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中國歷史上破壞文物最嚴重時代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5-8-30 22:23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文史雜談|已有3評論

中國歷史上破壞文物最嚴重時代






中國近代歷史上破壞文物最嚴重的時代是走資派改革開放時代。

一提起文化大革命,有些死不改悔的妖魔鬼怪牛鬼蛇神就會想到文革中紅衛兵的「破四舊」,就拿「破壞文物「來控訴清算文化大革命,很多走資派公知精英也會拿對文物和文化的破壞說事。可真要看看改革開放40多年對文物的破壞,那才叫慘不忍睹,那才是怵目驚心。那不僅是破壞一個個珍貴文物,更是在毀滅一座座文化名城,在割斷一座座城市的文脈。

前中國文物界元老謝辰生,曾是國家文物局顧問、中國文物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委員,他在2013年10月23日接受《瞭望》記者採訪時,就明確講到對「文革」的破壞文物要客觀評價,不要誇大其詞。具體內容如下:

一、「文革」對文物的破壞並非想象那樣大。文革之初,紅衛兵破「四舊」,出現對文物的破壞,周總理力挽狂瀾,對制止文物破壞起很大作用。1966年「造反派」剛一上街,周總理就立即下命令,調集一個營的軍隊來保護故宮,所以整個「文革」期間,故宮沒受任何破壞。整個「文革」對文物的破壞,也不像許多人所想象那樣大,當時國務院已經公布的180餘處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除西藏有一處被破壞外,其他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二、「文革」期間走私文物的現象幾乎不復存在。文革期間,幾乎就沒有盜墓和走私文物,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上世紀80年代初期,國內都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文物走私和文物盜掘等犯罪活動,整個文物保護的環境還是比較好的。

三、文革期間我國文物保護事業取得重大成就。文革期間不僅主要文物單位都得到保護,更令世界矚目的是,就在那一段時期內,我國的文物保護事業還取得了不少成就,如長沙馬王堆、銀雀山竹簡、金縷玉衣和西安兵馬俑,這些震驚世界的重大考古發現,都發生在那個時期。

四、文革期間破「四舊」很多舊物件無文物價值。文革時破「四舊」,絕大多數的物品,都屬民國時期的舊物件,大都沒什麼文物價值,幾乎都沒進入國家文物保護範圍。而那些神龕、牌位的存在,卻極大桎梏人們的精神。砸碎一些神龕佛像、祖宗牌位,就是砸碎精神枷鎖的物質符號,砸封建宗法制度的圖騰。而改開破壞和毀滅的文物,都是被明確標明和定級的文物,絕非是神龕瓦當之類。

中國文物最悲慘劫難始於上世紀走資派改革開放后的90年代:走資派篡權復辭資本主義私有化的改革開放以後,情況就開始變得複雜了。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尤其上世紀90年代,是「中國文物最悲慘的時期」,比「文革」期間對文物的破壞還要嚴重得多,真真進入文物「浩劫」時代,而且,這種「浩劫」的破壞的勢頭一直還在繼續延續之今。

1、4.4萬不可移動文物消失。根據最近一次的全國文物普查結果,我國已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共766722處,其中,17.77%保存狀況較差,8.43%保存狀況差,更有約4.4萬處不可移動文物已被人為消失。

2、數十座文化名城名存實亡。尤其,令人震驚的是很多歷史名城,已經徒有虛名。由於歷史文化街區成片被拆除,一些歷史名城根本就不復存在。據最新統計:中國120個歷史文化名城中(截止至2013年),有將近20個沒有歷史文化街區,等同於20多座歷史文化名城已名存實亡,將近一半的歷史文化街區不合格,基本是假冒偽劣。

3、1670萬件文物流失海外。文物流失海外的情況更為嚴重,近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有統計,僅在47個國家的218家博物館中,就有中國文物167萬件。估計流失海外民間的中國文物,大概又是館藏數量的10倍,那就是流失1670萬件,其中,30年間,僅流入美國就達230萬件。

而改革開放與文革破壞文物之不同:

將改革開放40多年與文化大革命只在一九六七年初不到半年時間對文物的破壞相比,歸納起來有三個不同:

首先,持續的時間不同。文革」提出的「破四舊」、「立四新」與陳小魯、賀鵬飛等高幹子弟的「破四舊」、「立四新」根本不是一回事。雖然紅衛兵「破四舊」等行為,給文物保護造成不小的傷害,但時間很短,很快,就幾個月。因毛澤東和中央文革小組都不贊成,特別是毛澤東很不高興。才有康生、戚本禹等,特別是周恩來出面強力制止不準任何人去破壞文物。而走資派鄧小平篡權復辟資本私有化改革開放對文物的破壞偷盜走私以及佔為己有己持續40多年至今,而且,還在持續進行之中,重要的是還看不到止損點。

其次,破壞的性質不同。紅衛兵「破四舊」中的一些舉動,往往是學生無知的狂熱舉動,很多沒收的文物都上繳了,後來也都返還了,很多砸碎的舊物件也並非文物。而私有化的改革開放對文物的破壞,既有犯罪分子有目的,甚至是廣泛化、產業化、國際化的惡性犯罪活動之外,更有走資派特色政府有組織的,有資本家的公司或企業通過官商勾結將國有的文物佔為己有,或轉手買賣用來賺錢發家致富爭取走資派鄧小平號召下的「少數人先富「的土豪富翁等,而這些文物磚家叫獸們還往往公然違反國家原有對文物保護法的犯罪行動。而走資派特色政府的官員們互相勾結互利共贏發大財。

再次,破壞的範圍不同。紅衛兵「破四舊」雖然破壞了一些文物,可同走資派私有化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掘墓、偷盜、走私了千千萬萬件國家級的珍貴文物,甚至毀滅一座座文化名城,根本沒法相比。走資派改革開放以來對文物破壞的範圍極大,毀滅的更為嚴重!

四、走資派私有化改革開放以來對文物大規模破壞的四種途徑。改革開放以來對文物破壞如此嚴重,主要分四種途徑進行。

一是盜墓走私空前嚴重。人們對金錢追逐慾望愈加強烈,加之,走資派特色政府的國家保護措施不力,甚至官商勾結。於是沉渣泛起,偷盜、走私都出來了。尤其是1990年以來形成的盜墓風氣,不要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不曾見到,就是整個中國幾千年歷史上,都沒有出現過這麼嚴重的盜墓狂潮,幾十年來,總計有20多萬座古墓被盜。

「中國流失的文物,已形成國際化一條龍經營。從盜掘到走私,直至出現在國外交易市場,常常幾天之內就可完成。」以海關5%的抽查率,有的海關一天就查出千餘件走私文物。若以此類推,中國文物每年大約流失多少?  而且,連古生物化石都不能倖免。2004年以來上海海關共查獲古生物化石走私案件12宗,查扣各類走私古生物化石193件,其中二級古生物化石18件,其他禁止出境古生物化石175件。

中國走資派特色政府依據有關國際法,不斷向非法佔有中國文物的國家提出索迴文物的嚴正交涉,每年還撥數千萬資金去海外回購流失的文物。一些實力雄厚的中國資本家又名企業家和資本家還稱是收藏家,也通過多種渠道斥巨資去海外買回本國文物,或捐獻國家,或藏寶於自己的家中。可面對數量巨大的流失文物,這一切努力都是杯水車薪。毫不誇張地講,現在中國文物保衛戰的文化含義,絕不亞於一場抗日戰爭!而且永無勝算,文物源源不斷地流向世界流向自由市場以賺錢獲利自家發財致富。何人問津。無人控訴。

二是城市改造毀滅名城。自1982年走資派特色的政府國務院批准設立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來,進入名單的城市已為118個。這標誌著不再僅僅關注單棟的建築物,而是擴展到對歷史城市的整體保護。可在大規模的城市改造中,很多地方政府只圖眼前利益,置文物保護法於腦後,駭人聽聞的破壞文物,比盜竊文物的犯罪分子造成的後果還惡劣。可中央特色政府又有何能力去執法?

諸如,廣州自1982年被公布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開始,歷史文化保護與開發之間的博弈一直未停。2009年7月,新河浦東山別墅區7棟小洋樓被拆除,曾引發軒然大波。2013年6月10日晚,僅靠一紙「緩拆令」保命的民國建築金陵台、妙高台,一夜之間被開發商夷為平地。6月14日晚,蘿崗區5座先秦古墓被地鐵六號線施工方以鉤機挖毀等等。又有何人來擔責?又有誰來問責?破壞了就是破壞了。

「名城」昆明的老宅典雅、簡約、實用,用「萬國建築博物館」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1994年起,昆明進入大規模的城市改造,隨著武成路、金碧路、長春路、同仁街、金牛街等大批老街的改造,許多既有明清時期的「一顆印」、「走馬轉角樓」,北方的四合院、粵式的滴水檐樓,也有蘇式的紅磚或青磚群樓和歐美風格的精美別墅,這些凝聚著昆明歷史文化精髓的老宅全都消失,有建築頗有特色的小街巷徹底消失,「萬國建築博物館」已不復存在。

上海的建業里本來是具有清水紅磚、馬頭風火牆的江南民居風格的建築群。2008年,這個市級建築保護單位的改造工程啟動后,它被打造成商用街區和海派文化的「新地標」,但裡面卻是以私家豪宅為主的樓盤、酒店式公寓以及商鋪,失去了原來的味道。

諸如這樣由土地經濟和地方政府政績觀,導致的建設性破壞文物,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幾乎在每座文化名城都有發生。僅2013年1月,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下發通知中,就對河北邯鄲等8縣、市因保護不力致使歷史文化名城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進行通報批評,這僅是通報一年的情況。

三是拆真文物造假古董。這是與建設性破壞不同的保護性破壞。在背後巨大經濟效益驅使下,打著振興、恢復的口號,實際上拆舊毀舊、拆舊建新、拆舊造假。

如,濟南老火車站於1912年建成,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被二戰後聯邦德國出版的《遠東旅行》列為最值得一看的第一站,也是當時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建築學教科書上的範例,更是濟南的標誌性建築,也是「國保單位」的建築。竟然在1992年被政府拆除了,一時引發全國輿論大嘩,可你大嘩有個屁用。後來火車站設計者費舍爾的孫女訪華,或成為重建的間接導火索,從得知到決定重建不過匆匆幾天。2012年,濟南市正式確認重建濟南老火車站,稱將「原汁原味」地復建21年前拆掉的濟南老火車站及行包房,可不管如何原汁原味,那也是贗品!

如,瀋陽奉天紡紗廠舊址是不可移動文物,可不管輿論如何呼籲,政府就是不出面制止,任建築開發商將其拆毀,后在各方壓力下按原樣修復重建,現存的早年建築僅剩一座辦公樓。這座辦公樓為品字形仿歐式建築,主體建築為三層,中間上部另起鐘樓一層,其上還懸掛著古老時鐘。門窗全部為拱形,上面雕飾弧形窗套,小葫蘆圍牆,磚木結構,水泥瓦頂。可不管重建的這座樓多像,那也是假貨贗品!

現在古鎮古城重建成風,都不過是一些地方政府或開發商「拆了真文物,造了假古董」。據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吳必虎統計,我國有30多個城市正在或謀划進行古鎮、古城修復或重建,而這所謂的保護性重建,都是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以保護為名的破壞!

四是開發過度釀成一場場災難。央視焦點訪談:河南鄭州新鄭新空港規劃拆遷古村,300多處不可移動文物即將在「生態之港」「時代之港」「樞紐之港」的夢想中灰飛煙滅。

除在開發中大面積毀滅不可移動文物外,因過度開發釀成的各種火焚、水淹等,更讓大批文物毀於一旦。2014年1月11日凌晨,始建於唐朝,具有1300多年歷史,具有「月光城」之稱的雲南香格里拉縣獨克宗古城遭遇了火災,整座古城核心區域焚燒殆盡,大批重要文物付之一炬。

京侗寨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北部地區最大的侗寨,曾是中國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可2014年1月26日的一場火災,就將全寨焚為平地!

2014年4月,麗江古城又遇火災先; 7月,「鳳凰」遭滅頂之災,19.6萬人受災,近4000家被淹災,橋樑倒塌……。

河北正定大火燒毀千年古城樓;貴州省銅仁市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600餘年歷史的古建築川主宮,被燒得只剩殘磚斷瓦等等。

那麼,探究一下這些造成這些巨大災害的原因,哪一個能離開「人禍」?面對一場場如此慘痛的火災,政府防備不足,消防不力,無疑是不可推卸的責任,獨克宗古城發生火災,消防栓不就虛設沒水。而在經濟利益的強烈驅使下,開發過「火」更難逃其咎。 2012年獨克宗古城接待遊客七百多萬人,完成旅遊業總收入70多億元,全都兩位數增長。而1990年獨克宗還是個很小的鎮,這次大火重災區,就位於古城四方街的消防隱患重點——酒吧等娛樂場所。

至於貴州國保級文物川主宮,更不可思議的,被承包出去作茶樓賺錢,茶爐一把大火,將其毀於一旦。至於京侗寨被焚,不同樣是因重旅遊,輕保護。改開以來,這種出賣祖宗,毀滅文物的追求發展,「竭澤而漁」,「殺雞取卵」?這樣的發展能對得起子孫?而類似這樣飲鴆止渴的求發展,還有多少?還不需要反思?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發表評論 評論 (3 個評論)

回復 yongbing1993 2025-8-31 03:02
中國歷代文物遭受破壞還少嗎?







據網上所稱為世界權威專家與機構的統計,中國的文物傳承的比例卻極低,也就是說,中國幾千年曆朝歷代的文物,基本被毀損殆盡。具體毀損文物大致有如下原因:

內部戰亂,包括改朝換代所造成。

內部戰亂,許多房舍被毀,其中的物品自然就連帶著被損壞,特別是富裕人家的物品以及當期的文物收藏,特別是不易保存的書籍之類,很容易被破壞。

但是,內部戰亂因為民族文化的共同認同性,所以,雖然在戰爭中有大量的文物被損毀,但是,任何的戰勝方都不會輕易放棄或者損壞文物,因為,他們基本共同的認同,知道文物的價值。

外敵入侵,特別是跨民族的入侵造成的文物毀損至為嚴重。

跨民族的入侵,因為民族不同,許多外來民族對於中原王朝的漢文化的文物,並沒有價值認同,不僅在戰爭中任何損壞,而且,即便成為勝利的一方,他們也對許多承載著文化的文物並不感興趣。

特別是五胡亂化、金人南侵、元朝前期、滿清入關等階段,在還沒有受到漢文化的影響之下,對文物的損壞極為嚴重。

許多人都知道一件事,就是擅長收集的李清照的丈夫趙明誠,窮其一生,曾收集了幾十車的文物,因為金人南下,最終等到李清照在杭州安定下來的時候,還只剩下不到一車。

墓葬文化,大量的文物因陪葬而湮滅。也因盜墓而走私。

中國自古以來都有著陪葬的墓葬文化,基於這種文化或習俗,導致大量的文物被埋入了地下。

而且,中國的墓葬文化中,每個階層的人,都喜歡把自己最喜歡、甚至是為價值的文物,用作陪葬品,從而導致歷朝歷代,都有大量的文物隨著一個又一個人的死亡而入土,並最終消失在地下。

清末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的入侵與掠奪造成的散失。

學過近代史的人都知道,英法聯軍,不僅燒了圓明園,而且掠走了大量的文化,和文物,數量巨多有國寶級的,損失不可計算。

遊玩去過西方帝國主義國家的博物館時,都會看到有中國館,在中國館內存放著中國幾千年來歷朝歷代各種文物。這些文物是被誰破壞的?又是被誰出賣的?還有更多地的中國文物藏於這些八國聯軍的私宅中有誰控訴過?

再看中國文物最悲慘劫難始於上世紀走資派改革開放后的90年代:走資派篡權復辭資本主義私有化的改革開放以後,情況就開始變得複雜了。到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尤其上世紀90年代,是「中國文物最悲慘的時期」,比「文革」期間對文物的破壞還要嚴重得多,真真進入文物「浩劫」時代,而且,這種「浩劫」的破壞的勢頭一直還在繼續延續之今。

1、4.4萬不可移動文物消失。根據最近一次的全國文物普查結果,我國已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共766722處,其中,17.77%保存狀況較差,8.43%保存狀況差,更有約4.4萬處不可移動文物已被人為消失。

2、數十座文化名城名存實亡。尤其,令人震驚的是很多歷史名城,已經徒有虛名。由於歷史文化街區成片被拆除,一些歷史名城根本就不復存在。據最新統計:中國120個歷史文化名城中(截止至2013年),有將近20個沒有歷史文化街區,等同於20多座歷史文化名城已名存實亡,將近一半的歷史文化街區不合格,基本是假冒偽劣。

3、1670萬件文物流失海外。文物流失海外的情況更為嚴重,近年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有統計,僅在47個國家的218家博物館中,就有中國文物167萬件。估計流失海外民間的中國文物,大概又是館藏數量的10倍,那就是流失1670萬件,其中,30年間,僅流入美國就達230萬件。

而改革開放與文革破壞文物之不同:

將改革開放40多年與文化大革命只在一九六七年初不到半年時間對文物的破壞相比,歸納起來有三個不同:

首先,持續的時間不同。文革」提出的「破四舊」、「立四新」與陳小魯、賀鵬飛等高幹子弟的「破四舊」、「立四新」根本不是一回事。雖然紅衛兵「破四舊」等行為,給文物保護造成不小的傷害,但時間很短,很快,就幾個月。因毛澤東和中央文革小組都不贊成,特別是毛澤東很不高興。才有康生、戚本禹等,特別是周恩來出面強力制止不準任何人去破壞文物。而走資派鄧小平篡權復辟資本私有化改革開放對文物的破壞偷盜走私以及佔為己有己持續40多年至今,而且,還在持續進行之中,重要的是還看不到止損點。

其次,破壞的性質不同。紅衛兵「破四舊」中的一些舉動,往往是學生無知的狂熱舉動,很多沒收的文物都上繳了,後來也都返還了,很多砸碎的舊物件也並非文物。而私有化的改革開放對文物的破壞,既有犯罪分子有目的,甚至是廣泛化、產業化、國際化的惡性犯罪活動之外,更有走資派特色政府有組織的,有資本家的公司或企業通過官商勾結將國有的文物佔為己有,或轉手買賣用來賺錢發家致富爭取走資派鄧小平號召下的「少數人先富「的土豪富翁等,而這些文物磚家叫獸們還往往公然違反國家原有對文物保護法的犯罪行動。而走資派特色政府的官員們互相勾結互利共贏發大財。

再次,破壞的範圍不同。紅衛兵「破四舊」雖然破壞了一些文物,可同走資派私有化改革開放以來出現的掘墓、偷盜、走私了千千萬萬件國家級的珍貴文物,甚至毀滅一座座文化名城,根本沒法相比。走資派改革開放以來對文物破壞的範圍極大,毀滅的更為嚴重!

四、走資派私有化改革開放以來對文物大規模破壞的四種途徑。改革開放以來對文物破壞如此嚴重,主要分四種途徑進行。

一是盜墓走私空前嚴重。人們對金錢追逐慾望愈加強烈,加之,走資派特色政府的國家保護措施不力,甚至官商勾結。於是沉渣泛起,偷盜、走私都出來了。尤其是1990年以來形成的盜墓風氣,不要說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不曾見到,就是整個中國幾千年歷史上,都沒有出現過這麼嚴重的盜墓狂潮,幾十年來,總計有20多萬座古墓被盜。

「中國流失的文物,已形成國際化一條龍經營。從盜掘到走私,直至出現在國外交易市場,常常幾天之內就可完成。」以海關5%的抽查率,有的海關一天就查出千餘件走私文物。若以此類推,中國文物每年大約流失多少?  而且,連古生物化石都不能倖免。2004年以來上海海關共查獲古生物化石走私案件12宗,查扣各類走私古生物化石193件,其中二級古生物化石18件,其他禁止出境古生物化石175件。

中國走資派特色政府依據有關國際法,不斷向非法佔有中國文物的國家提出索迴文物的嚴正交涉,每年還撥數千萬資金去海外回購流失的文物。一些實力雄厚的中國資本家又名企業家和資本家還稱是收藏家,也通過多種渠道斥巨資去海外買回本國文物,或捐獻國家,或藏寶於自己的家中。可面對數量巨大的流失文物,這一切努力都是杯水車薪。毫不誇張地講,現在中國文物保衛戰的文化含義,絕不亞於一場抗日戰爭!而且永無勝算,文物源源不斷地流向世界流向自由市場以賺錢獲利自家發財致富。何人問津。無人控訴。

二是城市改造毀滅名城。自1982年走資派特色的政府國務院批准設立第一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以來,進入名單的城市已為118個。這標誌著不再僅僅關注單棟的建築物,而是擴展到對歷史城市的整體保護。可在大規模的城市改造中,很多地方政府只圖眼前利益,置文物保護法於腦後,駭人聽聞的破壞文物,比盜竊文物的犯罪分子造成的後果還惡劣。可中央特色政府又有何能力去執法?

諸如,廣州自1982年被公布為全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開始,歷史文化保護與開發之間的博弈一直未停。2009年7月,新河浦東山別墅區7棟小洋樓被拆除,曾引發軒然大波。2013年6月10日晚,僅靠一紙「緩拆令」保命的民國建築金陵台、妙高台,一夜之間被開發商夷為平地。6月14日晚,蘿崗區5座先秦古墓被地鐵六號線施工方以鉤機挖毀等等。又有何人來擔責?又有誰來問責?破壞了就是破壞了。

「名城」昆明的老宅典雅、簡約、實用,用「萬國建築博物館」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1994年起,昆明進入大規模的城市改造,隨著武成路、金碧路、長春路、同仁街、金牛街等大批老街的改造,許多既有明清時期的「一顆印」、「走馬轉角樓」,北方的四合院、粵式的滴水檐樓,也有蘇式的紅磚或青磚群樓和歐美風格的精美別墅,這些凝聚著昆明歷史文化精髓的老宅全都消失,有建築頗有特色的小街巷徹底消失,「萬國建築博物館」已不復存在。

上海的建業里本來是具有清水紅磚、馬頭風火牆的江南民居風格的建築群。2008年,這個市級建築保護單位的改造工程啟動后,它被打造成商用街區和海派文化的「新地標」,但裡面卻是以私家豪宅為主的樓盤、酒店式公寓以及商鋪,失去了原來的味道。

諸如這樣由土地經濟和地方政府政績觀,導致的建設性破壞文物,幾乎每天都在發生,幾乎在每座文化名城都有發生。僅2013年1月,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下發通知中,就對河北邯鄲等8縣、市因保護不力致使歷史文化名城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進行通報批評,這僅是通報一年的情況。

三是拆真文物造假古董。這是與建設性破壞不同的保護性破壞。在背後巨大經濟效益驅使下,打著振興、恢復的口號,實際上拆舊毀舊、拆舊建新、拆舊造假。

如,濟南老火車站於1912年建成,曾是亞洲最大的火車站,被二戰後聯邦德國出版的《遠東旅行》列為最值得一看的第一站,也是當時清華大學、同濟大學建築學教科書上的範例,更是濟南的標誌性建築,也是「國保單位」的建築。竟然在1992年被政府拆除了,一時引發全國輿論大嘩,可你大嘩有個屁用。後來火車站設計者費舍爾的孫女訪華,或成為重建的間接導火索,從得知到決定重建不過匆匆幾天。2012年,濟南市正式確認重建濟南老火車站,稱將「原汁原味」地復建21年前拆掉的濟南老火車站及行包房,可不管如何原汁原味,那也是贗品!

如,瀋陽奉天紡紗廠舊址是不可移動文物,可不管輿論如何呼籲,政府就是不出面制止,任建築開發商將其拆毀,后在各方壓力下按原樣修復重建,現存的早年建築僅剩一座辦公樓。這座辦公樓為品字形仿歐式建築,主體建築為三層,中間上部另起鐘樓一層,其上還懸掛著古老時鐘。門窗全部為拱形,上面雕飾弧形窗套,小葫蘆圍牆,磚木結構,水泥瓦頂。可不管重建的這座樓多像,那也是假貨贗品!

現在古鎮古城重建成風,都不過是一些地方政府或開發商「拆了真文物,造了假古董」。據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吳必虎統計,我國有30多個城市正在或謀划進行古鎮、古城修復或重建,而這所謂的保護性重建,都是地地道道、不折不扣的以保護為名的破壞!

四是開發過度釀成一場場災難。央視焦點訪談:河南鄭州新鄭新空港規劃拆遷古村,300多處不可移動文物即將在「生態之港」「時代之港」「樞紐之港」的夢想中灰飛煙滅。

除在開發中大面積毀滅不可移動文物外,因過度開發釀成的各種火焚、水淹等,更讓大批文物毀於一旦。2014年1月11日凌晨,始建於唐朝,具有1300多年歷史,具有「月光城」之稱的雲南香格里拉縣獨克宗古城遭遇了火災,整座古城核心區域焚燒殆盡,大批重要文物付之一炬。

京侗寨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北部地區最大的侗寨,曾是中國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可2014年1月26日的一場火災,就將全寨焚為平地!

2014年4月,麗江古城又遇火災先; 7月,「鳳凰」遭滅頂之災,19.6萬人受災,近4000家被淹災,橋樑倒塌……。

河北正定大火燒毀千年古城樓;貴州省銅仁市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600餘年歷史的古建築川主宮,被燒得只剩殘磚斷瓦等等。

那麼,探究一下這些造成這些巨大災害的原因,哪一個能離開「人禍」?面對一場場如此慘痛的火災,政府防備不足,消防不力,無疑是不可推卸的責任,獨克宗古城發生火災,消防栓不就虛設沒水。而在經濟利益的強烈驅使下,開發過「火」更難逃其咎。 2012年獨克宗古城接待遊客七百多萬人,完成旅遊業總收入70多億元,全都兩位數增長。而1990年獨克宗還是個很小的鎮,這次大火重災區,就位於古城四方街的消防隱患重點——酒吧等娛樂場所。

至於貴州國保級文物川主宮,更不可思議的,被承包出去作茶樓賺錢,茶爐一把大火,將其毀於一旦。至於京侗寨被焚,不同樣是因重旅遊,輕保護。改開以來,這種出賣祖宗,毀滅文物的追求發展,「竭澤而漁」,「殺雞取卵」?這樣的發展能對得起子孫?而類似這樣飲鴆止渴的求發展,還有多少?還不需要反思?
回復 yongbing1993 2025-8-31 03:03
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后火燒圓明園





中國歷代文物遭受破壞還少嗎?據網上所稱為世界權威專家與機構的統計,中國的文物傳承的比例卻極低,也就是說,中國幾千年曆朝歷代的文物,基本被毀損殆盡。

稍近一點的,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后,佔據圓明園。中國清朝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

3500名英法聯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 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圓明園文物被掠奪的數量粗略統計約有150萬件,上至中國先秦時期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現僅存建築遺址,並建立圓明園遺址公園。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強迫清朝政府簽訂了第一批不平等條約,從中國攫取了賠款、協定關稅、開放五口通商、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等許多特權。英國資產階級以為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就可以把大量的商品傾銷到中國。

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大門,英、法、美等西方國家便以修約為名,企圖壓迫清政府給其新的侵略權益。1854年,英國首先向中國提出要求修改已訂的《南京條約》的有關條款,美國和法國也接踵而來,均遭到清政府的拒絕。英、美、法等殖民主義者掀起的「修約」交涉未能得逞,就惱羞成怒,決定用發動新的侵華戰爭來實現其無理要求。1856年,再一次提出,仍被拒絕。

1856年,英國和法國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借口,對中國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年10月英軍炮轟廣州,正式發起戰爭。

1857年,英法聯軍攻陷廣州。英法聯軍在佔領廣州后,一路北上。

1858年,英法聯軍打到天津城下,揚言進攻北京,清政府連忙派人議和。

1859年,英法公使各率領一支艦隊進京換約,清政府指定英法代表從天津北塘登陸進京,英法公使卻依仗武力,率艦隊蠻橫闖入大沽口。駐守大沽口的清軍開炮阻擊,英法聯軍狼狽逃出大沽口。

在通州談判時,雙方使節因枝節問題發生劇烈爭議,英國的無理要求被清政府拒絕,清政府將其一行39人扣押送往北京當做人質。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佔領圓明園。從第二天開始,為了報復,英法聯軍軍官和士兵就瘋狂地進行搶劫和破壞。為了迫使清政府儘快接受議和條件,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英軍名義統帥格蘭特以清政府曾將英法被俘人員囚禁在圓明園為借口,命令米啟爾中將於1860年10月18日率領侵略軍三千五百餘人直趨圓明園。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聯軍繞經北京城東北郊直撲圓明園,當時,僧格林沁、瑞麟殘部在城北一帶稍事抵抗,即行逃散。法軍先行,於當天下午經海淀,傍晚即闖至圓明園大宮門。此時,在出入賢良門內,有二十餘名圓明園技勇太監同敵人接仗。「遇難不恐,奮力直前」,但終因寡不敵眾,圓明園技勇「八品首領」任亮等人以身殉職。至晚7時,法侵略軍攻佔了圓明園。管園大臣文豐投福海而死。

10月7日,英法侵華頭目闖進圓明園后,立即「協派英法委員各三人合議分派園內之珍物。」法軍司令孟托邦當天即函告法外務大臣:「予命法國委員注意,先取在藝術及考古上最有價值之物品。予行將以法國極罕見之物由閣下以奉獻皇帝陛下(拿破崙三世),而藏之於法國博物院。」英國司令格蘭特也立刻「派軍官竭力收集應屬於英國人之物件。」法英侵略軍入園的第二天就不再能抵抗物品的誘惑力,軍官和士兵們都成群打伙衝上前去搶劫園中的金銀財寶和文化藝術珍品。

緊接著,破壞開始了。48小時里,圓明園成了一場「有組織劫掠」的目標。士兵們砸碎花瓶和鏡子,撕下畫幅和捲軸,他們破開倉庫搶奪絲綢,並用這些珍貴的織品包紮馬匹;他們裹上皇后的鳳袍,口袋裡裝滿紅寶石、藍寶石、珍珠和水晶。魯西記載道:「兩天內,我拿到了價值3000萬法郎的絲綢、珠寶、瓷器、銅器和雕塑」,這是一場令人錯愕而迷幻的狂歡,「就像是吸食大麻者的幻覺」。

據參與的目擊過劫掠現場的英法軍官、牧師、記者描述:軍官和士兵,英國人和法國人,為了攫取財寶,從四面八方湧進圓明園,縱情肆意,予取予奪,手忙腳亂,紛紜萬狀。他們為了搶奪財寶,互相毆打,甚至發生過械鬥。

因為園內珍寶太多,他們一時不知該拿何物為好,有的搬走景泰藍瓷瓶,有的貪戀繡花長袍,有的挑選高級皮大衣,有的去拿鑲嵌珠玉的掛鐘。有的背負大口袋,裝滿了各色各樣的珍寶。有的往外衣寬大的口袋裡裝進金條和金葉;有的半身纏著織錦綢緞;有的帽子里放滿了紅藍寶石、珍珠和水晶石;有的脖子上掛著翡翠項圈。有一處廂房裡有堆積如山的高級綢緞,據說足夠北京居民半數之用,都被士兵們用大車運走。

一個英國軍官從一座有500尊神像的廟裡掠得一個金佛像,可值1200英鎊。一個法國軍官搶劫了價值60萬法郎的財物。法軍總司令孟托邦的兒子掠得的財寶可值30萬法郎,裝滿了好幾輛馬車。一個名叫赫利思的英軍二等帶兵官,一次即從園內竊得二座金佛塔(均為三層,一座高7英尺,一座高6.4英尺)及其他大量珍寶,找了7名壯夫替他搬運回軍營。該人因在圓明園劫掠致富,享用終身,得了個「中國詹姆」的綽號。

侵略者除了大肆搶掠之外,被他們糟踏了的東西更不計其數。有幾間房子充滿綢緞服裝,衣服被從箱子拖出來扔了一地,人走進屋裡,衣物幾乎可遮沒膝蓋。工兵們帶著大斧,把傢具統統砸碎,取下上邊的寶石。一些人打碎大鏡子,另一些人兇狠地向大燭台開槍射擊,以此取樂。大部分法國士兵手掄木棍,將不能帶走的東西全部搗碎。

然而,侵略者的惡行並非到此停止,根據法國人皮埃爾·馬蒂埃的《從巴黎到八里橋》、埃利松的《翻譯官手記》和帕呂的《遠征中國紀行》等資料記載,10月7日下午,英法聯軍開始放火,圓明園大宮門外朝房被焚燒,時值西北風起,火勢越發旺盛。10月9日,英法聯軍撤出圓明園后,清軍才將大火撲滅,此次大火連續燒了三天。11月8日(農曆九月二十五日),內務府大臣明善、內務府總管王春慶兩人親往圓明園詳查情況,根據隨後奏報的《明善奏查得圓明園內外被搶被焚情形折》記載,八月二十三日(10月7日),英法聯軍焚燒了圓明園的九洲清晏各殿、長春仙館、上下天光、山高水長、同樂園、大東門等處。

與此同時,其他皇家園林的境遇又是怎樣的呢?咸豐十年九月初三(10月16日),內務府大臣寶鋆在《寶鋆奏禁園被搶印信遺失折》中說,八月二十三日(10月7日),有200名侵略軍闖入萬壽山清漪園,「將各殿陳設搶掠,大件多有傷損,小件盡行搶去。」第二天,侵略軍又衝進玉泉山靜明園,搶掠一番。在這封奏摺上,寶鋆還說:「靜宜園(即香山),夷人並未前往,各殿陳設,照舊封鎖。」可見,英法聯軍第一次侵入三山五園后,主要燒毀了圓明園,清漪園和靜明園遭受了搶劫,但沒有被焚燒。香山靜宜園也許是距離的原因,英法聯軍沒有到達那裡。

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時,中國人也加入哄搶,這就是衰弱原因。

1860年10月17日,英國人額爾金以清政府「不講道義,不顧國際法」將抓獲的18名英法「僑民」虐待致死為借口,發誓要焚毀圓明園,「作為對中國皇帝背信棄義的懲罰」。10月18日,額爾金下令火燒圓明園。於是,英國米啟爾中將率領3500名英軍蜂擁而入,圓明園第二次遭受大火。 [4]這次大火,火勢猛烈,給圓明園帶來極大損失。在其後的兩天時間裡,士兵們被分派到各個宮殿、寶塔和其他建築中放火。尤為慘重的損失是帝國的圖書及檔案館(指文源閣),約一萬零五百捲圖書檔案,包括有關中國歷史、科技、哲學及藝術最為稀世及精美的著作,都在額爾金的大火中灰飛湮滅。

由於不少樓閣由易燃的松木構築,卷著松香的濃煙一連數日瀰漫於北京北郊的天空。「再也沒有一雙眼睛能夠見證另一個時代的藝術天賦和品位了」,英軍隨軍牧師羅伯特·麥吉(Robert McGhee)這樣寫道,語氣中毫無愧疚,「一個也不留,一棟房屋也不剩,讓這裡再無宮殿的痕迹吧。現在,咱們回北京去,大功已告成。」

事後據清室官員查奏,偌大的圓明三園內僅有二三十座殿宇亭閣及廟宇、官門、值房等建築倖存,但門窗多有不齊,室內陳設、几案均盡遭劫掠。與此同時,萬壽山清漪園、香山靜宜園和玉泉山靜明園的部分建築也遭到焚毀。

據有關材料記載,10月18日,英國侵略軍燒毀安佑宮時,因他們來得突然,主事太監又反鎖著安佑宮的大門,所以,當時有太監、宮女、工匠等共300人,被活活燒死在安佑宮。

圓明園陷入一片火海的時候,額爾金得意妄行地宣稱:「此舉將使中國與歐洲惕然震驚,其效遠非萬里之外之人所能想象者」。放火的主使者把這種行徑看作了不起的業績,而全世界的正直人們卻為這野蠻的罪行所激怒。

圓明園還在熊熊燃燒之時,奉命留守北京的恭親王奕訢,就全部承諾了侵略者的一切條件。不久即分別與英、法、俄諸國交換了《天津條約》文本,簽訂了《北京條約》。這樣,帝國主義列強霸佔了中國的九龍半島和北部的大片領土,勒索去1600萬兩白銀的巨額軍費賠款。

圓明園被毀后,仍為皇家禁園。同治年間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下,曾試圖擇要重修。當時擬修範圍為20餘處共3,000多間殿宇,主要集中在圓明園前朝區、后湖區和西部、北部一帶,以及萬春園宮門區、敷春堂口清夏堂等處。

但開工不到10個月因財力枯竭被迫停修。此後,慈禧太后雖然修了頤和園,但並未完全放棄修復圓明園,直至光緒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還曾修葺過圓明園雙鶴齋、課農軒等景群。1900(光緒二十六年)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慈禧太后挾光緒皇帝逃奔西安,京畿秩序大亂,八旗兵丁、土匪地痞即趁火打劫,把園內殘存及陸續基本修復的共約近百座建築物,皆拆搶一空,使圓明園的建築和古樹名木遭到徹底毀滅。

其後,圓明園的遺物,又長期遭到官僚、軍閥、奸商的巧取豪奪,乃至政府當局有組織地損毀。北洋政府的權貴們包括某些對圓明園遺址負有保護責任者,都倚仗權勢,紛紛從園內運走大批石雕、太湖石等,以修其園宅。諸如京畿衛戍總司令王懷慶、巡閱使(后賄選為民國總統)曹錕、步軍統領聶憲藩、京師憲兵司令車慶雲、公府秘書長王蘭亨等都有此般劣跡,僅京兆尹(相當於後來的北平市市長)劉夢庚一人,在1922年秋季25天內,就強行運走長春園太湖石623大車、綺春園雲片石104大車。

當時先後駐防西苑一帶的陸軍十三師、十六師、國民軍十一師、東北軍五十三軍、宋哲元二十九軍等。都曾強行拆除圓明園圍牆,私行出售磚石,或用以圈建西苑操場。頤和園、中山公園、燕京大學、北平圖書館等處,也相繼運走大批石件。

20世紀30年代初,在翻建高梁橋經海淀至玉泉山的石碴公路時,經北平市特別政府批准,將圓明園南邊(4800米)和東邊的虎皮石圍牆全行拆除,砸成石碴用以鋪路。於此前,還多次公開變價批賣園內的大城磚、虎皮石和雲片石,乃至西洋樓殘存的大理石石柱等,這樣終至圓明園淪為一片廢墟。
回復 yongbing1993 2025-8-31 03:04
八國聯軍入侵燒殺搶掠國寶文物







北京被八國聯軍佔領以後,八國聯軍統帥、德軍元帥瓦德西特許士兵公開搶劫三天,以後各國軍隊又搶劫多日。清朝皇家的珍貴文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皇宮和頤和園裡珍藏多年的寶物被搶掠。俄軍最高指揮官阿列科謝也夫將軍等人把清太后慈禧寢宮用黃金和寶石精製的數十件珍寶「洗劫一空」。英、法士兵把各類珍寶搶光以後,以搬取大件之物,用大衣包、布袋裝,運回駐地。僅嵩祝寺一處,丟失鍍金銅佛3000餘尊,錦繡製品1400件,銅器4300件。就連太和殿前存水的銅缸上面的鍍金,也被侵略軍刺刀颳去,至今刮痕斑斑。法國天主教主教樊國梁從一個清朝官員家裡搶走價值100萬兩白銀的財物,法國侵略軍統帥佛爾雷一個人搶劫的珍貴財物就有四十箱。法軍搶劫禮王府白銀200萬兩。東四一帶的商店被搶掠一空,著名的「四大恆」金號全部被搶。地安門以東、東安門以北,房屋被焚毀十分之七八,前門以北東四以南,幾乎全部被毀。

巷太醫院的針灸銅人被掠走,《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1403—1408)2100位學者編纂而成的,共22870卷。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被英法聯軍劫掠破壞,後來收藏在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里,公元1900年全部被八國聯軍損壞。《四庫全書》是清乾隆時(1772—1782)360位學者編纂而成的,收集了3461種古籍,共79309卷,全書共7套,

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時毀壞一套,1900年又被八國聯軍毀掉數萬冊。翰林院(今公安部院內)收藏了許多寶貴書籍,八國聯軍把藏書搶掠糟蹋一空。倫敦大英博物館、巴黎的博物館里還有許多當年被搶掠去的圖書。

中國歷代文物遭受破壞還少嗎?據網上所稱為世界權威專家與機構的統計,中國的文物傳承的比例卻極低,也就是說,中國幾千年曆朝歷代的文物,基本被毀損殆盡。

稍近一點的,八國聯軍是指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以軍事行動侵入清朝的大英帝國(英)包括印度、美利堅合眾國(美)、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德意志帝國(德)、俄羅斯帝國(俄)、大日本帝國(日)、奧匈帝國(奧)、義大利王國(意)的八國聯合軍隊。

1900年2月,各國公使因義和團北進,要求清政府頒布剿滅義和團的詔旨。慈禧太后雖然頒布了詔旨,但拒絕了各國公使希望將詔旨公布的請求。4月,英美德法四國照會總理衙門,限令清政府兩個月內剿滅義和團,否則將派出水陸各軍代為「剿平」。5月中旬,各國公使調兵到北京。6月初,數百名洋人士兵進入使館,600人開入天津租界,海參崴四千俄軍向天津出動。6月10日,由英國海軍提督西摩爾率領的英、俄、德、法、美、日、意、奧聯軍2000餘人從天津出發北上。6月17日,聯軍的海軍攻佔大沽炮台。6月21日,慈禧下宣戰詔。6月26日,廊坊戰敗的西摩爾部退回天津。7月14日天津失陷。8月14日,北京失陷。

瓦德西進京后,下令特許軍隊搶劫三天。兩城內,死屍遍地,房屋十室九空,家破人亡者不計其數。 紫禁城、頤和園、各級官衙、王公府第直至民居,都被洗劫。清宮和頤和園所藏珍貴歷史文物、珍寶以及《永樂大典》等珍本圖書被搶劫一空。

1900~1901年(清光緒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由英國、俄羅斯帝國、日本、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奧匈帝國八國所派遣的軍隊組成攻打清朝的聯軍。19世紀末,義和團運動爆發。1900年5月,列強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陸續增兵北京和天津。

1900年6月10日,英國海軍中將E·西摩爾率領聯合特遣隊2000餘人分批由天津租界進犯北京,經廊坊落垡之戰,傷亡近300人,被迫退回天津。6月17日,聯軍攻佔大沽。7月12日,兵力達到1.7萬人,火炮40餘門;7月14日,佔領天津。7月底至8月初,兵力增至3.4萬人,並做好入侵北京的準備。8月4日,聯軍集中1.8萬餘人及81門火炮,自天津出發,先後攻佔北倉、楊村、河西務、通州等戰略要地。14日攻陷北京,爾後縱兵搶掠3天,並對北京實行分區佔領。此後,繼續增兵,自京、津出兵四向攻掠,控制了南至正定、北至張家口、東至山海關、西至娘子關的京津四周要隘。聯軍初期沒有成立聯合指揮部,作戰時通過司令官聯席會議分配任務。8月17日,決定由德國陸軍元帥瓦德西任聯軍總司令。10月17日,瓦德西進京,設總司令部於紫禁城的儀鑾殿,並成立軍事殖民機構「北京管理委員會」於理藩院衙門。

八國聯軍把北京分成不同的佔領區,東四以北由日軍佔領,熟門熟路的日軍率先掠走內務府300萬兩白銀,東四南大街以東由俄軍佔領,以西由義大利軍隊佔領。

皇城東北由德軍佔領,皇城東部由日軍佔領,皇城東南由英軍佔領,崇內大街以西東長安街以南由德軍佔領。西城由美軍、法軍、英軍、意軍佔領,外城由英軍、美軍、德軍佔領,實行軍事統治。

1901年6月14日,聯軍總司令部撤銷。《辛丑條約》簽訂后,聯軍逐步撤離北京和直隸地區。

戰爭期間,聯軍總兵力最多達12萬餘人(實際參戰兵力約三四萬人),裝備火炮270多門,除日軍第5師為整建制外,其餘多系臨時拼湊而成。出兵較多的國家所派遣軍隊一般均有步兵、騎兵、炮兵、工兵、輜重兵、鐵道兵、舟橋兵等兵種,並有電信隊、汽車隊、醫療衛生隊(或野戰醫院)、野戰兵工廠、糧秣供給隊、氫氣球隊(英軍和法軍)、雜役隊等勤務分隊。聯軍裝備有當時世界上比較精良的步、機槍和火炮,所有槍、炮彈均使用無煙火藥。

前期由英國海軍將領西摩爾率領,開始時總人數約3萬人,後來有所增加。八國以日本派遣的軍隊人數最多,義大利派遣的人數最少,只是象徵性派遣80人。

八國聯軍經常強指人說是義和團,不由分說加以殺害。侵略軍把西四北太平倉衚衕的庄親王府放火燒光,當場燒死1800人。德國侵略軍奉命「在作戰中,只要碰著,無論男、女、老、幼,一概格殺勿論」。法國軍隊竟用機槍把人群逼進一條死胡同連續掃射15分鐘,不留一人。殺人時,八國聯軍全副武裝「監斬」,從各個角度照相,企圖恐嚇,如今成為八國聯軍罪行的鐵證。

據記載說:「城破之日,洋人殺人無數;但聞槍炮轟擊聲,婦幼呼救聲,街上屍體枕藉。」英國人記載說:「北京成了真正的墳場,到處都是死人,無人掩埋他們,任憑野狗去啃食躺著的屍體。」

日佔區設立「安民公所」,德佔區設立「華捕局」,沙俄侵略軍張貼布告,禁止人民反抗,說「遇到執槍械華人,定改必即行正法。若由某房放槍,即將該房焚毀」。

八國聯軍佔領北京以後,繼續進攻了保定、易縣、永清、張家口、山海關、娘子關等地,沙皇俄國出動17萬軍隊侵佔了東北,八國聯軍在各地燒殺搶掠,把城市鄉村變成一片廢墟。根據美國作家馬克·吐溫撰文的揭露,僅在河北任丘縣一處,美國基督傳教士梅子明表示有歐洲天主教傳教士以680名天主教徒被害為由,提出「用人頭抵人頭」為口號就殺害了清朝無辜百姓680人。

八國聯軍侮辱婦女,任意蹂躪,據記載:「聯軍嘗將其所獲婦女,不分良曲老少,僅驅諸裱褙衚衕,使列屋而居,作為官妓。其衚衕西頭,當經設法堵塞,以防逃逸。惟留東頭為出入之路,使人監管,任聯軍人等入內遊玩,隨意奸宿。」大學士倭仁的妻子已經九十歲,被侵略軍百般侮辱而死。許多人不甘侮辱,含冤自盡。國子監督酒王懿榮居住的錫拉衚衕11號,憤怒地說:「豈能被所辱?」全家投井自盡。同治皇后的父親、戶部尚書崇綺的妻子女兒被拘押到天壇,遭到八國聯軍數十人輪姦,歸來后全家自盡。崇綺服毒自殺。

1900年8月28日,八國聯軍在皇宮閱兵,各國軍隊在天安門廣場金水橋前集結列隊通過天安門、端門,穿過皇宮,出神武門。依次有俄軍、日軍、英軍、美軍、法軍、德軍、意軍、奧軍等3170人,俄國軍樂隊吹奏各國國歌、樂曲。這是對清朝的嚴重的侮辱,對清政府主權的踐踏。閱兵之後,各國軍官重新回到皇宮,以參觀為名公然瘋狂搶劫,一個英國侵略者事後回憶說:「一大群聯軍軍官見到這些東西伸手就拿,把他們想要的東西裝入口袋。」

北京被佔領以後,八國聯軍統帥、德軍元帥瓦德西特許士兵公開搶劫三天,以後各國軍隊又搶劫多日。清朝皇家的珍貴文物遭到了空前的浩劫。皇宮和頤和園裡珍藏多年的寶物被搶掠。俄軍最高指揮官阿列科謝也夫將軍等人把清太后慈禧寢宮用黃金和寶石精製的數十件珍寶「洗劫一空」。英、法士兵把各類珍寶搶光以後,以搬取大件之物,用大衣包、布袋裝,運回駐地。僅嵩祝寺一處,丟失鍍金銅佛3000餘尊,錦繡製品1400件,銅器4300件。就連太和殿前存水的銅缸上面的鍍金,也被侵略軍刺刀颳去,至今刮痕斑斑。法國天主教主教樊國梁從一個清朝官員家裡搶走價值100萬兩白銀的財物,法國侵略軍統帥佛爾雷一個人搶劫的珍貴財物就有四十箱。法軍搶劫禮王府白銀200萬兩。東四一帶的商店被搶掠一空,著名的「四大恆」金號全部被搶。地安門以東、東安門以北,房屋被焚毀十分之七八,前門以北東四以南,幾乎全部被毀。

當時一位目擊者寫道:「各國洋兵,俱以捕孥義和團,搜查槍械為名,在各街巷挨戶踹門而入,卧房密室,無處不至,翻箱倒櫃,無處不搜。凡銀錢鐘錶細軟值錢之物,劫擄一空,稍有攔阻,即被殘害。」一個英國人說:「凡是士兵所需要的,都是一派出一隊一隊的士兵去搶劫清朝人的財產而得來的。如果士兵需要一些東西,而清朝人稍一遲疑的話,就免不了送命。」八國聯軍搶走北京各衙署存款約6000萬兩白銀,其中日軍劫掠戶部(今公安部院內)庫存白銀2914856兩,並立即放火燒房,掩蓋罪證。鼓樓的更鼓,被日軍用刺刀刺破。

古觀象台的天文儀器,在世界天文史上有重要地位。法國侵略軍和德國侵略軍爭搶這批儀器,瓦德西說:「這些天文儀器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他們的造型和各台儀器的龍形裝飾都極為完美。」法軍統帥伏依隆也對這批儀器垂涎三尺。他向瓦德西提出,要把它們運往法國,理由是這些儀器在製造過程中曾得到過法國傳教士的幫助。為此兩個強盜爭執不下。後來,在德軍參謀長什瓦茲霍甫與法方代表馬香的協商下,他們決定瓜分這些天文儀器。德國以觀象台位於德國管理區為由,得到了天體儀、紀限儀、璣衡撫辰儀、地平經儀和渾儀,而法國則得到地平經緯儀、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和簡儀。在帝王時代,天文儀器不僅是科學工具,還是皇帝與天對話的工具,是君權神授的象徵,乃國之重器。當得知德法兩國要瓜分天文儀時,中國政府的和談代表慶親王瑛勖趕緊派蔭昌去求情,希望德國人不要動這些儀器。蔭昌當過駐德公使隨員,在德國人面前容易說得上話。然而,不可一世的瓦德西拒絕了中國政府的請求。1900年12月2日,德法兩國士兵在光天化日之下拆散了這些儀器,並把它們分別運到德、法公使館。不久后,因為各種利益關係,法國將它們還給了中國。而德國人則把它們裝上輪船運回德國,並安放在了德皇威廉二世的皇家花園裡。

巷太醫院的針灸銅人被掠走,《永樂大典》是明永樂年間(1403—1408)2100位學者編纂而成的,共22870卷。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時被英法聯軍劫掠破壞,後來收藏在南池子大街的皇史宬里,公元1900年全部被八國聯軍損壞。《四庫全書》是清乾隆時(1772—1782)360位學者編纂而成的,收集了3461種古籍,共79309卷,全書共7套,

1860年英法聯軍侵略時毀壞一套,1900年又被八國聯軍毀掉數萬冊。翰林院(今公安部院內)收藏了許多寶貴書籍,八國聯軍把藏書搶掠糟蹋一空。倫敦大英博物館、巴黎的博物館里還有許多當年被搶掠去的圖書。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1 06:58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