戰協定和政協決議,在東北、華北、華東大舉進攻解放區,認為只有在自衛戰爭中徹底粉碎國民黨軍隊的進攻之後,中國人民才能恢復和平。

二、分析指出我們能夠戰勝蔣介石的原因:我們雖無外國援助,但是人心歸向,士氣高漲,經濟亦有辦法。因此,我們是能夠戰勝蔣介石的。

三、提出了戰勝蔣介石的作戰方法和應該採取的策略。

四、指出為著粉碎蔣介石的進攻,必須和人民群眾親密合作,必須爭取一切可能爭取的人。

五、提出必須作持久打算。

六、號召全黨和全解放區軍民,團結一致,徹底粉碎蔣介石的進攻。

戰爭之初,國民黨方面不論在軍事力量還是在經濟力量上,較之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解放軍都佔有絕對優勢。國民黨軍正規軍有陸軍86個整編師(或未整編的軍)、248個旅(或未整編的師),共約200萬人,特種兵、海空軍、後方機關和學校等約156萬人,非正規軍74萬人,總兵力430萬人。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為127萬人。雙方兵力對比為3.4:1。

國民黨軍接收了100萬投降日軍的裝備,並獲得美國政府的大量軍事援助,包括100多艘艦艇、900多架飛機和大批槍支、火炮、彈藥、坦克、汽車。美國還提供海、空運輸力量,輸送50多萬國民黨軍到內戰前線。人民解放軍的裝備,主要是繳自日偽軍的步兵武器和少量迫擊炮、山炮,沒有外國軍事援助。

國民黨統治著730餘萬平方千米的土地和3.39億多人口,分別佔全國土地面積的76%和全國人口的71%,並控制了全國所有的大城市、主要交通線和幾乎全部工業,包括相當規模的軍事工業。

解放區的土地面積只有230萬平方千米,人口只有1.36億,經濟主要是農業和手工業,基本上沒有工業,軍工生產能力極為薄弱,只能自制步槍、手榴彈和少量機槍、迫擊炮以及槍彈、炸藥,遠遠不能滿足大規模作戰的需要。

國民黨統治集團憑藉軍事力量和經濟力量的優勢,採取全面進攻、速戰速決的戰略方針,使用其全部正規陸軍的80%,即193個旅約160萬人的兵力,配以大量的地方部隊和航空兵、炮兵、坦克兵,按照先關內后關外的戰略步驟,企圖用3至6個月的時間,佔領各解放區,消滅人民解放軍,摧垮共產黨。

中共中央分析了影響戰爭的各種因素,於7月20日向全黨全軍發出關於《以自衛戰爭粉碎蔣介石的進攻》的指示:「蔣介石破壞停戰協定,破壞政協決議,在東北占我四平、長春等地后,現在又在華東、華北向我大舉進攻,將來亦有可能再向東北進攻。只有在自衛戰爭中徹底粉碎蔣介石的進攻之後,中國人民才能恢復和平。」

又:「蔣介石雖有美國援助,但是人心不順,士氣不高,經濟困難。我們雖無外國援助,但是人心歸向,士氣高漲,經濟亦有辦法。因此我們是能夠戰勝蔣介石的。全黨對此應當有充分的信心。」

中共中央在總結了戰爭初期的作戰經驗后,還為人民解放軍規定了以殲滅國民黨軍有生力量為主而不是以保守地方為主的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以及「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等作戰原則,並明確提出「必須作持久打算」,「必須十分節約地使用我們的人力、物力資源」,「一切依靠自力更生」,「艱苦奮鬥、軍民兼顧」等指導思想。

人民解放軍遵照中共中央規定的戰略方針和作戰原則,展開於各個戰場,還擊國民黨軍的進攻。戰爭的頭8個月,即1946年7月至1947年2月,依託解放區的有利條件,在戰略上實行內線、持久的防禦戰,主動放棄一些城市和地方,創造戰機,以運動戰為主要作戰形式,集中兵力;在戰役戰鬥上實行外線、速決的進攻戰,逐步擴大戰役規模,分批殲敵,以求逐步改變敵強我弱的狀況,為爾後轉入戰略反攻和戰略進攻創造條件。運用這一戰法,進行較大的戰役戰鬥共160餘次,殲滅國民黨軍71萬餘人。主要的作戰有:中原軍區部隊的突圍和開創鄂豫陝、鄂西北游擊根據地;華中野戰軍、山東野戰軍和華東野戰軍(1947年1月由華中、山東兩野戰軍合併組成)的蘇中戰役、朝陽集戰役、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等戰役;晉冀魯豫野戰軍的出擊隴海路戰役、定陶戰役、同蒲路南段戰役等戰役;晉察冀軍區和晉綏軍區部隊的晉北戰役、大同集寧戰役和張家口保衛戰;東北民主聯軍的新開嶺戰役和三下江南、四保臨江作戰等戰役。

與此同時,人民解放軍還在國民黨軍侵佔的地區廣泛開展游擊戰,牽制並殲滅部分國民黨軍,保衛人民的生命財產。

國民黨軍由於大量有生力量被殲滅,加之佔領地區擴大,所需守備兵力相應增多,其兵力不足的弱點進一步暴露,因而從1947年3月起,被迫放棄全面進攻,改取重點進攻的方針。集中94個旅約70萬人的兵力,分別進攻陝北和山東兩解放區,在其他戰場上改取守勢,企圖首先佔領陝北和山東兩解放區,尤其是一舉消滅設在延安的中共中央機關和人民解放軍總部,然後再轉用兵力於其他戰場。

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決定以陝北和山東兩解放區的部隊繼續實行防禦作戰,誘敵深入,力求牽制和逐批殲滅敵軍主力;以東北、晉察冀、晉冀魯豫等解放區的部隊視機轉入戰略性反攻,收復失地,殲滅敵軍。同時將中共中央機關、人民解放軍總部撤離延安,在中共中央主席兼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等組成中央工作委員會,到晉察冀解放區,進行中央委託的工作。另以中央軍委副總參謀長葉劍英、中央軍委秘書長楊尚昆等組成中央後方委員會,到晉西北地區,統籌後方工作。

依據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人民解放軍各部隊繼續積極求殲當面敵軍。分別舉行了東北夏季攻勢、豫北攻勢、晉南攻勢及正太戰役等戰役,收復和解放了大片土地和一些城鎮,有力地支援了陝北、山東兩解放區的作戰,並為爾後轉入戰略進攻創造了條件。

至1947年6月,在一年的作戰中,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112萬人,斃俘其旅(將)級以上高級軍官202名,給予國民黨統治集團以沉重打擊,並不斷壯大了自己,逐步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當戰爭進入第二個年度時,全國軍事形勢發生了有利於人民解放軍而不利於國民黨軍的重大變化。國民黨軍的總兵力已下降到373萬人。正規軍雖仍保持248個旅的番號,但其中有近半數是被殲后重建或是受殲滅性打擊后重新整補起來的,總人數已由200萬下降到150萬。用於進攻解放區的兵力雖由戰爭初期的193個旅增加到227個旅,占旅總數的92%,但其中能作戰略機動的兵力只有40個旅左右,長江以南的大後方及新疆等地兵力尤其薄弱,只有21個旅。由於整師、整旅被殲,大批高級將領被俘,國民黨軍士氣低落,失敗主義和厭戰情緒增長。

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已由127萬人發展到195萬人,其中野戰軍有100萬人,同國民黨軍的兵力對比已由1:3.4縮小為1:1.9。尤其重要的是,人民解放軍以繳獲的武器裝備自己,建立了兩個以炮兵為主的特種兵縱隊和若干個炮兵旅、團,以及相當規模的工兵部隊,加強了突擊力量。

國民黨統治集團隨著其軍事形勢的日益惡化,在經濟上、政治上也陷入了困境。其統治區捐稅繁重,物價飛漲,經濟破產,百業凋零。各階層人民紛紛起來反抗暴政,以「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為口號的人民革命運動遍及全國60多個大中城市,形成了反對國民黨的第二條戰線。國民黨已深陷於解放區軍民自衛反擊和統治區人民鬥爭這兩條戰線的夾擊之中。這時,解放區軍民也面臨著許多困難,其中最主要的是解放區大部地區遭受戰火蹂躪,人力、物力資源遭到嚴重破壞。

中共中央依據對戰局的全面分析,決定戰爭第二年人民解放軍的任務是:抓住國民黨軍主力深陷解放區腹地的時機,以主力打到外線去,「將戰爭引向國民黨區域,在外線大量殲敵,徹底粉碎國民黨將戰爭引向解放區,進一步破壞和消耗解放區人力物力、使我不能持久的反革命戰略方針」;以一部分部隊在廣大地方武裝配合下「繼續在內線作戰,殲滅內線敵人,收復失地」。中共中央還強調指出:人民解放軍主力進入國民黨區域作戰,「爭取勝利的關鍵:第一是在善於捕捉戰機,勇敢堅決,多打勝仗;第二是在堅決執行爭取群眾的政策,使廣大群眾獲得利益,站在我軍方面」。

1947年下半年,在中央軍委的統一部署下,人民解放軍以挺進中原、開創新的中原解放區為重點,逐步轉入戰略進攻。至1948年春,粉碎了國民黨軍對大別山地區的圍攻,殲滅其大量有生力量,並開闢了江漢、桐柏兩塊新根據地,使擁有3000萬人口的中原解放區得以鞏固。

人民解放軍三路大軍出擊外線,挺進中原,與內線各解放區部隊密切配合,構成了向國民黨軍實行全國規模戰略進攻的總形勢,迫使國民黨軍在戰略上轉為守勢,使戰爭達到一個轉折點。在這一新形勢下,1947年10月10日人民解放軍總部發表宣言,提出「打倒蔣介石獨裁政府,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口號。12月下旬,中共中央在陝北米脂縣楊家溝召開會議,毛澤東作《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的報告,提出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進一步統一了全軍的作戰指導思想。

1948年上半年,人民解放軍繼續執行將戰爭引向國民黨統治區的方針,開展新的強大攻勢。華東野戰軍西線兵團與中原野戰軍協同作戰,進行了洛陽戰役、宛西戰役、宛東戰役、豫東戰役、襄樊戰役等戰役,特別是豫東戰役,一舉攻克河南省省會開封,連同在雎杞地區的作戰共殲國民黨軍9萬餘人,進一步鞏固了中原解放區。

戰爭第二年,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國民黨軍152萬人,斃俘其旅(將)級以上軍官174名,收復和解放擁有3700萬人口的15.5萬平方千米土地和164座中小城市,為同國民黨軍進行戰略決戰創造了條件。

進行戰略決戰,各個殲滅國民黨軍重兵集團(1948年9月—1949年12月)。當戰爭進入第三個年度時,全國形勢的基本特點是:戰爭雙方除兵力和裝備對比國民黨軍還稍佔優勢外,其他各方面都已大為有利於人民解放軍而不利於國民黨軍。

國民黨軍在兩年中被殲260多萬人,經補充后總兵力雖仍有365萬人,正規軍旅的番號增至285個,人數為198萬,但新組建的和被殲后重建的師、旅佔大多數,士氣更加低落,戰鬥力嚴重下降。在285個旅中,直接用於同人民解放軍作戰的為249個旅約174萬人,這些部隊分別配置在東北、華北、華東、中原、西北五大戰場的少數戰略要點及其周圍,難於實行戰略性機動。廣大後方只配置了36個旅。隨著軍事形勢的惡化,國民黨民心失盡,內部矛盾加劇,惡性通貨膨脹,工商業紛紛倒閉,政治、經濟危機已十分嚴重。人民解放軍在兩年作戰中貫徹邊打邊建方針,總兵力已達280萬人,其中野戰軍149萬人,與國民黨軍對比為1:1.3。人民解放軍炮兵已有35個團,裝備了山炮、野炮等重炮1100餘門。工兵也有了發展,並建立了少量坦克部隊。經過兩年戰爭鍛煉,部隊不但有了豐富的打大規模運動戰的經驗,而且積累了城市攻堅戰的經驗。經過1947年冬到1948年春的新式整軍運動,全軍廣大指戰員的政治覺悟和軍事素質大為提高。中國共產黨還在國民黨統治的大後方,即長江以南的蘇南、皖南和浙、閩、粵、桂、黔、滇等省區內建立了5萬餘人的游擊武裝。解放區面積已擴展到235萬平方千米,並擁有縣以上城市579座,人口已達1.68億,分別佔全國面積、城市、人口總數的24.5%、29%和35.3%。解放區支援戰爭的人力、物力有所增長。中國共產黨在國民黨統治區的工作有了很大發展,廣大中間階層迅速覺醒,反對蔣介石獨裁統治的鬥爭愈益高漲。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根據日益有利的戰爭形勢和兩年戰爭的經驗,提出建設500萬人民解放軍,在從1946年7月算起的5年左右時間內殲滅國民黨正規軍500個旅(師),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任務;制定了戰爭第三年人民解放軍主力在長江以北和華北、東北打前所未有的大殲滅戰,求殲更多國民黨軍的基本計劃。根據會議精神,中央軍委確定了戰爭第三年的作戰計劃,準備殲滅國民黨軍115個旅(師),攻佔一批大中城市。

1948年9月16日,已於8月會師於兗州、曲阜地區的華東野戰軍內、外線兵團採取攻濟打援部署,發起濟南戰役,激戰至24日攻克該城,全殲國民黨軍10萬餘人(內整編第96軍軍長吳化文率2萬餘人起義),奪取了孤懸在山東省境內有堅固設防的戰略要地,使華東和華北兩大解放區連成了一片。

到1948年秋,東北人民解放軍已發展到100餘萬人,其中野戰軍70萬人,地方軍30餘萬人,總兵力超過東北國民黨軍將近一倍。東北解放區的面積和人口已分別佔東北總面積和總人口的97%和86%,人力物力資源雄厚,已具備同國民黨軍進行決戰的條件。

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根據中央軍委的多次指示,於9月12日指揮東北人民解放軍發起遼瀋戰役,首先以主力出擊北寧鐵路錦州至唐山段,連克數城。接著圍攻錦州,全殲守軍約10萬人。長春守軍1個軍起義、1個軍投誠,該城宣告解放。隨後,當由瀋陽增援錦州的國民黨軍「西進兵團」進到黑山、大虎山以東地區時,東北野戰軍主力迅速自錦州北上,全殲該敵(參見詞條塔山阻擊戰、黑山阻擊戰等)。11月2日乘勝解放瀋陽、營口,殲滅衛立煌集團余部,結束了歷時52天的遼瀋戰役。東北全境隨即解放。

遼瀋戰役共殲滅國民黨軍47.2萬餘人。這個戰役連同在此之前其他戰場上人民解放軍的勝利,使國民黨軍在1948年7至10月的短短4個月內喪失100萬人。這樣,國民黨軍的總兵力,包括可能補充的30萬人在內已下降到290萬人;人民解放軍的總兵力則增加到300萬人以上。中國的軍事形勢,出現了人民解放軍在數量上也超過國民黨軍的新轉折。

淮海戰役於11月6日發起。淮海戰役歷時66天,共殲滅國民黨軍55.5萬餘人,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使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政治中心南京直接處在人民解放軍的威脅之下。

1948年11月29日,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部隊主力聯合發起平津戰役。天津解放后,北平守軍已深陷重圍之中。經過談判,傅作義接受了人民解放軍的條件,命令所屬部隊25萬人開出城外,聽候改編。31日,人民解放軍進駐北平城,北平和平解放。

平津戰役歷時64天,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52萬餘人,解放了除綏遠省西部、山西省太原和河南省新鄉、安陽等少數孤立據點以外的華北廣大地區。

另外,西北野戰軍於1948年8至11月先後進行了澄郃戰役、荔北戰役和西北1948年冬季戰役,殲滅國民黨西安「綏靖」公署主任胡宗南所部6萬餘人。華北軍區第1兵團於10月5日發起太原戰役,肅清了太原外守軍,包圍了太原城,於12月上旬奉命轉入圍城休整。

自1948年7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在同國民黨軍進行的戰略決戰中,共殲滅國民黨軍200多萬人。國民黨賴以發動內戰的主要精銳集團喪失殆盡,不論在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都已面臨絕境。

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后,國民黨軍只剩下204萬人,其中正規軍115萬人,分佈在新疆到台灣的廣大地區和漫長戰線上,已無力在戰略上組成有效防線。人民解放軍已增加到400萬人,其中野戰軍218萬人,兵力占絕對優勢。

1949年春,中國人民解放軍按照中央軍委1948年11月和1949年1月關於統一全軍組織及部隊番號的兩個決定進行整編,西北、中原、華東、東北4個野戰軍依次改編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戰軍。彭德懷任第一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劉伯承任第二野戰軍司令員,鄧小平任政治委員;陳毅任第三野戰軍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林彪任第四野戰軍司令員,羅榮桓任政治委員。每個野戰軍轄2至4個兵團,每個兵團轄3至4個軍。全軍組成17個兵團(內1個鐵道兵團)共58個軍,其中華北軍區的3個兵團及鐵道兵團直屬中央軍委。

中國共產黨為爭取早日結束戰爭,決定在懲辦戰爭罪犯、廢除偽憲法、依據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國民黨軍隊等八項條件的基礎上,同南京國民黨政府派出的代表團進行和平談判;同時要求人民解放軍做好向全國進軍的一切準備,以便在談判破裂時繼續使用戰鬥方式解放全中國。

1949年4月1日,中國共產黨代表團與南京國民黨政府代表團開始在北平進行談判,至15日,雙方協商擬就《國內和平協定(最後修正案)》。但截至20日,南京國民政府仍拒絕簽字,談判宣告破裂。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立即發布向全國進軍的命令,要求人民解放軍奮勇前進,堅決、徹底、乾淨、全部地殲滅中國境內一切敢於抵抗的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保衛中國領土主權的獨立和完整。按照這個命令,人民解放軍開始向全國進軍。

4月20日夜,人民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在總前委的統一指揮下,第二、第三野戰軍在東起江陰、西至湖口(江西九江東北)的千里戰線上強渡長江,擊潰沿江防禦的國民黨軍,於4月23日解放南京,宣告了國民黨22年反動統治的滅亡。 南京國民政府對全中國的統治宣告終結。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 00:43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