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是誰反抗蔣介石和日軍圍剿屠殺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5-9-12 22:1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是誰反抗蔣介石和日軍圍剿屠殺








在中華民國南方的井崗山地區,是毛澤東中國共產黨新組建的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了五次反抗蔣介石國民黨的圍剿屠殺。史稱《五次反圍剿》鬥爭。前三次反圍剿是毛澤東指揮的。第四次是朱德周恩來指揮的。第五次反圍剿是中國共產黨中央王明指揮的,后失敗了。

在中華民國北方的東北地區,是中國抗日聯軍在反抗日軍的入侵。這不在本博文中詳述。

詳述毛澤東是如何指揮前三次反圍剿的?

1927年蔣介石的《四一二大屠殺》后,毛澤東在上海國民黨部任職時的工資都沒來得及領,就奉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的中央受命去農村組織自己的武裝力量。毛澤東隻身先是回家與妻兒告別,后又隻身去接管南昌起義失敗后的一支殘兵敗將隊伍。稍作整頓后宣告:願者留下,不想當兵即可回家。不殺逃兵,如要離開留下槍支,發給路費。決定今後不攻城市,只許上山下鄉留在山溝。最後決是投奔井崗山。

毛澤東初上井岡山,不過千餘人,朱、毛會師后才擴大到萬餘人。這時已經經歷了湘贛敵人的多次「圍剿」。在最初三年裡,他們度過了紅軍歷史上最困難的時期。當紅軍發展到三萬人時,敵人更大規模的「圍剿」也隨之到來了。

第一次大「圍剿」的敵軍是十萬人,第二次大「圍剿」的敵軍是二十萬人,第三次大「圍剿」的敵軍是三十萬人,第四次大「圍剿」的敵軍是五十萬人。

除了第五次「圍剿」因王明「左」傾路線的錯誤指揮而失敗以外,前四次反「圍剿」都取得了巨大的勝利。敵人每一次都以堂堂之陣洶洶而來,恨不得一口吞滅紅軍、吞滅蘇區,但每一次都被英勇的中國工農紅軍打得損兵折將、狼狽奔逃,以致敵軍官兵一聽進入蘇區就談虎色變。試想,反動派以舉國之力卻無法擊滅彈丸之地,以裝備完善的幾十萬大軍卻無法對付連子彈都很缺乏的弱小的紅軍,這究竟是一個什麼問題呢?中國工農紅軍究竟是採取了什麼奇妙的戰術才能得以四次都克敵制勝呢?最重要的是:有毛澤東領導。這是有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事實被證實的。

在第一次反「圍剿」前的動員大會上,毛澤東曾寫了一副對聯:「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游擊戰里操勝算;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運動戰中殲敵人。」這就是毛澤東戰略指導思想的高度概括。

紅軍聞名的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是毛澤東為中國工農紅軍在游擊戰爭中的戰法,並最終為毛澤東所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在《反圍剿》中取勝。據說最早出現在1928年的1月,當時還只有「敵來我走,敵駐我擾,敵退我追」的十二個字,是毛澤東在遂川城主持召開前委和萬安縣委的聯席會議上提出來的,以後就逐漸完備起來。等到中國工農紅軍發展到三萬之眾,為了迎接更艱巨的任務,中國工農紅軍已進入從游擊戰到運動戰的戰略轉變。

毛澤東的那個《大步進退,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的後半句話,就成為中國工農紅軍運動戰的方針了。也正是在這個時候,蔣介石向中央蘇區接連發動了四次大規模的「圍剿」。前三次反「圍剿」,是毛澤東親自指揮的,第四次反「圍剿」是周恩來、朱德指揮的。這四次反「圍剿」都是以運動戰的方式,採取誘敵深入、各個擊破的戰術取得圓滿勝利的,在中國工農紅軍的歷史上譜寫了光輝的一頁。

這種戰術的第一個要點就是誘敵深入。為什麼要誘敵深入呢?原因有三:

一是把敵人放到根據地內部來打,是為了得到根據地優越的群眾條件。

二是疲憊敵人,並使我方兵力集中。

三是在運動過程中發現敵人的弱點。

這種戰術的第二個要點是各個擊破。敵人「圍剿」往往是採用多路分進合擊,將我主力壓縮至中心地區聚而殲之。這種戰術自然來勢洶洶,而毛澤東卻不慌不忙,在誘敵深入中首先選擇其中的一路,集中優勢兵力予以殲滅,然後逐次擊破其他。至於首先選擇的那一路,或者是敵人的弱點,或者是足以影響全局的要害,則視情況而定。當然,開始實行這種戰術,會遇到很大的阻力。因為誘敵深入,從表面上看,就會喪失土地,也會使根據地的人民受到危害,不僅指揮員想不通,人民群眾也有很大顧慮。但是當根據地軍民嘗到勝利的甜頭,這一切顧慮也就煙消雲散了。

毛澤東親自指揮的三次反「圍剿」戰爭,以便從中領會他對上述戰術的運用之妙。敵人對中央蘇區的第一次大「圍剿」,是1930年10月蔣閻馮軍閥混戰初告結束,蔣介石指使何應欽組織的,並任命江西省主席兼第九路軍總指揮魯滌平為「圍剿」軍總司令,張輝瓚為前線總指揮,率領十萬大軍向我江西蘇區發動大規模軍事「圍剿」。

而中國工農紅軍的兵力只有三萬多人。當時敵軍的分佈是:最西頭是羅霖的第77師在吉安,最東是劉和鼎的56師,兩端相距八百里。其間分兩大路:敵之右路軍為張輝瓚的18師、譚道源的50師和公秉藩的28師共三個師;敵之左路軍是朱紹良指揮的毛炳文的第8師和許克祥的第24師兩個師。紅軍在羅坊會議上決定採取誘敵深入的作戰方針。部隊第一步東移贛江,到達樟樹、撫州地區,使進攻袁水流域的敵人撲空;接著我軍又向邊沿區東固、 南龔、 龍岡、 小移動,使到達樟樹、撫州地區的敵軍第二次撲空。經過這二次撲空,敵軍已經現出疲憊,紅軍反攻的條件漸趨成熟。

毛澤東考慮到,在三處敵軍中,張、譚是其中的主力,如能將其首先擊破,敵人整個的「圍剿」計劃也就打破了。於是決定首先在小 設伏。但是連等兩天兩夜敵人都沒有來。紅軍中頗有怨言。而毛澤東為了「慎重初戰」,仍然「持重待機」。這時,張輝瓚由東固進至南龔,有東進之勢。毛澤東遂令我軍主力轉移到黃陂以西之君埠一帶秘密集結。當天黃昏張輝瓚率部到達距君埠二十里的龍岡。龍岡與君埠部有個黃竹嶺,敵軍東進必須仰攻此山。於是毛澤東決定在此處擺設戰場,準備殲滅該敵。我軍總部的指揮所就設在黃竹嶺後面的小別山上,毛澤東、朱德就在這裡指揮戰鬥。次日拂曉,在晨霧迷漫中,張輝瓚率部東進,在登山時受到我軍的迎頭痛擊。戰至下午三時,我紅四軍和紅三軍團從龍岡北面的高山上跑步衝下山來,敵軍全線崩潰。等到毛澤東從黃竹山上下來時,前面已紛紛喊道:「捉住張輝瓚啦!」毛澤東的《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詞:「萬木霜天紅爛漫,天兵怒氣沖霄漢。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正是描寫當時景象的。這一仗打得漂亮、乾脆、徹底,張輝瓚的師部和兩個旅全部被消滅,生俘九千餘人,無一人一馬漏網。在龍岡大坪上,有人把捆綁著的張輝瓚帶到毛澤東面前,這位「圍剿」軍總指揮,穿著衣衫不整的士兵服裝,向毛澤東鞠躬敬禮,口稱「潤之先生」,說了些別後欽慕敬仰的話。龍岡首戰告捷,嚇得譚道源驚慌失措,連忙向東逃竄。我軍又乘勢猛擊,於東韶將譚師殲滅數千。兩仗共俘敵萬餘。毛、許兩師則在我軍圍攻東韶時倉皇北逃。敵人來勢洶洶的第一次大「圍剿」,就這樣被粉碎了。

這次「圍剿」結束還不到三個月,敵人的第二次大「圍剿」又開始了。這次的總兵力是二十萬人,而且採取的是「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略。正像毛澤東詞中講的:「二十萬軍重入贛,風煙滾滾來天半。」使人麻煩的還不僅是敵情嚴重,而是新上台的王明路線的「四中全會」代表團來到了蘇區。他們看到形勢如此嚴重,就提出紅軍主力退出中央蘇區的主張,甚至要紅軍到四川去重新建立根據地。

毛澤東在會議上嚴厲批判了這種逃跑主義的方針,對方爭論非常激烈。幸而在中央局擴大會上,多數高級幹部擁護毛澤東的主張,才把逃跑的聲浪壓下去了。緊接著毛澤東就引導大家分析討論首先破哪一路敵人為適宜。有人主張先打蔣光鼐、蔡廷鍇的第十九路軍,理由是它只有兩個師孤立駐在興國;有人主張先打朱紹良的第八路軍,因為朱紹良等人都是蔣介石的親信。

毛澤東則指出,蔣蔡的十九路軍是這次「圍剿」軍中最強的,且已完成防禦工事,事實上我軍等於攻堅,如一時打不下來,北面的敵人一齊壓下來,我們就難於粉碎這次「圍剿」。如果先打朱紹良的第八路軍,就得向西掃,西面是贛江,下一步無發展餘地。鑒於這兩種方案的缺點,毛澤東明確提出應先打弱的,后打強的,以先打王金鈺的第五路軍為好。他認為第五路軍雖有五個師之多,但多系雜牌,各懷鬼胎,而且都是從北方新到南方的,水土不服,不善爬山,士氣低落,便於擊破。大家一致同意毛澤東的分析。

戰役開始后,紅軍仍採取誘敵深入的方針,從4月20日開始后移,向龍岡地區集中。隨後又移至東固一帶隱蔽集結。三四萬人擠在一個狹小地帶,三面都有敵人,被稱為「鑽牛角」。紅軍忐忑不安地在這裡藏了二十天,自然少不了閑言碎語,但毛澤東拒絕了一切快打的建議,絲毫不為所動。終於等到5月14日,得悉王金鈺、公秉藩的兩個師分別向東固前進。從15日起,我軍也分別前移,迂迴包圍敵人。毛澤東從第二天一早就登上白雲山,與朱德一起指揮戰鬥。至中午時分,就從上次反「圍剿」繳獲的收報機里聽到了公秉藩、王金鈺兩個師的呼救聲。不久,呼救聲聽不見了,想來戰鬥已經結束,毛澤東這才從容下山。他後來寫的《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中說的:「白雲山頭雲欲立,白雲山下呼聲急,枯木朽株齊努力。槍林逼,飛將軍自重霄入。」就是當時戰場景象的寫真。

這次反「圍剿」首戰告捷,殲公秉藩的28師全部和47師一個旅的大部,繳槍五千餘支。紅軍乘勝向東橫掃過去,又接著殲滅了47師一個旅的殘部和43師一部,繳槍四千餘支。從5月16日開始到30日結束,十五天中,我軍從江西贛江邊上的固陂、富田打起,一直打到福建建寧,橫掃七百里,打了五個勝仗,繳槍二萬餘支,又徹底粉碎了敵人的這次大「圍剿」。正如《漁家傲》的詞里所描述的:「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有人泣,為營步步嗟何及!」那麼這首詞里講的「有人泣」指的是誰呢?不是別人,正是指的蔣介石。但是,這決不是藝術誇張,因為這時蔣介石在南昌召開的高級軍官會議上,在大罵部屬無能時,不禁痛哭失聲,確確實實地哭了!

敵人第二次「圍剿」慘敗之後,僅僅隔了一個月,第三次「圍剿」又開始了。這次「圍剿」的規模更大,敵軍的總兵力為三十萬人。與以前不同的是,前兩次「圍剿」軍全是雜牌軍,這次卻動用了蔣的嫡系十萬之眾,而且蔣介石親任總司令。好幾個帝國主義國家的軍事顧問也到了南昌。而在這次反「圍剿」中,毛澤東的軍事指揮藝術表現得更加純熟,更加精彩。

鑒於敵情的嚴重和準備上需要時間,毛澤東毅然決定,紅軍主力向贛南後部集中。酷暑七月,來了一個千里回師,把部隊集結於興國東南的銀坑地區。其目的是誘敵南進,以便插向敵人後方,尋機殲敵。當我軍轉至高興圩、老營盤(興國西北)一帶企圖出擊富田時,發現富田系敵人主力且兵力密集,不便圍殲,毛澤東即下令乘夜東移蓮塘(興國東北)。這次轉移的驚險之處是在南北敵軍40華里的空隙間穿插而過。我軍到達蓮塘后,發現北面之敵為上官雲相的殘部47師和54師,這是敵軍中比較弱的一路。毛澤東當即決定對該敵發起攻擊。僅兩小時即殲敵一個旅,並將旅長譚子鈞擊斃。接著乘勝攻擊良村,又殲敵54師一個旅,擊斃旅長張鑾。上官雲相和郝夢齡兩位師長落荒而逃。於此,遂將此次「圍剿」的第三縱隊大部殲滅。這時毛澤東估計到敵必調兵東向,何不利用此有利時機把敵人大部吸引到東面呢?這樣紅軍到西面攻打敵人的薄弱之處也就更為方便了。於是又在東面的黃陂殲滅了毛炳文的第8師。這樣一來,果然西面的各路敵人都紛紛東移。毛澤東乾脆來一個「示形於東」,命令一個師一路揚旗吹號向東開去。而我軍主力則在敵軍密集的縫隙中穿插而西,連夜進至興國的白石、楓邊山溝里隱蔽休息。這是第三次反「圍剿」中極為精彩又驚險的一幕。待敵發覺上當,調頭西向尋找我軍主力時,我軍已休整了半個月。敵疲勞萬狀,不得不狼狽撤退。我軍又乘勢追擊,在高興圩、老營盤等處殲敵一個多旅,在方石嶺殲韓德勤師的六個團以及蔣鼎文師的一部。蔣介石親自指揮的這次「圍剿」也就被粉碎了。

從以上三次反「圍剿」,我們已可看出毛澤東戰略戰術思想的一個概貌。可以說,三次反「圍剿」的勝利標誌著毛澤東戰略戰術思想的形成。這種戰略戰術,既不是從中國的軍事書上抄下來的,也不是從外國的軍事書上抄下來的,而完全是基於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從具體戰爭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富有特色的創造。

其中最核心的是運動戰和殲滅戰的思想。運動戰是調動敵人、造成敵人錯覺的手段,而殲滅戰是其目的。

毛澤東經常強調:「對敵人,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對於敵,擊潰其十個師不如殲滅其一個師。」事實證明,這是毛澤東戰術中最厲害的戰術。為什麼要採取殲滅戰呢?因為第一,只有殲滅戰才能給敵人最大的震撼,也才能從根本上削弱其戰鬥力;第二,只有殲滅戰才能從對方取得我方缺乏的補給,藉以加強我方的力量,達到愈戰愈強的目的。而為了殲滅敵人,這就需要集中兵力,採取迂迴包圍戰術。

運動戰和殲滅戰的戰略戰術,在中國長期革命戰爭中得到極大發展,逐漸成為紅軍的特長。它不僅在紅軍弱小時期成為粉碎敵人「圍剿」的有效方法,而且越來越成為我軍克敵制勝最重要的軍事法寶。到了解放戰爭時期,由於毛澤東思想的深入貫徹,運動戰、殲滅戰的戰略戰術發揮得越來越精彩,運用得越來越豐富了。紅軍的許多將帥都已成為運用運動戰、殲滅戰的能手,在全國戰場上演出了許多威武雄壯的活劇。以西北戰場為例,彭德懷指揮下的部隊,最初也不過三萬人左右,而胡宗南的進攻部隊卻是三十多萬人。但紅軍一個殲滅戰連接一個殲滅戰,不到兩年時間,狂妄一時的胡宗南便屁滾尿流地逃出陝北。全國其他戰場也莫不如此。當時按毛澤東的標準,擊潰戰是不算數的,只以殲滅敵人多少個旅來填寫賬單。我軍就是這樣以一百二十萬人的兵力,一口一口地吃掉數百萬美械裝備的國民黨軍隊,最後取得了徹底勝利。毛澤東就其軍事成就說,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即在世界範圍內也堪稱最偉大的軍事家之一。他獨創的充滿智慧的戰略戰術,將永遠是中國人民寶貴的財富。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12 22:24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