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聯蘇聯共扶助工農均田地
中國共產黨對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聯蘇、聯共、扶助工農》以及《耕者有其田》和早期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等理念贊同。
孫中山會厚著臉面全世界去乞討求援助。而得到的援助很少。蘇聯斯大林的共產黨給他援助,而西方國家不給他援助。那時候孫中山為了打倒袁世凱,孫中山跟日本人簽了比廿一條還廿一條的條約。袁世凱跟日本人簽廿一條,孫中山也是跟日本人說,他可以提供更好的條件。幸好孫中山沒能成事,如果他成事就是賣國賊了。
在感情上,他也是利用身邊的女人,元配, 盧慕貞, 日本籍妻子, 大月薰, 日本情人, 淺田春, 妾, 陳粹芬, 末任妻, 宋慶齡等女人對他來說算是什麼呢?是真正的愛情,還是事業的工具?他可是幾次拋棄自己家的人丫。有人指責他是孫大炮。
有人說他是開皮包公司的天才,什麼都不是的時候敢以大總統的身份跟人打欠條,承諾成功后連本還息。這個世界沒有白吃的午餐,沒有豐厚的條件,人家憑著什麼要給錢幫你?皮包公司與真實的公司並不一樣。有著理想,不代表懂得經營。連蔣介石都為了打共產黨而要投靠美國,在1946年跟美國簽了賣國商約─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結果美國人在中國無法無天,引起民情憤怨。
人無完人,孫中山作為當時的醫生完全可以享受人生,卻為中國低層老百姓代言並以此奮鬥終生,如今走資派時代的磚家叫獸中有嗎?
孫中山為中國革命實踐過程中雖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的精神可貴,中國共產黨對孫中山的新三民主義《聯蘇、聯共、扶助工農》以及《耕者有其田》和早期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等理念贊同。而國民黨推孫中山為國父是為國民黨創始人。
孫中山懂得武裝的重要,所以在蘇共幫助下建立軍校。在推翻清皇帝上懂得統戰,但為此讓大總統位是犯了大錯。所以進行北伐戰爭。在接班人上也不如意。汪精衛背叛了。蔣介石也背叛了。何奈?理念不同,孫中山為扶助工農及耕者有其田。而蔣介石代表地主資本家階級的利益。就如走資派鄧小平們背叛了毛澤東一樣,毛澤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而走資派是為地主資本家階級服務的。毛澤東時代己經不存在地主資本家了,但走資派鄧小平篡權一上台就製造出地主資本家來,「讓少數人先富起來「。如今的特色中國還是毛澤東的社會主義嗎?所以走資派特色黨和蔣介石國民黨都是代表地主資本家階級的利益的。而孫中山雖然是資產階級革命家,就為《聯蘇、聯共、扶助工農》以及《耕者有其田》和早期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值得稱中華民族的英雄。而《反共華人》就因這一點而反對孫中山。
再回到中華民國初期,孫中山讓位袁世凱,即時稱帝,將孫中山排除在外,孫中山只能退回廣洲。后袁世凱遭到全國人民的反對後下台,引起軍閥混戰。此時有軍閥請孫中山去北京共事。孫中山抱病入京。
一九二四年十月,正當直奉戰爭打得如火如荼之際,馮玉祥再次於北京發動了政變,華北平原的局勢頓時風雲變色,出現了段祺瑞、馮玉祥、張作霖的臨時聯合政府。臨時聯合政府邀請孫中山到北京共商國事,孫中山在汪精衛等人的隨行下前往北京。
就在1925年一月一日抵京后,孫中山腹部絞痛,嘔吐大作,緊急送入協和醫院治療,初步診斷結果為惡性腫瘤。一月二十日以後,孫病勢加劇,已不能進飲食,醫生眼看不是辦法,只好動手術摘除腫瘤。將孫中山的腹璧切開后,眼前的情況讓所有在場的人吃了一驚,只見整個肝臟表面、大網膜和大小腸面上長滿了大小不等的黃白色結節,結節發硬,整個腹腔內臟器粘連在一起,已經無法進行手術。
醫生從肝上取出小塊組織做活檢標本后,就將傷口縫合了。術后,醫師隨即對孫中山的肝組織活檢標本進行了化驗,得出的結論是:肝癌末期。
協和醫院為了搶救孫中山,引進了當時最先進的放射性鐳錠照射治療,對孫中山進行治療,可惜不論如何,孫中山的病情還是持續成長,肋骨下方的腫瘤也隨著時間持續擴大,此時孫中山已經下不了床了。
孫中山終其一生視西醫為正(他就是從香港的西醫大學畢業的),始終討厭中藥,認為這東西簡直跟偏方一樣,不僅禍害百姓,還延誤就醫時間,不過諷刺的是,醫生後來有試著用中藥藥材來做醫治,初期還頗見成效。沒想到孫中山得知自己服用的是中藥后,竟然拒絕再服用!凡事不宜痴,如果見得成效,大可以改變觀點,不必堅持己見呀....
一九二五年二月,孫中山病情加劇,吐出大量鮮血,染紅了整片床單。眼見自己的身體已經撐不住了,孫速請汪精衛通電孫科、宋子文、孔祥熙等人北上赴京,商討後事。
宋子文等人在北上探望時以為孫中山會提出立一個遺囑,並且指定將來的接班人,可是北上前後,孫中山都沒有立遺囑的消息,於是汪精衛召集中央人物商定,先在探望孫中山前起草一個遺囑,再根據孫中山的意思修改。汪精衛是眾多北上官員當中文筆最佳的,被推舉為撰寫者。寫好后便穿著一套黑西裝前往醫院。
《國父遺囑》的首次發布:汪精衛走到了病房的門口前,盡量小聲地稍稍開門,推至半處,看見了孫中山,此時他在病榻上閉著眼睛歇息,相比起昨日的探訪,今日的孫中山臉型又顯得更加凹陷不堪,體型也因癌細胞的擴散而顯得更為臃腫。孫中山心中的接班人是汪精衛而非蔣介石。
1922年,英國著名歷史學、哲學家伯特蘭·羅素揭露英屬報刊有意製造於孫不利的報道消息,他在《中國問題》中寫道:「無疑,孫過去的經歷表明他是一個真正的愛國主義者,而廣州政府是中國最好的政府,這也是無可懷疑的。但我們報端所載有關這方面的報道卻有意留給讀者虛假的、不利於廣州政府的印象。」並點名批評《泰晤士報》將孫的部隊描繪成暴民,就起到了這樣的效果。
1923年2月20日,孫赴香港大學發表演說,港大學生會主席何世儉致歡迎詞云:「用任何言語介紹孫中山先生皆無必要,因孫中山先生的名字就是中國的同義字。孫中山先生的經歷如用書本記載下來,無疑的將是最吸引人的事迹;如果愛好自由是偉大的考驗,那麼孫中山先生將與偉大共存。因此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這麼一位中國的偉人,一個真正的君子,和一個胸懷廣闊的愛國者。」
1924年2月,蘇聯顧問鮑羅廷在給共產國際的報告中說:「孫反對剝奪地主,他打算在保持古老的土地關係的同時,藉助於稅收和贖買來消除土地佔有和土地使用中的不公正現象。……國民黨的民生主義被他們完全叫錯了,它的實質就是通常的小資產階級的改良。」又說:「到現在為止,能夠在多大程度上把民族主義革命者孫從小資產階級的空談家中拯救出來還很難說。有時我覺得,無論給這頭老狼喂多少東西,他還是盯著『自由民族』,他始終期待著以此來拯救中國。」
1925年4月12日,蔡元培在倫敦舉行孫中山追悼會,致詞說道:「我們信仰孫先生,敬愛孫先生,並不是因為孫先生的五官四肢有特別驚人的形式,無非因孫先生有卓越的識見、強毅的魄力、豁達的度量,可以使我們信仰與敬愛。」稱讚孫為共和而革命,不再是帝王將相的重複。認為孫意志堅韌,抱定主義,奮鬥不懈;待人寬容,即使從前反對他的人,一旦肯贊成他的主義,他就引為同志。並在會上比喻:「孫先生的體魄,我們就是有法保存,也無法候他活動了。然而,他的精神,還是活現在我們的精神上。」提醒大家應以其精神為標的,以實現其主義為最佳紀念。
1934年9月9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軍人應確立革命的人生觀》講話,念及孫時說:「歷史上凡是能夠維持或發揚整個民族的人,他個人生命,也就格外放出光彩,照耀千秋永垂不朽。例如我們總理,是我們大家親眼看到的。他自民國十三年去世到現在,已經十年,試問那一個人會忘記了他?到現在全國四萬萬同胞,還有那個人不尊信他的三民主義?這不就是他永久的生命的存在嗎?而且在他死後的生命,反比生前生命更為偉大更光榮!當其在世時,不僅一般反對派敵人對他攻擊毀謗,不遺餘力,就是全國民眾,也有很多人不了解他。……現在他雖已去世十年,只是軀體不見了,而他的生命,卻寄托在我們一般革命黨員革命軍人和一般的國民身上,一天比一天更能發揚光大!不但無人再敢輕蔑他,並且無不尊敬他信仰他,他的生命不但沒有死亡,而他的生命的光輝,且永遠照耀著整個民族生命的洪流,滾滾不停的日增其偉大。」
李大釗說:「中山先生的人格偉大,無論是他的朋友,他的信徒,他的仇敵,都沒有不承認的。」
中共早期領導人趙世炎說:「孫先生是創造民國的元勛,這是三歲小孩和萬惡軍閥都是承認的。」
1945年3月31日,毛澤東〈對《論聯合政府》的說明〉稱:「對孫中山講得是否太多了?不多。我們要善於引用他,這沒有害處,只有好處。……他的遺囑中『喚起民眾、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這兩條是基本策略,他關於民主講得最好,要為一般平民所共有。美國共產黨現在把華盛頓、林肯都當作自己的旗幟,我們就有孫中山,而且有一段姻緣,曾經和他合作過。內戰時期不講他不能怪我們,因為那時我們被打倒在地上,不把孫中山丟開自己就站不起來,如同五四時期打倒孔家店一樣。現在不同了。對黨內一些人存在不尊重孫中山的情緒,應該說服。」
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在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口頭政治報告〉稱:「在十年內戰中不要孫中山,這也很難怪,因為我們的力量小得很。在抗戰初期,我們的力量也還小,所以那時候我們要孫中山所發生的影響不大,因為人家還看不起我們。將來我們的力量越大,我們就越要孫中山,就越有好處,沒有壞處。我們應該有清醒的頭腦來舉起孫中山這面旗幟。」
1949年9月30日,毛澤東《中國人民大團結萬歲》:「一百多年以來,中國人民的先進分子,其中傑出者有如領導辛亥革命的偉大革命家孫中山先生,為了推翻帝國主義和中國反動政府的壓迫,領導廣大的人民,進行了不斷的鬥爭,百折不撓,再接再厲」。
1952年8月4日,毛澤東《團結起來,劃清敵我界限》(在全國政協一屆常委會第三十八次會議上講話要點):「孫中山先生是個好人,但他領導的辛亥革命為什麼失敗了?其原因:一、沒有分土地;二、不曉得鎮壓反革命;三、反帝不尖銳。」
1956年11月12日,毛澤東為紀念孫中山誕辰九十周年寫《紀念孫中山先生》:「孫先生是一個謙虛的人。我聽過他多次講演,感到他有一種宏偉的氣魄。從他注意研究中國歷史情況和當前社會情況方面,又從他注意研究包括蘇聯在內的外國情況方面,知道他是很虛心的。他全心全意地為了改造中國而耗費了畢生的精力,真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像很多站在正面指導時代潮流的偉大歷史人物大都有他們的缺點一樣,孫先生也有他的缺點方面。這是要從歷史條件加以說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於前人的。」
1939年5月4日,毛澤東在《青年運動的方向》稱:「中國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正規地說起來應該是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
1926年3月10日,魯迅在《國民新報》發表《中山先生逝世后一周年》,批評社會上「幾個論客說些風涼話」,其中聲稱:「中山先生的一生歷史具在,站出世間來就是革命,失敗了還是革命;中華民國成立之後,也沒有滿足過,沒有安逸過,仍然繼續著進向近於完全的革命的工作。直到臨終之際,他說道: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他是一個全體,永遠的革命者。無論所做的那一件,全都是革命。無論後人如何吹求他,冷落他,他終於全都是革命。」,「只要這先前未曾有的中華民國存在,就是他的豐碑,就是他的紀念。凡是自承為民國的國民,有誰不記得創造民國的戰士,而且是第一人的?」
1927年3月,魯迅發表《中山大學開學致語》,再一次強調:「中山先生一生致力於國民革命的結果,留下來的極大的紀念是中華民國。」
胡適稱:「中山先生是一個實行家。凡是真實行家都有遠見的計劃,分開進行的程序,然後一步一步的做去。沒有計劃的政客,混了一天算一天;嘴裡說:專尚實際,不務空談,其實算不得實行家,只可說是胡混。中山先生一生所受的最大冤枉,就是人都說他是理想家,不是實行家。其實沒有理想計劃的人,決不能做真正實行家。我所以稱中山先生做實行家,正因為他有膽子,敢定一種理想的建國方略。但是大多數的政客,都是胡混的,一聽見十年二十年的計劃,就蒙著耳朵逃走說,我們是不尚空談的。中山先生一生就吃了這個虧,不是吃他的理想的虧,是吃大家把他的理想認作空談的虧。他的革命方略,大半不曾實行,全是為了這個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