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資派文藝歌頌制毒王醜化警察
《掃毒風暴》該劇之所以能成為暑期高口碑劇集,是因為其真實地再現了普羅大眾在慾望與生計中的掙扎沉浮,鑿開了國產劇罕見的罪惡生態剖面,細膩地刻畫了一個又一個鮮活警察如何以自身血肉填補時代裂縫。
《普羅大眾在慾望與生計中的掙扎沉浮》?這裡的《普羅大眾》是什麼人?這些人是《普羅大眾》嗎?《掃毒風暴》的故事開場是一場婚宴,7分鐘的長鏡頭,記錄了《走私家族盧家》與《權力樞紐黃家》間的聯姻,亦將走資派時代的醜陋與表面和諧下的《錢權交易》交代得淋漓盡致。
這場婚禮是在解剖:自從走資派鄧小平篡權復辟資本主義借改革開放之名,以打左燈往右轉不管黑白道讓少數人爭先富那個年代的病理樣本。先是抹黑文革是動亂以及毛澤東時代社會主義是吃大禍飯太窮以及「窮怕了「來顛倒黑白,然後解散農村人民公社,人為弄破產國營集體工廠后私吞為私有化。逼迫鐵飯碗的工作下崗,農民四處流竄當農民工。緊接著走資派朱裕基將教育醫療住房產業化實質就是私有化之後,胡溫時代殺出一條血路來將私有化進行到底,招商引資走資派各級特色政府以政策優惠招進奸商引進黃賭毒資本。走資派特色政府的國家機器成了《招商引資》的保護傘,與台灣資本家奸商和世界各國的資本家奸商們共同發財先富。例如:《掃毒風暴》該劇中的派出所所長擔任證婚人暗示基層權力失守,各級大小走資派官員都以官商勾結來達到《讓少數人先富》。而劇中婚晏的后廚堆積的進口食材指向灰色貿易,喜糖盒裡意外露出的冰毒包裝則埋下罪惡的引子……。
而劇中的制毒王劉招華,中國大陸首個使用新工藝合成高純度冰毒的大毒梟。劉招華作為福安市的招商引資負責人,手中權力讓很多外商趨之若鶩,一些台灣商人為了能獲得當地政府的更多優惠政策,自然就會想方設法拉攏他,合夥走私賺錢無疑是最佳選擇。1992 年,劉招華與一位台灣商人合夥開辦了一家「福建宏發塑膠有限公司「,地址就在他老家賽岐鎮蘇陽村不遠處的賽江邊上,裡面有三座廠房,以及一棟耗資 70 多萬的三層豪華別墅。
是台灣奸商教會了他如何製作冰毒。1988 年,劉招華在武警福州邊防支隊平潭縣大隊嶼頭派出所任正排職幹事,期間還代理司務長。這一年即1988年,劉招華結識了三個對自己人生有重大影響的人物。
第一位是被上級派去看護和保衛的台灣商人陳道中,據說曾擔任過台北地檢署副署長,他非常欣賞劉招華,兩人經過一段時間的交往,徹底敞開心扉,成了無話不談的朋友。偶然的一次聊天,陳道中了解到劉招華對化學很有見解,於是談到台灣正流行一種新型化學毒品——冰毒。他從二戰時期日本士兵濫用甲基苯丙胺類興奮劑講起,跟劉招華上了一趟生動的冰毒啟蒙課。當時,中國大陸還沒有冰毒毒品的概念,台灣地區雖然已經有泛濫的趨勢,但法律並沒有跟上,直到兩年後,即 1990 年,才被台灣當局列入管制毒品,並加大打擊力度。這是劉招華第一次聽說冰毒,看到跟自己喜歡的化學有關,興趣一下就提上來了,追著問了一些問題。陳道中見小夥子如此好學,推薦了幾本化學相關的書籍和甲基苯丙胺的一些資料。一段時間之後,陳道中弄來 100 克麻黃鹼(冰毒原材料)給劉招華,讓他試試能不能合成出甲基苯丙胺(冰毒)。劉招華沒有讓他失望,僅憑之前看的化學書本知識,在一家賓館只用了兩三個小時就成功合成出來了。劉招華當時採用的合成路線是,用麻黃鹼跟醋酸酐進行反應生成甲基苯丙胺,然後跟醋酸生成醋酸甲基苯丙胺。這是冰毒最早期的製作方法,外觀、品質都一般,用現在毒品圈裡的黑話來說,就是一砣屎。劉招華用這批麻黃鹼總共合成出了五十克左右的甲基苯丙胺(冰毒),事後他全部給了陳道中,並沒有從中獲利。劉招華享受的是化學合成的美妙,以及一種前所未有的滿足感。中國最早繳獲冰毒的官方記錄是在 1991 年,這意味著劉招華很有可能是中國大陸合成甲基苯丙胺(冰毒)第一人。罪惡的種子或許就是此刻在他心中生根,但發芽還得過幾年。
第二位是一名叫陳文印的社會人士,他沒有正經工作,每天就是遊手好閒琢磨著如何賺大錢。此時的劉招華與他只能算是點頭之交,但幾年後正是他讓劉招華心中那顆生根的罪惡種子發芽。
第三位是福建師大的女學生吳雲青(原名吳碧海。岳父是位退休的局級走資派),福安市賽岐鎮人,她既是劉招華的老鄉,也是初戀情人,還是明媒正娶的原配老婆,兩人於 1990 年結婚,並生有一子。戀愛時期,劉招華經常有空就從單位跑到福建師大見女友,單邊差不多一百多公里,吳雲青剛開始很感動,但異地戀久了難免就有怨言,現在見面都這麼困難,結婚以後怎麼辦。儘管劉招華一再安撫,但架不住女友一次又一次地抱怨,再加上他從台灣人陳道中嘴裡了解到外面的花花世界,也瞧不上部隊的待遇,於是做了一個決定,想辦法提前轉業,到外面一展手腳。但按當時的規定,提乾的軍人在部隊必要服役 15 年,於是劉招華精心策劃了一個局,貪污公款 145.15 元,然後故意暴露。事後,被武警福州邊防支隊行政記過處分一次、團內嚴重警告處分一次。
1995年的中國正是《胡溫時期》,在經歷了走資派鄧小平和江澤民朱裕基的一場前所未有的私分私搶私有化的蛻變之後,一些被逐漸落後、破舊的國營老工廠成為三不管地區,而和私有化后的燈紅酒綠的歌舞廳形成鮮明對照,毒王的豪華的皇冠轎車碾過菜市場散落的魚鱗像是某種隱喻,新舊交替的時代,多種元素的交織,這些都通過搖晃的手持鏡頭與黃綠色調濾鏡復刻出來。在走資派市場經濟野蠻生長的時候,罪惡也在滋生,新型毒品冰毒如同幽靈般順著經濟狂飆的裂縫滲入市井巷尾。
制毒王以正面形象在劇中遊走,而所謂的禁毒支隊的隊員們個個都是以反面人物的形象在劇中晃來晃去。制毒王牽引著這群醜陋的禁毒支隊的隊員們在玩貓捉老鼠。幾年都是不管黑白病貓就是抓不到老鼠這個劇本,稱得上是《走資派文藝歌頌制毒王醜化警察》樣扳劇。如同之前的《狂飆》電視連續劇。劇中的警察的描述都是醜陋的,還總是以此為榮,正義一方的警察並非傳統的「偉光正」形象,也不是慣有的英雄神話敘事。那麼請問:制毒王有沒有人性醜陋的一面?而為什麼只展現「偉光正」的一面?又為什麼僅展現英雄神話敘事?
劇中利用基層權力編織的保護網,如鎮長,廠長,化工廠技師,警局的內鬼,商場上光鮮亮麗的富商、身邊老實巴交一輩子的同事、甚至是和藹可親滿嘴仁義道德的地方官員。
而制毒王盧少驊一出場就顯示出了八面玲瓏的特點,他退可顛勺炒菜、進可把酒言歡,遊刃有餘地遊走在宴會上各方勢力之間,就連面對闖入現場的警察也能面不改色、應對自如,但那雙深潭般的眼睛卻始終無波無瀾,幽深不見底。制毒王盧少驊多麼「偉光正」形象!刷中又是英雄神話敘事制毒王盧少驊。這是為什麼?
答案是:階級立場!
文藝是為階級服務的。不同的階級都有自己的文藝。
然而,在中國大陸,這種扭曲的思維造成了混亂,給年輕人的感覺就是:我寧當制毒王販毒王,黑社會老大!也不願當警察。
我寧當制毒王販毒王,黑社會老大!也不願當警察。這就是結果。
那麼這些「毒「反得了嗎?反得完嗎?是在宣揚制毒?還是在宣傳要進行反毒?
現在的「官員「的確無能無才到極點。可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