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抗日戰爭持久戰解放戰爭速勝戰

作者:yongbing1993  於 2025-7-6 05:59 發表於 最熱鬧的華人社交網路--貝殼村

通用分類:熱點雜談

抗日戰爭持久戰解放戰爭速勝戰







《抗日戰爭》《解放戰爭》中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是主角。誰能?誰無能?只要是人都能辨別。沒有爭議。拿「爭議「來說事的,不是蔣介石國民黨的兒子,就是蔣介石國民黨的孫子。還有就是走資派的兒子,又或是走資派的孫子。

A,《抗日戰爭》,當時日本侵略軍侵佔了華北、華中等地,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相繼淪陷,淞滬會戰失敗,徐州失守,武漢危急,國內戰局一度走向混沌迷離。深受侵略之苦的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像火山一樣迸發出來,民族覺醒在當時達到了全新的高度。而蔣介石國民黨政府的幾百萬國軍去哪兒了?

而在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內的「亡國論」,「速勝論」甚囂塵上。在當時國際國內大形勢下,戰爭進程會如何發展?中國能否取得最後的勝利,怎樣才能取得勝利?一時眾說紛紜,大致有以下3種看法:

一是消極悲觀的「亡國論」,認為「中國武器不如人,戰必敗」,「再戰必亡」,主張妥協投降。例如在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內的大佬汪精偽投降日本,另立偽中華民國政府是事實。蔣介石從南京敗退到重慶,這又是鐵證。如有些《反共華人》例舉了國軍死了多少的將士,能說明戰勝日本軍隊了嗎?幾百萬蔣介石國民黨政府內的國軍,在被日本侵略軍侵佔了華北、華中等地,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相繼淪陷,淞滬會戰失敗,徐州失守,武漢危急,國內戰局一度走向混沌迷離。蔣總司令和各地方的軍閥司令們都在哪兒?抓壯丁湊合的國軍都幹什麼?不排除中間的有良知的中國將士真心想抗日的,但上頭不下命令怎能去抗日?即使遇上了也打了敗仗,死了這麼多人。將軍張學良黃虎誠只是勸說蔣介石參加抗日,結果如何?

二是盲目樂觀的「速勝論」,把抗戰勝利的希望寄托在外國援助上,認為可以依賴外援迅速結束戰爭,日本馬上會敗。

三是部分人認為會是一場持久戰,但在為何是持久戰,如何開展持久戰等問題上仍停留在模糊認識階段。

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認為在當時統一思想認識勢在必行。針對上述3種看法,如果沒有正確的認識,對堅持長期抗戰是不利的。

為此,毛澤東進行了大量的理論思考,並對抗戰進行了系統總結,於1938年5月30日,在《解放》周刊第40期發表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此後,他用8天9夜撰寫了《論持久戰》演講稿,有力批駁了關於抗日戰爭的錯誤論調,系統闡明了黨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總方針。

《論持久戰》寫了21個問題,可分成兩個部分。前9個問題為第一部分,重點論述為何要打持久戰,駁斥了「亡國論」和「速勝論」,並對戰爭階段、戰爭形態等問題進行了闡釋;后12個問題為第二部分,分析怎樣打持久戰,著重闡釋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問題。總體上看,其理論觀點如下:
 
抗日戰爭是持久的但必然勝利。毛澤東從戰略高度,系統論述了中日雙方存在著相互矛盾的4個基本特點,即敵強我弱、敵退步我進步、敵小我大、敵寡助我多助。基於對這些特點的分析,毛澤東認為抗日戰爭是一場持久戰。他說,「只有戰略的持久戰才是爭取最後勝利的唯一途徑」「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最後勝利是中國的」。
 
「亡國論」和「速勝論」都是錯誤的。毛澤東認為,「亡國論」錯在其思想的片面性和主觀性,只提軍事強弱對比這一點,而忽略其他矛盾;並把這一片面矛盾擴大成全體矛盾,犯了主觀主義錯誤。日方軍力雖強,但劣勢明顯,如其侵華戰爭本質是退步野蠻的,物力人力不足,失道寡助,經不起長期戰爭;中國軍力雖弱,但戰略優勢有很多,如抗日戰爭本質是進步和正義的,以及中國地大物博、人多兵多,加上國際多助,能夠支持長期戰爭。只要軍民團結、廣泛動員,敵強我弱的趨勢就將逆轉,勝利必在中國。對於「速勝論」,毛澤東也批評地指出,沒有一定的條件,速勝只存在於頭腦之中,客觀上是不存在的,只是幻想和假道理。
 
抗日戰爭須經過三個階段。通過對敵我力量變化和戰爭形勢之分析,毛澤東合理推演了戰爭發展過程:第一階段是敵之戰略進攻,我之戰略防禦;第二階段是敵之戰略保守,我之準備反攻;第三階段是我之戰略反攻,敵之戰略退卻。這個過程是中國從處於劣勢到保持平衡再到佔據優勢的過程,也是日本由佔據優勢到漸趨平衡再到轉向劣勢的過程。由此可見,日軍雖強,但不可持久,只要我們堅持抗戰,運用正確的軍事和政治策略,不犯原則性錯誤,我們就會越打越強,敵人就會越打越弱,我們就一定能戰勝敵人。此後戰事的發展,也證實了毛澤東的判斷。
 
持久戰要講究方式方法。毛澤東不只在戰略上指出了持久戰的方針政策,還從戰役戰術方面進行了具體闡述。一是進行普遍深入的政治動員。二是實行外線的速決的進攻戰。三是靈活用好運動戰、游擊戰、陣地戰。四是打好消耗戰、殲滅戰。五是抓住敵方的錯誤和漏洞進行攻擊。六是不進行沒有把握的決戰。
 
強調人民軍隊的重要性。毛澤東論述了只有實行人民戰爭,才能贏得勝利的思想,特別指出「兵民是勝利之本」,認為人民軍隊是抗日戰爭的重要力量。他還指出,「唯武器論」是主觀地和片面地看問題。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因素,決定因素是人不是物。動員了全國老百姓,軍隊和民眾打成一片,使軍隊在民眾眼中成為自己的軍隊,就會把日本侵略者置於我們數萬萬站起來了的人民之前,陷敵於滅頂之災的汪洋大海,就會彌補武器的不足等缺陷,構建出克服一切戰爭困難的前提。

B,《解放戰爭》中 蔣介石揚言「能速戰速決」。結果是毛澤東領導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速戰速勝了。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廣播形式發布《終戰詔書》,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蔣介石國民黨政府熱烈歡慶下山來摘抗戰勝利的果實了。由於蔣介石國民黨軍隊在抗日戰爭中大部分敗退在中國的西南、西北,抗日勝利了蔣介石要將其國軍運往內戰前線完成內戰部署需要時間。這時的蔣介石在積極準備內戰的同時,又於8月下旬向延安接連發出三次電報,邀請毛澤東赴重慶共商國是。

毛澤東不顧個人安危,親赴重慶,這是一件轟動國內外的大事,使許多人進一步認清中國共產黨謀求和平的真誠願望。

但蔣介石卻玩弄著「假和平、真內戰」的政治伎倆。在《雙十協定》公開發表的第二天,他就發布了一條「剿共」密令,要求對共產黨「速予剿除」。

 解放戰爭時,國民黨為何最終失敗?是沒軍事人才嗎?該說出真相了 

1946年,國民黨單方面撕毀和平協議,悍然發動內戰,調集重兵圍攻解放區,三年解放戰爭也由此開始。

經過三年鏖戰,國民黨軍在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中相繼失敗,總損兵百萬以上,而渡江戰役的勝利,便徹底宣告了南京國民黨統治集團的覆滅。

那麼,有著飛機、坦克、重炮、軍艦等先進武器裝備,背後還有美國財力支持的國民黨軍隊,為何最終敗給了小米加步槍的解放軍?難道說國府沒有可堪大用的軍事人才嗎?

其實,從本質上來說,南京國府就是一個依附在國內地主和國外列強上的軍政府。既然是軍政府,軍事人才自然是不缺的,而且還都是些驍勇善戰的將軍。

就拿蔣介石的高級智囊楊永泰來說,他雖然是一介文官,但是行事方法卻絲毫不遜色武官,甚至連很多國民黨武官都比不上他。

他的戰略眼光極具恐怖,兵事策略非常狠毒。北伐時期,他就幫助蔣氏完成北伐,整合各方軍閥,吞併地方勢力,擴大政權領土。

後來,他給蔣介石獻計策,用經濟手段瓦解了馮玉祥的軍隊;用軍事手段對抗李宗仁、白崇禧;用政治手段將閻錫山收服;再用外交手段促成東北易幟,收服了張學良。

同時,紅軍在蘇區和長征時期,遭遇的長期經濟危機和軍事圍剿,也多是出自楊永泰的手筆。

楊永泰清楚地認識到,之所以前四次軍事圍剿失敗,就是因為蔣氏對紅軍有錯誤的認知,並不清楚為何紅軍能夠得到老百姓的支持。

其實,紅軍和其他軍隊不同的地方,便在於紅軍經歷過三灣改編,軍民上下一心,同仇敵愾,作戰時往往會擁有極大的戰鬥力!說得直接點就是:全民皆兵,兵民一家,人民戰爭。蔣介石國民黨就做不到。所以,不管抗日戰爭,還是解放戰爭,蔣介石國民黨的軍隊能打勝付嗎?蔣介石國民黨的孫子們別忽悠誤導後人了。

後來,蔣介石的軍師楊永泰為了應對紅軍,便提出了「三分軍事,七分政治」方針。當時,他命令加強對於地方民眾的日常管理,澄清吏治(也就是喊喊口號而已,大地主的利益根本不敢動)。

其實,楊永泰這麼做的目的很簡單,就是想要離間百姓和紅軍的關係。他認為沒有百姓支持的紅軍,後續發展勢必遭遇嚴重危機,比如在兵源、糧食、藥品等方面都會出現問題。

正是楊永泰的經濟和軍事圍剿政策實施,導致中央蘇區根據地發展十分艱難,以至於紅軍,最終在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中慘敗。

其實,關於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的原因,除開李德等人的錯誤軍事指揮,還有一個根本問題就是經濟。

當時,中央蘇區根據地太窮了,經濟處於崩潰邊緣,而蔣介石國民黨對中國共產黨的外部經濟和軍事圍剿太厲害,導致反圍剿失敗后,中央紅軍只能被迫轉移。

不過,因為楊永泰謀略太深,導致他在國民黨統治區進行改革時,觸碰了大地主階級的利益,最終難逃被暗殺的命運。

其實,國民黨國軍,之所以在解放戰爭中失敗,並不是因為軍事人才少,反而是因為軍事人才太多了。

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他們習慣用軍事手段,以此來解決政治問題,像蔣氏既沒有政治眼光,也沒有能力用政治手段來解決問題。

就以1945年,國共兩黨的《雙十協定》來說。

當時,毛澤東真的是帶著誠意去和談的,連教員都親自飛往重慶,可以說是孤身犯險境,可想而知中國共產黨對於和談的重視,但是蔣介石國民黨卻在軍隊和解放區政權問題上搖擺不定。

同時,《雙十協定》不過是蔣氏打著「和平建國」的幌子,用來給國民黨國軍進攻解放區爭取時間罷了,後來國民黨國軍進攻中原解放區后,蔣介石的國民黨的軍事「毛病」又出來了。

當時,在和談一邊進行的時候,另一邊的國民黨軍隊,在美軍飛機、輪船的運輸下,從南方大規模地向東北地區集結,準備搶奪毛澤東領導的中國共產黨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所取得的勝利果實。

當然,在抗日戰爭時期,蔣介石國民黨軍隊和日軍打了幾十次的正面會戰,在打敗仗之後的同時,也確實培養了一些國軍的軍事人才,各級的校官也是儲備充足,不過,在解放戰爭中都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隊骨幹了,就說黃埔軍校培養的將軍們,有多少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將軍。就是有少數的以至於國民黨軍殘部去了東南亞幾個小國之後,還能橫掃一片這些小國的正規軍。事後成了金三角的毒司令。有的回了台灣,有的客死金三角。

不過,蔣介石國民黨國軍的軍事人才質量,完全趕不上中國人民解放軍中的骨幹。這裡說的質量,不是指個人的文化教育水平,而是抬在艱苦環境下應對惡劣戰爭中的作戰戰術上的主動和靈活性。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便在華北戰場的日佔區活躍,有著豐富的對日實際鬥爭經驗,培養了許多具備優秀戰鬥素養的軍官,而這一點就讓國民黨軍無法跟上腳步。

其實,國民黨軍隊的最大問題,就是抗日戰爭中的整體戰略思想缺失,也就造成國民黨軍事人才的能力,也會受限於整體戰略思想的拖累。

就好比日本偷襲珍珠港后,美國便正式宣布對日宣戰,國民黨軍高層便覺得戰爭肯定是贏定了,所以就進入消極的防禦狀態,不僅沒怎麼作戰,而且還時常和共軍製造麻煩。

1944年騰衝戰役爆發,在得到美軍的裝備支援后,遠征軍第20集團軍以美空中力量的掩護,對騰衝展開反擊作戰,這也是國民黨軍精銳反攻城市的第一戰。

但是,騰衝戰役歷時127天,蔣介石國民黨的國軍在兵力、火力、後勤等都佔據優勢的情況下,以消滅日軍6000餘人的情況下,居然還付出了損失官兵18000人以上的代價。這就是這些將軍和拉來的壯丁死了這麼多的原因。還有打了敗仗時死更多。

其實,從騰衝戰役就暴露了蔣介石國民黨軍官在戰術作戰時的急於求成,導致軍隊的雇傭士兵作戰主動性和組織能力弱的現實局面,這也是蔣介石國民黨軍隊系統的一個通病。死多少人不代表打勝仗了。

還有,就是蔣介石國民黨軍內部派系林立,軍官們作戰不會是一條心的,軍官們作戰都是為了自保和自己的升官發財,這也就很難有軍事才能突出的將領出現。

比如杜聿明,在國民黨軍里算是智勇雙全,但是作戰經常被蔣氏越級指揮基層,最終成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手下敗將。

在三年的解放戰爭勝利后,蔣介石國民黨的那些高級軍事將領們,基本上都成為了北京最有名的監牢「功德林」里的好友,其中就有忌恨黃維一輩子的楊伯濤!

高興

感動

同情

搞笑

難過

拍磚

支持

鮮花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doodle 塗鴉板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註冊

其它[熱點雜談]博文更多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9 17:21

返回頂部