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從《十送紅軍》到《松花江上》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5-9-10 22:20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

從《十送紅軍》到《松花江上》






【從《十送紅軍》到《松花江上》】這個題目說的是《結果》,是蔣介石五次剿殺《瑞金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井崗山地區低層老百姓送紅軍的《結果》,和被日本侵略軍佔領的東北時,蔣介石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的影響下未能阻止日本的佔領后成立的《滿洲國》中老百姓四處流浪的《結果》。

產生這兩個《結果》之前,要知道的是:都與中華民國政府有關,具體地說都與蔣介石國民黨民國政府有關。具體有什麼關係?請先看一個在博文《滿洲國是蔣介石政府不抵抗成果》后拍磚者的一個評論:

《當年的國勢,誰也沒轍!國民黨本來就是日本黑龍會整合起來的,你能指望國民黨做什麼?說實話,國民黨開始就是日本的第五縱隊。孫大炮後來心有不甘,又成了蘇俄的代理人。所謂的「北伐」,不過是勾結蘇俄,推翻合法的民國政府!

國民黨(蔣介石)後來的抗日只是被形勢所逼。你看看當年孫大炮的臨時政府,從政治到軍事,都被日本顧問把持,不說孫大炮身邊的保鏢宮崎滔天就是日本外務省派出的!沒有二次世界大戰,沒有天外飛仙美利堅,沒有北伐崛起的毛熊,中國被滅(日本重演清兵入關)是板上釘釘的事!》

先說《當年的國勢,誰也沒轍!》?是真的嗎?

《當年的國勢》中的《當年》是指:日本在1931年9月18日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時。

《國勢》應該是指:1927年至1949年的中華民國政府是蔣介石國民黨。1931年在其中。

《誰也沒轍!》嗎?

一,1927年蔣介石國民黨的國軍有170萬左右。

《滿洲國》於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又在1932年被日本正式扶植為偽政權。1932年的蔣介石國民黨己有幾百萬國軍。1927年蔣介石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正統的170萬左右的國軍。

1927年蔣介石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正統的170萬左右的國軍來說,是區別對待的。對於被日本侵略軍佔領的東北《滿洲國》採取不抵抗政策,任憑日軍佔領。

而對《瑞金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發動了五次圍剿戰爭。從1930年到1933年間派出了100多萬的國軍。具體如下:

1,從1930年10月起,蔣介石調集10萬重兵,採取「長驅直入」「分進合擊」的戰術,直撲江西南部中央根據地。

2,從1931年2月起,蔣介石調集約20萬重兵,採取「穩紮穩打、步步為營」的戰術,分四路向中央根據地的中共紅一方面軍大舉進攻。

3,從1931年6月開始,蔣介石調集30萬大軍,自任「圍剿」總司令,依仗10倍於紅軍的兵力,企圖把紅軍主力壓迫到贛江東岸加以擊破,然後分路「圍剿」。

4,從1932年5月開始,蔣介石調整策略,先進攻鄂豫皖、湘鄂西根據地,準備得手之後再全力進攻中央根據地。1932年底,蔣介石調集30多個師的兵力,分左、中、右三路軍,開始對中央根據地和紅一方面軍發動進攻。

5,從1933年秋開始,蔣介石調集70萬軍隊對中央根據地發動了第五次「圍剿」。中國工農紅軍敗退逃亡去長征。

而對《滿洲國》,不但不派一兵一卒,而且還將調走駐守在東北的張學良氏父子的軍隊去西北剿共。

二,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的東北軍數量就有約三十多萬人,這可不是個小數目。

隨著武昌起義的爆發,中華民國的建立,張作霖成了民國陸軍第二十七師師長。這之後他又不斷地發展經營自身勢力,成功地實現了對東三省的全盤控制,成了名副其實的東北王。在他的帶領下,1917年奉軍吞併了馮德麟的第二十八師,1918年又增設了一個師和五個旅,到1920年,奉軍的數量已經達到了二十餘萬人。要知道,當時處于軍閥混戰期間,一般軍閥的兵力普遍在一萬到十萬不等,二十萬絕對不是個小數目。

東北軍的強大,最直觀的就是它的兵力。1920年左右,它的兵力就已經達到二十餘萬左右了。等到後來九一八事變時,關外的東北軍就有214 140人,而這還只是正規軍,非正規軍也有七萬多人;關內還有十三個旅,共計約十餘萬人左右。這樣加起來,當時的東北軍數量就有約三十多萬人,這可不是個小數目。

而這三十餘萬士兵也並非烏合之眾,他們不止有陸海空的編製,還擁有數量可觀的精銳的武器,可謂是當時國內最具現代化的軍隊了。這還要得益於張作霖張學良父子的經營。

眾所周知,自古以來東北地區一直都是長於農業的,其軍事工業可謂是比較薄弱的。而當張作霖成為東北地區的負責人後,作為一個從戰爭中摸爬打滾過來的人,他深知武器的重要性,尤其是在當時那樣一個時代。所以,他開始著手建設東北地區的軍事生產基地,先後創辦了奉天軍械廠、東三省兵工廠等近代軍事產業。

這些軍事企業的涉獵範圍非常廣,不僅生產槍炮等常規武器,還生產軍用飛機的零部件。其生產能力也十分可觀,東三省兵工廠從最初的日產子彈一萬發左右,變成了到1929年能穩定日產子彈三十萬發,最鼎盛的時候,甚至能日產子彈四十萬發。

數量龐大的同時,質量上也不是粗製濫造。就連一向自視甚高的日本人都稱東三省兵工廠為「東方 第一的兵工廠」。相比於當時國內的各個軍事集團,東北軍的武器裝備可謂是最精良的,光是軍用飛機就有兩百多架,還有各色坦克、槍支,軍事實力遠遠高過其餘地區。

不僅如此,除了注重軍事武器的裝備外,張氏父子還加強了物資、糧草等的裝備。作為一個有明顯農業優勢的地區,奉天糧秣廠保證了東北軍的糧食供應。同時,鑒於高緯度地區氣溫低的特點,張氏父子還設立了奉天被服廠,保證軍隊的物資供應。而除了糧食、服裝以外,鍋碗瓢盆等日用品也在其中。

這樣一個人數眾多、裝備精良、物資充足的軍隊,如何能不成為一個實力強勁的軍隊呢?更何況,其領導人也不是什麼酒囊飯袋,它能成為一支強大的軍隊,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張學良父子的軍隊主要是指他們領導的奉系軍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東北空軍和裝備精良的東北軍,他們擁有當時全國首屈一指的瀋陽兵工廠,但最終在「不抵抗政策」下全部被日軍繳獲。

張氏父子在瀋陽建立了全國規模最大的兵工廠,生產步槍、衝鋒槍、機槍和火炮等多種武器,甚至還生產卡車和自動步槍,為東北軍提供了強大的後勤支持。

東北空軍的建立與發展:張氏父子從1920年開始創建了奉系軍隊的航空力量,並設立了航空學校培養人才,還派遣學員赴法國、日本留學,在飛機生產和仿製上也取得了顯著成就。

在「九一八事變」爆發時,由於張學良執行「不抵抗政策」,導致瀋陽、錦州等地的260多架飛機及未啟封的裝備全部被日本侵略軍繳獲,東北的空軍人員流散了。部分東北空軍的人員在事變后加入了國民政府的中央航校。

三,東北抗日聯軍是中國東北地區的抗日武裝,前身是東北抗日義勇軍余部、東北反日游擊隊和東北人民革命軍。 在1931年至1945年抗戰部隊。東北抗日聯軍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一支英雄部隊。「九一八」日本侵佔中國東北以後,由部分原東北軍、中共抗日游擊隊、農民暴動武裝、義勇軍等組成。他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日本侵略者進行了長達十四年的艱苦鬥爭,牽制七十六萬日軍,消滅十七萬餘日軍、五萬餘偽軍,表現了中華民族不畏強暴,英勇不屈的精神,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

四,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人民組織游擊隊,聯合東北抗日義勇軍,對抗日軍。 1932年春,滿洲省委先後派共產黨員楊君武與省委軍委書記楊林,到吉林省磐石縣發展武裝力量,進行反日游擊戰爭。在那裡創建了磐石工農義勇軍,後來又派楊靖宇去領導這支隊伍,發展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軍。在東滿地區,省委派童長榮任特委書記,創建了延吉、和龍、琿春和汪清等反日游擊隊,後來發展成為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軍。在北滿和吉東地區,省委派趙尚志、馮仲雲、周保中等,先後創建了巴彥、海倫、珠河、湯原、密山、寧安等許多游擊隊。

最後留在東北的只有以上《三》和《四》的抗日力量。而主力部隊的《一》蔣介石作為中華民國軍隊的總司令沒派一兵一辛外,還抽走了一直守衛在那裡的張氏父子的東北軍。

《國民黨本來就是日本黑龍會整合起來的,你能指望國民黨做什麼?說實話,國民黨開始就是日本的第五縱隊。》的確無話可講。

由於蔣介石國民黨是日本的第五縱隊,所以帶來的後果是什麼可想而知了。結果是:

《松花江上》是張寒暉1936年創作的抗戰歌曲。該曲表達了中國東北淪陷后大批軍民被迫流亡關內,思念家鄉渴望收復失地的悲憤感情,也表達了中國人民日益高漲的抗日情緒。該曲中充滿血淚傾訴,對侵略者帶來的深重災難滿懷激憤,由對東北家鄉的懷念到痛苦哀傷的傾吐,再到痛心疾呼,感情層層深入,被譽為《流亡三部曲》之一。

彼時「九一八事變」已過去五年,東北三省淪陷,無數百姓被迫背井離鄉。歌曲以凄婉深沉的旋律,唱出「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森林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的故土眷戀,又以「從那個悲慘的時候,脫離了我的家鄉」的悲泣,道盡山河破碎的痛楚與民眾的流離之苦。它像一面鏡子,照見抗戰初期民族的深重災難,也成為喚醒國人抗日意識的「哀歌」,推動無數仁人志士投身救亡圖存的洪流。

1936年秋,在西安任教的張寒暉耳聞目睹了幾十萬東北軍和人民流亡悲痛的聲音與慘景。他到西安北城門外東北難民集中的地區走訪,與東北軍的官兵和家屬攀談,聽他們控訴「九一八」日本關東軍的罪行,聽他們對失去故鄉、親人的思戀。這時,他接觸了東北軍中的共產黨員孫志遠,聽他講述東北軍將士思念丟掉的國土之情,講述東北難民對喪失國土的悲憤,並得到一本東北軍出版的《東望》雜誌,雜誌封面寫到:「我們何時能返回那美麗的田園?我們何時能安慰我們的祖宗於地下?我們何時能救我們的父老兄弟於水火之中?」這些激發了張寒暉的創作靈感,他很快創作出《松花江上》的歌詞,並以他的老家河北定縣秧歌中凄慘的「大悲調」為素材寫成《松花江上》的曲調 。

歌曲歌詞:《松花江上》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裡有森林煤礦 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   那裡有我的同胞   還有那衰老的爹娘    九一八 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九一八 九一八   從那個悲慘的時候   脫離了我的家鄉   拋棄那無盡的寶藏   流浪 流浪  整日價在關內 流浪 流浪   哪年 哪月  才能夠回到我那可愛的故鄉
哪年 哪月  才能夠收回我那無盡的寶藏  爹娘啊 爹娘啊   什麼時候 才能歡聚在一堂

《十送紅軍》歌詞:一送紅軍下南山,秋風細雨撲面寒,樹樹梧桐葉落完,紅軍幾時再回山?二送紅軍大路旁,紅漆桌子路邊放,桌上擺著送行酒,祝願紅軍打勝仗。三送紅軍上大道,鑼兒無聲鼓不敲,雙雙拉著長繭手,心藏黃蓮臉在笑。四送紅軍過高山,山山包穀金燦燦,包穀本是紅軍種,撒下種子紅了天。五送紅軍澧水河,鴻雁陣陣空中過,鴻雁能捎書和信,捎信多把革命說。六送紅軍兔兒岩,兩隻兔兒哭哀哀,禽獸能知人心意,血肉深情分不開。七送紅軍七里灣,七里灣中一片田,涼風陣陣稻穀香,新米上市人走遠。八送紅軍八角山,兩隻八哥吐人言,紅軍哥哥莫走遠,財主回來要倒算。九送紅軍過大江,江水滔滔船兒忙,眼望江水肝腸斷,窮苦百姓淚汪汪。十送紅軍轉回來,武陵山巔搭高台,盼望紅軍打勝仗,盼望親人早回來。

1928年1月,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佔領遂川后,打掉了「遂川靖衛團在黃坳到草林70華里路上」的五道稅卡,在圩上萬壽宮召開群眾大會,宣布了共產黨對待工商業者的政策,把草林圩改造為紅色圩場。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草林圩場為井岡山軍民提供了棉花、藥材、食鹽等物資和現金,為根據地做好經濟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草林圩上逢圩,到圩2萬人,為從來所未有。」後來,在《井岡山的鬥爭》一文中,毛澤東這樣描繪草林紅圩的盛況。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這首飽含激情的《西江月·井岡山》,正是毛澤東在遂川寫就的。

作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核心組成部分,遂川有著深厚的紅色歷史積澱,既是中國共產黨人實現武裝割據、建立紅色政權的突破地。

「革命軍人個個要牢記,三大紀律八項注意……」這首人們耳熟能詳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其雛形「三大紀律六項注意」也是毛澤東在遂川提出的。

1927年10月23日,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在遂川大汾遭遇襲擊。戰後戰士們疲憊饑渴,途經一塊紅薯地,大家一擁而上,挖出紅薯就吃。為此,毛澤東批評了戰士們。10月24日早晨,在遂川縣荊竹山村前的「雷打石」上,毛澤東第一次提出了工農革命軍的「三大紀律」:「一、行動聽指揮;二、打土豪籌款要歸公;三、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

第二年1月,在遂川縣城李家坪,毛澤東又提出了「六項注意」:上門板、捆鋪草、說話要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後來,「三項紀律六項注意」拓展成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調整為「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考慮到當時紅軍戰士普遍文化程度不高,這些紀律被寫在戰士們的包袱布上,編進歌里,便於隨時學習。

行走在遂川縣紅色街區,一棟清代廟宇式建築最引人注目。高高紅牆、片片青瓦,見證著「遂川建政」的偉大實踐——這裡是遂川縣工農兵政府舊址。

1928年1月24日,毛澤東在這裡親手創立了遂川縣工農兵政府,領導遂川工農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創建地方武裝,發展工農業生產等各項事業。

遂川縣工農兵政府成立后,毛澤東根據實際情況和現實需要,指導時任遂川縣委書記陳正人在調查研究基礎上起草、制定了《臨時政綱》。這是井岡山鬥爭時期比較完整的人民政權建設綱領,為紅色政權建設提供了藍本,對後來中央蘇區政府和革命根據地建設產生了重大影響。紅軍長征從這裡出發,抗戰文化從這裡可尋,紅色政權建設從這裡奠基。

三灣改編是紅軍建軍以來最偉大的創舉。把黨組織建立在連上,並成立士兵委員會監督黨組織和軍事指揮員。僅是這一在今天看似很一般甚至很正常的舉措,就具有了開天闢地的歷史意義。因為它確立了黨指揮槍的根本原則,明確告訴世人,紅軍是共產黨的軍隊,是人民的軍隊。因為共產黨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而不是其他什麼人的利益。

中國既往歷史上,從沒有任何一支軍隊如此聲言過,更沒有任何一支軍隊如此踐行過。紅軍的職責就是推翻一切反動階級統治,為天下窮苦老百姓打天下。

因此,它的奮鬥目標和性質完全有別於這塊土地上有史以來的一切舊軍隊。官兵一致,彼此平等,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互相監督,共同進步,成了這支軍隊里裡外外的一致作風。

後來,毛澤東又在古田會議上,進一步明確了紅軍的性質和作風紀律要求,徹底摒除了殘留在紅軍隊伍里的一切不良作風,逐步使這支軍隊成為有著明確革命目標和嚴格組織紀律的新型人民軍隊。

紅軍隊伍里的任何一個官兵,沒有誰是被人脅迫走進來的,大家都是自覺自愿加入其中的。它的人員成分大都是工農子弟,都來自普通老百姓之家,他們都心甘情願地為老百姓謀取利益和幸福。

因此,老百姓形象地稱他們為人民子弟兵。既然是老百姓的子弟兵,就要全心全意為老百姓服務,拼上性命為老百姓打天下。他們深受老百姓的熱烈歡迎與衷心擁護,也就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了。

當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后,進行戰略大撤退時,根據地民眾與紅軍依依惜別。這裡沒有盛大的送別場面,只有妻子與丈夫,母親與兒子,互相訴說惜別之情的個體場面。此時此情,都會情不自禁地於潸然淚下。父母妻兒是自己的家庭元素,革命事業是自己的理想追求。為了革命需要,服從革命指令,是每一個紅軍戰士應有的素質和天職。老區民眾是紅軍賴以生存的汪洋大海,紅軍是這海里快活跳躍的魚兒。

這片養育自己的大海暫時要與之離別了,前面有更廣闊的未知的海。需要魚兒們儘快奔赴那裡,和那一片海交融在一起。每個人心裡都明白,沒有了海的存在,再大再歡快的魚兒也終將走向死亡。紅軍隊伍里上至領導下至士兵,都深知這一點,也時刻踐行著這一點。因此,無論紅軍走到哪裡,哪裡的大海都毫不猶豫地接納他們,哺育他們,使他們養大身體,強壯體格,攢足力量,然後去搏擊風浪。

蘇區十萬紅軍和蘇區民眾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紅軍戰士是蘇區人民的子弟,人民是紅軍戰士的衣食父母。沒有人民的支持,紅軍隊伍將寸步難行,沒有紅軍的浴血奮戰,蘇區人民就會繼續受反動階級的剝削和壓迫。人民與紅軍血濃於水,人民與紅軍心心相印。如果不是左傾機會主義策略上的錯誤,紅色星火就會從蘇區蔓延開來,迅速席捲全國。當年的赤衛隊,後來的民兵,都是紅軍、八路軍、新四軍、解放軍的堅強後盾和兵力預備隊。這些組織直接來自人民,又服務人民,他們和正規部隊一起,全力保衛人民來之不易的勝利果實。前進過程中,紅軍走到哪裡,哪裡就馬上盛開紅色之花。紅軍充分發揮了自己播種機宣傳隊的作用,把革命的道理傳播給群眾,把勝利的果實分配給群眾,把革命的信念傳遞給群眾。星星之火之所以燎原,一個根本原因就是,種子與土地溫濕適宜,魚兒和水自然交融。於是,紅軍就能依靠自己的信念意志和無所畏懼的精神,戰勝一切圍堵之敵,直至取得最後勝利。

投身革命即為家,幾乎成了每一個紅軍戰士堅定的選擇。把革命隊伍當家是大家共同的認識。鍾石發父子五人臨行前到老伴墳上的豪邁訣別,四個兒子集體為母親伏地磕頭,就表明了紅軍在他們心裡就是自己的家的意識,就是他們理想信念的歸宿。他們生是紅軍的人死是紅軍的鬼。就像高福星在參加紅軍長征最後一次戰役前,說的那句豪邁話語,撼人心魄振聾發聵:我們生是紅軍的人,死了也要把好延安的門。這些普普通通的戰士,都是人民的子弟,為了擺脫反動階級的壓迫與剝削,告別父母和家鄉,走進實現理想的紅色鐵流中。他們棄小家為大家,盡大忠失小孝。一個個由極為普通的平民百姓,躍升為堅強的革命戰士。他們是人民之海里養育出來的猛鯊巨鯨,他們是人民之土中生長出來的參天大樹。人民把自己的兒女無私送給了紅軍隊伍,使得這支隊伍歷盡千難萬險,付出巨大犧牲,依然昂首挺立,百折不撓,最終鋪就了通向共和國大廈的彎曲路面,把勝利的旗幟插向美好的理想之巔。

長征中的紅軍,物資是匱乏的,減員是嚴重的。每時每刻,都會有戰士受傷或者犧牲。它不僅需要及時補充匱乏的戰略物資,更需要補充日益短缺的兵員不足。其實紅軍走到哪裡,哪裡就有貧苦民眾參加它的隊伍。

中央紅軍到達陝北后剩下的幾千紅軍戰士,並不都是長征出發時的那些人,有不少就是在中途參加紅軍的沿路民眾。眾所周知,突破天險臘子口時那個沒有留下姓名的紅軍戰士「雲貴川」,就是中途參加紅軍的代表。短時間認識紅軍、了解紅軍,自覺參加了紅軍,就是紅軍隊伍的巨大魅力所在。魅力自何而來?來自它的嚴密紀律和明確宗旨,來自它的所作所為都真正代表了人民的利益,更來自它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實際行動。

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事實,如果紅軍每到一處,得不到當地民眾的支持,它的前景是絕對不容樂觀的。正是它始終如一地踐行著自己的宗旨,才使它能夠每到一處,時間雖短,都能夠如魚得水。史料記載,當初紅軍打下遵義后,蘇區銀行行長毛澤民,能夠在短短十天之中,順利完成蘇區鈔票在當地的流通使用,並在撤退前公平完成幣物兌換,這實在是一般金融學家不敢想象的事情,而紅軍就是那樣奇迹般地完成了。由此可見,紅軍公平為民作風之影響力是多麼巨大!這樣的軍隊,人民不由衷熱愛與擁護,難以想象!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4 10:50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