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己亡台灣國民黨在野
中國國民黨己亡台灣國民黨在野。準確地說,孫中山的中國國民黨己亡。汪精衛的中國國民黨己亡。蔣介石的中國國民黨在大陸執政的己亡。
這如同中國共產黨一樣,陳獨秀的中國共產黨己亡。王明的中國共產黨己亡。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己亡。鄧小平的特色黨(名譽上還稱中國共產黨)己亡。江澤民胡錦濤屬鄧小平的特色黨也己亡。今天中國大陸的執政是習近平。習近平政權名譽上還稱中國共產黨,實際走的路線是走資派特色黨的,總之是習近平政權。習近平政權信仰的是「中國夢」,「人類命運共同體」,掌權的大多是地主資本家,也如西方帝國一樣對窮人搞些慈善而己。
大陸期間的中國國民黨有:
孫中山的中國國民黨。
蔣介石的中國國民黨。
汪精衛的中國國民黨。
在大陸期間,中國國民黨己被中國共產黨打敗,逃亡到台灣。真正孫中山創立的中國國民黨己亡。敗退到台灣之後應改稱台灣國民黨。
台灣國民黨在台灣的執政時間:
第一任是蔣介石的台灣國民黨。1949年至1975年。
第二任是蔣介石的兒子蔣經國。1975年至1988年。
第三任是李登輝。1988年至2000年。
第三任是馬英九。2009年至2017年。
台灣國民黨的其他時間都是台灣地區在野。
大陸期間的中國國民黨被中國共產黨滅了。而逃亡敗退到台灣后的國民黨被台灣民進黨擊敗。如今恐以在野黨的資格難保。到了被滅亡的地步,有幾個大佬口不離「中華民國「,還要爭當抗日戰爭是蔣介石領導的?抗日戰爭是蔣介石領導的嗎?
不過蔣介石倒是摘到了抗日戰爭勝利果實大陸的三分之二的國土,而且都是沿海大城市等發達地區,但保住了嗎?失去后倒是又摘到了台灣等島嶼,但如今又失去了,被台獨的民進黨執政。
台灣國民黨淪為在野黨後有何作為?馬英九執政八年如何?輸得更慘恐怕連在野黨資格都沒有。從敗退台灣到二二八事件,從反攻大陸到淪為在野黨。國民黨保衛得了誰?國民黨保衛得了哪片國土?不是亡國就是被殖民。不是亡黨就是自私內鬥。
中國國民黨,由近代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創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政黨。其前身為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國民黨、中華革命黨,1919年改名為中國國民黨,1927年完成形式上的全國政權統一,成為執政黨。1949年10月,中國國民黨執政22年後,在與中國共產黨的較量中敗北,逃亡退居去了台灣。
1924年,中國國民黨召開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孫中山主張「以俄為師」,《聯蘇,聯共,扶助工農》仿照蘇俄共產黨的組織模式改組國民黨,但卻並未接納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因為在他看來三民主義更適合中國國情。實質上,這是「中體俄用」—— 以三民主義為體,以俄共組織為用的治黨策略。在孫中山死後,蔣介石《四一二大屠殺》之下的蔣介石南京國民政府建立后,蔣介石背叛了孫中山的《聯蘇,聯共,扶助工農》的治國理念,形式上效仿蘇俄的政黨體制,設立了集權的全國代表大會、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政治委員會。同時,又按照西方分權學說,設立了五院(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制。事實證明,這種兼收並蓄的結果是消化不良,各學了「半套子」:既沒有學到蘇俄的黨治,也未能實行西方式的資產階級民主。
蔣介石統冶下的中國國民黨卻四分五裂,難以達成統一的政見,而黨外的反對聲不斷。如此,黨不像黨,固難收黨治之實效,黨並不能控制政府,特別是省以下的地方政府。20世紀30年代就有人指出:「蘇俄是真正黨治的國家,而中國是冒牌黨治的國家」。「五院制」是孫中山的「共和理念」在國家政體上的具體實踐。但在實際操作中,「五院制」並未做到五權分立,卻成了國民黨內部派系爭鬥的工具,也是蔣介石實現個人獨裁的犧牲品。與孫中山的初衷背道而馳,國民政府的「五院制」統轄在一黨專政之下,上演的是國民黨式的「假民主真獨裁」。
蔣介石統冶下的國民黨組織鬆弛渙散,黨組織在地區和黨員成分上分佈不均,基層組織空虛薄弱。為了大量吸收新黨員,自1939年起,全國各地出現強迫軍隊官兵、各機關公務人員、青年學生集體加入國民黨的現象。據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統計,截至1945年底,國民黨在全國29省建立了正式的省黨部,縣市級黨部擴張到1992個,區分部增至78681個,在某些地區也建立了區分部和黨小組。1945年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吳鐵城在《黨務檢討報告》中指出,國民黨組織的特徵是:「上層臃腫,中層隔閡,下層虛弱。」 黨員仍是「城市較多,鄉村較少」。顯然,組織規模的擴大既沒有改變黨員的成分結構,也未改變黨組織的基礎薄弱。到1945年,號稱800萬黨員中,佔60%的軍隊黨員沒有參加過實際的組織活動,而軍隊黨組織之外的普通黨部基本是公務人員多而農工少。
蔣介石統冶下的國民黨對民眾的動員因路線錯誤導致成效不彰。1924年改組時,孫中山就認識到,民眾的力量一旦動員起來,其能量是無窮的,希望通過黨的宣傳教育,將黨的主義和綱領灌輸於民眾,化民力為黨力。北伐戰爭中,國民黨在共產黨人的協助下,廣泛發動農工群眾支援北伐,充分顯示了現代政治動員的巨大威力,有力地推動和配合了北伐的進程。
但在1927年蔣介石《四一二大屠殺》之下以後,國民黨認為國共之間只能拼武力,不能拼黨力,即國民黨搞工農運動不是共產黨的對手。為了與共產黨徹底劃清界線,國民黨採取與共產黨路線相反的「共取我棄」的方針,如共產黨走「群眾路線」,國民黨則「不要民眾」,將中央農民部、工人部、商人部、青年部、婦女部一度撤銷,並禁止和防範民眾運動。由此,黨民關係由動員體制轉變為控制體制。蔣介石執掌政權后,動員民眾完全被統制民眾所取代。在蔣介石的思想認識中,沒有思想文化動員,只有武力強控。
在與中國共產黨的競爭中,國民黨在意識形態層面始終處於劣勢,以意識形態宣導為基礎的社會動員能力同樣處於弱勢。長期的劣勢導致國民黨在基層社會整合中逐漸走向反面,不斷地把廣大民眾推向革命陣營,國民黨政權最終不可避免地敗亡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革命的汪洋大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