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9月3日被定為抗戰紀念日
1949年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將8月15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
1951年8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發布通告,將抗戰勝利紀念日改定為9月3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務院發布通告指出:本院在1949年12月23日所公布的統一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中,曾以8月15日為抗日戰爭勝利日。查日本實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是日本政府簽字於投降條約以後。故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應改定為9月3日。
同時沒有將抗戰勝利紀念日定在8月15日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一是,在中國戰場,8月15日及8月15日以後還在打仗,實際沒有停止。
二是,「終戰詔書」是用詔書的形式日本天皇宣布投降,還沒有國際性的法律根據。而日本政府正式簽字於投降條約后就有了國際性的法律根據。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東京時間),參加對日作戰的同盟國代表接受日本投降簽字儀式,是在停泊於日本東京灣的美軍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的。
日本代表在無條件投降書上簽字,中、美、英、蘇等9國代表相繼簽字,接受日本投降。至此,中國抗日戰爭勝利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落下帷幕。
1945年9月3日,當時的國民政府下令舉國慶祝3天,並於1946年把9月3日作為抗戰勝利紀念日。
整個過程是:1945年8月14日,日本照會中、蘇、美、英四國,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
1945年8月15日早晨7時整(重慶時間),經中美英蘇四國政府磋商約定,從四國首都重慶、華盛頓、倫敦、莫斯科,通過無線電廣播用漢、英、俄語向戰場上的海陸空部隊、向世界各國公告:日本政府已正式無條件投降!這就是正式宣布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四國公告》。
當日中午12時,日本裕仁天皇以「終戰詔書」形式宣布無條件投降的錄音在廣播中播出。
1945年8月21日,日本投降代表赴湖南芷江洽降。中國戰區分為16個受降區接受日軍投降,南京作為中國戰區總受降儀式舉辦地點。
1945年9月9日上午9時,中國戰區日本投降簽字儀式在南京中國陸軍總司令部禮堂舉行。各受降區陸續舉行受降儀式,其中台灣地區於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舉行受降儀式。
9月3日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紀念日。是所有中國人都必須銘記的日子。
這是一組讓人觸目驚心的數字:整個抗日戰爭期間,中國軍民傷亡3587.9萬餘人,大半個中國被日軍踐踏,930餘座城市先後被占,4200萬難民無家可歸。
14年浴血奮戰,終於迎來全民族抗戰的勝利,四萬萬中國人民熱淚盈眶,舉國歡慶,萬人空巷,這是屬於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勝利,更是屬於中國人民的勝利。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1945年9月2日在美軍「密蘇里」號軍艦上,日本代表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軍投降儀式在日本東京灣「密蘇里」號軍艦上舉行。
1945年9月3日《新華日報》刊載毛澤東的題詞:「慶祝抗日勝利 中華民族解放萬歲」。
武漢人民慶祝抗日戰爭勝利。
1945年9月3日,重慶街頭,民眾歡慶抗戰勝利
提起抗戰勝利日人們首先想到的是: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為什麼將抗戰勝利紀念日定在9月3日呢?
1951年8月14日《人民日報》刊登的一則《中共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的通告》向人們解釋了這一疑惑——
1951年8月14日《人民日報》刊登的將抗日戰爭勝利日改定為9月3日的通告指出:本院在1949年12月23日所公布的統一全國年節和紀念日放假辦法中,曾以8月15日為抗日戰爭勝利日。查日本實行投降,系在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簽字於投降條約以後。故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應改定為9月3日。
經歷了戰爭的人們,更加懂得和平的寶貴。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就是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
那場戰爭的戰火遍及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軍隊和民眾傷亡超過1億人,其中中國傷亡人數超過3500萬,蘇聯死亡人數超過2700萬。絕不讓歷史悲劇重演,是對當年為維護人類自由、正義、和平而犧牲的英靈、對慘遭屠殺的無辜亡靈的最好紀念。戰爭是一面鏡子,能夠讓人更好認識和平的珍貴。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利。這一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這一偉大勝利,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這一偉大勝利,開闢了中華民族的光明前景,開啟了新的社會主義征程。
在那場戰爭中,中國人民以巨大民族犧牲支撐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重大貢獻。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也得到了國際社會廣泛支持,中國人民將永遠銘記各國人民為中國抗戰勝利作出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