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西安事變》活捉蔣介石的張楊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5-9-13 21:25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西安事變》活捉蔣介石的張楊







張學良時任西北剿共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的東北軍將領。稱少帥。

楊虎城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總指揮的西北軍將領。

1936年12月12日,時任西北剿共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的東北軍將領張學良、時任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軍總指揮的西北軍將領楊虎城在西安發動「兵諫」,扣押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兼行政院院長蔣介石,要求蔣介石立即抗日,停止「剿共」。

1935年秋,正值日本關東軍入侵中國東北成立《偽滿洲國》時,蔣介石將張學良的東北軍調入中國西北部去剿共,張學良的東北軍在剿共戰役中損兵折將。

1935年9月20日,蔣介石在西安設立「西北剿共匪總司令部」,統帥陝、甘、寧、青四省軍隊「圍剿」在西北延安之紅軍。蔣介石再次推薦張學良到「剿共」第一線,並擔任西北剿匪總司令部副總司令,代行蔣介石之總司令職務。到了西北后,張學良統轄軍隊除調到陝甘近20萬東北軍外,還有西安綏靖公署主任、十七路軍總指揮楊虎城的軍隊有3萬人,寧夏馬鴻逵部有2萬人,青海馬步芳部約萬餘人。將近30萬人來延安地區圍剿屠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

1935年10月1日,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紅二十五軍在勞山伏擊南下之東北軍,殲滅王以哲之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七軍第一一〇師2個團和師部,師長何立中戰死。張學良指揮東北軍會同陝、甘、寧、晉、綏等省武裝,又對陝甘紅軍第三次「圍剿」。10月25日,東北軍第一〇七師在鄜縣榆林橋與紅十五軍團遭遇,經5小時激戰,東北軍死傷300餘人,被俘1,800餘人(包括團長高福源)。至此,紅軍分割王以哲之第六十七軍在洛川、甘泉、膚施。

1935年11月13日,中國共產黨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稱張學良為「不抵抗將軍賣國賊」、「日本帝國主義忠實的走狗」。12月,張學良在南京開完會後,曾到上海找東北義勇軍將領李杜,提出要找中共負責人聯繫,又找杜重遠商談抗日救國之道。中國共產黨中央認為經過努力,是可以爭取張學良和東北軍參加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李杜和宋慶齡有聯繫,提出過此事,宋慶齡知道劉鼎住在國際友人路易·艾黎家中,她對剛到過瓦窯堡同中央聯繫之地下黨員董健吾說,艾黎家中就住了一個共產黨員,可介紹他到張學良那裡去工作。董健吾見了劉鼎,告訴他到張學良要急於找共產黨之關係,共商抗日救國大計,希望他能去西安見張學良。劉鼎經過考慮后表示同意,並在上海做了許多準備工作,認真研究《八一宣言》和統一戰線之文件,調查張學良的歷史、為人處事之特點。

1936年1月初,在榆林戰役中被俘之東北軍第一〇七師第六一九團團長高福源回到王以哲軍部駐地洛川。王以哲聽了高福源報告,立即表示接受中共主張並秘密報告張學良。1月初,張學良剛從上海回到西安,正急於找到中國共產黨。張學良得到電報后就飛到洛川會見高福源。2月26日,張學良原來打算親自參加會談,因臨時去南京,就由王以哲和參謀長趙鎮藩先談局部合作問題,重大問題由張學良回來談。經過兩天談判后,於2月28日達成幾條口頭協議,主要內容是:一、為一致抗日,紅軍與六十七軍互不侵犯,各守原防。二、恢復六十七軍在膚施、甘泉兩城六十七軍部隊所需糧、柴進城出售,恢復正常通商關係。三、恢復紅白兩地區通商,雙方有保護對方採購人員安全之責。四、紅軍同意被困在甘泉城內之部隊換防。

3月2日,張學良由南京回到西安,當日即親自駕機飛到洛川和李克農會談;會談一開始,張學良即表示已聽過王以哲、趙鎮藩之報告,完全贊同雙方之口頭協議,並希望全面合作;接著他請李克農先談中國共產黨對時局之看法。張學良同意共產黨建立聯合政府、抗日聯軍和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之主張,但他提出幾個問題:

一、為什麼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包括蔣介石在內?他認為國家之主要力量都掌握在蔣介石手中,蔣有抗日之可能,抗日必須聯蔣。

二、抗日如何能取得勝利?

三、如何取得蘇聯援助?

四、紅軍東征抗日應取道寧夏、綏遠、察哈爾,不應取道山西。

雙方商定:

一、和蘇聯聯繫,雙方可各派代表,赴蘇路線,張學良答應他可與新疆之盛世才商量。

二、中共派一代表常駐西安,以便保持聯繫,由張學良給以名義掩護。

最後,張學良提出,為了進一步商談抗日救國大計,請毛澤東或周恩來親自來一次,地點在膚施,具體時間由中共方面定。李克農表示,立即向中央報告。李杜從董健吾處了解情況后,打電報給張學良:「尋找的朋友已經找到了」。張學良很高興,即派高級參謀趙毅到上海把劉鼎接到西安,秘密住在金家巷張學良公館之東樓內。

張、楊在西安組織抗日援綏軍第一軍團。東北軍第六十七軍軍長王以哲已秘密加入中共,幾乎天天把中央軍胡宗南等部進剿路線、行止時間電告彭德懷。11月21日,紅軍在山城堡取得消滅胡宗南一個多旅之勝利。11月27日,張學良給蔣一份「請纓抗敵書」,遭到蔣拒絕。

1933年5月,楊虎城和第十七師師長孫蔚如,曾派參謀武志平(中共秘密黨員)到川陝蘇區與紅四方面軍商談訂立「巴山為界,互不侵犯,共同反蔣抗日」之密約;雙方根據這一密約,互不侵犯達兩年之久。

1935年12月上旬,中共中央派汪鋒攜毛澤東親筆信到西安與楊商談合作;中旬,楊和汪談話,雙方確定聯合抗日之原則;下旬,北方局派負責人王世英到西安,與楊反覆商談后,達成合作抗日協議。

當時的張學良,正為陝北「剿共」失利,受到蔣介石的斥責而大為苦惱。後來,他到上海探望進步人士杜重遠,傾吐了心中的苦悶。杜建議張與楊合作,並向他指出:出路就在西北。

在延安,毛主席、周恩來、彭德懷等同志正在研究紅軍東渡黃河抗日的軍事部署,李克農回來報告張學良希望與中共接觸、楊虎城完全同意《八一宣言》主張的消息。

毛主席決定派人與楊虎城聯繫。張、楊回到西安后,中共上海地下黨通過杜重遠和李杜介紹丁力到張學良處。這時,楊虎城也秘密會見了毛主席派來的人,並收到了毛主席的親筆信。

蔣介石安插西北「剿總」的特務一直注意張、楊的活動,密報南京。

東北軍高福源團長被我俘虜后,深受共產黨抗日救國偉大方針的感召,表示要回去做張學良的工作。一天,張學良接到東北軍王以哲軍長的電話報告,中共派李克農與張學良見面。張學良去洛陽王以哲軍部會見了李克農。事後,李克農向毛主席等領導彙報了張學良要求見中央領導的意見。毛主席決定派周恩來在延安與張進一步會談。

「延安會談」達成共產黨與東北軍停火的協議,張學良還表示要說服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國民黨特務抓了張學良的趙副官,想弄清張飛往延安的內幕,但趙副官被楊虎城的十七路軍執法隊搭救脫身。張學良為這事怒火中燒,下令抄了國民黨陝西省黨部。丁力建議張給南京發電報,了卻此事。張、楊於此事中以誠相見,終於攜起手來。南京蔣介石接到張學良關於抄西安省黨部請求「處分」的電報,被迫表示「不予追究」。

1935年10月22日,蔣介石以「避壽」為名從洛陽轉抵西安,下榻臨潼的華清池。張、楊主動求見,以探虛實。楊已察覺蔣來意不善。當蔣約張個別見面時,蔣譴責張學良辜負了他的器重。張則不斷苦諫,被蔣拒絕,蔣嚴令張、楊全力「剿共」,否則將採取斷然措施。此時,西安上萬學生衝出中山門前來臨潼請願,蔣命令憲兵團對學生「格殺勿論」。一場血腥的屠殺即將發生。張學良趕到,力勸學生保持鎮靜,並保證以實際行動,答應學生的請求。

12月12日,張、楊被迫對蔣實行「兵諫」,在西安、臨潼兩地同時進行。經過激烈的戰鬥,終於活捉了蔣介石。

張、楊互祝成功並決定一方面以「八項主張」通電全國,一方面邀請共產黨來西安共商解決事變。蔣被活捉的消息傳到南京,軍政部長何應欽與日本大使密談后,以「拯救委座」為名,準備轟炸西安。宋美齡堅決反對,並戳穿了何企圖取代蔣的陰謀。中共中央接受張、楊的邀請,派出以周恩來為首的代表團飛抵西安。周恩來對張、楊全面闡述了中共關於和平解決這次事變的方針,又親自面見蔣介石,不僅向他分析了中國國難當關頭的局面,並且揭露了何應欽的滅蔣野心,蔣才不得不考慮何去何從。在中共和張、楊以及宋氏兄妹的三方面會談中,達成了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協議。但是,東北軍和西北軍的少壯軍官得知張、楊同意在蔣不履行簽字手續的情況下放蔣回南京,寫了「抗議書」,表示誓死反對。張學良看到「抗議書」后,匆匆親自送蔣回南京,當周恩來獲知這一消息趕到機場時,飛機已離開地面,周恩來對此深感遺憾。

1936年12月12日,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在臨潼的華清池發動「兵諫」,扣押了正在度假的國民黨領導人蔣介石,以迫使蔣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此後蔣介石被帶到西安軟禁,直到1936年12月25日被釋放。

事變經過:1936年12月12日凌晨:張學良、楊虎城發動事變,東北軍和第十七路軍協同行動,在臨潼華清池「扣留」了蔣介石,並且在西安逮捕了多位國民黨軍政要員。

目的:張學良、楊虎城要求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蔣介石被俘》:活捉蔣介石。蔣介石被扣押在西安,史稱《西安事變》。接受張學良、楊虎城的勸說,就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問題進行談判。

結果:在周恩來等人的斡旋和各界輿論的壓力下,蔣介石最終同意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

1936年12月25日,蔣介石被釋放,張學良將軍送蔣介石前往南京。

毛澤東的中國共產黨要力爭說服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條件,就放蔣介石回南京去。張學良決定儘快把蔣介石放走。他在沒有和周恩來商量的情況下,親自陪送蔣介石回南京,最後反被蔣介石將張學良囚禁終身。這就是蔣介石的為人。

事件影響:西安事變的影響深遠,它促進了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最終聯合抗日。

1935年8月1日,紅軍在長征途中,中華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共中央發表《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即著名的《八一宣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由於國民黨執行不抵抗政策,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中國東北四省后又繼續侵略華北,中國面臨著嚴重的民族危機。1935年7月,中國共產黨駐共產國際代表團,根據共產國際第七次代表大會關於建立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的新方針,起草了《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於8月1日以中國蘇維埃中央政府、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的名義公布,通稱《八一宣言》。

宣言的主要內容有:

①分析了「九·一八」事變后的國內政治形勢,揭露日本帝國主義對華北的侵略及企圖滅亡中國的野心,痛斥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

②指出中華民族正處在千鈞一髮的生死關頭,「抗日則生,不抗日則死,抗日救國,已成為每個同胞的神聖天職」;號召全中國人民動員起來,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③提出中國共產黨當前的政治主張是組織國防政府和抗日聯軍,並提出十條方針作為國防政府的施政綱領。

在巴黎出版的中文《救國報》和莫斯科出版的英文版《共產國際通訊》上刊登了此宣言,傳入國內后,在全國各階層愛國人士中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八一宣言》的發表,標誌中國共產黨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戰線基本形成。在實踐上,它獲得全國人民和各界人士的熱烈支持,在國民黨統治區發生了巨大政治影響,有力地鼓舞和推動了抗日救亡運動的發展。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7 09:21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