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資派來評判文革是很難公正的
對於受到文革衝擊的走資派來說,想理智地不帶任何偏見地評價文革,是不可能的。而現在對文革的評價,是在走資派鄧小平篡權復辟資本主義改革開放后,是在走資派之間的權力爭鬥和思想十分混亂的年代,匆忙地進行定性的。例如走資派鄧小平從來沒有當過中國共產黨的最高領導人,也沒當過中國的最後領導人,當時是胡躍邦和趙紫陽當政,走資派鄧小平只是垂廉聽政當太上皇。歷史證明,由歷史上文革中的走資派鄧小平自己的當事人,即文革中的走資派鄧小平來個人來評判文革歷史,是很難公正的。時間和現實才是歷史最好裁判。
走資派鄧小平篡權后的1981年做出的《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能不能經受歷史的考驗?為什麼作出這個決議以後,就不再討論這些問題了?否定一段歷史以後,就不再提「實踐是真理的唯一標準」?難道這40多年可以不用實踐來檢驗嗎?難道這個討論只是工具,達到目的以後就丟了?為什麼記者提到以前的文革歷史,如今的中國特色走資派政府就簡單地把問題推到《決議》中而不再回答?也不再辯論?那麼複雜的歷史是幾句簡潔的結論可以總結的嗎?
同樣,對1980年以來的歷史,也不是現在這代人可以評價的。這裡說的評價是指那種定性的、不容辯駁的評價。秦始皇2000年了,也沒有統一的最終結論呢,何況現代化的人們這個時代?根據文件說《決議》徵求了上千人的意見,可是大家看看《鄧小平文選》中的定論和意見,這個《決議》主要的內容都是這個《鄧小平文選》裡面的,是由走資派鄧小平一錘定音,胡喬木作為政治局委員參加的討論也不過是聆聽罷了,根本沒有討論的餘地。
走資派鄧小平一錘定音的文革是動亂嗎?而在《決議》中正式給文革取的名字是「十年動亂」、「十年浩劫」。
事實上文革根本就不是動亂。眾所周知,動亂是社會基本利益衝突或政權內部發生矛盾衝突而累及社會的產物,即動亂的前提是政治危機或者社會危機。
動亂一般是自下而上的,很少自上而下的(除非是政變帶來內戰)。
作為當政者,誰都不希望自己的國家發生危機或者動亂。文革卻是自上而下的,是毛澤東發動的,文革爆發前有這樣動亂的徵兆嗎?當然是沒有,不存在這樣的矛盾基礎。
文革前是一片火熱的建設景象和學雷鋒的風氣,產生了王進喜、雷鋒等英雄人物和「東方紅」的大型歌舞劇,社會非常平靜,經濟已經完全好轉,共產黨的聲望如日中天。
雖然有劉少奇的「四清」運動和一些文藝批判在前,但是,根據現在所有的回憶錄都可以看出,文革的發生是突然的,任何人都對文革的爆發沒有思想準備。
當時新華社攝影部主任出國半個月回來,才知道國內正在興起文革運動,而且對於文革怎樣發展,怎樣進行,都是不知道的。
因此,文革是毛澤東發動的思想和社會的全面革命,不是通常意義上的動亂,不是因為大家對現實不滿而爆發的社會動亂,而是由中國共產黨主導的反修防修反對走資派復辟資本主義的一場革命。這是毛澤東對中國共產黨內的走資派的一場大革命。 是階級鬥爭。
從1956年以來,在中國共產黨內就存在著新中國是走社會主義集體化的道路,還是要補資本主義的課復辟資本主義。以至於發展的程度越來越深,最後導致文革的發生。
當然,新生的社會主義作為一個人類理想的探索,僅僅是開始,廣大工人農民是喜歡社會主義的。而美國和西方世界當時正是內外交困,整個西方是動蕩的。毛澤東說「敵人一天一天爛下去,我們一天一天好起來,」這個話是有充分根據的。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當時的歷史資料和報刊。
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民族獨立、國家解放、擺脫殖民統治,基本都是60年代實現的,風起雲湧,的確是世界大革命的時代。
美國60年代初肯尼迪總統被打死,以後又陷入越戰和70年代的石油危機以及長期的經濟危機中。美國領導人出訪外國不象現在這樣威風,經常挨雞蛋和香蕉皮「歡迎」。當時的美國出動軍隊鎮壓各種運動是經常的。60年代的美國青年被普遍認為是「垮掉的一代」(西方這類書籍很多)。美國社會一直到卡特時代才平靜下來。本世紀美國最滋潤的日子就是柯林頓時期,社會階級矛盾大大緩解。
在當時那樣一個時代里,全世界的大多數人都認同社會主義被廣泛認為比資本主義優越的多,而且是「埋葬」的關係。
走資派說,文革是動亂這個性質是不準確的,它沒有反映問題的實質和根本。即不是由社會矛盾才產生的「文革」,而是毛澤東自己打碎了他親自建立起來的一整套體系。毛澤東的理想是從根本上改變舊中國的社會,並從大亂達到大治。
至於毛澤東為什麼採用文革這樣的辦法,毛澤東認為,人是自私自利的,中國幾千年的社會都是私有化的,自私自利植根於每一個人的基因里,這種私有化的傳統文化不把它砸碎是到不了社會主義的。所以要想改變就要從文化革命開始。文化革命己從五四運動就己開始,小打小鬧也己一百多年了。這次必須是要來個《文化大革命》才行。文革中的《狠斗私字一閃念》《鬥私批修》《靈魂深處鬧革命》等等都是在鬥私批修,不要形成有錢人,不要讓貧富差距拉大為目的。
無論是正面還是反面,文革對於每一個人來講都可以得到寶貴的經驗和教訓。不能把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簡單斥之為「動亂」。就算「文革是動亂」這個論點是成立的,那麼,走資派鄧小平的《決議》並沒有回答一個最基本、最主要的問題: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為什麼要發動一場「動亂」?為什麼「動亂」一直到1978年還得到中央的高度評價?
走資派鄧小平篡權復辟資本主義改革開放后,打開了《私》的閥門以致自私自利橫行霸道,貪官污吏代代相傳,貪污腐敗無處不在,無官不貪,反了一批新官上任繼續再腐再貪,四十多年來一直喊著要「反腐「卻越反越多。為什麼反腐越反越多?是因為人人都有《私》。不反對《私》,不批判《私》。不人人都斗《私》。不管誰上台當官有了權力就會利用權力為自己自家親朋好友謀《私》利。就會腐就會貪。改革開放用四十多年的實踐證明了一條真理:就是反腐最有效方法是文革《斗私》。中國幾千年的私有化社會實踐證明腐敗一直沒有離開過人類社會。只有人人進行《斗私》才能減少腐敗,只有人人不斷進行《斗私》台上的官員不敢腐敗。只有人人徹底經常不停地進行《斗私》才能制止腐敗。這就是大民主,人人進行《斗私》監督官員。
《私》是什麼?對於無產階級勞動人民取得政權之後,復辟資本主義就是《私》。貪污就是《私》。浪費就是《私》。當權者官僚主義就是《私》。行賄受賄就是《私》。偷稅漏稅就是《私》。盜騙國家財產就是《私》。偷工減料就是《私》。盜竊國家情報就是《私》。多吃多佔就是《私》。自私自利就是《私》。損人利己就是《私》。
三反」運動是《反貪污、反浪費、反官僚主義》的鬥爭。「五反」運動是《反行賄、反偷稅漏稅、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反偷工減料、反盜竊國家經濟情報》。經過「三反」、「五反」運動只是打擊了的一些官員的《貪污腐敗》,而滋生在人們頭腦中的《私》是根深蒂固的。所以有了《文革》。文革中的《鬥私批修》是最有效的《反腐敗》方法。
這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任務,正如決議中所指出的,第一,斗垮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自私自利》。第二,批判資產階級的反動學術「權威」,批判資產階級和一切剝削階級的意識形態;《自私自利》。第三,改革教育,改革文藝,改革一切不適應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自私自利》。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任務, 第一就是官員層面的《斗私》, 這是最關鍵的重要的指共產黨內那些走資本主義道路的當權派; 第二就是意識形態內的《斗私》, 這裡指的是全體人民尤其是教育文藝領域裡的人;第三,改革, 這裡的改革指的是去除舊的私有的一切醜惡的習俗, 興起新的社會主義的風貌! 要完成這三項任務必須要放手發動群眾, 讓群眾自己起來《斗私》而不是群眾要聽官員的旨意! 目的就是要掃除這堆《自私自利》的《垃圾堆》。只有清除了這個《垃圾堆》,然後就能消滅了大老虎和小蒼蠅。
毛主席經常告訴共產黨人應當無所畏懼。要「敢」字當頭, 敢於《鬥私批修》……有些同志直到現在仍是怕字當頭,有人甚至怕得很厲害,很古怪,而且越發花樣多。怕 字派說:「群眾亂起來了不講道理,不守規矩,鬧得很糟,把習慣秩序打亂,使事情不好辦。」又說:「文化大革命妨礙生產,一鬧,生產就不好進行,計劃無法保 證。」又說:「文化大革命會給反革命鑽空子,右派鬧翻天,鬧得厲害得很。如:『不安分』、『野心家』、『伸手派』、『暴徒』、『野蠻人』等等。他們給革命 師生,革命幹部加了不少頭銜。於是怕群眾、怕大民主就有理由了,在群眾中製造分裂,挑動群眾斗群眾……。一言以蔽之,就是怕群眾、怕革命。從好的方面說, 有的想做維持現狀派,但有一種人越走越遠,就只能為自己垮台創造條件。歷史上從怕群眾到反對群眾,從怕革命到反對革命者不少。希望他們不要再蹈復轍。
有 些人口頭上講並不怕群眾,不怕發動群眾,但是葉公好龍,見了真龍,六神無主。毛主席這故事已講了四十年,難道還不引以為戒嗎?德國進步詩人海涅,自稱是共 產主義者,但是怕共產主義革命。他說:「未來是無產階級的,我是以憂慮的心情說這些話的。」從海涅看來,一旦共產主義革命勝利到來,無產階級掌權,他喜歡 的藝術品會毀壞,他的詩也會毀滅。列寧說:「海涅是個無知者,他認識不到無產階級革命在破壞舊世界的同時,還將保留人類文化的精華,並創造出資產階級望塵 莫及的極其輝煌的新文化。」
有些同志擔心的恐怕比海涅更甚些,如怕丟烏紗帽,怕失尊嚴等,於是就同群眾,同無產階級大革命抵觸起來了。 他們挑動工農、幹部斗學生,標榜自己是受到多數擁護,他們主持的機關是無產階級司令部……,把別人打成反革命也在所不惜。他們組織圍攻,卻說:「這不過是 辯論會。」圍攻,辯論其界限是什麼?其實只要我們屁股坐到群眾一邊,站到群眾中去,這個問題是可以懂的。如果只在怎樣對待群眾上打主意,誰也不能代替回答 這個問題。對待革命串聯也是對待群眾,對待革命的態度問題。把全國文化大革命連成一片,並可識別誰是真革命,誰是無產階級革命家,誰是無產階級司令部。
在 文化大革命中必須堅持階級路線,善於發現不帶括弧的左派隊伍,爭取許多搖擺不定的,可東可西、可左可右的人,團結大多數,徹底孤立資產階級右派,揭露玩弄 權術的兩面派。有人企圖用宗派主義代替黨的階級路線,把革命原則拋到九霄雲外,不理會各種派別帶有政治性、階級性,用血統論代替階級性,企圖混淆階級陣 線,孤立無產階級革命隊伍。
各地流行一種「自來紅」的謬論,宣傳謬論的人利用一些青年學生天真地提出的一付對聯:「老子英雄兒好漢……」,來迷惑 一些學生,實際上這是剝削階級反動的血統論。什麼「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的地主階級哲學,是徹頭徹尾的反馬列主義、反毛澤東思想,唯心的, 與馬列主義階級分析相對立的。毛主席和黨是重視階級成份出身的,同時反對唯成份論,人們都需要在鬥爭中長期考驗自己,證實自己的世界觀屬於哪一個階級。思 想意識不是天生來的,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是階級鬥爭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或者反映這一個階級,或者反映那一個階級。
馬列主義者認為:工人階級按照自己的社會地 位來說是容易接受科學社會主義的,但是科學社會主義不是那個工人階級自發創造產生的,而是創始人馬克思、恩格斯, 他們在那時按其社會地位曾是個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列寧、斯大林以至於 毛主席也是一樣。但他們都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家,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總結了國際工人運動各個時期的全部經驗,創立和發展了科學的社會主義,引導工人階級 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