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帥活捉蔣介石逼蔣共同來抗日
張學良、楊虎城「十二事變」后提出的「八項主張」是:改組南京國民政府,停止內戰,釋放救國會領袖及一切政治犯,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集會、結社自由,實行孫中山遺囑,召集救國會議,以及停止「剿共」。這些主張旨在團結抗日,結束內戰,實現民族的救亡圖存。
「八項主張」的具體內容:
1,改組國民黨和國民政府。
2,停止內戰,集結力量反抗日本侵略。
3,釋放所有被捕的愛國救亡運動領袖和政治犯。
4,開放民眾愛國運動,保障人民的言論、集會和結社自由。
5,實現孫中山先生的遺囑。
6,召集救國會議,團結全國力量。
7,停止對紅軍的「圍剿」。
8,與中共合作共同抗擊日本侵略。
這些主張是在「十二事變」后,張學良、楊虎城通電全國提出的,目的是改變當時的內戰局面,促成國共合作抗日。
事變之後,中共代表團與張、楊會談,為和平解決事變奠定了基礎,也促進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雖然這些主張得到了各方的初步認可,但事變和平解決后,蔣介石食言,導致了張學良的長期監禁和楊虎城的遇害。
西北聯合抗日的局面形成后,張學良、楊虎城多次向蔣介石建議「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然而蔣介石不但不答應他們的要求,反而一意孤行,派遣大批嫡系部隊入陝,並於1936年12月4日,親自率領陳誠等十幾名軍政要員再赴西安,催逼張、楊加緊「剿共」,否則即將東北軍調往福建,第十七路軍調到安徽。
張學良對此設想了兩個應對方案:繼續勸說蔣介石改變打內戰的政策,如果勸說無效,準備硬幹。12月7日,他到臨潼去見蔣介石,聲淚俱下,慷慨陳詞,勸說蔣介石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蔣介石不但毫無回心轉意的跡象,反罵張學良年輕無知,受了共產黨的迷惑,拍著桌子大聲喊叫,「你現在就是拿槍把我打死了,我的『剿共』政策也不能變!」在這種情況下,張學良、楊虎城決定對蔣實行「兵諫」。1936年12月12日,張、楊扣留了蔣介石以及正在西安的國民黨高級將領陳誠、衛立煌等10多人,並立即向全國發出通電,提出八項主張:(1)改組南京政府,容納各黨各派共同負責救國;(2)停止一切內戰;(3)立即釋放上海被捕之愛國領袖;(4)釋放全國一切政治犯;(5)開放民眾愛國運動;(6)保障人民集會、結社等一切政治自由;(7)確實遵行總理遺囑;(8)立即召開救國會議。隨後,張、楊又採取了撤銷西北「剿匪」總司令部,成立由張、楊擔任正副委員長的抗日聯軍西北臨時軍事委員會,解散國民黨省黨部,成立民眾運動指導委員會等重大軍政舉措。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事變發生后,引起了國內外各種政治勢力的強烈反應,形成了極其錯綜複雜的緊張局面。日本帝國主義力圖藉此挑起中國內戰,以乘機大肆侵略中國,英美為使其在華利益不受損害,主張與張、楊妥協,繼續保持蔣介石的領袖地位。在國民黨南京政府中,以汪精衛、何應欽為首的親日派主張立即調遣軍隊,進攻西安,擴大內戰;親英美派的宋美齡、孔祥熙、宋子文等希望和平解決事變,並派出代表赴西安談判。
愛國救亡團體和民主進步人士對事變給予了極大的關注。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和救亡團體發表通電,竭誠擁護張、楊的救國行動和八項主張,呼籲全國人民精誠團結,共赴國難,以挽危亡,主張和平解決事變。宋慶齡提出建議:在蔣介石答應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條件下,可以釋放蔣介石,並表示願前往西安斡旋此事。國民黨內的馮玉祥、李濟深分别致電張學良、楊虎城和國民黨政府,支持張、楊主張,反對武力「討伐」,力求和平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