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道德的起源以及道德淪喪的造成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5-7-25 05:42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道德的起源以及道德淪喪的造成






道德的起源:「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其中《道》是指自然運行與人世共通的真理。《道》是人對於世界的看法,可以說是一種世界觀的範疇。而《德》是指人世的德性、品行、王道。但德的本意實為遵循道的規律來自身發展變化的事物。

道德和文化有密切關係:雖然人類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社會,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觀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視的道德元素及其優先性、所持的道德標準也常常有所差異。同樣一種道德,在不同文化社會背景中的外在表現形式、風俗習慣往往也相去甚遠。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範的心理意識,同時也是一種基於個人的道德哲學或價值體系引發情感和理性聯想的一種認知過程。一個重要、必須提到的事情是:沒有一個專門致力於研究道德認知的認知學院,對於道德認知的貢獻來自於將一般認知領域對道德行為科學以及了解道德運作、改進道德行為研究的努力。個人會根據個人身分認同在對內團體或外團體時而使用不同的道德規則。內團體指的是個人及他認為屬於同一群體的人,外團體是指個人認為非屬內團體的群體。這種差別待遇可能會導致對內群體的意外合作以及對外團體的非理性敵意。

道德保證了人類繁衍生息的健康與秩序。公德可以確保家族血緣外人類族群的信任,從而共同協作創造更多生產產品。但是當生產能力和生產關係發生變化,或者某種產品確保了道德原本需要保護的秩序,道德體系就會發生變化。如避孕套的發明,確保了生育的計劃性。致使近100年來人類的婚姻道德觀同時發生變化。在男女平等的時代,女人較以前擁有更多的選擇機會和平等權利,但也帶來更多的道德爭議,如婚前性行為、墮胎、人工受孕等爭議,人權和道德問題一直是社會議題。在生產能力低下的地區或年代,浪費是一種不可容忍的不道德行為。但是在產品過剩的時期,浪費所產生的道德問題就相對小很多。

經過漫長的演化,一部分穩定的道德條款成為了法律,一部分道德觀進入了宗教的範疇。在有些地區和某些時期,道德、法律和宗教是無法分開的。如:伊斯蘭教法控制的地區和時期,伊斯蘭教義本身就是文字化的道德體系。這種道德體系在農業生產力及其不發達的地區(中東、北非和西亞)有效的保證了族群的健康發展。但是進入現代文明后,這些教義就和現代文明產生了不可調和的衝突。所以在西方社會中的道德,未必在另一些生產力不發達的文明中適用。反之亦然。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

群體道德常從共同的信仰概念發展而來,並且經常被編纂成文化或社區內的行為規範。各種行為在規範中被定義成道德或不道德的行為,選擇道德行為的個人通常被認為擁有「道德」,而沉溺於不道德行為的人可能會被貼上道德墮落或道德淪喪的標籤。一個群體的續存可能取決於群體普遍對道德準則的遵守。

「一切不侵犯他人自由的自由都應該受到保護。」是一種自由主義者的道德觀,以及其檢驗一切道德規範的標準。不符合這條規則的道德就可能是不平等的、迫害弱者的奴役性道德。換句話說,只要是沒有傷害到其他人、沒有侵犯他人自由利益的行為都不應該被認定是不道德的、邪惡與可恥的,且不應該受到任何暴力干涉或輿論譴責。自由主義者通常可能認為:禁止同性戀、禁止乞討、歧視性工作者等行為都是社會多數暴力對弱勢群體的道德性迫害,由於這些人並沒有侵犯他人的利益、沒有傷害他人,因此任何人都不應該、也沒有權利去干涉這些行為。

道德淪喪的造成:這裡是指新中國毛澤東時代社會主義社會制度下的道德觀的形成之後,於走資派鄧小平篡權后復辟資本主義私有化使中國人民在道德觀上的淪喪或是墮落。"道德淪喪或是墮落"完全是由於資本主義的過度私有化的市場經濟造成的,或高度自由化的市場經濟造成的。如果中國走資派特色政府當時沒有去搞完全的,初級的,原始的資本主義。沒有把公共事業,如教育,醫療,住房私有化美其名曰產業化,那麼今天的社會也許會更健康些。

道德的淪喪或是墮落跟中國走資派特色政府「讓少數人先富「,「一切向錢看「,「全民經商唯利是圖「等的私有化教育有很大關係,連教育都唯利是圖了,那麼教出來的人當然不能畫虎也是類貓了。醫療沒有產業化,醫院也不會唯利是圖,也就沒有天價的醫療費。改革開放后那麼多的唯利是圖的例子也就不會發生了。這些案例可以說是打開了新中國道德滑坡淪喪或是墮落的防護堤。

市場經濟是原始的經濟,是競爭性的經濟。一定的競爭有助於社會發展。過度的完全自由化的市場經濟,一切向錢看,則產生很多反作用,如道德滑坡,兩級分化,官吏腐敗,社會動亂等。一切向錢看,必然是有錢的,才有人做。不關自己事的,沒人管。照此發展,以後連國事也沒人要關心的。

一個國家如果只有國家機器(部隊,公檢法等)是姓公,而其它的公共事業教育,醫療,交通,水電等不姓公,那麼這個國家就不是全民的國家,而是帝王,官僚的私有化的資本主義國家。這跟舊社會的中國封建的資本的性質也就沒什麼不同了。

當今的中國,要扭轉道德缺失的局面,唯有重新檢討公共事業的私有化,市場化。重新回到國有化,才有道德的後盾。

馬克思所揭露的資本主義社會「非人的、剝削、奴役、依附、殘酷、見利忘義、腐敗、賣淫、金錢關係、私利、苦難、非自願的」等許多道德問題,自由競爭資本主義使社會貧富兩極分化激增,處於富裕、貧窮兩極的人都缺乏道德自制力,富人貪得無厭、慾壑難填,窮人則為生計所困、缺乏遵守道德的內在動力,這兩部分人都成為物質至上主義道德觀的擁躉。典型的例子是毒牛奶事件。這在走資派特色中國和世界上的資本主義社會中都存在。農場的奶農和黑心的中間商人以及銷售商人為了滿足旺盛的牛奶市場需求,形成了毒牛奶的產、供、銷利益鏈條。他們把奶牛固定四肢圈養催乳,導致許多牛遍體潰爛、渾身是病,但是這些病牛產的奶仍被供應市場。

資本主義社會的道德滑坡特徵是以追求享樂、縱慾、浮華為特徵的消費社會轉型,金錢崇拜、商品崇拜成為其主流道德。鼓勵人們處於極度的玩世不恭、貪婪以及盲目追求享樂的階段。這一時期的社會道德問題突出表現為:在社會教育領域,倫理道德教育受到嚴重忽視,人生責任教育被個人健康管理教育所替代;在個人生活領域,滿足生理慾望成為首要道德觀念,酗酒、暴力、無節制消費、婚外性泛濫等現象紛紛出現。在個體家庭領域,由於沒有財力支付高昂的離婚訴訟費用,非正常分居和家庭暴力現象激增。

與經濟快速發展極不協調的是,社會到處充斥著追求聲色物慾的價值觀,以禁慾自律為特徵的傳統道德瀕臨瓦解。受絕對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文化影響,社會的道德狀況呈現急劇滑坡,離婚率增長了,單親家庭子女人數增長了,非婚生育增加了,青少年自殺率陡升,暴力犯罪增長了。嬉皮士、性解放、攻擊政府、散布謠言、吸毒、犯罪等社會醜陋現象激增,對社會的健康發展形成了破壞性的影響。媒體報道以社會暴力、性、明星軼事等低俗內容為主,由於將名人的緋聞艷事曝光於眾,成為賺錢的工具。醜聞業甚至登堂入室,成為新聞業的一個主要分支。這類低俗媒體最大限度地迎合民眾的獵奇心和低級趣味,完全喪失公共道德責任,助長了社會庸俗媚俗的風氣。

今天,在金融危機的巨大衝擊下,社會正在經歷又一次顯著的道德危機。金融危機以來,經濟停滯不前,民眾的就業、家庭財富、退休養老、社會福利等均受其影響。這種道德危機主要表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人與人之間的互不信任,到大眾對自己的行為不負責任;從父母對子女不進行美德教育,到夫妻之間離婚、婚外性比例節節升高;從社會精英的不誠信,到行業領袖的犯罪率不斷攀升。實際上,金融危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場金融騙局醜聞展,曾經佔據道德信譽制高點的行業精英們為了自己的貪慾,製造了許多騙局、虛假帳與銷毀審計資料等震驚世界的道德危機事件。

社會上的墮胎、同性戀、貧富懸殊、環境污染、核擴散、槍支泛濫、「先發制人」的戰爭等已經成為當今世界資本主義的嚴重道德弊病。正直、誠實、守信、勤奮、節儉、同情心、易於滿足、無私助人等傳統美德卻不願在實際社會生活中將之付諸履行。社會出現了比較嚴重的道德信念與道德實踐的背離現象。資本主義私有制和貧富分化加劇,是資本社會道德滑坡的根本原因。正如馬克思所說:「一切危機的最根本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的有限的消費」。處於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鏈條上消費環節的民眾,深受消費主義思想的浸染,其超出支付能力的信貸消費產生的大量個人或家庭債務直接釀成了經濟次貸危機、社會道德危機。

個人主義、自由主義、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價值觀泛濫,道德內生力量缺失是資本社會中民眾道德狀況滑坡的重要原因。自由資本主義奉行個人利益至上的標準,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由此而產生的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等價值觀片面強調,每個人應該有權利追求各自獨特的生活方式,人與人之間只存在自願的平等交換關係。這種道德觀使越來越多的民眾認為道德屬於私人事務,不需要政府干涉。從而,道德日益成為獨屬於個人內心世界的東西,於是,關於什麼行為是道德的、什麼是善行、什麼是惡行這類問題在每個人那裡各有不同的解答。道德完全取決於每個人基於實用主義的內心判斷,並不存在具有約束力的、清晰的、適合於任何情況的道德標準。其突出表現就是一些年輕人只顧個人自身好惡,絲毫不顧善惡對錯,完全遊離於道德之外。利己主義、享樂主義價值觀的泛濫也導致了嚴重的社會道德滑坡。利己主義的盛行,使資本主義社會的整個社會關係被簡單化、片面化為買或賣的交換關係,身處資本關係之中的人容易把他人視為實現自己目的的工具,不惜以欺騙別人、損人利己的方式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享樂主義的價值觀把獲取更多的物質享受作為人生的終極目的,幸福被簡單地等同於財富,賺錢似乎成為人生的唯一目的,受這種利益動機的驅使,腐敗、欺詐、誹謗等社會道德問題十分容易滋生。

道德相對主義泛濫是造成民眾道德狀況滑坡的關鍵原因。對於道德相對主義者來說,沒有絕對的道德律令,判斷一切行為是否合乎道德要求都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換言之,是否踐行美德要看是否符合履行人的需要,是否對履行者有利。可見,相當多數的民眾僅僅把道德作為一種為自我目的服務的工具,只願意享受遵循道德帶來的個人權利,卻不願去承擔道德對自己行為約束的義務。

社會精英人士道德淪喪對大眾道德的負面示範作用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社會精英頻繁爆出婚外情、性騷擾、私生子、召妓等性醜聞。在商業領域,詐騙、貪腐、虛假帳醜聞屢見不鮮。這些精英頻發的信譽、道德危機對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的負面影響十分嚴重。全國高中生中的作弊、撒謊和偷竊行為的比率相當高,寫論文時利用互聯網剽竊他人成果等等。

新聞和娛樂媒體張揚自由市場主導下的世俗道德,消解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傳統美德。在資本社會中,新聞、娛樂節目、電影、廣告等大眾媒介始終強調物質產品對於人生幸福意義非凡,不停地勸說公眾購買商品。在媒體的連番轟炸和洗腦下,越來越多的美國民眾把賺錢、購物視為人生目的。民眾通過自己的高消費、過度消費促成了資本利潤的實現,卻埋下了重大的經濟、社會安全隱患。

道德是指一套行為規範和準則,用來評價和引導人們的行為,使其符合社會或特定群體所認可的善惡標準。道德在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通過約束個人行為,調節社會關係,並與法律一起維護社會秩序。道德是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和規範。通過規範人們的行為,協調人與人、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道德標準用來區分行為的善惡、正當與不正當,並對行為進行評價和判斷。道德規範通過社會輿論、傳統習俗、內心信念等多種方式對人們的行為產生約束力。道德的約束和引導,有助於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促進社會和諧。教育有助於培養人們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行為習慣。道德的進步與社會發展相輔相成,共同推動人類文明的進步。像是誠實、助人、寬容、忠誠、責任、社會公正、平等、家庭與國家安全、社會秩序的穩定、報恩等等和道德相關的行為。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05:55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